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微型课题案例

合集下载

教育教学典型微案例(2篇)

教育教学典型微案例(2篇)

第1篇案例名称:数学课堂中的“猜数字游戏”背景:小明的班级正在进行数学课的学习,主题是“数的认识和运算”。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老师决定通过一个互动游戏来巩固学生对于数字的认识。

案例描述:1. 引入游戏: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1到100之间的数字,并告诉学生们,他们将参与一个猜数字的游戏。

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猜测来学习数字的范围和大小。

2. 猜测过程:老师邀请一位学生上台,这位学生开始猜测数字。

每次猜测后,老师会告诉学生猜测的数字是太高了、太低了还是正确。

3. 讨论与反馈:当学生的猜测不准确时,老师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如“你觉得你的猜测为什么不对?”或者“这个数字可能比你的猜测要大还是小?”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可以学会如何根据已知信息调整猜测。

4. 游戏规则:为了增加趣味性,老师制定了游戏规则:每位学生有三次猜测机会。

如果三次都猜错,那么下一位学生将有机会上台。

5. 巩固学习:游戏结束后,老师会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游戏过程,总结如何通过逻辑推理来猜测数字。

同时,老师会提问一些类似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猜数字游戏”这种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以下是案例中的几个亮点:- 提高参与度:游戏形式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培养逻辑思维:通过猜测数字的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根据反馈信息进行逻辑推理,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 巩固知识点:游戏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复习,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这个教育教学典型微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巩固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值得在教育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第2篇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一些困难,尤其是在解决应用题时。

小明对数学没有兴趣,学习态度消极,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的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

(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课题(实用12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课题(实用12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课题(实用12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课题第1篇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课题第2篇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

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

吴教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

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

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吴教师肯定了他们进取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是啊,行吗?”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之后,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我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

”吴教师称赞道。

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吴教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构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

小学数学微教案5篇

小学数学微教案5篇

小学数学微教案5篇小学数学微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把握竖式的写法.2.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把握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3.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重点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竖式的写法.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磁力板、小棒.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0+4050+20xx+20xx+1647+285+3(二)探究新知1.导入:34+5怎样口算?引导同学回答:先算4加5得9,再算30加9得39.老师明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首先学习不进位加.(板书课题)2.教学例1.(1)教学竖式的写法.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横式:34+5=_________老师演示:先在磁力板上摆出3个整捆的和4根单根的小棒表示34,再在4根单根的小棒下面摆5根单根的小棒.同学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当把5根小棒和哪一部分合起来?引导同学得出:5根单根的小棒要和4根单根的小棒合起来.老师讲解:写竖式时一位数5要与两位数的个位数4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空出十位的位置写上加号,然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边讲边板书:老师提问:写坚式时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2)教学计算方法.老师演示: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是9根单根的,3个整捆的.老师讲解: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把个位上的4和5相加,得数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整捆的小棒有3捆,也就是3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3.在原板书的基础上连续板书:(3)阅读教科书例1,填上得数.老师说明:书上虚线方框中的式子是为了说明计算过程,以后做题时不用写出来.(4)反馈练习:完成第75页“做一做”.32+6=3+45=先让同学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写在书上.订正时强调: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得数的个位也和个位对齐.3.教学例2.(1)竖式的写法.我们会用竖式计算34加5,那么34加25怎样算呢?(板书:34+25=)老师演示: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出25根小棒,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同学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算?启发同学得出:单根的和单根的相加,整相的和整捆的相加.(老师点拨: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同学讨论:写竖式时应当怎样对位?启发同学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老师点拨: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板书:提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2)教学计算方法.老师演示:先把单报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有9根,再把3个整捆的和2个整相的小棒合起来,是5个整相的,一共是59根,所以34加25得59.小组讨论:计算时先把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哪一位上的数?引导同学汇报:先把单根的合在一起是9根,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4加5得9,在横线下面个位上写9.再把整捆的合在一起是5个整捆,也就是5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5 老师板书:(3)阅读教科书76页例2,填上得数.回答问题:①在上面的竖式里是怎样对位的?②在上面的竖式里,是从哪位加起的?引导同学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也就是从个位加起.告知同学:以后做题虚线方框中的式子不用写.(4)反馈练习:完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24+63=52+36=先让同学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填写上面的括号,再让同学说说从哪位加起,然后计算出得数.4.看书,质疑.(三)全课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随堂练习订正时让同学说一说是从哪位加起的.布置作业练习十八第2题.提示同学:写竖式画横线时要用直尺,书写要工整,对齐数位,认真计算.2.笔算下面各题.82+7=70+20=61+25=35+42=3+44=30+69=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例134+5=39例234+25=59小学数学微教案篇2教学目标:1、把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含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小学数学微课案例

小学数学微课案例

小学数学微课案例
1.、像房子一样的蜗牛!
数学问题:
蜗牛走得很慢,每分钟只能在地面移动9至13厘米。

照这样计算蜗牛2分钟至少能移动多少厘米,最多能移动多少厘米?
问题解答:
(1)9+9=18(厘米)
(2)13+13=26(厘米)
百科阅读:
蜗牛两分钟最多走26厘米,小朋友拿出你铅笔盒中的直尺看看26厘米有多长!是不是很短的呀!
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

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虽然也包括许多不同科、属的动物,但形状都相似。

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纲;取食腐烂植物质,产卵于土中。

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之一,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小学数学微型课题案例

小学数学微型课题案例

小学数学微型课题案例篇一:小课题研究操作篇:案例——《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开题报告小课题研究操作篇:案例——《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案例分析研究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它已成为教师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中介。

通过案例的分析可让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研究是发达国家在学校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方法,它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教育阶段的案例研究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才出现的,有关教学案例研究的书籍不多,特别是学科按内容分类的教学案例研究更为鲜见。

总而言之,教学案例研究在我国是起步晚、底子薄;缺乏深度、效度;可行性、权威性不大。

但现在开始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它十分适合于一线教师的运用,而被学校誉为“真科研”,被专家认为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1新课改以来,我市对教学案例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各学校的课题研究中都少不了教学案例这一载体。

我校数学教师在市、区、校的各级教研活动中,大家从“什么是教学案例,怎样写教学案例,?”逐步对“教学案例”一词有了清晰地认识。

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撰写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教学得失,适时地矫正、调整自己教学行为,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

老师们对教学案例的结构、特性、撰写的了解和认识也正逐步趋向成熟。

但对案例分系列进行深层面研究,才刚刚开始。

且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案例研究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其表现在:(1)大多是教师各自根据自己的教学所得撰写教学案例,随意性较大,研究性不够。

(2)对同类教学案例的比较剖析,深层面的研究还不完善。

(3)针对数学学科的内容,进行分板块的系统性研究还较缺失。

为此,在“备好课,上好课”的大教研氛围下,为更好地开展校本研究,推动教研组的教研工作。

我们想根据数学学科的内容,分版块研究,这样从下到上所有年级段的数学老师就可以围绕一个内容,有目的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教师之间也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研讨的题材,教研活动将更为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通用11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通用11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通用11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喜欢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

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小学数学微教案8篇

小学数学微教案8篇

小学数学微教案8篇小学数学微教案篇1教材分析:?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节课在学生观察、触摸的活动中突破难点,感悟、感知周长的意义。

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周长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触摸,正确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会用恰当的方法测量、计算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学生分析:1、学生的年龄为8岁左右,对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兴趣很浓。

2、学生喜欢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教学方法:1、让学生在摸一摸学具及观察画面中讨论、归纳周长的意义,主动获取新知。

2、在感知周长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画面提示独立完成周长的相关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1、ppt课件、自制图片。

2、学生准备树叶、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绳子、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收获果实的季节。

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这些树叶漂亮吗?想不想描一下它们的形状?二、探索什么是周长。

1、感悟周长。

(描一描、说一说)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

开始吧!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描得对吗?嗯,表达的非常清楚。

3、再指名学生说从哪里开始,到那里结束的?4、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课件演示),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这片树叶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5、再来看,(课件出示图形),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纸,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用笔描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微型课题案例篇一:小课题研究操作篇:案例——《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开题报告小课题研究操作篇:案例——《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案例分析研究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它已成为教师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中介。

通过案例的分析可让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研究是发达国家在学校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方法,它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教育阶段的案例研究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才出现的,有关教学案例研究的书籍不多,特别是学科按内容分类的教学案例研究更为鲜见。

总而言之,教学案例研究在我国是起步晚、底子薄;缺乏深度、效度;可行性、权威性不大。

但现在开始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它十分适合于一线教师的运用,而被学校誉为“真科研”,被专家认为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1新课改以来,我市对教学案例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各学校的课题研究中都少不了教学案例这一载体。

我校数学教师在市、区、校的各级教研活动中,大家从“什么是教学案例,怎样写教学案例,?”逐步对“教学案例”一词有了清晰地认识。

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撰写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教学得失,适时地矫正、调整自己教学行为,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

老师们对教学案例的结构、特性、撰写的了解和认识也正逐步趋向成熟。

但对案例分系列进行深层面研究,才刚刚开始。

且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案例研究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其表现在:(1)大多是教师各自根据自己的教学所得撰写教学案例,随意性较大,研究性不够。

(2)对同类教学案例的比较剖析,深层面的研究还不完善。

(3)针对数学学科的内容,进行分板块的系统性研究还较缺失。

为此,在“备好课,上好课”的大教研氛围下,为更好地开展校本研究,推动教研组的教研工作。

我们想根据数学学科的内容,分版块研究,这样从下到上所有年级段的数学老师就可以围绕一个内容,有目的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教师之间也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研讨的题材,教研活动将更为实效。

现集中优势兵力,依据教材的内容体系,以小板块“数2的认识” 切入,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开展典型案例的研究,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研能力。

特申请《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申请此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完善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撰写,逐步提高教师对教学案例剖析能力;促使本校数学教师对该教学内容有着较为系统全面地认识;同时了解不同年级段学生在学习本内容时所出现的问题和成效,为他们把握本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借鉴。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1、发挥学校各数学教研组的功能,以促进学校数学教研。

2、,积累教研经验,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自省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典型即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

案例研究的中心词是案例。

教学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

教学案例是以叙事的形式来描述富有深刻道理的教学事件。

它具有叙事的一般特征:背景、冲突、问题、活动方式及结果。

它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和效果,包含着具体的处置方式和特有的教学理念,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的3典型行为、思想和情感。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的:1.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

2.案例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例子。

3.案例的叙述要详细。

4.案例具有时代性。

5.案例具有有效性。

6.案例具有典型性。

7.案例不是课堂实录,对课堂信息的摄取有侧重点。

本课题是在“数的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里,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对其共性的内容开展相关研讨,以获取有价值的教学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调查分析本校数学教师对有关“数的认识”这一部分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水平的现状。

2、整理相关的教学内容,分年级段确立研讨的实施方案。

3、分析“数的认识”同一类型教学案例的教与学的共性和非共性特点,完善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撰写,逐步提高教师对教学案例剖析的能力,探索总结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成效,为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有效借鉴。

(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五、课题研究预计有哪些突破1、对小学阶段的“数的认识”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有利于教师构建一个较为完整地“数的认识”内容体系和教学框架。

42、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完善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撰写,整理出相关教学内容的教案集或案例分析集。

3、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让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案例教与学的得失分析,逐步提高教师对教学案例剖析能力,积累教研经验,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自省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借鉴现有的教学案例研究成果,边实践边研究,在不断总结实践中探索该内容框架下的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有:文献综述法:用文献综述法对各年级段的有关“数的认识”教学案例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后在全校数学教师中开展理论学习。

课例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跟踪,对实践活动的教学案例,进行教与学中的问题和成效作共性和非共性分析。

量表调查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前测和后侧,并对其效果进行检测分析。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人员结构:校教导主任为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有 13 名各年级5组教研组长和成员,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课题方案在校各年级组顺利传达实施。

从业务角度看,有市骨干教师2 人(含市教坛新星1人),校骨干教师 6 人,省教坛新星1人。

从年龄结构看,既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又有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师,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实施。

资料准备:校图书室的藏书,教学报刊杂志都比较丰富,课题组成员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在网上下载资料。

经费保障:学校提供一切课题所需费用。

八、可能存在的困难和解决对策:1、运用量表的分析需要理论的支持,在科学性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加强沟通交流。

2、对系列案例的剖析诊断,进行理论的提升,特别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

3、参加课题研究的都是一线老师,本身的工作繁重,再进行课题的研究,有时会感到有心力不足。

这还需要我们的老师有更多一点的奉献精神。

九、课题研究计划人员分工: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吴学军裴振年唐娟6分年级段进行文献综述:夏敏翟萍董莉吴学军邵中霞唐娟分年级段进行研究方案的制定:夏敏翟萍董莉吴学军邵中霞唐娟分年级段进行研究方案的实施:夏敏翟萍董莉吴学军邵中霞唐娟何德云易本贵叶萍梅伟正曹文静本课题研究资料搜集整理:何德云易本贵叶萍梅伟正曹文静陶建军课题研究报告撰写:吴学军裴振年陶建军本教学内容分年级段划分:(人教社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见附表一研究步骤:准备阶段:(2009.10~2010.2)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对“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对本校数学教师有关“数的认识”这一部分相关数学知识以及教材的理解把握水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实施阶段:(2010.2~2011.2)分年级段进行案例分析和课堂教学跟踪及教与学中的问题和成效分析。

总结阶段:(2011.2~2011.7)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

十、成果形式:典型教学案例集研究论文集研究报告7十一、参考文献:1、《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 ISBN 7-80602-904-4陈亚明编宁波出版社 2005年9月2、《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ISBN 7-5361-2894-0陈清容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与基本训练》 ISBN 7-305-04560-8金成梁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4、《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ISBN 7-80602-610-X/ G?279陈亚明著宁波出版社 2004年8月5、《小学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究》 ISBN 7-5435-3782-6/G?2936沈丹丹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篇二:数学微型课题研究材料汇编定边县教育科研课题《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材料汇编课题编号: DWX15049 结题形式: 会议结题课题研究单位: 定边县第二小学课题研究负责人: 杨瑛课题研究成员: 白艳宁董仲金目录课题研究申请评审书………………………………………………… 3 课题研究立项证书及批复文件…………………………………14 开8题报告………………………………………………………………15 结题报告………………………………………………………………23 鉴定书…………………………………………………………………32 成果集………………………………………………………………43 调查问卷……………………………………………………………44 问卷调查分析………………………………………………………46 教学案例分析………………………………………………………4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51 谈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60 浅谈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66 教学随笔…………………………………………………………74 教学随笔…………………………………………………………77 教学随9笔……………………………………………………………84 讲座稿……………………………………………………… 90 附:活动剪影定边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微型课题申请?评审表注:1.课题组成员不得超过三人(含课题负责人),且当年只能承担参与一项课题研究;2.正文宋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2页的范围内。

篇三: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浅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我们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逐渐显露出它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无耐和乏力。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迫切的想找到一把能解开这种困惑的钥匙。

以往的数学课堂更多的是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教材内容、师者知识有限,学生将要被动接受的就是这有限的教学内容。

殊不知我们完全忽略了学生、社会、生活中蕴涵的广阔教学内容。

在我们运用新教材,并想着力解决这种现象时,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数学小课题研究”上。

我们的组织形式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

这种封闭性极强的组织形式,很容易使同在一个授课班学习的学生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共同生活和学习后形成几近相似的学习习惯。

这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实现不同人在数学上10得到不同发展”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相悖的。

“小课题研究”正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有关社会和生活中问题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