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优质课《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评课稿1

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评课稿1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亲爱的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周敏,来。

今天有幸聆听了肖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这一课,听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教活一字,激活全文。

首先,肖老师巧扣“开”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开”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质疑激趣,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地、兴致勃勃地初读课文后,借助找中心句的学习方法,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创造!接下来肖老师对“创”一字的处理,激活了整篇文章的教学!汉字是有理性的文字,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本身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

肖老师引导学生在观察文字演变的过程中理解和识记,无异于帮助学生解开了汉字密码,学生既生动形象地记住了“创”字,又初步感知到盘古创造天地的艰辛,为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作出有效的文化和情感铺垫。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写字教学如春风化雨,细腻自然。

课堂上,我尤其喜爱肖老师这样的语言:在板书“盘”这个字时,她说:皿子底要写得稍微矮一些;在讲解“造”字时:“走之儿底的最后一捺要像小女孩的裙摆一样舒展开来。

”在范写“肌“字时,她强调:“肌”的竖撇要稍短,这样就不会打架了。

其实做人也是如此,只有互相谦让,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

”多么形象,多么亲切的语言啊,就这样赋予了汉字生命力。

规范、整洁的“创造”“肌肤”出现在屏幕上,肖老师引导孩子们静心读,定睛看!读什么?看什么?间架结构、笔画组合;结构的平正,造型的秀美;各部分的穿插,对称;体会汉字的结构美;在这个基础上,很自然地总结出汉字笔画的避让原则,使学生懂得做人也应谦和,水到渠成地落实了识字写字教学的人文性。

在书写过程中,肖老师始终关注孩子们的写字姿势,强调书写时的形体美。

书写讲评,从章法、结构、点画三方面入手,使学生真切的认识到这样写字既正确,又美观。

我的第三点感受是:学法指导,不着痕迹。

肖老师用“学习法宝”来引路,让学生轻松展开学习。

在生字检测环节和典型字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其共同点,揭示构字的规律,并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活动一开天辟地有始祖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这两则神话故事都是先民对天地万物本源的想象,都属于创世神话,神话中对于天地的形成、万物的来源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故事的主人公盘古和女娲堪称华夏儿女的先祖,他们都具有伟大的开创精神。

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重在通过看图、朗读、想象等方式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领略中国神话故事的永恒魅力。

建议安排3课时。

1.说说我们眼中的世界出示万物图片(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江河,花草树木),让学生从已知的科学角度说说这些事物的起源,教师引导在远古时代,人类由于科学不发达,认知有限,就用神的故事来解释自然万物的来源,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2.读读书上的创世神话,走进神秘的远古时代(1)读《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两篇创世神话,教师出示生词,读准字音。

出示: 隆隆重而浊四肢躯干血液茂盛精疲力竭累倒滋润翻身混沌奔流不息缓缓一丈撑在劈过去(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老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借助图片或提纲,按照顺序概述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的过程,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4)品读故事,发挥想象,感受神奇①精读《盘古开天地》a.品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神奇通过观察插图,抓住比喻句,联系上下文感受天地未分开前的神奇状态;通过对比阅读,找出句子中的反义词的方法想象天地形成时轻重、清浊分离的奇幻过程;通过图片,引导想象盘古化生万物的神奇画面,并模仿课文中“他的……变成了……”句式,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b.读一读,说说我心中的盘古在品读语言文字中感受盘古的人物形象,体会盘古的力大无比、勇于开创和献身精神。

②自读《女娲补天》,迁移前面一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a.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b.找找自己觉得神奇的地方,进行交流。

盘古开天辟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辟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辟地评课稿《盘古开天地》评课稿刘严霞《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听师老师的课我感触颇多,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老师的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顺学而导。

阅读教学要立足学生,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本领,师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

二、在表演中体会,在朗读中升华。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

师老师让学生根据本文做出动作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

数秒钟后,师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

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二十秒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覆一日,年覆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紧接着,邢老师读道:“一年过去了……”学生接着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

”师老师有读:“一百年过去了……”学生再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

”……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日覆一日,年覆一年”的意思,通过这一设计,水到渠成,不必大费口舌去解释字面的意思。

同时,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三、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教学时,师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

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发挥想象说“他的(),变成了()。

”做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师老师注重授之以渔始终穿插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归纳中心句,找重点词语,边读边填边说边想象画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最后通过丛书回归神话,拓展升华情感,学生对所学所悟进行归纳总结,使整节课的教学具有整体性。

最新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最新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是依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

听了老师执教了这篇课文,我再一次为神话的神奇想象惊叹。

也为岳老师的教学机智和魅力惊叹。

一、创设氛围进课堂课前,岳老师与学生握握手交朋友,老师笑容可掬,语言亲切,温馨在师生中荡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逐渐建立。

接着,岳老师利用课件带来了学生喜欢的朋友,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哪咤、孙悟空、陈香。

学生热情高涨,呼喊着他们的名字,谈论着他们的故事,兴趣盎然。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高兴、快乐、喜悦、热情等积极情绪,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岳老师自然而然地把学生领进了课堂,学习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二、形式多样识字词岳老师采用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既生动有趣,又不缺乏效果地呈现。

有集中识字、随文识字、部首归类、字形分析、动作体验、编字谜等。

教学时,岳老师都把词语送到课文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词。

如教“混沌”时,老师说“混沌”在字典中有二种意思,课文中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这就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结合语言环境,学字词。

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做动作去体验“抡斧猛劈”“顶天蹬地”。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现了“下降”的“降”的造字方法及演变过程,既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趣味性,又感受汉字积淀的中华民族的睿智。

用编字谜的方法记住“滋润”的“润”,水从门边过,王在门中坐,是“润”。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鼓励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滋”的方法。

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岳老师根据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用丰富的形式,承载教学的内容,使识字教学更有趣、更有效。

下面是我的一些浅显的建议:1、读字词也应该追求独特感受,读出韵味。

这堂课,老师注重学生咬准字音,薄弱了读字词的情感熏陶。

我以“创造”一词为例:如岳老师借部首分析了“创造”一词。

创造,需要用刀斧披荆斩棘,需要走一段遥远的路途,所以有立刀旁,走之底。

我建议,此时老师再用经验、用感受去启迪学生:既然创造的历程充满艰辛,创造的过程如此漫长,那么创造一词可以怎么读呢?可以读出创造的艰难,可以读出创造者的坚强,可以读出对创造精神的赞扬。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了盘古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文笔生动具体,想象力丰富。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详细描写了盘古用自己的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

文章充满神奇想象,生动准确地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听了陈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首先,要抓住重点词句,以点带面,理解课文。

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然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盘古是如何进行创造之路的,从哪里看出盘古开天地的艰难,盘古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他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

其次,要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陈老师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如在课文第二段中出现的意思相反的词和意思相近的词,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在第四段中,让学生找出优美的词组,通过“他的,变成了的。

”的句式练,让学生边说边想象画面,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并及时积累了句子,达到了语言运用的效果。

最后,要注重授之以“渔”。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始终穿插着一些研究方法的指导,如“爱读书的人,不一定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

”让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够自己归纳中心,找出重点词句。

在理解课文时,又说:“读书的另外一个境界,就是把一句话读成一幅画面。

”让学生边朗读第四自然段边想象画面,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总结,使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性。

总之,夏老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多给学生一些个性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盘古开辟天地的艰辛,体会盘古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讲述了盘古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课文中生动准确地描绘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

夏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神话故事的特点,以“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通过引读、想象和体验,让学生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的高大形象和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在众多的神话故事中,“盘古开天地”无疑是一则极具魅力且富有深刻内涵的经典。

有幸聆听了一堂关于“盘古开天地”的课程,感受颇深,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评价。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教师明确且精准。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内容,更要掌握神话故事的特点,同时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学生们对于神话故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且初步体会到了神话的魅力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满了趣味性。

课堂伊始,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生动的盘古开天地的动画视频,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地将学生带入到了神话的奇妙世界中。

这种直观的导入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描述盘古开天地的动作时,教师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盘古的一举一动,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善于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既紧扣文本,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

此外,教师还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伟大精神。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会及时给予纠正和示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朗读水平。

在课堂互动方面,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个人发言,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然而,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时间分配上,对于盘古开天地的过程讲解得较为详细,而对于神话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挖掘相对较少。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蒋军晶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蒋军晶

盘古开天地1. 引言《盘古开天地》是一门为期一学期的综合实践课程,由蒋军晶老师任教。

本课程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该课程中,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创作故事、设计角色和构建场景,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电子游戏作品。

在过程中,蒋老师起到了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

下面我将对该课程进行评价和总结。

2. 课程内容在《盘古开天地》课程中,蒋老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首先,蒋老师以讲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为基础,介绍了其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了深入的了解。

然后,蒋老师分组组织学生,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角色,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进行设计。

在角色设计的过程中,蒋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自由度,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蒋老师指导学生运用Unity等游戏制作软件,实现角色的建模、场景的构建和游戏逻辑的编写。

3. 学习收获在《盘古开天地》课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收获。

首先,通过这门课程,我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与其他成员共同商讨和解决问题,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其次,我学会了使用Unity等软件进行游戏制作。

在课程中,蒋老师耐心地教导我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使我们能够熟练地进行角色建模和场景构建。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我培养了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游戏开发的过程中,我不断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评价总的来说,蒋军晶老师的《盘古开天地》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蒋老师以开放性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

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不过,课程也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

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人教版小学语文评《盘古开天地》

人教版小学语文评《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中,缪老师十分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点落实到位,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听了缪老师上的《盘古开天地》这堂课,我自己的感受很多,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顺学而导。

阅读教学要立足学生,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本领,缪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

她在上课伊始,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孩子们喜欢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嫦娥、女娲、后羿等,引出课题。

在读、思、品、议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读懂课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缪老师依据三年级的课程标准,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如词语教学这一环节,钱老师教学生学习了多种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梳理一下主要有这样几种,如“混沌”,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四肢”、“肌肤”是通过词语本身的特点来理解的,“滋润”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的,又如“创造”,是结合通过生字的偏旁来理解的,古时候,人们创造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到刀子这些锋利的东西呢,所以创造的创是利刀旁。

我们创造东西,还得行动起来,所以“造”是“走之儿”如果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能这样训练的话,到了高段学生理解词语就不是问题了。

三、在表演中体会,在朗读中升华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语文优质课《盘古开天地》评课
稿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本节课在教学时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扎实地进行教学。

一、注重朗读指导轻声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

”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

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

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

读“雨露”时,先引导学生想想雨露是什么样子的,再引导学生轻声读,不要把雨露震落了。

通过解释太阳光芒四射,月亮温柔如水引导学生读句子。

“奔流不息”想想河水流淌的样子,引导读出又急又快的语速。

通过
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边读边想,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他呼出的气,变成了四季的风和流动的云。

”让学生充分想想画面,感悟风和云的动态。

读中思,思中悟。

把学生带入一定的语境,从而更快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读的形式多种多样,特别是在盘古身体发生巨大的变化那段,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有读盘古的身体部分,有读身体发生的变化,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明白课文内容。

“创造”是本课的关键词,开始学生对这词的理解并不是很准确,通过解读文本,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宇宙创造前是什么样子的?创造后是什么样子的?盘古又是怎么创造的?弄清楚这些问题后,学生也就明白了创造的意思,这种设计,水到渠成。

联系上下文理解“混沌”一词,指导自然。

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指导朗读方面,让我受益匪浅。

我个人还感觉有些地方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有些地方让学生读书时,很快就提问问题,感觉不是读,应是快速浏览。

整节课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我会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学习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