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设计思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诗歌,诗歌由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所作,在这首五绝中,诗人借助主要意象“故园菊”寄托了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特别是唐代诗歌尤其注重通过意象来传达诗人的主观情思。
如果在教学诗歌时忽略这点,只简单地将诗歌的情感告诉学生,那么诗歌就会变得索然寡味,学生以后学习诗歌也会兴趣全无。
所以笔者试图通过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这一途径来让学生掌握诗人传达的主要情思,从而让学生掌握“核心意象分析法”与“叠加意象分析法”两种意象分析法来对意象特点具有典型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诗歌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让教师教得有用,学生学得有效。
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主要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掌握鉴赏诗歌的典型方法:意象分析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掌握分析诗歌的典型方法:意象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直接进入诗歌学习。
二、朗诵诗歌,初探诗歌的情思。
(一)朗诵诗歌,正字音诗句“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应读qiăng,诗中表示勉强之意。
(二)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屏显:《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想要表达什么?(学生经过思考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给出结论。
)屏显:这首诗寄托了作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三、学习“意象”,明确诗歌意象的类型并掌握“意象分析法”。
(一)明确“意象”这一分析诗歌的重要途径的简单含义。
通过上述对诗歌情感的探讨,在此适时给出诗歌中重要的情感传达媒介——“意象”的概念。
屏显:意象,指的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意象就是含有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
(二)理解“核心意象”,并学以致用。
1.点出“意象”类型一:核心意象。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lè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教学课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我不为自己的处 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 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 就梦见自己骑着披脚
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 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 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
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 /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三、四句是虚写未来。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 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 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 一个是动作“共剪”,一个是语言“却话”。“共剪 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 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这首诗 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 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①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 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 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 胆忠心。 ②一、二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 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 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 衰老,“卧”字写多病,写长期卧床;“孤”字写生
读四首诗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 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戍( shù ) 夜阑( lán ) 潼关(tónɡ)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3.以4人为一组,每人解说一首,诵读一首。
参考示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结尾的诗句是一幅杀敌报国、悲壮感人的图画。“僵卧孤村”,失意之愁,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忧,在诗人心中蔓延,这里要读得沉痛、低缓。但诗人“不自哀”,不以个人处境为怀,却以收复失地为念,他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消沉,所以,语调要立即扬起。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为国戍边,抗击金兵。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凝聚在“思”上,“思”要重读。随着感情的发展,诗人一梦而使“僵卧”变成了驰骋,“孤村”变成了战场。“梦”是“志”的幻现,这说明诗人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已达到了梦驰神往的程度。在诵读时,“梦”要读得语重而情深。整首诗燃烧着杀敌戍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深情,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4.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以让学生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我来诵读这首诗。
4.教师组织点评各组“解说+诵读”的效果。
四、“情境诵读”活动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梁甫行》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赠从弟》和《梁甫行》这两首古诗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诗词的朗读、解析和创作都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欣慰,也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在讲解诗句含义和分析诗词意境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一些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古汉语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这方面的引导和解释。
在课关爱和祝福。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梁甫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章节,着重解读《赠从弟》与《梁甫行》两首古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赠从弟》作者:王维。通过对诗句的朗读与解析,让学生理解诗人对亲人的关爱与期盼,感受诗中的意境与情感。
2.《梁甫行》作者:佚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解析诗句,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历史故事,体会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4.增强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5.培养道德情感:从古诗中感悟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情感。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 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湖
北荆州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 (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 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 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岑参 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 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 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流露诗人无 限沧桑之感的诗句是:
诗歌译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 登城时所见的月下边 受降城外月如霜。 塞景色 不知何处吹芦管, 听芦管悲声引发思乡之 一夜征人尽望乡。 情。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 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 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 战场开放了。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无奈)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 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 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 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 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 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 垫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杜甫在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 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 全诗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 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本诗的一、二句追忆李龟年 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当时的太平 繁 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 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 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 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 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 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 堪回首。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 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 )的作品。诗人在(秋)(季节) 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 峨眉山 ( ) 出发,驶向( )。 三峡),最后到达( 渝州 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和友人 )的思 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 南 逢 李 龟杜 年甫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 人,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 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 集》。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 别》)等。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整体感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品味赏析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中的“遥怜”二字另 有韵 析味。作,者请运从用艺想术象表,现描手绘法了以在及战表场中达开思放想的感故情园这菊两花方,面表加达以了简对 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 望。
检查预习
(1)重点词语理解 寻常:经常。 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君:指李龟年。
(2)诗歌大意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观看你的演出,在崔九
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现在正是江南景色 最美好的时候,在落花纷纷的暮春时 节又和你相逢了。
鉴赏评价
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 本诗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和断垣残壁间 寂寞开放的丛丛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 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故园的 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作者介绍
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 (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 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 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 虞诗集》二卷。
检查预习
(1)重点词语理解 回乐峰: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 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 (今宁夏灵武西南)。 芦管:笛子。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尽:全。
(2)诗歌大意 回乐烽火台前的沙漠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惨白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清的芦笛, 一夜间戍边将士个个眺望故乡。
平时要多积累古诗词,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 精深。从中去体会诗词意境和含义,培养我们的语文 综合素养能力,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 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谢谢观看
(1)重点词语理解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
(2)诗歌大意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
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 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朗读指导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 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渐次为读者 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 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 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 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 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乡、思友之情的象征。
检查预习
(1)重点词语理解 半轮:半边,半个。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 东北。 发:出发。 渝州:今重庆一带。
(2)诗歌大意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
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不知不 觉就到了渝州。
朗读指导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品味赏析
“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鉴赏评价
赏析《江南逢李龟年》一诗。
诗的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 鼎盛之世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敝,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就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言 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 君”不矛盾,既是写实又有深刻的寓意,通过江南好风景来反 衬时代沧桑、人生巨变,使得诗的内涵更加丰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品味语言,背诵古诗。 2.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诗 人
情感。 4.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 和
审美情趣。
峨眉山月歌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为“诗 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 《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脍炙 人口的作品。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整体感知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一幅什么图? 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品味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 入平羌江水流。”两句中 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这两句中写了山、月、江水。 这些景物融合变幻,衬托出诗 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鉴赏评价
赏析《峨眉山月歌》一诗。
鉴赏评价
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 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这首诗 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 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 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总结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南阳(今河南许昌附近)人,后 迁居
江陵(今湖北荆州),唐代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 对
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 受,
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被后人并称为 “岑
高”。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
检查预习
朗读指导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所作的? 此诗大概作于大历五年(770)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 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 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 万千写下这首诗。
朗读指导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整体感知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什么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诗作。诗人从多个角度描 绘了边塞的荒寒及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 哀愁。
品味赏析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描绘 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艺术技艺: 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 比作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 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 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 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战士思乡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