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病人的
猩红热病人的护理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型链球菌
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发热、化脓性咽峡炎、
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退疹后脱
皮
流行病学史
传染源: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为主。自发
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
经食物、玩具、衣服等物品传播,偶可经 创口、产道感染引起“外科型”、“产妇 型”猩红热。
中毒性病变:细菌毒素入血后引起发热等全身中
毒症状。多见于第一周,如中毒性心肌炎、心包 炎等。
变态反应性病变:一般见于恢复期,病程2~3周,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内膜炎等。
治 疗 原 则
药物治疗
首选青霉素G治疗。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
霉素或先锋霉素代替治疗。
中毒症状重或伴休克症状者应给予相应处
隔离患儿至症状消失后一周,连续3次咽拭子培养
阴性。有化脓性并发症患儿应隔离至治愈。
预防
保护易感人群:无理想菌苗,对密切接触者可用
青霉素或磺胺药预防。
考:猩红热的病原体为: A、草绿色链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表皮葡萄球菌 D、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白色念珠菌
考:治疗猩红热时抗生素首选: A、头孢曲松 B、青霉素 C、阿米卡星 D、万古霉素 E、庆大霉素
考:猩红热的主要传染源是: A、患者及带菌者 B、恢复期患者 C、链球菌携带者 D、家畜 E、蚊蝇
考:患儿男,5岁,猩红热病后20天,出现眼 睑水肿,尿呈茶色,血压130/100mmHg,该 患儿最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是: A、喉炎 B、急性肾小球肾炎 C、心肌炎 D、风湿热 E、支气管炎
考:患儿女,6岁,因发热2天,体温39℃, 咽痛,咽部有脓性分泌物,周身可见针尖大 小的皮疹,全身皮肤鲜红,被诊断为猩红热, 护士健康指导正确的是: A、高热时可乙醇擦浴 B、病原菌为带状疱疹病毒 C、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 D、大片脱皮时可让患儿用手撕掉 E、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
猩红热病人的护理

章节目标
章节目标
三、护理措施
(二)病情观察
体温、咽部及皮疹情况。有无并发症。
三、护理措施
(三)用药护理
青霉素治疗时,观察药物疗效及变态反应
三、护理措施
(四)预防传染
目前尚无有效的自动免疫,重在控制传播。患者应隔离至咽拭子细菌 培养阴性。对曾有密切接触病人的易感者预防性应用苄星青霉素120 万单位肌注一次,或给予复方新诺明,口服3-5天。
对症治疗: --中毒症状明显者,用皮质激素。 --休克者,抗休克治疗
二、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 1.体温过高 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 2.皮肤完整性受损:皮疹 与病原菌产生红疹毒素痛 与咽及扁桃体炎症有关。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 1.隔离:呼吸道隔离。 • 2.休息:卧床休息。 • 3.饮食:营养丰富、高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多饮水。
一、护理评估
(三)身体状况
3.其它临床类型 轻型病例:发热、咽炎和皮疹等临床表现轻微,易被漏诊,常因 脱皮或并发肾炎等症时才被回顾诊断。 重型:又称为中毒型,全身中毒症状重.可发生中毒性休克、中 毒性肝炎。近年来本型已很少见。 外科型:细菌经损伤的皮肤侵入,故无咽炎及草莓舌,而有局部 急性化脓性病变,皮疹首先出现在伤口附近皮肤,然后蔓延至全 身。 脓毒型:罕见。主要表现为咽部严重的化脓性炎症、坏死及溃疡 ,常可波及临近组织引起颈淋巴结炎、中耳炎、鼻窦炎等。
一、护理评估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在(10-20)×10/L,中性粒细胞 常在80%以上,严重病例可出现中毒颗粒。
尿常规 发生肾脏变态反应时,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 和管型。
细菌学 咽拭子或伤口细菌培养有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猩红热症状治疗预防及图片

猩红热症状,猩红热图片,猩红热预防和治疗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
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猩红热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呼吸道感染而引起。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引起很多疾病,在这些病人的鼻咽部存在大量的这种细菌,所以有很强的传染性,这类病人和带菌者都是猩红热的传染源.尤其是那些没有皮疹的感染者或病人,在猩红热的传播上比猩红热病人更危险,因为他们不易被发现。
猩红热皮疹猩红热的线状疹症状与类型猩红热“草莓舌”猩红热“口周苍白圈”猩红热“杨梅舌"猩红热皮疹(手)全身弥漫性发红,可见点状红色皮疹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
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
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
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
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
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
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1)化脓性并发症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猩红热注意事项

猩红热注意事项猩红热是一种由A群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下是猩红热患者及其家人应注意的事项:1. 患者应尽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
猩红热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接触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2. 患者应在家中休息,避免去公共场所。
除非必要,不要外出参加聚会、上学或上班。
这样有助于减少传播病菌的机会。
3. 患者及其家人应定期进行手卫生。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饮水、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物品后。
使用肥皂和清水进行正确的手部清洁,或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
4. 患者的用餐器具、衣物、床上用品等应单独使用,并在使用后进行彻底清洁。
尽量避免共用物品,特别是与儿童相关的物品,如玩具、牙刷等。
5. 家庭应保持通风良好,定期进行室内消毒。
打开窗户进行通风,减少病原体的滞留。
6. 患者应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以减少飞沫飞散。
病人的分泌物应及时清理,并用消毒剂彻底清洁。
7. 家人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观察患者是否有高热、咳嗽、喉咙痛、皮疹等症状,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如中耳炎、咽炎、肺炎等。
如有必要,及时就医。
8. 家人应注意个人防护。
与患者接触时,可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以降低感染风险。
9. 患者的家人和密切接触者,特别是儿童,应及时接种疫苗。
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猩红热的发生。
10. 家庭成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增强身体免疫力。
合理膳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总之,猩红热是一种容易传播的疾病,但只要我们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定期消毒和通风,以及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就能有效预防猩红热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
猩红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猩红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猩红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并且在幼儿园和学校等人口密集的场所更容易传播。
病症通常在感染后的2-5天内开始出现,包括高热、咽喉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此外,病患往往有猩红色或深红色的皮疹,通常首先在颈部和胸部出现,然后逐渐扩散到全身。
诊断猩红热的方法猩红热的诊断主要基于医生的临床判断,包括症状和体征检查。
这些诊断方法包括:1. 病史医生需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特别是对于是否感染了链球菌或曾经患有猩红热等病情有所了解。
2. 全身症状医生会检查病人是否出现了发热、头疼、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
3. 咽部检查医生会检查病人的咽部,包括扁桃体、腺体和喉部,看是否有炎症和增生情况。
4. 皮疹病人的皮肤症状是诊断猩红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医生会检查病人是否有红斑、皮疹、斑丘疹或红疹,这些症状可能最早出现在颈部和胸部。
5. 血液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确定病人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以帮助诊断猩红热和评估其严重程度。
鉴别诊断猩红热的症状和皮肤病变与其他很多疾病相似,因此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与猩红热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1. 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可以引起皮肤瘙痒和红斑。
荨麻疹的症状和猩红热非常相似,但荨麻疹的皮疹往往更严重和更长时间,并且可能会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
2.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通常在幼儿时期出现。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咽喉痛、口腔和手脚的红疹。
虽然手足口病和猩红热的皮疹很相似,但手足口病的皮疹主要集中在手掌、足底和口腔等腔体黏膜。
3. 风疹风疹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疾病,主要在儿童和青年人中流行。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身体不适、喉部痛、淋巴结肿大等。
虽然风疹也可能会出现皮疹,但风疹的皮疹往往比猩红热较轻。
4.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过敏反应会引起皮肤瘙痒和红斑,从而与猩红热的皮疹相似。
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可能多样化,需要从患者的病史中排除这种可能性。
猩红热病例分析

猩红热病人的护理学习要求1.熟悉:猩红热病人的入院处置、护理评估、护理措施、消毒与隔离。
2.了解:猩红热病人的健康教育、治疗要点。
男性患儿,7岁,发热、咽喉痛2天,出疹1天来诊。
查体:体温39.5℃,自颈部以下至躯干、四肢、皮肤可见弥漫性针尖大小皮疹,指压褪色,颌下淋巴结肿大,面色潮红,口周围苍白。
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
临床诊断为猩红热。
一、学习内容猩红热病人的入院处置、护理评估、护理措施、消毒与隔离、健康教育、病因与发病机制、治疗要点。
二、传染病评估要点㈠填空题1. 链球菌感染所致变态反应常引起、、并发症。
㈡选择题1. A1型题⑴引起猩红热的病原体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表皮葡萄球菌C.A组α溶血性链球菌D.A组β溶血性链球菌E.B组溶血性链球菌⑵猩红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消化道传播B.呼吸道传播C.产道D.皮肤伤口E.血液⑶猩红热的特征性表现是指A.发热、中毒症状、第二日出现皮疹B.发热、咽峡炎、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C. 发热、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杨梅舌D.发热、咽峡炎、口周苍白圈E.发热、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口周苍白圈⑷猩红热潜伏期一般为A.1~2dB.2~3dC.3~4dD.7~9dE.7~14d⑸确诊猩红热的检查是A.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B组溶血性链球菌B.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A组溶血性链球菌C.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D.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E.锡克试验阳性⑹猩红热病原治疗首选A.红霉素 B.四环素C.青霉素 D.头孢菌素E.氯霉素⑺关于猩红热的皮疹错误的是A.发热后第二日出疹B.皮肤弥漫性充血基础上针尖大小丘疹C.于耳后、颈及上胸开始出疹D.皮疹于48h达高峰E.脱痟少见⑻有关猩红热临床表现的描述不恰当的是A.发热多为持续性B.发热程度及热程与皮疹多少及消长无关C.咽峡炎明显D.腭部粘膜疹或出血疹可先于皮疹出现E.可见“草莓舌”或“杨梅舌”。
猩红热病人的护理

年龄段病人的心理 需求,给 予必要 的帮助和心理 支持 。
关 键 字 :传 染 科 ;护 理 ;猩 红 热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识别码 :B DOI:10.3969 ̄.issn.1671-314屑 ,皮疹 越 多脱 屑越 明显 ,以粟 粒 疹 为重 ,
猩红 热 是 由 A组 p型溶 血 性 链 球 菌感 染 引 起 的 急性 呼 多 呈片状脱 皮 ,面部及 躯干 常为糠 屑状 ,手 、足掌 、指 f趾 ) 吸道 传 染 病 。其 临床 以 发热 、化脓 性 咽 峡 炎 、全 身 弥 漫性 处 由于角 化层 较厚 ,片状 脱 皮常 完整 ,呈 手套 、足 趾套 状。
菌很快 被抑 制或杀 灭有关 。
此 现象可作 为猩 红热 的辅助诊 断 。
1 发病机制
3 治疗原则
病原体 侵人 人体 后 ,主要 产 生 3种 病变 。 1.1 化脓性病 变
A组 B 型溶 血 性链 球 菌 黏 附于 黏 膜上 皮 细胞 ,进 人 组
3.1 病原治疗 早期 病原 治疗可缩 短病 程 ,减 少并发 症 。青 霉素 为首选
渐 趋 轻 症 化 ,可 能 与敏 感 抗 生素 的广 泛应 用 或 在 外界 环 境 头 凸 出于 覆有 白苔 的舌 面 ,称 为 “草莓 舌 ”;2~ 3天后 舌
作 用 下 ,链 球 菌 菌株 变 异 ,以及 早 期应 用 抗 生 素致 使 链 球 苔脱 落 ,舌 面光滑呈 绛红 色 ,舌乳 头凸起 ,称为 “杨梅舌 ”。
4.1 体温 过高 与感染 、毒 血症使 体温调节 障碍 有关 。 4.2 皮肤 完 整性 受 损病 人 皮肤 皮 疹破 溃 或 经常 搔 抓皮 肤 ,与皮疹 致皮肤 瘙痒 、脱皮 等 因素 有关 。 4.3 潜在 并 发症 急 性 肾小 球 肾炎 ,与细 菌感 染 引 起 的 变态 反应有关 。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一)普通型潜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发热,体温一般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起病时可能产生惊厥或谵妄.患者全身不适,咽喉疼痛明显,会影响到食欲.咽喉及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分泌物.舌头红,乳头红肿如草莓,称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皮疹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颈部与腹股沟,1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为弥漫着针尖大小的猩红色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人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红,其间有针尖大小之出血点,形成深红色“帕氏征”.口腔黏膜亦可见黏膜疹,充血或出血点.病程第1周末开始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次及躯干,然后到达肢体与手足掌.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足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脱屑程度与皮疹轻重有关,一般2~4周脱净,不留色素沉着.(二)其他类型1.轻型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症状,往往至出现典型的皮肤脱屑时,才取得回顾性的诊断.患者可有低热1~2天或不发热,皮疹隐约可见,出疹期很短,无杨梅舌.发病后1~3周皮肤脱屑或脱皮.2.中毒型起病急骤,体温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头痛,惊厥,呕吐,为常见症状.咽扁桃体炎症严重.有明显红斑疹.如合并脓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危险性很高.3.外科型链球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时,可有局部急性化脓性病变,皮疹从创口开始,再发展到其他部位皮肤.无咽炎和杨梅舌.指导意见: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邪侵肺卫主症发热骤起,咽部红肿疼痛,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点如锦纹,舌质红苔薄黄.次症头痛,或伴有呕吐,脉浮数.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阳性.辨证要点本证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卫,肺胃受邪,其气失和,故见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治疗原则辛凉宣透,清热利咽.方药运用解肌透痧汤加减:葛根,蝉蜕,浮萍,淡豆豉,荆芥,射干,桔梗,马勃,牛蒡子,甘草,连翘,竹茹,僵蚕.2.毒在气营主症壮热不解,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呈剥脱,舌面光红,舌质紫红有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次症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检查或培养可见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辨证要点本证为毒热窜人气营,气血受邪,血热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气营的病理变化.痧毒外达,其热必炽;毒火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痧毒犯营,痧火透达表现为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痧点;舌为心之苗,痧毒火热及心,心热上熏舌体,故见舌刺红肿似“梅”.治疗原则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方药运用凉营清气汤加减:生石膏,连翘,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栀子,黄连,石斛,竹叶,玄参,白茅根,芦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方中去黄连,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达;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烂气味秽臭者,方中去石斛,竹叶,加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泄火.病程中若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抽搐,舌苔黄糙,舌质红绛,脉数等症,为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治宜镇惊熄风,药用紫雪丹,或安宫?仆?3. 疹后伤阴主症丹痧布齐后1~2天,开始皮肤脱屑,伴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次症咽喉糜烂疼痛减轻,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理化检查血象一般正常,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阴性.辨证要点本证为痧毒疫火外达肌肤,阴伤液枯,从而致肌肤失润而枯,随之脱落;肺胃阴伤,故见低热,舌红少津,唇口干燥,食欲不振等症.治疗原则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方药运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玄参,桔梗,甘草,芦根.若低热不解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麦芽;大便干结者,加知母,火麻仁.若见发热,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苔薄,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或结代等症,为毒热伤及心气,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滋阴宁心,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二)其他疗法1.单验方(1)黄芩:为清热解毒之品,对丹痧的防,治均有疗效.每日10—15g,水煎,分3次服,连用3天.(2)板蓝根,大青叶各15g,甘草5g,水煎服.2.外治法(1)锡类散:取药少许吹喉中,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2)珠黄散:吹于患处,用于咽喉红肿,溃烂时.3.针刺疗法取风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次.二,西医治疗(一)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4万~8万U/(kg.d),分2次注射.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二)一般护理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预后护理: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为发热,咽痛,杨梅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为特征.儿童猩红热容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炎,风湿热.故应引起特别的重视.1.化脓性并发症由于细菌直接侵袭咽喉附近的组织,常易引起这些组织发炎.如化脓性淋巴结炎,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道有脓性渗出.2.中毒性心肌炎在猩红热的早期,病菌产生的大量毒素常?崆址傅叫脑?引起心肌炎等.病人可出现高热,寒颤,面色难看等毒血症状.3. 溶血性链球菌侵入机体后常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临床可出现下列并发症,1)急性肾小球肾炎绝大部分为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临床以血尿,少尿,浮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风湿热与溶血性链球菌关系密切.临床表现为发热,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以心内膜受累为主,皮下小结,环形红斑,舞蹈病.小儿猩红热是常见病,多发病,父母应严密观察,注意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猩红热的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降温、 维持水、电解质 平衡。咽部症状 较重时雾化吸入
病原治疗 首选青霉素,每 次80万U,2~3 次/日,肌内注 射,连用5~7日。
2017
预防
控制传染源:病人6日隔离治疗,接触者医学 观察7天。
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到人群密集地,戴口罩 保护易感人群:青霉素预防性肌注。
主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
1.
体温过高 与β型溶血性链 球菌感染有关。
2.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细菌产生
红疹毒素引起皮肤损害有关。
3.
疼痛:咽痛 与咽及扁桃体炎 症有关。
2017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隔离:呼吸道隔离 ★消毒:病室通风换气,鼻咽分泌物、痰液消毒处理 ★饮食 ◎高热量、高蛋白清淡流食,恢复期渐半流质饮食 ◎病情好转改为软食,但少油腻及无辛辣刺激 ◎高热:注意补充水份、果蔬
猩红热
Scarlet fever
1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
2 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
脱屑。
3
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 节并发症。
病原学
形态:革兰染色阳性,呈球形或卵圆 形链状排列 分型:根据菌体细胞壁上所含多糖抗 原(C)分19个组,A组根据表面抗原M分为80个血清型 A组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溶血素、透明质酸酶和链 激酶(溶纤维蛋白酶) 抵抗力:对热及干燥抵抗力较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在痰及脓液中可生存数周
2017
流行病学资料
传染源
传播 途径
易感 人群
流行 特征
猩红热患 者和带菌者 是主要传染 源
通过呼吸道 传播,皮肤 伤口、产道 也可传播
普遍易感, 可以产生抗 菌免疫和抗 毒免疫
冬春季发 病为多, 多见于5~ 15岁儿童
临床表现
潜伏期:2-3天(1-7天) 特征性表现:三主症
发热中毒症状 咽峡炎 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后脱屑
草莓舌:发疹同时舌乳头肿胀,初期被白苔,杨梅 舌: 2-3天后舌苔脱落,称杨梅舌
自然病程约1周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 常在80%以上
尿常规:注意尿蛋白、红细胞及管型 细菌学检查: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
培养有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免疫荧 光法快速诊断
治疗要点
病情观察:①体温变化;②咽痛症状及分泌物情况;③皮疹 变化;④并发症 皮疹护理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用生理温盐水或多贝尔液勤漱 口
★皮肤护理 ◎勤换衣裤,忌穿绒布类衣裤 ◎忌用肥皂 ◎皮肤瘙痒:炉甘石洗剂或75%乙醇涂擦皮肤 ◎脱皮:涂液体石蜡或凡士林油保护,大皮脱离时要及时
用剪刀剪掉,不能强行撕去
健康教育
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 性。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治愈为止 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接触 患者应戴口罩 居室要注意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密切接触者需观察7天
临床表现
发热:持续性,伴有一般中毒症状,发 热的高低及热程于皮疹的多寡及其消长 相一致
咽峡炎:咽痛、局部充血、脓性渗出物。 可先于皮疹出现
皮疹:
◎出疹时间:发热第2天 ◎出疹顺序:始于耳后、颈、上胸部,24h内蔓及全 身 ◎典型皮疹: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 针尖大小的丘疹 ◎粟粒疹:带有白色脓头,不易破溃
周
苍 ◎退疹时间:2-3天内退尽,重者可持续
白
圈பைடு நூலகம்
1周
线 ◎疹退后脱屑:皮疹越多越密脱屑越明
状
疹 显,片状脱皮
杨梅舌
皮疹
线 状 疹
口 周 苍 白 圈
口周苍白圈
临床表现
皮疹:
48小时达高峰 退疹顺序:依出疹顺序消退 退疹时间:2-3天内退尽,重者可持续1周 疹退后皮肤脱屑:皮疹越多越密脱屑越明显,片状脱皮
丘 疹
粟 粒 疹
皮疹
◎线状疹(Pastia线):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或摩擦出 血 ◎出血性皮疹:严重病例 ◎口周苍白圈:颜面部充血,无皮疹,口周充血不明显
口
线
周
状
苍
疹
白
圈
舌苔
◎舌苔:发疹同时舌乳头肿胀,突发于
灰白色舌苔上(草莓舌),2-3天后舌苔
脱落(杨梅舌)
◎皮疹高峰:48小时
草莓舌
口 ◎退疹顺序:依出疹顺序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