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景观设计的相辅相成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景观设计的相辅相成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景观设计的相辅相成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景观设计的相辅相成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的目标,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放在突出地位。而海绵城市建设就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的落脚点之一。对于设计师来说如何将生态、景观、建设几点充分结合,在新形势下使设计不断前行,不断创新,是我们时刻都要思考的问题。

标签:海绵城市;海绵型公园;LID;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海绵城市是一种理念,一种模式,一种发展方式,它来源于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但是不等于LID。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绿色优先

2.绿色灰色结合

3.问题为导向

而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五大核心问题。我们通过景观来包装LID,使水文化真正意义上的融入海绵建设,开创一个新的设计思路,将城市风貌提升、地域文化展现、海绵知识科普与海绵城市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项目背景

2016年4月,玉溪市以第4名的成绩成为国家第2批14个海绵试点城市之一。示范区面积20.9平方公里,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打造成我国高原阶梯型坡地和干热气候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典范。玉溪大河上游汇水分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是该示范区内4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之一,面积约为3.45平方公里,采取PPP 的形式率先开展建设。

二、建设定位

打造碧玉清溪水文化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助力于玉溪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海绵绿色产业。

三、项目概况

浅谈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浅谈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原则,最终促进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园林绿化作为这一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必然要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措施,全方位地将绿色科技融入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实现园林建设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标签: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优先;屋顶绿化;雨水公园 1、前言 “海绵城市”是把城市比喻成是一块海绵,形象地表现出良性城市运行系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弹性”。具体来说,就是城市雨季时吸水、蓄水、净水的能力,和干旱时放水、排水、用水的能力,两种能力相结合共同构成模范化的高弹性“海绵城市”。 2、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园林绿化达到一定标准 建设海绵城市要求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顺畅的前提下,将自然方法与人工方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高质量储存、渗透和净化,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公园绿地,将城市自身雨水最大化地消化吸收利用,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海绵”功能。因此,为了提升园林绿地协调蓄水与净化雨水的功能,要把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列入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内容。 3、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内涵 3.1理念先行 将海绵城市的概念融入到园林建设的设计理念中,遵循生态为本、自然循环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现海绵城市公园的建设。园博园今年将被打造成苏州首个“海绵公园”。苏州各城市展园都将围绕“海绵城市”的理念,把园博园建设成具有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公园”。目前,园内主干道布局、主建筑群建设、绿化景观设计等都已取得良好进展。 3.2规划紧跟 (1)建设雨水公园。要勇于借鉴别处经验,在规划中实现雨水高效利用和水体洁净健康。例如,西雅图全年降水充足,景观设计师便习惯性顺应这一气候特点,建设雨水花园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将多余水资源充分高效利用,造福于民。

学校校园建设之海绵校园建设初探

学校校园建设之海绵校园建设初探 发表时间:2018-12-13T10:04:31.363Z 来源:《红地产》2017年2月作者:李文坤[导读] 受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影响,学校校园作为社会公共设施,其环境建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建设也逐渐融入了海绵建设。海绵校园建设将有力推进整个社会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它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建立自身特点和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 1 海绵城市 1.1 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2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学者不断提出许多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包括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基于城市内涝问题严重、旱涝急转明显等问题,又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比较具体地从城市雨洪管理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关系发展,其低影响开发和雨水资源循环利用不同于传统高碳型排放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体现了低碳理念。 2 校园建设 2.1 海绵意识 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影响人的行为,绿色的、生态的校园是学生可持续教育的直接载体,对人产生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作用。建设绿色校园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让学生从小树立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养成良好的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 海绵校园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针对海绵校园建设,首先是转变理念和增强意识,要有意识地将海绵城市纳入校本课程中,从孩子抓起,改变他们的理念和想法。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包括广播通知、海报宣传、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让校园海绵城市建设深入人心。让校园真正像海绵一样“呼吸”顺畅,实现生产生活空间中点、线、面“海绵体”的全覆盖。 2.2 海绵校园 建设海绵校园将极大的整体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同时提升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的内涵。优良的学校环境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推进总数庞大的中小学绿色校园建设,将有力推进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建立自身特点和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 2.3 校园“海绵体” 校园建设前后水文特征应保持不变,并建设相应的“海绵体”。校园“海绵体”主要包括建筑物的屋顶、植物草沟、园林绿化、透水铺装等设施,部分学校可能有河道、水塘等水系。利用绿化面积进行雨水收集利用,简便易操作。若绿化面积分布不均,可利用饮水沟、生态沟进行雨水的收集引流等进行分配。 2.4 学校校园传统雨洪应对策略存在的问题 学校校园传统雨洪应对策略就是希望雨水迅速集中外排,解决校园内洪涝、马路积水等问题,但在实际情况中,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 增大排洪压力和加剧内涝学校校园高密度的建筑群建设使土壤的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了地表对雨水的吸水能力,以往通常让雨水形成地表径流排入下水道入河道等水域中;这样不仅对校园排水系统造成负担,且易形成路面积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们出行的安全。 浪费雨水资源 一般而言,学校校园环境优美,雨水中污染物质较少,雨水回收循环利用价值高,将雨水资源作为废水排放,是对水资源巨大的浪费。研究表明,学校校园内师生多、需水量大、建筑楼群密集,一旦雨水回用设施建设到位,形成规模,足够日常的冲厕和绿化的杂用水,可以在缓解校园供水压力和雨水工程投资负担的同时,节约水资源,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5 学校校园海绵化改造设想 在海绵校园建设过程中可采用湿塘、雨水花园、生态树池、雨水湿地及蓄水罐相结合的方式作为雨水的存蓄方案,采用引水沟和生态沟结合的方式作为雨水的调蓄方案,同时利用景观湿地建设水文循环系统,依托无动力一体化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等海绵化改造项目,将雨水变为学校绿化浇灌、室外清洁、道路冲洗、卫生间清洗用水等的新用水来源。 地面排水 校园地面除建筑物、绿化、水体景观占地以外的广场、人行道、车行道、运动场、球场都铺装成特殊透水沥青或透水砖石地面,将极大地改善校园暴雨天时的内涝问题;同时,利用原有地势,加以引水沟槽,将地面的雨水引向生态树池;当原有树池面积不能满足蓄水需求时,扩大树池的面积或在周边建造雨水花园,以满足局部雨水排蓄需求。此举在不影响景观的前提下完成雨水利用。 3 道路雨水利用 道路采用透水铺装,可减少下雨天气的地表径流,使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在路边石上开口,将道路雨水引入近处绿地,在避免使用昂贵透水路面材料的前提下,利用道路雨。 4 屋顶雨水利用 屋顶雨水可统一收集,收集后可考虑雨能联合利用,雨水蓄集后用于冲厕所和园林绿化等用途;也可对校园建筑的屋面进行改造,如在屋顶进行绿化栽植等,充分利用绿色屋顶建设工程进行雨水收集利用。 5 水系开发

景观园林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应用 许伟琦

景观园林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应用许伟琦 发表时间:2017-07-10T11:36:08.0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作者:许伟琦 [导读]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施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该工程涉及城市规划、艺术设计、水利等多个方面。 云南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41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施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该工程涉及城市规划、艺术设计、水利等多个方面。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综合性的环境变化问题与自然灾害问题,对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很有帮助。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探讨了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应用景观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园林;海绵城市;设计;应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破坏现象也越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为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对自然生态环境实施保护,我国也在倡导绿色生态观念,同时也加大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力度。海绵城市理论是基于缓解和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合理的应用景观园林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生活环境,也有利于解决各类自然灾害及环境变化问题。 1.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简析 1.1海绵城市的发展背景 海绵城市理论是指通过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使城市大地像海绵一样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及净水等功能,以便确保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问题。海绵城市理论属于一种生态城市理论,是基于绿色建筑的产生与普及而提出的,也是系统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为确保海绵城市所具备的功能能够真正得到发挥,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应依据生态优先原则,以人工措施结合自然途径的方式,采用科学、适宜的方法进行建设,并结合适宜的景观园林设计方法,以便在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基础上,对城市内的雨水进行最大程度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更好保护,进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1.2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内涝问题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普遍存在且影响比较严重的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这种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越发严重。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雨水是导致城市内涝问题出现的主要愿意之一。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硬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致使雨水无法渗透到土壤中,再加上城市内河道与冲沟的填平,导致雨水无法被有效地吸收和排放,致使雨水不断积累,从而导致城市内涝的出现。要想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汇”,另一个是“流”。基于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模拟城市径流路径,查找城市雨水的流通路径,并对实际城市径流路径与雨水流通路径进行比较,对遭到破坏的城市自然流径进行修复,以此保证雨水流通的顺畅。同时,在此基础上可有选择的对雨水进行汇聚,一般会选用农田等地方作为汇集地,以此实现对城市内雨水的有效控制,确保雨水能够自然、高效的流通,从而确保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及净水等功能,据此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而这也是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理念。 2.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应用景观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其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也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雨水的吸收与排放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影响极大。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对于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需充分考虑水的问题,以便确保景观园林设计能够在海绵城市建设及改善生态环境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1构建生态走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自然山林所遭受的破坏问题也越发严重,对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也在持续减弱,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很容易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各个行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乱砍乱伐现象较为严重,森林遭到了严重毁坏。针对这一问题,部分人认为影响不大,只需再种上各种植物即可。事实上,森林在保持生态平衡上所发挥的作用根本是幼小的树苗、果树等植物所无法替代的。森林中参天大树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生长,其的根系极为发达,能够有效避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新种植的植物则不同,因这些植物还比较幼小,根系不够发达,所以对水土也无法起到保护。 针对这种现象,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中,应转变传统的造园意识,放弃用观赏性、美化性植物代替原有植物的思想,摒弃用人工美学彻底改变自然风貌的设计理念。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基于环境保护这一发展理念,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可依据城市地理优势,建立自然防护林带,并将其与山水资源相结合,构建生态走廊,以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避免出现水土流失问题,从而缓解和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而提升城市排水防涝的安全性。 2.2建设完善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水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其主要涉及城市绿道建设、滨水空间建设、水资源再利用等多个方面。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基于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可对城市绿道进行科学建设,并采用以公园串联道为核心的绿道体系,对城市绿道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以此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据此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体验,以便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改善。 在市政建设过程中,为避免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太过严重的破坏,应当采用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生物滞留设施等方法,对市政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所能够造成的影响进行降低,以此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对于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应在对城市滨水空间界面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滨水空间分为活力、运动、商业等多个空间,并采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建设,再结合对人工浮岛、植物过滤等方法的应用,以此提高城市水景观的设计效果,从而确保城市水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利用。 基于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内不规则的水岸空间及碎片化的绿地进行串联,以此构建城市绿色生态走廊,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效果,也能够为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提供环境优美的场所,对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很有帮助。基于城市土地硬化而导致雨水渗透被阻碍这一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对于生态驳岸的建设,应当在保证驳岸稳定、牢固的基础上,对水岸线进行简洁设计,避免人工建设的驳岸与自然驳岸之间相互影响,并利用适宜的本土植物与环保护坡材料对驳岸进行建设,以此保证驳岸的渗水、保水等效果,从而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

海绵城市的建设概述第一章1.1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

接下来先学习第一章,海绵城市建设概述第一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这一节我们分为两个部分来讲述。 城市建设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现实困境与存在这种困境的原因。 这一部分的讲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建设海绵城市的初衷,分为五个方面,别分是: 1、水资源短缺 2、水安全堪忧 3、水环境污染 4、水生态恶化 5、水文化匮乏 一、现实困境 1.水资源短缺

中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 2、水安全堪忧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许多城市深受暴雨内涝灾害的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水环境污染 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不亚于水旱灾害,甚至更为严重的一大灾害。

死猪的尸体开始腐烂,因河道距离村子太近,村民担心一旦因此出现疫情,健康会受到威胁。 图为2010年,村民们没有自来水,只好在被严重污染的河流洗涤。

监测表明:小类及以下水质断面分别占到30.3%和35.5%。 根据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5年全国97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覆盖了七大流域,浙闽片合理,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及太湖,滇池,巢湖····的环湖河流共423条环湖河流,以及太湖、滇池、巢湖等62个重点湖泊(水库)。 开展营养的61个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的6个,中营养的41个轻度富营养的12个,中度富营养的2个,轻度富营养以上的湖泊约占四分之一。

以地下水含水系统的为单元,以潜水为主的潜层水和承压水为主的中深层地下水为对象。 国土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2个地市行政区的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511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水质为较差级与极差级为比例,别分占到42.5%与19%。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颁布,“海绵城市”成为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基础。建设好城市中的湿地景观,不仅能够维持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推进了海绵城市的建设。通过对城市中的湿地进行景观设计,可以有效解决城市雨季的雨洪问题。基于此,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指南,探讨如何对城市中的湿地进行景观设计。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中的路面建设亦随之发展扩大,路面的建设材料大多是沥青、混凝土等防水材料,导致城市中的雨水不能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又因为城市中的建设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防洪泄水系统不健全,导致雨季时,城市面临暴雨不能及时的通过管道排出,从而发生城市内涝。2014 年国务院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了海绵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未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因此,运用海绵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是现阶段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1“海绵城市”的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的表面意思是指希望城市能如同海绵一样,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恢复能力。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下雨时的水进行吸收、储存,然后雨后加以利用释放,

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遵循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将自然存在的和人工建设相结合,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城市最大限度的储水,再将雨水进行释放,从而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了城市在暴雨时出现洪涝灾害。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而且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2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 2.1设计原则 2.1.1生态平衡的原则。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应以生态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中的路面建设亦随之发展扩大,路面的建设材料大多是沥青、混凝土等防水材料,导致城市中的雨水不能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又因为城市中的建设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防洪泄水系统不健全,导致雨季时,城市面临暴雨不能及时的通过管道排出,从而发生城市内涝。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了海绵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未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因此,运用海绵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是现阶段城市生态平衡为基础,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合理地对城市的湿地进行开发和景观设计,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2.1.2具备防洪功能的原则。城市湿地建设除了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等功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防洪储水的能力,是城市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结构。雨季来临时,城市湿地能够具有吸水储水的功能,作为城市的储水基地,为整个城市在雨季建立一道安全防线。2.1.3与城市相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校园景观改造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8731226.html,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校园景观改造设计 作者:康文静王梦茜刘海潮肖玉海付宗权李金金 来源:《现代园艺·园林版》2017年第05期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以苏州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校园建筑、铺装、植物、景观等方面出发,针对校园整体建设,运用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方式解决校园环境现存问题,且在设计中展现其生态理念和落实2r,;-,L-。研究结果可直接用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景观改造,意在打造节能环保的生态校园环境。 关键词:海绵城市;校园景观;改造设计 校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特殊的城市子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方式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把“校园海绵”理念逐渐运用于校园中,使校园内的灰色空间转变为绿色空间。打造生态环保的校园环境,提供优良的学习氛围,衍生实地的教学模板。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国近现代园艺与园林职业教育的发祥地,与“海绵城市”理念息息相关,把改变建筑无景观、铺装不透水、植物单一性作为手段,以实现生态校园为目的,打造节能绿色的校园环境。 1“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生态校园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即城市如海绵,具有良好的“弹性”,应用于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中,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把人工措施与自然途径相结合,在保证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正常的前提下,实现雨水最大化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实现雨水资源的再利用。简而言之,海绵城市包括原有生态的保护,恢复和改善原有水质及其他环境,以节能环保的方式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海绵校园”是在“海绵城市”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和实践。“海绵校园”的改造拥有较大的占地面积和良好的场地条件,具备优良的师范效果,同时有利于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教育和普及。在规划设计校园时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雨水管理系统可以在校园中得到充分地应用和展示,把景观设计和相关技术措施相结合,营造出丰富的生态景观,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海绵校园”贯穿于苏农学院的设计改造 “海绵城市”背景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海绵校园”设计也应运而生。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至今还面临诸多问题。在建筑方面,校园建设未考虑到雨水的回收和利用,没有建筑设有屋顶绿化和雨水收集设施,离“绿色建筑”标准相差甚远。在铺装方面,校园排水采用的是传统市政排水模式,且多用不透水铺装,暴雨时节地表径流量大,多处地段易形成内涝。通过对地理、气候、诸多问题的分析,确定了“海绵校园”在建筑,铺装,植物景观等方面设计实施,其主要以“水”为研究核心。 2.1建筑

基于水动力模型海绵城市建设分析案例

基于AWater Plan2.0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017.07.14赖泽辉 联系QQ及邮箱(356290189/356290189@https://www.360docs.net/doc/2e18731226.html,) 示范区背景 示范区为广州东濠涌以西某排水子系统,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污水通过下游干管排放至猎德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系统沿东濠涌有截留管道,暴雨条件下,如果下游干管不能满足排放需要,则系统中雨污水通过截留管道直接排放到东濠涌。 示范区位于广州老城区房屋、道路等硬化下垫面所占比例大,排水标准偏低,暴雨情况下,易出现内涝风险和溢流污染风险。

目的 针对示范区下垫面建设情况,现利用海绵设施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排水系统对雨水调蓄能力,减少内涝和溢流污染风险,减少下游污水处理负荷。使示范区排水标准在内涝、排水系统负载、溢流等指标方面达到5年一遇标准。 工具 利用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辅助软件(AWater Plan2.0)。

静态模型构建 收集整理示范区排水设施、河流、下垫面、地形等数据,利用AWater Plan2.0模型建设功能,考虑排水管道拓扑、汇水区划分、系统网络结构、模型概化等内容,构建示范区水动力静态模型,模型参数采用常用的经验参数。

降雨数据制作 根据地方暴雨强度公式,生成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降雨数据,降雨历时为2小时。 示范区排水能力现状分析 利用设计降雨对示范区排水系统进行现状评估。现状评估情景包

括1年一遇降雨情景、2年一遇降雨情景、5年一遇降雨情景、10年一遇情景。评估结果如下: 地表径流量 累积径流量

瞬时径流量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我国针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有效提升,对促进 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通过对自然水资源的吸收、蓄水、净水,实现在水资源短缺时期进行有效的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作为海绵城市 建设中的重要组成,有效的园林植物景观建设对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城市理 念的实际作用与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高重视度,明确园 林植物景观的实际作用与价值,结合有效的应用策略提升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促进城市发展。 一、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一)净化水质,修复栖息地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其重要基础关键就是水生态建设,而其中核心内容则是污水 的处理。针对污水处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是通过园林植物景观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净化,例如湿地等景观。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提升城市的 防洪有效性,并调节城市的气候条件,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1]。 (二)补充地下水,防洪防涝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在确保物种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起到 良好水资源存储作用。在实际园林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以当地实际情 况为基础,对超标径流系统进行有效解决,并通过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 水流的高效控制。另外,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叶脉和根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蓄水能力,所以对 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 (三)净化空气,降尘降噪 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降尘降噪的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的良好建设。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植物群落配置可以有效增加植物的数量与层次,并通过对灌、乔、草等 配置形式的有效使用,可以提升景观的绿化面积,起到更好的光合作用。当然,不同的植物 所起到的净化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针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新疆杨、青海云杉、银白杨、花叶海棠、天山花揪、陕甘花批以及白摔等植物所起到的吸收效果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当地 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合理选择。 二、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一)雨水花园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部分地势低洼的城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雨水花园景 观建设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雨水花园的建设, 不仅具备着较强的观赏性和作用,而且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维护过程相对简单和便捷。也 正因此,雨水花园成为诸多国家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以下为雨水花园的具体建 设内容和功能:1.蓄水层。针对蓄水层的建设,其深度为10至25厘米左右。蓄水层的建设,可以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促进雨水的渗透;2.覆盖层。覆盖层的建设以树叶和树皮为主要 原料,深度为5至8厘米,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实现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有效阻隔,保存植物 根系中的水分,并为微生物的生存创设良好环境;3.种植层。种植层的建设通过植物吸收、 下渗和微生物讲解等方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净化。种植曾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原料的选 择中,有机物的选择在10%之内,砂土占85%左右,最后黏土占据5%左右;4.人工填料层。 该层需要具备较强的渗透性,需要以当地实际规划建设面积、降雨特点为基础,合理选用砾石、炉渣等材料进行有效填料;5.石层。针对石层的建设,其厚度需要确保在20至30厘米 左右,以此来提升排水孔自身的排水性[2]。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园林式景观设计新思路 冯合林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园林式景观设计新思路冯合林 发表时间:2019-10-10T14:15:57.02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作者:冯合林 [导读] 现代化城市建设要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并被大力推广。身份证号:41052119750306****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就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使其符合现代化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为后期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洪水内涝等一系列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环保认识的逐渐提高、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现代化城市建设要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并被大力推广。 1 海绵城市概述 1.1海绵城市的概念 提起“海绵城市”,可能有些人会觉得陌生,但它是对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新解读,即当城市遭到洪涝灾害的时所具有良好的“弹性”效果,通俗地讲,就是当下雨时城市能够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而在城市需水时便能够“释放”雨水以供使用,我们也把它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1.2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最早对城市雨水进行政府管制,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之下,目前针对海绵城市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关于雨水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奖励政策,这使得德国的雨洪管理利用技术已经成功步入正轨。 日本是的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因此日本政府把雨水的收集和使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雨水贮留渗透计划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日本开始实施,随着近年来雨水渗透设施的推广和应用,同样也带动了相关领域内的法律和技术的成型以及管理体系逐渐完善。 1.2.2国内研究现状 在2004年深圳市开始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经过十多年来的努力,通过创建海绵城市示范区、出台与之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以及加强开发基础研究与国际交流,这使得深圳市在海绵城市的队伍中也有了一席之地。 为了能够缓解因城市不透水地表增加引发的城市内涝等系列生态问题,福建省政府特此开展了提高城市透水率专项行动,围绕提高透水率这一主题,针对规划设计和优化工程措施推广两方面,分别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要点和要求: (1)认知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途径; (2)深入了解规划设计目标和任务; (3)明确工程设施推广的着力点。 2 园林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构建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水生态基础设施对应的就是园林景观格局。园林景观设计和海绵城市建设密不可分,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园林景观设计打造既实用又美观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科学、合理、经济地实现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最大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3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措施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是要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适当应用先进的人工技术、材料,能有效的整合自然水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1 设置渗透性铺装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的铺装要有渗水、滞水和排水的能力,实现减洪、水质净化与地下水涵养等功能。在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铺装设计中优先采用生态透水材料,如透水沥青、透水砖、鹅卵石等,使雨水能够及时渗入地下,不但起到削减洪峰、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热岛效应”的作用,还能吸声降噪、吸附粉尘污染,效降低投入、减少维护成本,使铺装自然美观,更容易贴合环境生态。 3.2 因地制宜设置排水系统 在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排水系统要能起到滞水、净水、排水以及部分蓄水的功能,设计时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高低地势、水流汇聚情况、降雨水平、土壤性质以及植被覆盖等条件,综合分析并进行系统化的科学布置。排水系统分为地面自然排水、沟渠排水和管道排水三种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应以地面自然排水为主,沟渠排水和管道排水为辅。地面自然排水依据地形地势建造自然绿地缓坡,雨水在下坡的时候慢慢被吸收,实现滞水、排水的功能,余下的雨水将被导流到蓄水系统中。地面自然排水不仅造价和维护费用较低、不影响土地使用功能而且美观环保,能构成良好的园林景观要素。沟渠排水主要有生态植草沟、溪流、旱溪等形式,设计时应适当增加布置适宜生长的植物和沙石等配置,在植物、沙土的过滤、沉淀作用下,净化水资源、涵养地下水,达到迅速导流的目的。管道排水则能更快速直接的实现径流疏导和排放,设计时应注意考虑排水口的设置,既要保证在低洼雨水汇集处,又要避免冲蚀地表土、植物茎叶和垃圾物的堵塞。 3.3 设计中应考虑利用自然净水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中,自然净化水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及投资方面具有相当突出的优点。通过土壤和植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原理,有效对水体污染物进行阻挡、过滤和吸附消除。在自然净水系统中,地形布置是关键,能有效疏导水资源;而植物选择是否得当则是重点,将直接关系到净化效果。自然净水的主要过程是先利用缓坡地形来降低水体流速,自然沉淀一些大颗粒杂质,再通过沙石土壤、植物根茎叶的渗滤作用分解水中的污染物,借助植物吸收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和杂质,最终达到净化水资源的目的。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井绪忠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井绪忠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我国针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有效提升,对促进 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通过对自然水资源的吸收、蓄水、净水,实现在水资源短缺时期进行有效的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作为海绵城市 建设中的重要组成,有效的园林植物景观建设对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城市理 念的实际作用与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高重视度,明确园 林植物景观的实际作用与价值,结合有效的应用策略提升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促进城市发展。 一、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一)净化水质,修复栖息地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其重要基础关键就是水生态建设,而其中核心内容则是污水 的处理。针对污水处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是通过园林植物景观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净化,例如湿地等景观。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提升城市的 防洪有效性,并调节城市的气候条件,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1]。 (二)补充地下水,防洪防涝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在确保物种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起到 良好水资源存储作用。在实际园林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以当地实际情 况为基础,对超标径流系统进行有效解决,并通过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 水流的高效控制。另外,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叶脉和根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蓄水能力,所以对 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 (三)净化空气,降尘降噪 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降尘降噪的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的良好建设。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植物群落配置可以有效增加植物的数量与层次,并通过对灌、乔、草等 配置形式的有效使用,可以提升景观的绿化面积,起到更好的光合作用。当然,不同的植物 所起到的净化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针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新疆杨、青海云杉、银白杨、花叶海棠、天山花揪、陕甘花批以及白摔等植物所起到的吸收效果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当地 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合理选择。 二、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一)雨水花园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部分地势低洼的城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雨水花园景 观建设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雨水花园的建设, 不仅具备着较强的观赏性和作用,而且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维护过程相对简单和便捷。也 正因此,雨水花园成为诸多国家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以下为雨水花园的具体建 设内容和功能:1.蓄水层。针对蓄水层的建设,其深度为10至25厘米左右。蓄水层的建设,可以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促进雨水的渗透;2.覆盖层。覆盖层的建设以树叶和树皮为主要 原料,深度为5至8厘米,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实现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有效阻隔,保存植物 根系中的水分,并为微生物的生存创设良好环境;3.种植层。种植层的建设通过植物吸收、 下渗和微生物讲解等方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净化。种植曾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原料的选 择中,有机物的选择在10%之内,砂土占85%左右,最后黏土占据5%左右;4.人工填料层。 该层需要具备较强的渗透性,需要以当地实际规划建设面积、降雨特点为基础,合理选用砾石、炉渣等材料进行有效填料;5.石层。针对石层的建设,其厚度需要确保在20至30厘米 左右,以此来提升排水孔自身的排水性[2]。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园林景观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园林景观 发表时间:2019-02-25T10:46:36.5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王[导读] 摘要:近年来,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 海口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海口 570100摘要:近年来,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海绵城市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就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展开了探讨,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1 前言 我国园林工程有着长久的发展历程,在发展历程当中,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主题,但对于生态环境却始终缺乏应有的重视,当前虽然各个省市都在积极建设园林设施,但实际上园林建设是否能够体现出绿化作用,长久的服务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但当前我国的园林工程普遍是比较程式化的,有固定的建设流程以及相似的建设思想,仿古风格常见,创新程度不足,这样的量产园林工程,虽然能够满足部分民众的基本环境需求,但实际上并不具备代表性,即便建设的再多,也无法体现出我国在绿化工作上的优势,而且一味的追求仿古风格,会使园林风格设计僵化,无法体现出各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园林建设需求不同,而且当前的文化共融思想下,各个地区的园林需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优势,也应当融合更多地区的文化,让园林建设更加多元化,这样才是符合当前我国园林建设需求的思想。 2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理论指把城市建造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系统运用,恢复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海绵城市”理论不同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其宏观性。后者关于雨水排水的管理办法大多着眼于景观设计和相应的技术革新,缺少对生态系统层次的整体考虑。“海绵城市”理论强调的是生态优先,其研究对象是整个生态系统,构建绿色网络,系统的梳理水文网络,支撑起“海绵城市”的骨架。在景观和水文网络基础之上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最终实现“海绵城市”的构建。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是一个综合形象的概念,通过建立城市“海绵体”即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绿地、可渗透路面等方式,使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的弹性,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吸收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防止城市的洪涝灾害,减少径流污染负荷,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城市景观等目标。将各种资源统筹规划,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最终构建起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海绵城市”已经在我国多个城市进行了试点建设,在未来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 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1 有效提升水质,保护水岸生态环境 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3.2 增加生态休憩场所,提升生活品质 海绵城市景观设计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通过科学的集中开发,建立适宜的生态自然环境,增加了休闲场所,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上尤为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3.3 改善城市环境压力,降低城市建设成本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压力,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4 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探讨 我国园林工程有着长久的发展历程,在发展历程当中,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主题,但对于生态环境却始终缺乏应有的重视,当前虽然各个省市都在积极建设园林设施,但实际上园林建设是否能够体现出绿化作用,长久的服务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但当前我国的园林工程普遍是比较程式化的,有固定的建设流程以及相似的建设思想,仿古风格常见,创新程度不足,这样的量产园林工程,虽然能够满足部分民众的基本环境需求,但实际上并不具备代表性,即便建设的再多,也无法体现出我国在绿化工作上的优势,而且一味的追求仿古风格,会使园林风格设计僵化,无法体现出各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园林建设需求不同,而且当前的文化共融思想下,各个地区的园林需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优势,也应当融合更多地区的文化,让园林建设更加多元化,这样才是符合当前我国园林建设需求的思想。所以园林建设相关单位及人员,都应当更加重视对当前园林发展问题的分析,并严谨的分析园林建设后续发展趋势,根据趋势去改革相关工作,这样才是符合当前社会生态化发展需求的园林工程[1]。 4.1 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作为城市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廊道,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主要对道路中的硬质景观(铺装样式及铺装材料)和绿化景观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总结。 绿化设计:在道路隔离带或路测绿化带设计中,设置植草沟、植物缓冲带和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进行截留,当设施内雨水饱和时,可通过溢流口经过滤处理后排入雨水集水池中,干旱时可向周边绿地提供水资源。 硬质铺装:指通过改变地面铺装材料自身的透水性或扩大材料之间相互衔接的缝隙面积,使雨水下渗到场地内部。即一方面增加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使用面积,促进水体渗入地下,另一方面,增加汀步、石材拼接间的绿化面积等,以至当有降水时,雨水可顺着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下渗留存;当没有降水时,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又可作为土壤通风换气的通道,减少城市干岛效应的发生。 4.2 广场景观设计

关于节约型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探讨

关于节约型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22T17:15:59.3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作者:孙伟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也应该展示出一定的节约型特点。 新道信创意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也应该展示出一定的节约型特点。本文对节约型校园景观设计原则进行总结,并从地形利用设计策略、雨水利用设计策略、植物栽植设计策略、材料运用设计策略、总体控制策略五方面,论述节约型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节约型;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前言:现如今,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极快,人们在生活舒适度追求上也有了新的目标,这也为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在实际城市化进程之中,如果过于重视建设速度,将建设质量忽略,很容易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尤其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上,如果只顾着外表的高端和靓丽,不但与城市发展要求不符,还容易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 1.工程概况与工程特点 1.1工程概况 本次项目建设内容为天狮大学景观工程,该学校位于天津市武清区,地处京津走廊枢纽位置,在工程建设的北侧是龙凤河,南边则是京津塘高速公路,区域交通极为发达。天狮大学总占地面积为3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10万平方米,环境建设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在整个学校发展过程中,开设有理学院、商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农学院和医学院等多个教学楼,并配置了完善的教学设施,如图书馆、体育中心、宿舍、食堂等。 1.2工程特点 本次校园景观设计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赋予校园浓厚的开放性国际思想,将国际文化元素引入到校园之中,让景观环境具备更多可持续发展优势。在实际设计工作开展上,参考了很多知名大学环境设计案例,并与现阶段最为环保的生态学理念结合在一起,加强对前期投入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的有效控制。另外,在植物选择上,主要以本地苗木为主,让整个校园的绿化景观与周边环境实现高度融合,生态系统成熟稳定。校园内部规划有丰富的景观水系和湿地生态,宽度8-15米的人工河道水系景观贯通整个校园,并于北侧的龙凤和相连,丰富的水系系统为校园景观提供了充分的水源。而且整个景观设计还与海绵城市设计原理相结合,实现对自然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为了更好的将校园艺术特性展示出来,在设计时通过对亲水平台和景观小品的设计,为师生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1]。 2.节约性校园景观概念及设计原则 2.1节约型校园景观概念 所谓节约,就是避免浪费现象出现,如果是在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同样需要将资源节约效果展示出来。一般来说,节约型景观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在实际景观建设过程中,除了满足各功能需求之外,还要控制好实际投资成本,将其控制在最低状态。第二,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体现出来,明确景观自然环境的作用。 在整个节约型校园景观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要求内容:首先,在节约型校园景观构建过程中,应该重点满足师生的工作和学习需求,并避免对以往建设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其次,校园景观建设更应该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在满足景观设计效果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维护和投入成本;最后,校园景观设计,还应该将学校本身特点展示出来,引导校园精神文化更好的传递下去。 2.2节约型校园景观设计原则 2.2.1经济性原则 在整个节约型校园景观规划和建设上,经济性原则是开展设计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除了校园物质和精神需求之外,还要对整个节约型景观建设和后期维护耗费资源进行合理控制,避免整个节约型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大打折扣。从节约型校园景观设计再到后期建设和维护,均应该将经济性原则体现出来,这也是整个节约型校园景观建设的重点所在。 2.2.2以人为本原则 在具体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人们首先要将重点内容集中在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点上。除此之外,还应该以美学原理为主,给人一种强烈的舒适感。其次,设计人员需要对实际环境的生态规律进行充分把握,将以人为本原则展示出来,进而实现对整个校园景区功能的全面划分,之后再增加一些相应的休闲娱乐功能,为师生互动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整体来看,通过上述内容的整合设计,校园环境的景观多样化特点将会全面的展示出来,在强化观赏价值之外,校园使用价值也会得到突显。 2.2.3美观性原则 节约型校园景观建设,并不是单纯的成本节约。在具体成本节约效果体现的同时,还要将校园景观效益进一步扩大,让整体景观与美学原则相符,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否则,景观价值也无法更好的展示出来,意义和作用效果也会持续下降。一般来说,校园景观的外观设计较为复杂,尤其是在细节设计上,设计师需要提高重视程度。例如,在具体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将实际文化特征和美学特征结合到一起,同时也可以将雕塑、标识等元素引入到校园内部,起到点缀效果,在突出设计主题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3.节约型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 3.1地形利用设计策略 以地形地貌为基础,不仅是校园景观得以呈现的重要所在,还是对大自然艺术的一种诠释方式。站在具体节约型景观设计角度来说,并不是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填沟削山操作,展现出宏大的气势,而是对周边的土地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降低土方外运量,以此来达到填充量和开挖量的有效平衡。通过上述操作,主体建设成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土地资源可以得到有效节约,确保景观和地形保持同步的契合状态。例如,在天狮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地形利用设计策略,借助于河道挖掘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土方的就近利用,营造出形式多样的景观地形,丰富了景观空间效果,也为为后续雨水收集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校园的总体规划,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利用原有地形中的低洼区域设置成具有海绵城市功能的绿化种植区,将自然雨水进行有效收集和利用。 3.2雨水利用设计策略 节约型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雨水收集和净化策略,实现生态景观的全面建设。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对校园雨水进行充分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