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的月亮》教学反思

《弯弯的月亮》教学反思
《弯弯的月亮》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而月相变化的根本原因,日、月、地三者转动产生的位置关系变化,不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

月相变化的规律,学生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形成认识,故教科书安排了一个课后观察月相的活动,希望学生在实际观察中验证并形成较稳固的认识。从教学的难度上看,本课和以前的教科书相比,大大降低了,但对观察的要求提高了一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这对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

第一:认识月相及画月相。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对月亮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月亮的样子,说说自己所画的月亮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以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帮助他们将头脑中比较零散的影象进行整理,从而知道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对于“相”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加以解释,让学生知道“相”指的是各种不同的形状。

第二:初步推测月相变化。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在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己画月相,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老师的讲解,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月相是怎么样

的,知道像那种弯过头的月相是实际中所不存在的。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在画月相时就不容易出错误,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用逻辑推理的方式,通过合作交流,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将自己画的月相贴在初一到十五中的某一天。到底是哪天的月相,到底对不对?也就很自然的引出了后面的模拟实验,我们需要实验来验证,来观察,来发现。

第三:模拟月相变化的现象。将一篮球模拟为月球,学生当作地球,当手持“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月相变化的特点。活动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并播放月相变化的视频,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而且能从中发现掌握规律的变化。如何正确画月相?月相变化有哪些规律?整课教学中,利用三球仪,经过实际操作、模拟月相变化过程,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然后再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科学精神。

5.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科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运动和力,第五章主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的内容。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由于本学期前几章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所以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能够运用分析力的知识来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考虑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看似矛盾的两个实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进而按照历史的线索共同学习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进而分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纠正错误观念。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小球在实验中不能上升到与释放位置的相同高度”,进一步思考如果斜面水平放置,小球在水平面滚动时会不会加速或减速,进而得出小球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使物体加速或者减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通过flash演示理想斜面小球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深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领悟。最后通过观看现实中的冰壶在冰面的运动,来体会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特性,也就是惯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关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就是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在这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关于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部分同

弯弯的月亮 歌词(中英文)

The distant sky Here is a crescent moon curved moon Beside the bridge that curved bridges There is a small boat curved boat long A Jiao's childhood Woo ~ ~ ~ A Jiao shook the ship Sing that old song singing with the wind. Gone with the wind in my face face was streaming with tears Like the curved river water winding river. Running into my heart Woo ~ ~ ~ ~ my heart is full of sadness Not for the crescent that only today's Village Also singing past ballad. The hometown moon you that curved sadness Through my chest A Jiao shook the ship Sing that old song singing with the wind. Gone with the wind in my face face was streaming with tears Like the curved river water winding river. Running into my heart Woo ~ ~ ~ ~

因数和倍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冯春明备课时间3/11 课题因数与倍数课型讲授课 三维目标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创新点探讨总结因数与倍数关系 空白点动手找因数,倍数 教具准备 生:12个同样的正方形,师:ppt 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创作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

是……?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两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板书:因数和倍数。 二、认识因数和倍数 师:课前,老师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卡片,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卡片拿出来,请看:课件 生:学生明确要求后开始动手操作,师巡视并适当给予指导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刚才我们用12 个正方形拼出了不同的长方形,根据摆法我们还写出了3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如:课件生读红色字部分 师:谁能根据6*2=12,接下去仿4*3=12也说4句他们之间关系的话?12*1=12 怎么说呢?板书:12 的因数有:1 2 3 4 6 12 三、求一个数的因数 从12 的因数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数都有它的因数,而且不止一个,找到一个并不难,难的是想办法把他的所有的因数无遗漏的全部找出来,老师相信你们能办得到,有信心吗? 课件例1 (小组合作,总结

小学美术_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自然界形象与艺术作品中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体验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现鱼的外形特点和花纹特点,领悟突出主体,画面饱满的绘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学生关爱大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大胆创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美术知识进行自由大胆的表现,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遨游海底世界,你瞧,是谁朝我们游过来了,原来是小鱼尼莫。尼莫来到海底世界看到了很多又大又漂亮的鱼,其实他自己啊也有一个小愿望,尼莫也想像他们一样变得又大又漂亮,你们愿意帮帮尼莫吗? 二、讲授 你们会画鱼吗?我们可以用哪些形状来画鱼呢?在同学们的帮 助下老师完成了这条大鱼。没错,要想画鱼这几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鱼鳍,又分为背鳍,胸鳍,尾鳍等,他可以帮助鱼类保持身体平衡。 原来画鱼还是很简单的,可是孩子们,你会画大鱼吗?怎么样才

能把鱼画大呢?下面在你的纸上尝试一下画一条最大的鱼。(教师巡 视并修改)你看老师这里有一条鱼,他算是大鱼吗?为什么不算呢?这样呢?(在纸上不断放大鱼)。原来让你的鱼占满画面就会看起来 比较大, 这是一幅农民画《戏鱼》,你觉得他是一条大鱼吗?说说你的理由?(生回答)谁能上来圈划一下除了大鱼之外还画了哪些东西,正是有了这些参照物和鱼作对比,才显得鱼更大了。原来要想让你的鱼看起来比较大,还可以给它添加一些参照物啊。 那来看看老师这条鱼我们可以给他添加点什么作为参照物呢?(老师拖拽显示)你瞧,我们既占满了画面,又添加了参照物,这真是一条大鱼啊。我这又有一条鱼,咱们平时常见对吧,你来对比看看,这两条鱼哪一条更加好看呢?对啊这条鱼颜色鲜艳,还有好看的花纹,当然会比较漂亮,我们又学了一个小秘诀,想让你的鱼更漂亮那就给他添加点花纹装饰吧。 一群漂亮的小鱼向你们游过去了,请同学们投票选出你最喜欢的小鱼,跟大家分享一下你觉得他哪里好看了? 你看这条小鱼空荡荡的,谁想试试给他添加点花纹呢?老师把需要你们帮助添加花纹的小鱼发送到平板上,收到的同学就开始画吧,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下试试? 其实啊,我们可以给小鱼添加的花纹还真不少,来看看吧。 让我们用思维导图一起来看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什么?老师这 里有两道题,请同学们快速在平板上做答。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2.1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性质,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都知道一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知道整数的概念(目前小学阶段不包括负整数)。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1、激情导入:唐僧和孙悟空之间是师徒,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引出课题。 2、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 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 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4、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人美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谁画的鱼最大》精品教案

《谁画的鱼最大》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分析农民画中的鱼和自然界中的鱼的异同,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2、能大胆的作画,画一条大鱼,充满画面。 3、在艺术创作中树立关爱大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大胆创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并充满画面的大鱼。 (二)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表现创造,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猜谜导入 过渡语: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我们人类的好伙伴,想知道它是谁吗?请大家猜个谜语:摇摇头,摆摆尾,一串水泡吐出嘴,水泡水泡水里游,那是他的小皮球。 2.板书课题 过渡语:瞧,小鱼泡泡来了,他还带来一群好朋友呢!今天我们就走进热闹的海底世界,学一学,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板书课题:《谁画的鱼最大》(二)讲授新知 1.欣赏图片,分析自然界中的鱼 过渡语:茫茫的海洋里住着各种各样的鱼,让我们跟随小鱼泡泡一起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吧!

(1)鱼的外形、结构特点 过渡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中出现了哪些不同形状的鱼呢?鱼是由哪几部分组成?鱼的外形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棱形、半圆形。鱼身体可以分为,鱼头、鱼身、鱼尾、鱼鳍。 (2)鱼身上花纹的特征 过渡语:这些鱼身上的花纹非丰富多彩,让我们去找一找。花纹主要由点、线、面组成,排列有序。 2.欣赏图片,分析艺术作品中的鱼 过渡语:我们来欣赏一张农民画家张芝兰的艺术作品《戏鱼》。比一比,它和自然界中的鱼有什么不同?农民画中的鱼色彩更加鲜艳,线条更加丰富、工整。 3.欣赏学生作品,启发构思 (1)比一比 过渡语:这两张作品你们更喜欢哪张,为什么?(一张鱼画的大,另一张鱼画得很小) (2)看一看 过渡语: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同龄小朋友的作品,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作品给你什么启发?鱼是这张画面的主体物,画得大醒目。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这条大鱼装饰的更加美丽、生动! 4.教师示范 步骤: (1)画形状定结构 过渡语:勾画出一条充满画面的大鱼的外轮廓。 (2)装饰花纹 过渡语:用点、线、面装饰鱼身上的花纹。 (3)着色 过渡语:色彩要鲜艳、丰富。工具用油画棒、水彩笔可以。 (三)艺术实践 过渡语:欣赏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你想画什么样的鱼?

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程春涛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今天刚学习明天可能就给忘了,总是弄不清楚。 在授课中,我以讲台上静止的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混淆,对书本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出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的结论,学生是理解了。但测试时,一但遇到选择题中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等选项时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为此,在进行试卷讲评时,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弯弯的月亮》阅读附答案

阅读《弯弯的月亮》,完成1——6题。弯弯的月亮 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 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年轻的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 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 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 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 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难道就你特别有见解吗?” 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里满是泪水。 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老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 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含满了泪水。 这件事情以后,星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再也不敢向老师提出“特别”的问题…… 很快,几年过去,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她回到故乡的小镇做了老师。 走上讲台第一课,星子老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静默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星子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大家,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 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说弯弯的月亮像镰刀。” 星子老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正确,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想启发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应该大胆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镰刀之外,还像不像弓?像不像豆角?” 学生们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 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 …… 几十年过后,已退休闲居在家的星子,接到女作家田菲寄来的她自己创作、刚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弯弯的月亮》。 星子急忙翻开书,见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送给我最敬爱的启蒙老师: 感谢您给我插上想像的翅膀……?? 星子看后,脸上又浮现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1.文中画线语句中的“仍”和“喊”的两个词,表现了星子当时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星子当老师后,又提出“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的问题,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隔了若干年后,同学们对“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的回答为什么惊人地一致,它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面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回答,星子的老师与星子老师的态度有哪些不同?(至少说出两点)①

张齐华因数和倍数课堂教学实录

张齐华因数和倍数课堂 教学实录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张齐华《因数和倍数》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数摆了几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还有吗? 2排。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每排能摆5个吗?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是12的因数,以往我们把他叫约数,现在叫因数,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行不行? 师:谁先来? 生说略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自然数 师:而且谁得除外。 生:0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生说略。 二、探索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张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生1:3、18 师:还有谁? 生2:36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教案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 桃南小学:任丽红 课题:谁画的鱼最大教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本课欣赏部分选择农民画和自然界中的鱼的图片,选择农民画《戏鱼》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农民画色彩鲜艳,装饰性强,表现手法夸张。《戏鱼》这幅作品采用了民间常用色和具有民间特点的花纹图案。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惹人喜爱。书中第十页自然界的鱼的图片作为欣赏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用自然界的鱼农民画中的鱼进行对比,发现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初步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目标 知识: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技能: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情感: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难点: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四、教学准备

教具:相关的农民画图片、画册,海洋鱼类录象。 学具:相关鱼类图片、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

四.预期效果 刚刚步入小学的他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绘画方法及涂色,但他们还没有学会大胆尝试满幅作画,对整幅画面的设计还没有进行训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除了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之外,他们会知道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的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好,及尝试画满整幅画面的画。懂得了装饰画的概念。

初中物理_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塑料板一块、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指名学生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教师:片中的吊灯、轮船、跳伞运动员、潜水艇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端的砝码挂在同一侧,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因数和倍数课堂教学实录

《因数和倍数》 课前准备: 今天咱们认识的问题和什么有关呢?(数)对于数同学们不陌生吧,老师来举几个 例子,比如说和,这样是数叫(小数)再比如说2分之1, 3分之2,这样的数叫(分 数),这些都是课堂里学的,但是有一类数,在你们刚刚出生不久以后,爸爸妈妈就开始慢慢的教了,举几个例子,像哪些数?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自然数) 为什么叫自然数呢? 自然数真的简单么?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 12就是一个自然数。有一个问 题需要大家帮忙,能不能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不允许说一长句话,只允许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2X 6=12 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2个,摆了6排。 师:当然,也可以是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 (一样)。我们可以把他忽略不计。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3X 4=12 师:这一次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或者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屏幕显示摆

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还有吗? 生齐:1X 12=12 师:用手比划一下可以怎么摆,还可以怎么摆。(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 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没有了。 师:瞧,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有3种不同的摆法,由此还得到3 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从这里开始。 这样,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X4=12,在咱们数学上还可以说,3是12 的因数,既然3是12的因数,那4 (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同样12 (也是4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将着重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同桌俩悄悄说)选择一道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X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谁 来挑战这个难题。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咱们一起来说一下。 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自然数 师:而且谁得除外。

小学美术《谁画的鱼最大》教案

小学美术《谁画得鱼最大》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得主要目得就是让学生能大胆作画,敢于自己得想法运用到画面中,且将主体物表现得更加丰满。并且学生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展示引导,对鱼得形状、特征进行深入探究,更加了解大自然中得鱼与小学生手中描绘得鱼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初步感受到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得表现宽度与深度,也使得学生得综合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得提高。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大胆作画,把普通鱼儿尽可能表现得充满画面,造型与花纹也都更加别致,赋予想象力。 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表现形式多样,从而感受到生活处处就是美景。养成仔细观察生活得习惯与与对大自然得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鱼得形状与特征,运用所学知识,画一条漂亮且充满画面得大鱼。 教学难点: 如何在刮画纸上运用流畅而圆滑得线条把美丽得鱼儿

表现得充满画面与造型别致。 教学准备: 教学、各种鱼示范作品、刮画纸、木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师:小朋友,您们见过大海吗?那老师就特别想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您对大海得感受。这个同学大胆得说了自己对大海得感受,也特别准确,说明这个同学平时就就是就是一个爱观察得好孩子。我们一块给她鼓个掌好不好?那老师就想请同学呢闭上眼睛,听听老师对于大海得感受:大海呀,可蓝可蓝了,一眼望去,根本瞧不到边,就好像她与天地都融在了一起。在蓝蓝得海面上,不时还会有雪白得帆船与轻巧得海鸥掠过,简直就是美极了。透过平静得海水,海底就更显得神秘而梦幻:这里有漂亮得珊瑚,美丽得贝壳,可爱得鱼儿等等,正就是这些美丽得景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得海底探险者。大家说海底美不美呀?既然海底世界那么美,那老师今天也带着大家一起去海底世界探探险,好不好?那我们一块去美丽而梦幻得海底吧,师生共同观瞧海底景象视频师:好了,我们从美丽得海底世界探险回来了。老师发现我们得同学在欣赏海底美景时特别得认真,说明大家真得就是非常喜欢美丽得大海,可爱得鱼儿,对不对?瞧!一群美丽而可爱得鱼儿也专门从海底游到了我们班来啦,因为它太喜

张齐华因数和倍数教学实录

张齐华《因数和倍数》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老师请你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行不行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1×12 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12个,摆了一排。 师:(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一样)。我们可以把他忽略不计。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三四十二 师:这一次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还有吗 生齐:2×6 师:张老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脑子里怎么想的,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6个,摆2排。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每排能摆5个吗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是12的因数,以往我们把他叫约数,现在叫因数,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行不行 师:谁先来 生说略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自然数 师:而且谁得除外。 生:0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生说略。 二、探索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张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生1:3、18 师:还有谁 生2:36 师:3、18、36都是36的因数,只有这3个吗 生1:1 生2:4

《弯弯的月亮》教案

20、弯弯的月亮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月相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并将自己的探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参与观察月相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月球每月的运动模式以及月相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月相的成因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月相变化图、代表月亮的小球、地球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带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欣赏) 一、导入新课 师:谁知道我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歌?(《但愿人长久》)歌中唱道“月有阴晴圆缺”,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揭开月亮圆缺之谜。(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揭示月相的概念 师:课前让同学们观察过月亮,谁能把你的观察结果与大家分享一下?(必要时提示学生:用语言描述也行,展示画的图也行) 生:有时像圆盘,有时弯弯的像镰刀。 ……(多找几个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展示的都是我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它们是有名字的,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学生可能回答叫月亮)在科学上它们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月相。(课件出示,学生齐读:从地球看月球,月球有时圆,有时缺。人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出示一个月的月相)看,这是我观察到的一个月的月相,它们各不相同。这些是上半月的月相,需要在傍晚的时候观察;这些是下半月的月相,傍晚看不到了,那时的月亮是在等你们睡着了才偷偷地爬出来,如果你不想耽误睡觉的时间而又想看月相的话,那就得在早晨太阳出来之前观察。 师:看到这些月相,你有没有问题要问? 生:这些月相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月亮的形状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多找几个学生交流)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表格式)

案例名称谁画的鱼最大 科目美术教学对象教师 课时 1 一年级苗新永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大胆的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用自然界的鱼与农民画的鱼进行对比,发现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初步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并充满画面的大鱼。 2、教学难点: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的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位朋 友,它是我们人类的好伙伴,想知道他是谁吗? 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大家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好,现在,就请你们仔细听谜语: 摇摇头,摆摆尾, 一串水泡吐出嘴。 水泡水泡水里游, 那是它的小皮球。 2、你们真聪明!瞧!小鲤鱼泡泡来了,它 还带来了一群好朋友呢!(课件出示小鱼在海底 水藻间游来游去的情景,配以海浪声) 3、鱼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大海是它的家, 我们每个同学爱护鱼类的同时,也爱护它的家。 今天这个海底世界可热闹了,因为要举行一场比 赛,小鲤鱼泡泡来邀请小朋友去参加比赛的!课 件出示课题:《谁画的鱼最大》。 猜谜语 欣赏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弯弯的月亮》教案

《弯弯的月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 2、自信地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体会流行歌曲的风格特点,了解歌曲结构,正确表达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自信地参与演唱。 2、歌曲ABA结构,其中A段的旋律音符较多,节奏复杂,通过骨干音的学唱,体会音乐风格,有效解决音准的问题,在其基础上通过参与、感受、模仿解决节奏的问题。 3、B段“嘟……”的演唱,借助假声引导学生科学用嗓,唱出流行歌曲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作为背景,结合图片,创设情境,谈话式导入新课。师:现在同学们听到的这首钢琴曲,旋律优美,略带忧伤,作者想表达什么呢?这首曲子名为《乡愁》,也被译作《思乡曲》。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思乡之作举不胜举,很小的时候,大家都会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仿佛成了思想的代名词,久别家乡的游子,仿佛能从月亮里看到家乡亲人的笑脸,看到自己童年的情景。月儿总是故乡明,无论身在何地,离开故乡的游子都会时刻挂念自己的家乡。今天的音乐课我们就来学唱一首带有思想情绪的歌曲《弯弯的月亮》。 思考题: 已知单线谱线上的音符唱“re”,你能推算出其他音符的唱名么?跟琴视唱声曲谱。 这首短短的曲谱里蕴含着音乐家的思乡之情。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小曲,一起来听听,请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传统的谈话式导入,借助音乐、画面、语言,创设情境。】 二、歌曲教学: 1、出示旋律图谱。 2、学生在老师钢琴的引导下,用首调视唱曲谱,简单了解一个降号调的演唱,并用lu体会悠扬的思乡之情。

3、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循环重复演唱这两句旋律,你们在唱的时候,还会听到老师不同的声音,我们来试试看。 学生重复演唱这两句旋律,教师钢琴伴奏,并引导学生再唱的同事注意听,教师在学生哼唱的背景下,加入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的主题段落。 4、学生讨论,并回答。出示曲谱,学生观察骨干音,在曲谱中的规律。再次和老师合作演唱 【设计意图:歌曲主题A中的骨干音正好是歌曲的前奏,通过此处设计,让学生们在合作演唱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寻找音乐里的规律,掌握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特点和内在联系。】 5、出示刘欢剧照,分别介绍李海鹰、刘欢的相关资料。 6、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并让学生思考:(A、除了钢琴伴奏之外,横排风铃在什么地方使用?在整首歌曲中起了什么作用?B、响板的运用给你怎样的感受?) 7、示范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学生整体感受,完整体会歌曲情绪。 【设计意图:这节课最与众不同的是,加入了其他的乐器,并且由教师演唱时同时演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关注音乐的段落、强弱、节奏特点等。】 8、师生接龙演唱歌曲A段,并给予及时的纠正。 【设计意图:在骨干音视唱的铺垫下,学生对A段的演唱基本上掌握,重点在于发声的位置和情绪,师生互动接龙唱是解决发声位置和情绪的捷径。】 9、出示歌曲B段及间奏的四行曲谱。观察对比曲谱,听唱法学唱歌曲。教师指挥学生注意副歌部分的高音演唱,尤其注意气口的呼吸。分句重点练习。 10、连贯演唱AB两段。 三、小结: 根据本课情况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大自然中的形象鱼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2、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 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学情分析: 学生画鱼并不困难,但是如何把鱼画大画的漂亮,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困难。 教法:引导启发、演示。 学法:观察、讨论、交流、学生自主实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海底鱼类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引入课题,板书:《谁画的鱼最大》 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件 (一)观察鱼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头、躯干、尾巴,鱼鳍) (二)观察分析鱼的形状(有椭圆形、三角形、方形等等) (三)分析鱼的花纹、颜色(花纹多样、色彩斑斓) (四)游戏:比大小 1、教师出示一条鱼,问:这条鱼大吗? 2、在同一画面出示一条大鲨鱼,再问:现在哪条鱼大?哪条鱼小? 3、在同一画面上继续出示一条小鱼,继续问:哪条鱼最大?哪条鱼最小?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才知道物体的大与小。 (五)欣赏美术作品中的鱼 1、观察分析农民画《戏鱼》

讨论分析造型、色彩、花纹图案。 小结:比较自然界中鱼与美术作品中鱼的不同,得出: 形状(夸张、变形) 花纹(突出、更形象具体)不同 颜色(鲜艳、美观) (六)添画背景 神秘的海底还会有些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水草、小石头、沉船等等。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一)作业要求:运用丰富的色彩和花纹,画一条美丽的鱼,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 (二)教师演示作业步骤: 1、画鱼的外形(大) 2、添加花纹(点、线) 3、添加环境(小鱼、水草、潜水员等等) 4、涂色(漂亮) 五、欣赏讲评。 1、分组比谁画的鱼大,谁颜色花纹涂的漂亮。 2、找一条画的小的,讨论如何把小鱼变成大鱼。 3、回顾本课新知,让学生谈本课自己学到了什么。 4、课后拓展:鱼的形状和鱼的图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应用,请大家回去以后仔细观察,多多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说一说。 板书设计 谁画的鱼最大Array步骤:Array 1、画鱼的外形(大) 2、添加花纹(点、线) 3 4、涂色(漂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