五年级音乐《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七子之歌》教案及反思

小学音乐《七子之歌》教案及反思《小学音乐《七子之歌》教案及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会演唱《七子之歌》学会相关的乐理知识。
理解《七子之歌》中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时间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1节课一、情感导入与歌曲欣赏体验1、导入:以轻声的《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录音为背景音乐,教师板书或用字幕打出一段格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2、提问:这句格言出自哪位诗人?他与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有什么关系?3、师生共议:这句格言出自我国现代著名爱国诗人、学者、烈士闻一多先生,它镌刻在清华大学闻亭下的闻一多先生雕像后面的石壁上。
正是闻一多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使他创作了《七子之歌》的爱国诗篇,在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评论》上。
《七子之歌》是一部组诗,组诗一共分七章。
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
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沉、诚挚的曲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
自此,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
4、请同学们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
5、师生共议:片中担任领唱的年仅七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林的那双充满童真的眼中仿佛注视着400年的澳门沧桑,荡澜着40万澳门同胞的炙泪深情,她的演唱深深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的心。
二、歌曲演唱与处理1、请几位会唱这首歌的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或演奏《七子之歌—澳门》。
2、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的表现作品:(1)要将表现歌曲的感情置于核心的地位。
(2)歌曲的第一乐段要以真诚的倾诉为基调,去表现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歌曲的第二段要以急切的呼唤为基调,去抒发离别已久的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对《七子之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3. 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七子之歌》原文讲解2. 《七子之歌》的文学特色分析3. 《七子之歌》的历史背景介绍4. 诗词鉴赏与创作实践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七子之歌》的文学特色;(2)掌握《七子之歌》的历史背景;(3)鉴赏并分析《七子之歌》的内涵;(4)通过诗词鉴赏与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理解《七子之歌》的深层含义;(2)如何引导学生热爱国家、民族和家乡;(3)如何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七子之歌》的背景、文学特色和历史意义;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七子之歌》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美;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和创作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讲解:逐句讲解《七子之歌》,分析其文学特色和历史意义。
3. 文学特色分析:分析《七子之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4. 历史背景介绍:详细讲解《七子之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
5. 诗词鉴赏与创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通过《七子之歌》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国家、民族和家乡。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好,创作优秀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七子之歌》的文学特色、历史背景和情感价值的理解程度。
《七子之歌》学案教案3篇5篇

《七子之歌》学案教案3篇5篇第一篇:《七子之歌》学案教案3篇班级:姓名:一、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啖()自怨自艾()迄()遗骸()硇洲()愍()2.根据拼音写汉字。
qiǎng bǎo________yīn yūn________cù tà________二、能力题3.阅读《澳门》,完成下列问题。
澳门你可知“Macaco”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诗中所说的“母亲”、“生母”是指________。
从修辞角度看,这既是________,又是________。
(2)“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对这两句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他们”是指葡萄牙等殖民帝国,“我”指澳门。
B.“我的肉体”是指澳门的主权,“掳”突出了殖民帝国对澳门的占领、蹂躏与摧残。
C.“你”是祖国的拟人化,“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是说澳门人民没有忘怀祖国。
D.这两句诗谴责了殖民帝国的暴行,抒发了澳门人民不屈服于列强统治的精神。
4.诵读《香港》,完成下列问题。
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这首诗中的“凤阙”是指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采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极大地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柔情,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感。
B.“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这句中的“海狮”是指当时的英国殖民者,“我”是指诗人闻一多。
C.“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这句中的“啖”和“咽”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准确、生动,写出了当时的殖民者对香港的掠夺与剥削。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理解其历史意义。
2. 通过学习《七子之歌》,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介绍。
2. 《七子之歌》的逐句解析,理解诗意。
3. 分析《七子之歌》的艺术特色。
4. 学习《七子之歌》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诗意理解,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七子之歌》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诗意,艺术特色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七子之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七子之歌》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诗意:逐句解析《七子之歌》,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内涵。
3. 分析艺术特色:讨论《七子之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4. 探讨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从《七子之歌》中感受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讨论。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七子之歌》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七子之歌》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七子之歌》的感悟文章的质量,检查他们对诗意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诗意、艺术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七子之歌》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七子之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七子之歌教案

七子之歌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
2、通过多种体验,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其
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用深情的歌声淋漓尽致地表达歌曲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D.S反复记号的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唱好歌曲《七子之歌》并表现歌曲。
教学方法:视听结合法、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游戏发声练习:以老师问,学生答的对唱形式进行,在练声的同时拉近师生
距离。
二、导入情景,唱歌曲《七子之歌》。
三、导入歌曲,分析歌曲创作背景。
1、初听歌曲,感受歌词内容。
2、出示课题,介绍《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
3、观看图片,介绍澳门。
A、澳门交接仪式图片。
B、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四、歌曲教学。
1、观看澳门回归晚会中的《七子之歌》。
2、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介绍领唱澳门小演员——容韵玲。
3、介绍:歌曲中的“Macau”发音的来历。
3、再听,分析歌曲的情绪,出示曲谱。
4、根据歌曲情绪变化,给歌曲分乐段。
5、分析A乐段主要节奏,哼唱第一乐段。
6、分析B乐段主要节奏:掌握D.S反复记号的运用方法,同时注意休止符,哼唱第二乐段。
(小组讨论:歌曲中多次呼唤母亲,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表达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用自己设计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感情。
)
7、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情绪的把握。
小学音乐七子之歌教研(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七子之歌》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歌曲。
这首歌曲以我国七个被列强侵占的岛屿为背景,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渴望回归的强烈愿望。
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我校音乐教研组特开展了以《七子之歌》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通过学习《七子之歌》,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领土争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活动内容1. 教学设计(1)导入:教师通过讲述歌曲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歌曲分析: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特点。
(3)演唱技巧指导:针对歌曲的演唱难点,进行技巧指导,如呼吸、咬字、音准等。
(4)合唱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实施(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歌曲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涵。
(2)教师播放歌曲范唱,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教师针对歌曲的演唱难点进行讲解,如呼吸的运用、咬字的准确等。
(4)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问题。
3.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等。
(2)演唱水平:评价学生在合唱中的音准、节奏、咬字等方面的表现。
(3)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发言、表情等,了解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四、活动总结1. 活动效果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演唱水平得到了提高,爱国主义情怀得到了培养。
2. 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在指导学生演唱时,要注重技巧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3)加强合唱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改进措施(1)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七子之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七子之歌》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解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七子之歌》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七子之歌》,了解诗的背景,思考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播放《七子之歌》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1.2 简介《七子之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文本解析2.1 学生自读《七子之歌》,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2.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3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3. 关键词语解析3.1 教师选取诗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解析。
3.2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体会词语背后的深意。
4. 诗的情感分析4.1 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的情感。
4.2 学生结合诗中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人的爱国情怀。
5. 小结与拓展5.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5.2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拓展思考。
6. 作业布置6.2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等。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七子之歌》的理解程度,包括诗的意象、情感和爱国主题的把握。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七子之歌》的背景和意义,理解其表达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七子之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七子之歌》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分析《七子之歌》的文学特色及艺术价值。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七子之歌》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
(2)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诗歌形式表达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七子之歌》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意义。
2.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文学特色、艺术价值及表现手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法:让学生分组朗读、表演诗歌,增强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七子之歌》原文及其注释、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七子之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七子之歌》的作者及背景。
(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讲解诗歌内容(1)逐句解析《七子之歌》,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歌的文学特色、艺术价值及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 朗读与表演(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诗歌表演,增强体验。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 板书设计(1)板书诗歌题目《七子之歌》。
(2)板书诗歌结构及主要内容。
(3)板书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反思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书写《七子之歌》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300字,内容应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2. 请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并准备相关的讨论问题。
八、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包括学生的发言,讨论,朗读和表演等,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歌曲处理:提问:
A、歌曲中多次呼唤母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B、这些带有呼唤性的乐句在旋律上有什么关系?
——理性分析:
A、表达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母亲的真诚期盼。它又好象在呐喊,表现的是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
B、多次呼唤母亲的旋律多为上行,有的表现为急切,有的表现为深情,有的表现为激动,因此在力度上有区别,只有一句为下行,它好象是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待,表达了游子离别已久,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其中也隐含着一种痛苦难过的感情。
C、第一乐段的旋律比较平稳,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形成了一个小高潮,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做着真诚的倾诉。
D、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用形体语言来表达激动的心情
四、创作表现
1、器乐组:用竖笛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学生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去演唱《七子之歌》。3、绘画组:画出澳门的区花-莲花、制作区旗。
4、全班合作共同用乐器、演唱、展示绘画、挥动区旗演绎歌曲。
五、小结
同学们,如今澳门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盼望它在母亲的怀抱中将更加繁华和美丽,可是,宝岛台湾依然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们盼望着和平使者熊猫“团团圆圆”能带给我们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那一天。最后让我们用歌声共同祝愿祖国早日统一,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4、聆听教师范唱,然后相互讨论一下歌曲应该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它的“旋律”、“情绪”是如何表现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
5、学生填词轻声演唱歌曲一遍,(解决难点,分句反复跟唱)演唱要求:(1)第二乐段开始处出现的六度大跳,在气息上提早做好准备。
(2)休止符,让学生了解是情绪的换气口。
(3)长音的时值要唱足。
4、最后在综合表演中结束,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会聆听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方法:
1、本课教学重点放在音乐的体验与感知上。
2、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本人更多地让学生多听多感受,从听入手,并在听的基础上学会唱、视、动、创等,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体验,并将音乐的育人功能渗透在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践活动中。3、为了培养学生可贵的创造性,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多方面的音乐活动,老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对各方面不同的提问、示范去诱导和启发学生多想、多说、多动、多做、多创等,不断发展感受、理解与表现音乐的能力。
(感性欣赏)
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澳门风光,一边聆听音乐,同时思考:
师:“xx离开祖国有多少年?”
生:“300年了”
师:“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可以把谱唱出来吗?”
生:“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2、学生跟钢琴轻轻把旋律有感情地哼唱。模唱歌曲旋律——第一乐段用lu哼唱旋律,第二乐段用a母音唱旋律。(前后分别用闭口和开口音去模唱歌曲旋律,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旋律的走向,表现歌曲情绪的变化,而且也能学会保持好气息和控制好音色的去演唱歌曲。)3、跟琴唱歌谱。(解决六度大跳、休止符)
诗歌导入——结合视听——学唱歌曲——创编活动——综合表演教学媒体准备:
课件、钢琴、竖笛、图片、xx区旗等
教学思路:
1、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把学生带到澳门回归祖国当天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认识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对音乐情感表达的作用。
3、在学生会唱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1、师:从刚才的诗句中我们体会到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是澳门同胞共同期盼的心愿。这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游子渴望回归的心情。请同学们欣赏用另一种形式——歌曲来表达同样的情感!作曲家李海鹰先生为《澳门》这首诗谱的曲——(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我们一起来聆听澳门人民是用怎样的歌声表达对祖国无限思念之情的。
教学内容:
《七子之歌——澳门》是一首响彻中华大地的歌曲,歌曲深情而诚挚的音调,澳门小姑娘容韵琳用她那充满童真的动人声音演唱歌曲,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同学们耳熟能详,唱起来非常流畅。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旋律比较平稳,抒情优美;第二乐段旋律热情激昂,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澳门的历史与今天、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期盼完整统一的赤子情感。
2、体会“七子”的内涵,能够用充满渴望、深情的歌声去演唱《七子之歌》,抒发对澳门回归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唱《七子之歌——澳门》,能注意情绪、力度和音高的对比。
2、歌曲处理:歌曲中第11小节,六度大跳;休止符。
教学难点:
感受与表现旋律的走向致使歌曲情绪的多层变化,并进行创作表现。.教学内容组织:
七子之歌
课题:《七子之歌——xx》
课时:40分钟
教材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上册里已学过有关友谊、亲情的歌曲,本学期延伸到爱祖国,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材利用听、唱、奏、视、动、写、忆、创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建立对祖国的爱,以及期盼祖国完整统一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xx问好
二、诗歌导入
[出示组诗《七子之歌》中首篇《xx》]
1、教师深情朗读诗歌,并提问:诗中所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强烈情感?2、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3、提问何为“妈港”?学生了解澳门的相关地理历史知识。
4、介绍诗的作者和诗歌“七子”的由来。
5、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三、歌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