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媒介理论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
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
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
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
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
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
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有:
1、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者其他活动。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她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得综合的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改变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
3、“热媒介”和“冷媒介”:
媒介有冷热之分。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价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儿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这个观点,在于说明媒介作用于人的形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不同。
4、“地球村”:
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
是指随着广播、电视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传播学》第五章

第二节 传播媒以从相应的物质手段、信息复制和扩散的能 力、单向性等多个方面去分类。有报纸、广播、电视、 杂志、电影、书籍。有大众传媒、群体传媒、人际传 媒。有石质的、木质的、泥质的。有人体及其各部分, 有各种物体等。中国的有碑刻、亭台、剧场 、照壁、 祠堂、对联等。在中国,当前特别应关注对群体传媒 的研究。尤其是对初级群体的传播媒介的研究。
第三节 主要媒介理论评析
不足:“首先,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大量的信息是直接从传播媒介流 向媒介使用者而无需通过中间人的。”“其次,认为社会是区分为领导者和追 随者,或者说主动的和被动的参加者这样两个部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特罗 尔达尔在底特律市发现,曾经在选举过程中向别人,不论是向‘舆论领袖’还 是向其他什么人请教过的人,为数是比较少的。„„没有十分令人信服的材料 能够证明,‘舆论领袖’在进行社会说服教育中是特别活跃的力量。”“第三, 农村社会学家已经表明,有可能采取一项新的想法或一种革新项目的人,更可 能在这个过程的很早的阶段„„先寻求或接受大众媒介传来的信息,然后,在 他们感兴趣而且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特别是别人使用的经验的时候,才在 采用过程的较晚的阶段去向懂行而且受到尊重的人请教。另外,在他们打定主 意以后,他们还可能再从传播媒介寻求支持以克服不情愿的心理。” “最后, 关于意见领袖的观点本身也已证明是过于简单了。认为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叫做 舆论领袖的单一的角色的设想,是无法令人满意地找到了解实际情况的办法 的。” (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131-135页)。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分析
三、主要传媒分析 邵培仁教授在其《传播学》一书中把媒介的类型分为:书写 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互动媒介,并分析了其 各自的特点。 (一)书写媒介(如泥板、石头、树皮、甲骨、简、帛、纸、笔、 墨、砚、刀等)的特点(邵培仁著:《传播学》第153页)。 (二)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的特点(邵培仁著:《传 播学》第154页)。 (三)广播媒介的特点(邵培仁著:《传播学》第155页)。 (四)影视媒介(电影、电视)的特点(邵培仁著:《传播学》 第156页)。 (五)互动媒介的特点:“电脑作为互动媒体,一问世即备受青 睐。”它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点(邵培仁著:《传播学》第 156-157页)。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媒介理论是研究媒介对社会和个体产生影响的学科,其核心是探究媒介如何影响信息传播、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等方面。
以下是媒介理论中的四种重要知识:1. 传统媒介理论:传统媒介理论主要关注传统媒介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魔力针"理论。
该理论认为,媒介通过选择和筛选信息,引导大众选择欣赏和接受某些观点和观念,从而对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传统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制作和传播的力量,以及大众对信息的被动接受。
2. 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关注媒介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媒介通过传播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可以改变社会的态度、信仰和行为。
著名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媒介扭曲"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媒介扭曲理论认为,媒介通过选择和强调某些事件和信息,可以扭曲大众对现实的认知。
社会学习理论则指出,媒介可以通过建立角色模型和提供社会认同,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3. 跨文化媒介理论:跨文化媒介理论关注媒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和影响。
该理论强调不同文化中对媒介的解读和使用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媒介影响也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跨文化媒介理论强调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媒介差异,对跨文化沟通和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新媒介理论:新媒介理论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介理论探讨了数字化媒介的特性、变革和社会影响。
例如,网络媒介理论提出了网络互动、社交媒体和网络用户生成内容等新媒介特点对社会结构、信息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影响。
新媒介理论强调媒介技术的变革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具有革命性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和应用媒介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有助于媒介从业者更好地选择和制作信息,也有助于个体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和接受。
媒介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媒介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传播学2.2媒介理论

————“祛魅作用”
4、理论浅析:Com.
A、指出了受众在媒介——受众——社会
的关系中的重要性;
B、同样重视媒介的重要性;
Any Question ?
请简述英、麦、梅三者的理论体系。
参考书目
《帝国的传播》《传播的偏向》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
《媒介即信息》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
1、文明的兴起和衰落与占统治地位的传媒息息相关; 2、传播媒介左右社会组织形态和人际结合方式; 3、传播技术是其他技术的核心; 4、任何媒介都有“偏向性”;
一、英尼斯的媒介理论:Com.
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 2、传播媒介偏向性的平衡:Com. 3、英尼斯的理论特征:Com.
1、传与纸张和字母文字的失 衡,导致了希腊文明的衰落
2、传播媒介偏向性的平衡:Com.
3、英尼斯的理论特征:Com.
A、从经济史学、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媒介
的社会作用。将传媒与特定历时时期的
社会结构形态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 了详尽的思考,在方法上侧重演绎法;
B、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前景持怀疑态度;
强调了媒介的超时空力量,各类信息媒介在改 变着人类信息接受方式的同时,也跨越了国家和民
族的限制,使人类更加相互依赖和彼此了解。
三、梅罗维茨媒介理论:Com.
1、理论基础: 2、理论框架:Com. 3、理论延伸:Com. 4、理论评析:Com.
1、理论基础:
A、媒介理论家:英尼斯&麦克卢汉;
B、社会学家:戈夫曼;
A、媒介理论家:
1、媒介并非仅仅是信息传递工具,他 们本身即是信息环境; 2、传播形式的转变是在社会变化中产
生极其重要作用的因素;
媒介理论

3、英尼斯媒介理论对麦克卢汉的影响
(1)把媒介技术及其发展看作历史进程中的重要
拖动力量
(2)接受了英尼斯关于媒介的偏向性的观点以及 媒介在超越时空方面的力量。 局限: 唯技术决定论
第三节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乔舒亚· 梅罗维兹: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著 名的传播学研究者。
1985出版了《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 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提出了他的媒介理 论。
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且突出了媒介技术在社
会历史中的巨大作用。此外,麦克卢汉“媒介是 人的延伸”的观点可以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 理解不同媒介各自的作用机制,他的关于“地球 村”的预言,也已经为社会的发展所证实。
2、麦克卢汉的理论带有很大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主要表现在: (1)在他的理论中,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 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 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 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其理论立足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 技术性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 也是非常片面的。
它开创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传播媒介与经济 的进程、媒介技术的性质与权利结构的特征、媒介的 形式特性与社会的文化特征等,使经济史研究、文化 研究与新兴的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范畴都得到了拓展。 2、英尼斯的观点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对互联网的认识的启示
他的观点不仅启示我们注意新老媒介间的平衡发 展,其指导意义已远远超越仅仅涉及时空偏向的概念 的范畴,向人们展示了注意协调发挥人际传播手段与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对于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节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哈罗德•英尼斯(1894-1952)加拿大影响力最深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媒介效果理论是研究媒介如何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重要部分。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它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能够迅速、直接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受众被视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抵抗力和自主性。
魔弹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当时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报纸等刚刚兴起,人们对其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非如此被动,魔弹论逐渐被其他更复杂的理论所取代。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发展。
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不是像魔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和直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是有限效果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改变选民投票意向方面效果有限,人际传播的影响更为显著。
这表明,受众并非完全被媒介所左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社会关系等因素来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和接受。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而是众多中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适度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在有限效果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其中,议程设置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影响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的认知。
媒体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免费下载】传播学主要理论分析

传播学主要理论分析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讯息主要观点:A: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理解:这里的“尺度”指的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会产生于媒介相关的标准和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的具体内容给带来的而是媒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表明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内容,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
而具有影响的是媒介的本身,媒介产生直接的后果是在实践中会产生新的标准和行为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内容所决定的。
B、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
理解:任何媒介的内容必然包含着文字、音频、图像等等的符号或其他的可以传输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又是一种媒介。
如“文字的的内容是言语,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等等。
利弊: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突破在于:第一,它突破了人们对媒介的狭隘的认识,把媒介的概念的范围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大,对人类科技、社会活动和人类使用工具的性质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对它们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从独特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第二,它重新认识了媒介的性质,强调了媒介的自身的作用,把媒介的内容和媒介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综合的考察。
它完全超越了传统的如何使用媒介才是至关重要的观点。
这个理论的贡献主要是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媒介的性质和特点,媒介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到媒介是以怎么样的一种方式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的。
这种超越传统的对媒介的理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发了人们的世界的认识方法。
麦克卢汉的理论带有很大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主要表现在:(1)在他的理论中,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其理论立足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技术性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非常片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概率=
所需付出的努力
(三)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 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 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 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信息的衡量:熵 对于任意一个随机变量 X(比如得冠军的球队), 它的熵定义如下: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传播者:又称信源,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 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即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主体,在传播过程中起 “桥梁”和“纽带”作用。
1、传播者的行为:编码、译码、释码;“守门/ 把关”;搜集、过滤、制作、传播
许多相同 的讯息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大量 的受众
对该模式的评价: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 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 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3、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该模式是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 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 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该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但没有揭示外部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5)著作权: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所享有的防止 被他人随便利用的权利。
(6)人身安全权:新闻传播者享有特殊的人身 安全保护权。
(二)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 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是信息接收者,是一次性单向传播的终端,也 是传播活动的主体。
3、直线模式的缺点: (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 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 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 互动性质。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讯息
解码 解释 者 编码
(2)媒介:人体的延伸
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的发展都是对扩 展人的感官或感觉的延伸,媒介和社会发展的同 时也伴随着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3)“热媒介”与“冷媒介”
他划分的依据是,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及与此 成反比的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热媒介”的特点是信息具有“高清晰度”和 “低参与度”,其信息含量多而且清楚,接受者不 必动用很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比如书籍、 报刊、广播、照片等;
(2)传播权:传播者在法律范围内有权将从各 方面获取的新闻、材料和数据经过写作、编辑后 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公开传播的权利。
(3)监督评论权:传播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有对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人和事发表评论、展开批 评的权利。
(4)信息来源保护权(秘匿权):传播者有保护 信息来源,不向外界透露消息提供者身份和姓名 的权利。
讯息
更大的社会 结构
社会总系统
分析和评价:
该模式把大众传播看作是社会上各种社会系统 中的一个系统,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 传播。他们借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基本群体 (Primary group)和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 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 程中扮演的角色。认为传播系统处于一个包罗一切 的社会系统(即社会)的框架之中,传播参与者, 其周围群体以及更大的社会结构都处于这一社会系 统之中。大众传播过程影响这个更大的社会系统, 同时又受到它的影响。
(五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映或回 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的重要机 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它 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反馈:“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 的讯息的反应。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 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2、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传播制度
“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 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所有的 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 制。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 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 和价值观的。”
——梅尔文·德弗勒 例:李敖的大陆之行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讯息
通过社么渠道 对谁说
媒介
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 效果
对该模式的评价
意义:
(1)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 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 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 点。
(2)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 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 个模式形成的。
讯息
对该模式的评价:
(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 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有重要意义。
(2)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 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实际传播情况不符。
(3)该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 的特点,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媒介组织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2、模式的类型: (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3)数学模式 二、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三、传播过程的模式
传播模式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 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 量的关系。
(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著名的“五W”模式: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控制论模式
系统论模式
拉斯韦尔五W模式 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
二、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影响的模式 两级传播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系统论模式 1、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线性传播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的最表象的、静
态的传播要素。 控制论模式指出了传播过程双向流动的特征。
传播过程系统内部探索,揭示的是微观环节及要素。 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研究的提出
2、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更大的社会 结构
讯息
C
R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3)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 响受众的目的。
2、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讯息
信号
接收到 的信号
信源
发射 器
信道
接收 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讯息
信宿
噪音
对该模式的评价 (1)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过程 会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信息的传播形成干扰。 (2)该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 了基础。 缺点: 缺少反馈环节,把这个传播模式完全用于人类的 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传播学所 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四)媒介(Medium):又称渠道、信道、手 段或工具,是介于信息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之间的 “中介物”,是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也是将传 播过程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 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第三章 传播过程研究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事实上传播过程并不是从某一 点开始到某一点终止,传播过程实际 上是永无止境的。
-------- 施拉姆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过程: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 一、传播过程的考察方式 1、历时性考察 纵向过程研究: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 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 2、共时性考察 横向过程研究: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 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
4、大众传播的系统过程 (1)大众传播是系统的集合 它是使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电子媒 介系统的一个系统。 它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 大众传播自身又是一个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系统。 (2)大众传播系统的自组织原理 开放性、非线性、不稳定性、非平衡性等 (四)传播过程的模式总结
一、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
评价和分析:
马莱茨克模式是对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 传播的总结,它说明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 心理过程,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 数。它既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指出了其 中的心理变量。他的分析较以往的研究更为系统、全 面,且更具社会性。
但这一模式虽然列举了影响传播的各种因素,却 没能对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力大小进行分析。
前馈:“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 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 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
——施拉姆
第二节 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一、模式 模式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表述,它是理论 的简化形式。它可以把很多复杂的规律变得清晰。 1、模式的构成: (1)要素 (2)关系和结构 (3)过程 (4)功能
“冷媒介”则正好相反,信息具有“低清晰度” 和“高参与度”,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 理解时必须以更多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活动来填补 其信息量的不足,如漫画、电视、有声电影等。
但是,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 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角度出发观察 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且突出了媒介技术在社 会历史中的巨大作用。此外,麦克卢汉“媒介是 人的延伸”的观点可以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 理解不同媒介各自的作用机制,他的关于“地球 村”的预言,也已经为社会的发展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