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工作之余,捧起于丹的著作《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翻到第五章《田园林泉》,便耐心阅读,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东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这“田园”不是世外桃,不是远离生活的仙境,也不是一个地方,它是一个让我们可以感到温暖的归属,它是一种状态,一段心情。
我想说,其实它就是一种心态吧。
陶渊明出身在晋朝一度辉煌而急剧败落的官宦世家。
他一面想要恢复先祖的荣耀,一面又感到时运不济,力不从心,一面厌弃官场的纷乱芜杂,一面又忘怀不了曾经有过的繁华。
所以他才在进退出隐之间有如此多的犹豫,如此多的反复。
最后他终于不能从仕途上看到光明前景,这才决然离去,留下无穷感慨,无穷怅惘,而终于觅得了恬静心境,创造了另一种繁华——“田园”,那种不会被时代吞没、不会随光阴飞逝的繁华——文学上的卓绝成就。
他有真才实学,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许只有在这种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里,人的心才能真正安宁祥和下来,才能真正心态平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看到诗人热爱生活,爱自己的家,一种知足常乐的心境,自叹不如。
我们往往会与身边的人比,工作的轻松与繁重、待遇的上下、住房的地段与装修档次、购物穿着品牌、代步车辆价位等等,所以越比越不知足,越比心里越不平衡,哪有诗人“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耕读状态,从中寻找乐趣,调节心态。
由此我想到,各行各业的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外寻找解脱,调节心态,诸如旅游、野钓、登山、舞蹈、瑜伽、健身、学乐器等等,寻找属于每个人的“田园”。
我的“田园”有好几块:野钓、学吹竹笛和学吹葫芦丝。
记得二十几年前,单位组织工会活动,到附近的一个水库野钓比赛,在水库边我钓不到一条鱼,后来转移到河坝下试钓,结果满载而归,自从那次以后,本来不会钓鱼的我一下子就上了瘾,一直到前年,每年暑假水库边都有我的踪影。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于丹:重暖最美今诗词》读后感(一)尔置信任何一个外国人,即使读过再长的书模板,领有再长的文明,谈起“但愿人恒久,千面共婵娟”那样的今词佳句去,也会感觉如糊口外的觅常话语,更是“每一遇佳节倍思亲”时最难涌上口头的感叹。
便像一轮亮月,映正在外国人眼底的会是熟命的阳晴方缺,会是嫦娥的娇媚相思,会是恒久分离的密意眺望,但很易是一个只会反射阴光的暗中球体;再如这抹落日,映正在外国人的口底,撩起了人熟晚年的已解难过,衬着了边陲和事的壮怀惨烈,描画了渔樵早回的安谧暖馨,但续没有会是天球自转的日日瓜代;另有这秋夏春冬,平地流火,花鸟鱼虫,所有的所有正在外国人的世界面素来可能是丰盛多情的,民气总取做作融合,总取万物照映。
古代糊口的繁忙、喧闹、无序将近将咱们淹没的时分,感激于丹教师的《重暖最美今诗词》为咱们合时送上了一圆浑口静气的良药,这些已经正在咱们讲义面出被孬孬心得的诗歌,这些天天呈现正在糊口外却被咱们麻痹疏忽的美妙事物,齐被从头粗口梳理天出现正在咱们里前。
跟着于丹教师的谆谆教导,观赏着书模板外意境深近的今代绘做,细细品尝先人穿梭千百年的随念或是感怀,每一个人的心田皆像多了一单温顺的脚正在抚仄口头的忧愁,每一个人的耳畔亦似多了一个知己能谅解一切的口事。
尔念那原书模板,除了了能协助孩子、教熟们更熟动天文解今代诗词中,更有协助的应该是咱们那些成年人。
心思教上说,人的熟命正在14岁之后,便停止了一半。
果为14岁之前的儿时忘忆,占来了年夜脑的泰半,尔后余熟,皆是时光似箭。
尔念,那不过乎人越少年夜,对糊口外的意象越领相熟,从而变失众浓索然,出有了这么多的领现战欣喜,也出有了可以战值失被忘忆的事、物。
以是,咱们慢需前人的反思战细致叫醒咱们对糊口现象的珍爱,便像于丹教师正在书模板的最初说的这样:人的年纪越是删少,便越须要一种和煦,须要熟命年华外的浪漫,让咱们正在现真的纠纷以外找到一种摆脱天口引力的力气。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6篇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6篇【篇一】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象征着万物复苏,象征着无私奉献,正如书品读的那些诗句,春天带给人的感受的确是多变的。
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每个人对于春天的感受都是多样的。
那么在品读了如此多古人诗句后,我对于春天的感受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的我说起春天,想法是单一的,不变的——无非就是滋养。
滋养的意思就是犹如诗句“春雨润如酥”,春天似乎就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带来的似乎也只有单一的幸福感。
幸福感又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简单来说,就是春天代表这一切好的事物:例如万物复苏是好,离人相聚是好,宦途高升是好……但是当我读过了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深刻地发现了春天的多变性。
春天原来也充满了忧愁。
曾经年轻的我们以为人生一定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曾经的我们,少字当头,无怨无悔,总觉得做什么都是对青春的不负,做什么都是像春天润物无声一般只好不坏。
可后来呢,我们渐渐被现实擦亮了双眼,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无奈,我们领略了现实的残忍,最后我们才发现了人生是复杂的,也不是我们可以轻松掌握的,正如春天的多变,人生也是多变的。
我们能做的只是掌握当下,活好当下,努力让自己不负人生不负自己。
春天在每个人的生命之都会担任一个导师的角色,她或许不会直接教你要怎么做,但她总会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让你在每一个春天的结尾,总能够得到一些,收获一些,感悟一些。
于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终于相信了,每一个国人心都蛰伏这一种共同点,那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可,是对我们身上共同流淌着的炎黄子孙血液的共鸣,就像从古至今那么多的春天的诗词,我们总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符合你当下心境的那一首,然后,跨越时间长河,隔岸相望,颔首微笑。
那么我,授业解惑,作为从古至今许许多多平凡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想我们都是这条传统文化长河上的一名无名的摆渡者,我们帮助学生渡岸,徜徉在知识瀚洋,我们都光荣无比,好比春天,润物细无声。
但愿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能在自己授业解惑的过程,找到自己人生的春天,找到教学意义的春天,让自己的人生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5篇(可供参考)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5篇【篇一】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象征着万物复苏,象征着无私奉献,正如书中品读的那些诗句,春天带给人的感受的确是多变的。
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每个人对于春天的感受都是多样的。
那么在品读了如此多古人诗句后,我对于春天的感受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的我说起春天,想法是单一的,不变的——无非就是滋养。
滋养的意思就是犹如诗句“春雨润如酥”,春天似乎就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带来的似乎也只有单一的幸福感。
幸福感又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简单来说,就是春天代表这一切好的事物:例如万物复苏是好,离人相聚是好,宦途高升是好……但是当我读过了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深刻地发现了春天的多变性。
春天原来也充满了忧愁。
曾经年轻的我们以为人生一定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曾经的我们,少字当头,无怨无悔,总觉得做什么都是对青春的不负,做什么都是像春天润物无声一般只好不坏。
可后来呢,我们渐渐被现实擦亮了双眼,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无奈,我们领略了现实的残忍,最后我们才发现了人生是复杂的,也不是我们可以轻松掌握的,正如春天的多变,人生也是多变的。
我们能做的只是掌握当下,活好当下,努力让自己不负人生不负自己。
春天在每个人的生命之中都会担任一个导师的角色,她或许不会直接教你要怎么做,但她总会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让你在每一个春天的结尾,总能够得到一些,收获一些,感悟一些。
于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终于相信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蛰伏这一种共同点,那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可,是对我们身上共同流淌着的炎黄子孙血液的共鸣,就像从古至今那么多的春天的诗词中,我们总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符合你当下心境的那一首,然后,跨越时间长河,隔岸相望,颔首微笑。
那么我,授业解惑,作为从古至今许许多多平凡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想我们都是这条传统文化长河上的一名无名的摆渡者,我们帮助学生渡岸,徜徉在知识瀚洋,我们都光荣无比,好比春天,润物细无声。
但愿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能在自己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春天,找到教学意义的春天,让自己的人生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范文(精选)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范文(精选)北魏诗人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栽树》中写到:“时时灌溉,常令润泽。
”作为中华儿女,应拥有一颗中华之心,这便需要让五千年的经典文化不断润泽自己的心灵,在文化的浇灌下成长。
翻开这本300页的书,第一感觉,就是它很细腻,没有太多刻板的说文解字,仅仅是清风明月,几度春秋。
深夜,窗外繁星点点,在灯下耐心地阅读,于字里行间,寻找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给内心深处的那份诗意一抹安宁的气息。
哪个中国人不是听着“床前明月光”,学着“明月何时照我还”长大的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千古的文学,全都沉淀在这一轮明月之中了。
多少远行的游子,是否都会在中秋之夜遥望远方,吟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属于中华儿女的,有温度也有感情的千年文化。
说到明月,自然就会提到李白,从“小时不识月”到“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明月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友情,自小相识。
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就常常饮酒、赏月、写诗,明月,也是李白的情怀吧。
若明月是夜里浅浅的思念,夕阳就是傍晚深深的眷恋。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沧桑的感叹,两行千古的诗句,《小王子》里说,“当一个人悲伤的时候,他会爱上看日落。
”其实这可能就是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因为我们的诗意不仅仅是悲哀,还有许许多度的情感深藏其中,或许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也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悠悠的眷恋与情思跃然纸上,夕阳也意味着安宁,那就是苏轼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了。
或许又一天黄昏,金色的光辉在我的桌前停留了一瞬,我愿停下手中的事情,凝视这一抹灿然的亮色,让回忆在晚风中纷飞,也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细细体会春去秋来,用诗人的目光看山清水秀,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在不自信的时候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寂寞的时候想到“独坐幽篁里”,在郁郁寡欢的时候想到“月若无恨月长圆”,也就是让自己悄悄沉醉、融入中华的千年文化了呢。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诗意人生,人生如诗——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中学语文站孙东霞于丹教授常说:“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周易》有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俯察世间人文百态,还需用一种思想理念去流化天下,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我愿意作为一个‘动词’活着。
”这正是于丹教授作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选择的人生态度——去承担“化”这件事。
于丹教授以强烈的自觉意识,奉行知识分子的这一使命,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大力诠释与传播,探寻着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激发起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于丹教授推出《于丹心得》、《于丹心得》以及《于丹趣品人生》等书之后,于丹又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新作《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著名学者于丹在北师大做教学工作,也是她寄托感情最深的古典诗词研究。
她从小爱诗、背诗,自1995年开设古典诗词课至今积淀长达19年。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只是少年痴谈。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言不虚也,只是,在这灯红酒绿、霓虹闪烁的时代,非常感谢于丹先生,能够用她如玉般温润沉静的心带领我们穿过那层蒙叠嶂的名利是非,重温那古人用风花雪月排字遣词、靠千百年来心意相通流传下来的绝美诗。
一、博才多学,才华横溢细品读这本书,真实的让我感受了于丹老师。
该书由“春风飞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长虹”,“诗酒流连”八个篇章组成。
从表达上看,既不是按诗词历史断代设置,也不是按照诗人分类,而是按照中国的意象。
作者把那些最美的古诗词用八个常见的意象串连起来,结合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连贯的、美妙的诗词画卷。
?春草夏雨、秋风冬雨、孤灯、柴扉、夕阳、寒蝉?……?一点点地排列下来,中国古典诗词有特定的意象数以百千计。
于丹对此表示,她不做理论的梳理,也不给出任何结论和答案,只是让大家一起用心去接触,去感受中国的这些最美的古诗词,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第一章节是春风飞扬,搜索脑海中关于春天的诗歌,也有几首,但是对于这些古诗,自己也仅仅停留在会背诵、能知晓意思的层面,对于其中的意境也是一知半解。
阅读后,知道了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是春秋,而不是冬夏。
小楼一夜听春雨,第二天满眼繁花,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变化多大呀,在春秋之间,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到了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
知道了描写春天的诗句有描写早春的,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沥沥小雨落在身上犹如细腻绵滑牛奶般的酥润,这是怎样的一种味道呀!有描写春光再盛些时的,如贺知章的《咏柳》,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绿意分明,柳条飘荡;有描写暮春落花时的,如欧阳修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还知道有描写快乐春天的,有描写忧伤春天的,更有描写仇恨春天的。
春天的每一处风景不是一般的风景,更是寄托了诗人的心情,每一处风景都凝聚着道道意境。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很多个春天要走过,希望在来年的春天里能随着这些诗章,这些意境,一路走来,让自己的心绪有所依托承载,让精神变得丰盈饱满。
这本书我还未读完简记几句,希冀自己能继续走进于丹老师的秋思浩荡、斜阳晚钟、明月千古……
慢慢品读,细细回味。
第1页共1页。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精选6篇)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精选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1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读诗书词。
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
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
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
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一)
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即便读过再少的书,拥有再少的文化,谈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古词佳句来,也会觉得如生活中的寻常话语,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最易涌上心头的感慨。
就像一轮明月,映在中国人眼底的会是生命的阴晴圆缺,会是嫦娥的妩媚相思,会是长久别离的深情遥望,但很难是一个只会反射阳光的黑暗球体;
再如那抹夕阳,映在中国人的心底,撩起了人生暮年的未解惆怅,渲染了边疆战事的壮怀惨烈,描绘了渔樵晚归的静谧温馨,但绝不会是地球自转的日日交替;还有那春夏秋冬,高山流水,花鸟鱼虫,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多是丰富多情的,人心总与自然交融,总与万物辉映。
现代生活的忙碌、嘈杂、无序快要将我们吞没的时候,感谢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为我们适时奉上了一方清心静气的良药,那些曾经在我们课本里没被好好感悟的诗歌,那些每天出现在生活中却被我们麻木忽略的美好事物,全被重新精心梳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随着于丹老师的循循善诱,欣赏着书中意境深远的古代画作,细细品味祖先穿越千百年的随想或是感念,每个人的内心都像多了一双温柔的手在抚平心头的哀愁,每个人的耳畔亦似多了一个知己能体谅
所有的心事。
我想这本书,除了能帮助孩子、学生们更生动地理解古代诗词外,更有帮助的应该是我们这些成年人。
心理学上说,人的生命在14岁之后,就进行了一半。
因为14岁之前的儿时记忆,占去了大脑的大半,此后余生,都是光阴似箭。
我想,这不外乎人越长大,对生活中的意象越发熟悉,从而变得寡淡索然,没有了那么多的发现和惊喜,也没有了能够和值得被记忆的事、物。
所以,我们急需古人的深思和细腻唤醒我们对生活景象的珍视,就像于丹老师在书的最后说的那样:人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一种温暖,需要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在现实的纠葛之外找到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生活的黯淡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心灵不再有发现美丽和惊喜的能力,我们期待生活能够永远熠熠生光,其实古人眼中的那些美好,正透过亘古不变的月光铺洒在我们心头,不信,就请你捧起这书,定会真切触摸到生活中那满满的诗意。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二)
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许多惊艳的光,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而唐诗宋词却是那温和不变的橘红色的灯光,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跟随橘色的灯光,溯回到盛唐,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顿悟自己原来和盛唐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
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
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
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
品着人们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
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
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
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三)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
”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
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
希望等到读完部分唐诗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