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的采集方法
生科院遗传学-实验报告

实验成绩汇总表第一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21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果蝇的形态、生活史观察及杂交实验维生素、维生素D、脂肪、粗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矿物元素及微量元素2等,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果蝇喜甜食且葡萄糖能增加酵母活性。
实验操作:A溶液不断搅拌煮沸;B溶液玉米粉和水加热搅拌均匀后再加酵母粉煮沸。
A、B溶液再合到一起煮沸,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0.5 mL丙酸,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再分装到各培养管中(每管约3mL)。
灭菌:将分装好的培养基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103.4 kPa ,121℃,灭菌20 min,冷却后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注意事项:1.A溶液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以防琼脂在底部结块。
2.酵母菌加入后,加热的时间必须尽量缩短,避免酵母菌失活;丙酸必须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入,避免丙酸的挥发。
3.分装培养基时要一次性垂直分装到管底,不能污染到管壁、管口。
4.培养管内应晾至表面无水层、管壁无水滴再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三)野生型果蝇的采集取一个清洁玻璃容器放入腐烂的香蕉,用纱布罩住容器口,在纱布上开几个2〜3 mm 见方的孔,将容器置于室外。
2〜3 d 后即可采集到野生型果蝇,放入冰箱冷冻室(-20℃)冷冻约2 min,待果蝇全部被麻醉之后,再转移到培养管内。
(四)接种将新培养管与装有果蝇的培养管口对口垂直放置。
其中,装有新鲜培养基的培养管倒扣在上方,打开培养管塞后应迅速对好2个管口,将对好的2个培养管翻转,使新培养管位于下方,轻顿几下,待全部果蝇落入新培养管注明两亲本的基因型及交配日期。
7~8天后清空亲本,待F1成蝇羽化后逐日观察、计数对应表型个体数(可靠的计数及观察是培养开始的20天以内,再晚可能有F2了)若须继续试验、观察F2,可从F1内挑出雌雄蝇5-10对另瓶培养。
单因子杂交杂交实验步骤:1、选处女蝇:每两组做正、反交各1瓶,正交选野生型,红眼为母本,反交选突变型白眼为母本,将母本旧瓶中的果蝇全部麻醉处死,在8-12h内收集处女蝇5只将处女蝇和5只雄蝇转移到新的杂交瓶中,贴好标签,于25℃培养。
实验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

实验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引言: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模式生物。
它拥有短的世代间隔、易于繁殖和培养,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工具和资源,因此被用来研究多种生命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进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对果蝇的基因互作进行研究,揭示其遗传规律。
通过交叉杂交基因型不同的果蝇并观察后代群体的表型分布,我们可以推断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材料与方法:1.果蝇培养器;2.采集的野生型果蝇;3.各种突变型果蝇(例如白眼果蝇、翅脉丧失果蝇等);4.容器和培养基(用于培养果蝇);5.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片。
实验步骤:1.建立草果蝇的基因库:分别捕捉野生型和各种突变型果蝇,建立其基因库以保证实验的供给;2.选定两个突变型果蝇:从基因库中选出两个具有突变表型的果蝇,例如白眼果蝇和翅脉丧失果蝇;3.进行双因子交叉杂交:将白眼果蝇和翅脉丧失果蝇进行交叉杂交,产生F1代杂交种;4.分析F1代杂交种的表型分布:观察F1代杂交种群体的表型分布,统计白眼和翅脉丧失的个体数量;5.分离F1代个体:将F1代个体分离并进行单独培养;6.分析F2代个体的表型分布:观察F2代个体的表型分布,统计白眼和翅脉丧失的个体数量;7.统计与推断:根据F2代个体的表型分布,进行数据统计和推断双因子的遗传关系。
结果与讨论:在进行双因子实验后,观察到F2代果蝇群体中白眼果蝇占比为25%,翅脉丧失果蝇占比为25%,白眼和翅脉正常的果蝇各占比25%。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推断果蝇的白眼和翅脉丧失是由两个基因的双重显性突变所导致。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可以揭示果蝇基因的互作关系,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此外,通过观察果蝇表型的变异,我们还可以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和胚胎发育等生命过程。
总结:通过果蝇的双因子实验,我们可以揭示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果蝇作为经典的遗传学模型生物,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基因的工具和资源。
果蝇实验

培养基的配制
果蝇培养基成分 : 水 1L 玉米粉 82g 蔗糖 62g 琼脂 5g 丙酸 5mL 酵母粉 少许
• 量取1L水,将大约一半倒入一干净的锅中, 加入琼脂加热溶解;水开后,加入蔗糖, 搅拌均匀,将玉米粉加入剩余的水中,搅 拌均匀,再沿着锅边慢慢倒入,边倒边搅 拌(这样玉米粉不易结块)。继续煮10多 分钟,锅中的培养基成为一种糊状物时即 可离火。加入丙酸(用以防腐)及酵母粉, 搅拌均匀即可分装。每瓶培养基厚约2cm, 室温下干燥2~3天,待培养基完全凝固,表 面坚硬时再行接种,培养基太软会粘住果 蝇致其死亡。
果蝇的性别的鉴别
• (1)大小 雌体通常比雄体大些。 • (2)形态雄体腹部钝圆,而雌体腹部稍尖,向后突出; 雄体腹部相对窄小呈柱状,而雌体腹部较宽厚呈卵圆形。 • (3)条纹 雌体腹部背面有宽窄相近的5条黑色条纹,而 雄体腹部的背面只有三条,上部两条窄,最后一条宽而延 伸至腹部腹面,呈一明显黑斑。 • (4)性梳(sex comb)果蝇胸足的跗节共有5个亚节。 在雄蝇第一对雄足跗节的第一亚节基部有一个黑色鬃毛结 构,形似一个小梳,称为性梳。放大100倍左右可以清晰 地看到这一结构。雌蝇不具这一结构。性梳的有无是鉴别 雌雄蝇的可靠标志之一。
果蝇单因子杂交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
• 双翅目昆虫(摇蚊、果蝇等)幼虫期的唾腺细胞 很大,其中的染色体称为唾腺染色体。这种染色 体比普通染色体大得多,宽约5um,长约400um, 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因而又称为巨 大染色体 。唾腺染色体处于体细胞染色体联会配 对状态。并且唾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而并不分 开,每条染色体大约有1000—4000根染色体丝的 拷贝,所以又称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经染色 后,出现深浅不同、密疏各别的横纹,这些横纹 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 的种的特征;如染色体有缺失、重复、倒位.易 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探究果蝇的野外采集、培养和生活史

羊浆膜
原头
原尾
果蝇幼虫形成的体节与成体的关系
三、动手培养果蝇
培养果蝇的过程: 将一些水果如杨 梅、香蕉等放入 透明容器在,盖 上一层纱布,然 后将容器置于 20~25摄氏度的地 方,两天后就会 有果蝇出现了。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1910年摩尔 根在研究果 蝇的过程中 发现果蝇翅 有几种变异。 有长翅和残 翅,其中, 长翅果蝇能 飞,而残翅 果蝇的翅很 小很小,不 能飞。
在实验室里摩尔根还发现了白眼和红眼果蝇
这些发现让摩尔根在遗传学上 做了很大的贡献。
二、果蝇的生活史
1、果蝇胚轴的形成
果蝇胚胎沿前- 后轴分为头节、3 个胸节和8个腹节, 在幼虫的两末端 又特化为前面的 原头和后端的原 尾。沿背-腹轴 分化为4个区域, 分别为背侧外胚 层、腹侧外胚层、 中胚层和羊浆膜。
@WPS官方微博 @kingso
一、果蝇的简介
果蝇(fruit fly)广泛地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 气候区,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因此在果园,菜 市场等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目前至少有1000个 以上的果蝇物种被发现,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 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 或花粉为其食物。
体型较小,身长3~ 4mm。近似种鉴定困 难,主要特征是具有 硕大的红色复眼。雌 性体长2.5毫米, 雄性较 之还要小。雄性有深 色后肢,可以此来与 雌性作区别。
果蝇检测系统

武汉一鸿科技有限公司----果蝇行为监控系统(型号:YH-DAMS)产品介绍:为了确保生物学家准确描述果蝇和同样大小的昆虫运动和孵化节律行为,果蝇行为监测模系统已被用于筛选突变体、测量环境和化学敏感性、表征社会行为,所有基于系统观察和量化的物理运动模式。
将果蝇放置在玻璃试管里,可以通过红外光束在一个或多个行为监测单元下探测和计数其运动,在特定的周期时段,这些累积的活动计数可传到电脑存储和分析,通过专业的果蝇行为系统采集软件可存储多个监视器同时采集的行为数据,并允许连续运行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星期的实验运行。
行为监测模块:使用直径为5、7、10毫米的32个试管。
可分别测量32个果蝇的活动节律,每个试管被红外光束一分为二,可实时检测果蝇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来回活动。
琼脂/蔗糖食品混合物被放置在试管的一端,后面是果蝇飞行区域,棉花塞放在试管的开口端,32个试管是集中插在监控架上的。
整个实验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天或数周,在一定周期时段,计数电路将持续的监测32个试管的果蝇活动情况,实时上传数量总数到计算机进行存储和供后面的分析。
每日记录数据为果蝇的自发活动强度和相对休息时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
光线沿着试管渗透到所有点,紧凑,重量较轻,当在孵化器里使用时,允许充足的空气环绕试管循环,监控架通孔设计允许任意长度的试管。
每个单元上固定有一个开/关可见光传感器,可提供一个周围环境光线状态变化的简单记录,这个记录伴随活动计数数据获取和存储,在分析果蝇在昼夜节律和外部光刺激下的适应性是有用的。
可选气体分布歧管,可以方便控制管内部空气交换,这主要用于缺氧研究。
产品技术参数:1. 完整的果蝇研究和活动监控的综合系统;2. 果蝇节律温控箱HDPE防腐蚀内部;3. 带有自动加热和冷却开关;4. 极其高效节能的接近环境温度孵化,无需压缩机或氟利昂型气体;5. 白色高反光使得内部照明更均匀;6. 内部循环的空气,以保持适当高的湿度;7. 箱体内部活动监控特性为行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控制:①箱体内部构架可同时容纳1到20个果蝇行为监测模块;②箱体防光溢出设计;8. 超级用户友好软件:①记录温度和照明数据;②通过网络连接可检查和改变温度和照明参数;③实验中若出现误操作打开了培养箱的门,导致了光线溢出、灯泡损坏、温度报警、数据出错等可及时通过电子邮件反馈;④Easily run lighting and temperature regimens with non-24 hour days;⑤可建立详细、复杂的温度和照明方案;9. 通过RS232串口或局域网与电脑连接;产品特点:1. 稳固适用的硬件设计提供长时间的连续、无故障运行;2. 即插即用的网络接头,简单的扩展系统与标准配线器材;3. 灯光控制器提供了可编程的照明序列是完全与计算机数据采集间隔同步的;4. 每个系统可监测120个以上的监控试管,可随时增加其他附加单元;5. 数据采集时间间隔从1秒到60分钟都是有效的,每个监视器最高达到100000个读数;6. 系统数据收集软件可用于苹果电脑和Windows PC;产品应用:果蝇行为监测系统已被用于筛选突变体、测量环境和化学敏感性、表征社会行为,所有基于系统观察和量化的物理运动模式。
果蝇简介

果蝇一、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1.生活史果蝇(fruit fly)双翅目、短角亚目、果蝇科、果蝇属昆虫。
约1,000种。
果蝇的1个完整的生活周期分为4个明显的时期,即卵→幼虫→蛹→成虫。
卵长约0.5 mm、白色,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能附着在食物或瓶壁上,不致深陷于食物中,卵经22-24 h孵化为幼虫,幼虫经两次蜕皮为三龄幼虫约4-5 mm,肉眼可见其一端稍尖为头部,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幼虫生活约4 d左右化蛹,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成深褐色,此时即将羽化,成虫果蝇自羽化后8 h可交配,2 d后即可产卵,成虫果蝇在25℃下一般存活37 d。
[1]果蝇的生活周期和各发育阶段的经过时间2.生物学特性2.1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5 mm,浅黄色或灰黄色,复眼红色或暗红色,触角具芒状,第三节粗大,椭圆形至长圆形。
中胸背面横排11列刚毛,前面5列后面6列,无小盾前鬃,小盾后鬃2行2列。
胸部和腹部均生有较密的黑褐色短毛。
前翅具有2个黑色斑块,前缘脉有缘褶2个,具臀室。
雌成虫比雄成虫体型大,腹末较尖削,腹背有5条黑色条纹。
前足第一跗节无性梳,雄成虫腹末圆钝,腹部背面有3条黑纹,前2条较细,后1条粗并且延伸至腹面,第四五腹节背面黑色。
卵:梭形,初产水滴状润白,后白色,长0.4-0.5 mm,前端背面有2根触丝。
幼虫:白色,无足型,无头。
体躯尾端粗,前端稍细略呈楔形,每一体节有一圈钩刺,体前端具黑色口钩,在口钩基部左右各有一唾腺。
整个体驱稍呈半透明状,透过体壁可见消化道内有断线状黑褐色食物消化残留物。
蛹:略呈梭形,前端有2个呼吸孔,后端有尾芽,初时淡黄,后颜色加深,近羽化时深褐色。
[2]2.2 生活习性(1)成虫习性:黑腹果蝇成虫为舐吸式口器,主要以舐吸水果汁液为食,对发酵果汁和糖醋液等有较强的趋向性。
饲养观察结果显示成虫可存活25-40 d,温度在8-33℃范围内均可生存,以25℃左右为最适宜[3],高于33℃时果蝇成虫陆续死亡,当气温低于8℃时果蝇成虫不在田间活动,多聚集于果壳(如葡萄)、幼虫取食后的烂果孔穴里。
实验三果蝇观察及杂交

三、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野生型果蝇 红眼、灰身 突变型果蝇 白眼、黑身
四、实验用品
1. 试剂:果蝇培养基、麻醉剂 2. 仪器及器具:解剖镜、毛笔刷、培养箱等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1. 雌雄果蝇的主要性状特征
特 征 雄蝇 雌蝇
个体 小
大
腹部条纹 3
5
腹部末端 圆
尖
性梳 有
无
性梳
2. 观察野生型和突变型果 蝇的各种性状特征
实验三:果蝇形态观察、性别鉴定及 双因子杂交后代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区别雌雄果蝇的主要性状特征 2. 了解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的各种性状特征 3. 通过果蝇杂交实验,分析相对性状在杂交后代中
的分离情况,从而验证和深入理解遗传学规律。
二、实验原理
1. 性连锁: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某些性状伴随性别而遗 传的现象。
六、实验结果
1. 观察及统计F1代正反交,结果是否相同?并解释 为什么。
2. 观察统计分析F2代,判断红白眼和灰黑身性状与 性别间的遗传方式,并做卡方测验。
眼色的遗传
正交
P : 红眼(♀) X+X+×白眼(♂) XwY
F1:X+Xw (♀)红眼 X+Y (♂)红眼
F2:2 X+X+ (♀)红眼 X+Y (♂)红眼 XwY (♂)白眼
正交:
红眼(♀)×白眼(♂)
红眼
白眼
合计
反交:
白眼(♀)×红眼(♂)
红眼
白眼
合计
身体颜色的遗传
正交及反交
P:
灰身(♀)× 黑身(♂)
+/+
h/h
中国黑腹果蝇种组40种果蝇的核型多样性研究

1.1 实验材料 果蝇的采集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1999年辽宁的
大连, 吉林的长春、长白山, 黑龙江的哈尔滨、黑 河、海拉尔, 内蒙古的呼和浩特, 河北的石家庄, 山 西的大同, 山东的济南, 甘肃的兰州, 宁夏的银川, 青海的西宁; 2000年广西的友谊关、龙州、靖西、 那坡, 云南的富林、麻栗坡、马关、河口、金平、 江城、勐腊、勐醒和景洪, 湖南八大公山; 2001年海 南的东山岭、陵水、三亚、通什、五指山、毛阳和
海口, 广东鼎湖山, 广西花坪, 湖北鄂西南山区; 2002年海南霸王岭和尖峰岭, 广东车八岭, 河南鸡 公山和宝天曼, 西藏的芒康、察隅、下察隅、波密、 八一和拉萨; 1999–2005年湖北武汉地区。将采集的 果蝇分类编号, 建立单雌系(指后代来自一只单雌 亲本的品系), 在18℃恒温下饲养繁殖, 备用。本研 究所采用的果蝇均由钱远槐教授鉴定,所有种保存 在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实验室。6个未描 述的种待报。40种果蝇的种组、种名、采集地、单 雌系编号、图片号和核型见表1。 1.2 实验方法
第3期
钱远槐等: 中国黑腹果蝇种组 40 种果蝇的核型多样性研究
189
黑腹果蝇种组(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pecies group) 属 果 蝇 科 (Drosophilidae) 果 蝇 属 (Drosophila) 水果果蝇亚属(Sophophora)。现在, 全世界黑腹果蝇 种组有12个种亚组(Toda, 1991)约180种, 中国有10 个种亚组(薛万琦和赵建铭, 1996)约67种, 其中只有 白颜果蝇(D. auraria)、吉川氏果蝇(D. kikkawai)、林 氏果蝇(D. lini)、透明翅果蝇(D. lucipennis)、马勒哥 果蝇(D. malerkotliana)、黑腹果蝇(D. melanogaster)、 小山果蝇(D. parvula)、黑端翅果蝇(D. prostipennis)、 艳丽果蝇(D. pulchrella)、季白颜果蝇(D. quadraria)、 铃木氏果蝇(D. suzukii)、高桥氏果蝇(D. takahashii)、 梯额果蝇(D. trapezitrons)、叔白颜果蝇(D. triauraria)和三暗黄果蝇(D. trilutea)共15种果蝇有核型 记录(Tan et al., 1949; Bock & Wheeler, 1972; Clayton & Wheeler, 1975; 戴灼华等, 1987; 凌发瑶和张 文霞, 1987; 凌发瑶和林苏, 1990; 张菁等, 199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的采集方法
一、诱集瓶的制作
取一个容量为 500 mL的广口瓶和带有液管的橡胶塞。
在瓶内放入一些腐烂的水果,或者是甜酒糟,其量为瓶的1/3。
滴管吸入少量乙醚后,管口用凡士林或石蜡封好。
二、采集方法
将诱集瓶放在垃圾堆旁或水果市场一角,也可以放在厨房,甚至米酒坛子旁边都可以。
注意瓶子不要将盖子塞住瓶口,以便瓶内的气味溢出和果蝇的进入。
过一段时间发现有果蝇在瓶内,迅速将盖子塞住瓶口,然后挤压滴管胶头将适量乙醚注入瓶内。
待其麻醉后取出,进而培养出果蝇的幼虫以供实验用(观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注意注入瓶内的乙醚不要过量,避免麻醉过深至死。
《生物学通报》2002.04
果蝇的生活史及其人工饲养
果蝇是双翅目昆虫,成蝇体长约 0. 5 cm。
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果蝇为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属于果蝇科、果蝇属,它体形小、繁殖快。
一、生活史
果蝇的1个完整的生活周期分为4个明显的时期,即卵→幼虫→蛹→成虫。
卵长约 0.5 mm、白色,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能附着在食物或瓶壁上,不致深陷于食物中,卵经 22~24 h孵化为幼虫,幼虫经两次蜕皮为三龄幼虫约 4~5 mm,肉眼可见其一端稍尖为头部,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幼虫生活约4d左右化蛹,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成深褐色,此时即将羽化,成虫果蝇自羽化后8h可交配,2d后即可产卵,成虫果在25℃下一般存活37 d。
二、饲养
1.所需的仪器、器具及试剂恒温培养精、干燥箱或灭菌锅、麻醉瓶(用 50 mL广口瓶)、培养瓶(口与所用麻醉瓶同大小的短平底试管,可定做)、解剖镜、放大镜、白瓷板、平皿和毛笔等。
乙醚、玉米粉、糖、琼脂、酵母粉和丙酸等。
2.培养基的制备果蝇的培养基有多种配制方法,一般多采用玉米粉培养基:玉米粉 15 g、糖 7. 5 g、琼脂2.2 g、丙酸 0.5 g和水 150 mL。
先用水将琼脂加热溶解,再溶入糖,然后慢慢加入玉米粉,边加达搅拌,成为稀糊状后停火,然后加入丙酸搅匀,趁热分瓶(以免冷却凝固无法分装),待冷却后加入酵母粉或酵母汁。
培养基分装前,培养瓶应进行灭菌处理,可干热灭菌也可湿热灭菌,塞子一般用塑料(聚氨基甲酸乙酯)泡沫或不吸水的棉花制成,有条件用塑料泡沫更方便,连续使用可以使塑料塞压扁,可以把它浸到异丙醇中使它重新伸展开来。
当然在重新使用之前,应除掉气味。
3.果蝇的培养将果蝇移入培养瓶中,一般每瓶5~10对(在移入前要对果蝇进行检查,一般用乙醚进行麻醉,选取雌雄。
需处女蝇时应在果蝇羽化后
8h内挑出),移人后,须将瓶横卧,以免果蝇粘在培养基上。
培养基一般3~4周换上1次,以便使之保持充足的营养,果蝇的培养主要是用来做实验,故应根据实验所需拟定果蝇的培养计划。
三、注重事项
培养果蝇的过程中,要经常的观察,及时将已生霉的培养瓶中的果蝇转移到干净的培养瓶中。
当虫体密度过大时,可放出一部分果蝇或转移至新培养瓶中。
还要密切关注培养箱的温度,原种培养一般维持在15℃左右,作为实验过程中的果蝇,温度应维持在25℃左右。
资源来源《生物学通报》2002.02
显性的相对性
1.完全显性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
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完全一样,这种显性表现叫做完全显性。
例如,孟德尔所研究的7对相对性状,都属于完全显性。
2.不完全显性
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这
种显性表现叫做不完全显性。
如红花紫茉莉与白花紫茉莉杂交,都开粉红花,
则有开红花、粉红花和白花,它们之间比例接近1:2:1,遗传图解如下:
基因型
表现型红花:粉红:白花=
3.共显性:
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
的个体上显现出来,
而不是只单一的表现出中间性状,这种显性表现叫做共显性。
例:
血型与亲子鉴定
1.
血型系统
2.ABO 血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 、
3.关于亲子鉴定
根据ABO 血型系统中各血型的基因型,在亲子鉴定中可大显身手。
例,已知两个孩子的血型分别为O 型和B 型,两对父母的血型分别为AB 型和O 型、A 型和B 型。
要鉴定这哪个孩子的父母是谁?我们可作如下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肯定B 血型孩子为甲组父母所生,O 血型孩子为乙组父母所生。
影响相对性状分离的条件是什么?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产生的
,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其自交
后代的分离比例为3∶1,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例为1∶1。
这种分离比例反映了,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是分别载荷在两条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点上的成对基因,它们随着同源染色体的行动而进行分离和组合。
但是,上述分离比例的出现必须具备下列几方面的条件:
(1)研究的生物体必须是二倍体,且杂交的2个亲本必须是纯合体,即纯合二倍体。
(2)研究的相对性状必须差异明显(如课本上豌豆茎的高矮这对相对性状,高的达1.5~2.0m,矮的只有0.3m)。
(3)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要完全显性,并且不受别的基因的影响而改变发育方式。
(4)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杂合体内的同源染色体必须以均等的机会分离,形成两类配子的数目相等。
并且两类配子都能良好地发育,受精时各雌雄配子都能以均等的机会相互自由结合,即无选择受精和异花授粉。
(5)受精后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由合子发育的个体具有同样的成活率。
(6)所有的杂种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试验分析的群体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