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合集下载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实验报告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双翅目昆虫(摇蚊、果蝇等)幼虫期的唾腺细胞很大,其中的染色体称为唾腺染色体。

这种染色体比普通染色体大得多,宽约5um,长约400um,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因而又称为巨大染色体。

唾腺染色体处于体细胞染色体联会配对状态。

并且唾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而并不分开,每条染色体大约有1000—4000根染色体丝的拷贝,所以又称多线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经染色后,出现深浅不同、密疏各别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如染色体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的着丝粒部分互相靠拢形成染色中心;横纹有深浅、疏密的不同,各自对应排列,这意味着基因的排列。

唾腺染色体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发生遗传学、进化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中。

二、实验材料果蝇的三龄幼虫三、实验器材双目解剖镜,生物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滤纸条,废物缸,托盘等。

四、实验试剂生理盐水,盐酸,蒸馏水,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等。

五、实验步骤1.剥离唾腺:在一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在瓶壁上即将化蛹的三龄幼虫,或者选择经低温处理的果蝇三龄幼虫置于载玻片上。

每只手各持一个解剖针,在解剖镜下进行操作。

由于果蝇的唾腺位于幼虫体前1/3-1/4处,所以左手持解剖针按压住虫体前端三分之一的部位,固定幼虫,右手持解剖针扎住幼虫头部口器部位,适当用力向右拉唾腺腺体随之而出。

剔除脂肪体并弃除无关物质。

2.解离:加一滴45%乙酸溶液于腺体上,作用5-7s。

用滤纸吸干溶液。

在唾腺组织上滴一滴1mol/lLHCl,解离30-40s,以松软组织,利于染色体的分散。

3.吸去 HCl,用水冲洗2-3次.4.染色:滴加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30min,染色时间不可过长,否则背景也着色。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药品 改良苯酚品红等



实验方法

把载玻片置于解剖镜下。载玻片上滴水一滴, 取三龄幼虫放在其中,操作者两手各握一枚解 剖针,左手的解剖针压住幼虫后端1/3处, 固定幼虫。右手解剖针按住幼虫头部,用力向 右拉,把头部从身体拉开,唾腺随之而出,唾 腺是一对透明的棒状腺体
在载玻片上除去幼虫其他组织部分,还要把 唾腺周围的白色脂肪剥离干净,再滴上改良 苯酚品红染色。

4.横纹结构:每条染色体的染色线在不同的 区段螺旋化程度不一,出现一系列宽窄不 同、染色深浅不一或明暗相间的横纹。

5.Puff结构:幼虫 的不同发育期,浓 缩的染色质纤维会 成群解旋、松开, 形成泡状松散结构, 这种泡状结构称 Puff结构,亦称染 色体的疏松。
三、实验用品

实验材料 果蝇的三龄幼虫 用品 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 盖玻片、吸水纸等

������

普通果蝇(2n=8)唾腺染色体的形态:各染色体 着丝点附近异染色质区相互结合形成染色很深的 染色中心,第Ⅱ、Ⅲ对染色体呈V形(中着丝 粒),各有两臂,X染色体呈棒状,第Ⅳ对染色 体呈粒状,观察时可见五条臂由染色中心向外蜿 蜒伸展。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特点:

1.巨大染色体:这种染色体比普通染色体大 得多,宽约5μm,长约400μm,相当于普通 染色体的100—150倍,因而又称为巨大染色 体。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 备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练习取出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和制作唾腺 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了解体细胞染色体联会现象,观察果蝇唾 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并根据唾腺染色体 上横纹的形态和排列,识别不同的染色体 识别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表现。 练习绘制多线染色体图Βιβλιοθήκη 二、实验原理

2 果蝇幼虫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2 果蝇幼虫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幼虫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摘要果蝇幼虫唾腺细胞染色体是一种特化的巨大染色体,由于其外形具横纹与胀泡等结构,可作为物种区别标志与基因定位标志。

实验采用普通果蝇的三龄幼虫,剥离出其唾腺,通过固定、染色与压片等步骤制成果蝇幼虫唾腺染色体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最终对果蝇幼虫唾腺染色体的外形、结构、特征做出简要描述。

引言果蝇三龄幼虫的唾腺细胞处于永久早期,染色体解旋呈伸展状态.在幼虫发育过程中细胞核中的DNA多次复制,但细胞、细胞核不分裂。

复制后的染色单体DNA不分开,这种现象叫做核内有丝分裂,从而形成了多线染色体。

加之唾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互相靠拢在一起呈现一种联会状态,而使其比一般分裂中期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长100~150倍。

由于在唾腺细胞中8条染色体之间以着丝粒互相连结在一起形成染色盘或异染中心,以及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假联会,经碱性染料染色后,可以观察到一个染色较深的染色盘和以染色盘为中心向外辐射出的5条染色体臂。

在这些染色体臂上可以看到染色深浅不同,被称作明带、暗带的横纹,这些横纹的位置,宽窄、数目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

不同物种,不同染色体的不同部位形态位置是固定的。

因此根据染色体各条臂带纹特征和各条臂端部带纹特征能准确识别各条染色体。

另外某染色体上出现的变异,在唾腺染色体相应的臂上就能反映出来,这样这些横纹就成了精确基因定位的“坐标”。

将野生型果蝇的带纹与缺失、重复、倒位等突变体的带纹进行比较,就可以将一些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

[1]在染色体臂上还可看到某些带纹通过染色体的解旋、膨大形成的疏松区胀泡,其中最大的一个胀泡叫做巴尔比尼氏环。

胀泡富含转录出来的RNA,因此不着色,是基因活动的区域。

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胀泡或巴尔比尼氏环在染色体上出现的部位不同,据此研究基因的表达,开展各种染色体变异的研究等等。

本次实验将通过对果蝇幼虫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了解并掌握果蝇三龄幼虫唾腺的剖离技术,掌握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方法,了解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点。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备和观实验报告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备和观实验报告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备和观察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11.3.8果蝇唾腺染色体在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及对染色体的原位杂交和基因定位等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本次实验使用果蝇三龄幼虫,取其唾液腺染色体制片观察,获得延展良好的染色体切片,目的是掌握果蝇三龄幼虫唾腺的剖离方法及标本的制备方法,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引言】多线染色体比较大,识别标记比较多是遗传学研究染色体的好材料。

早在1881年Balbiani在摇蚊幼虫唾腺发现了多线染色体,人们将之命名为“spireme”。

Heitz和Bauser 的实验证实了spireme的本质是DNA。

Painter等意识到这正是研究遗传学的理想染色体,发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及特定唾腺染色体臂的表示方法等。

研究发现多线染色体广泛存在于双翅目、弹尾目昆虫的消化道及消化腺中。

这种巨大染色体的形成机制在于,果蝇幼虫的唾腺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停止在间期,但紧密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仍能不断复制,复制后的子染色体彼此不分开,复制可达9次之多,因此一对染色体最终可产生2*29=1024条染色质丝,它们集结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多线染色体。

[1]由于染色质丝的不同部位螺旋化程度不同而形成了横纹结构,成为了进行基因定位的坐标。

多线染色体上基因转录活跃的部位DNA会解螺旋而形成涨泡,是多线染色体的又一标志。

本实验中对剥离的唾腺染色体解离、染色、压片而制备临时标本,从而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结构。

【实验用品】果蝇三龄幼虫,生理盐水,蒸馏水,HCl溶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吸水纸,解剖针,载破片,盖玻片,滴管,解剖镜,显微镜等【实验方法】1.剥离唾腺在一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在瓶壁上即将化蛹的三龄幼虫置于载玻片上。

每只手各持一个解剖针,在解剖镜下进行操作。

左手持解剖针按压住虫体前端三分之一的部位,固定幼虫,右手持解剖针扎住幼虫头部口器部位,适当用力向右拉唾腺,腺体随之而出。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观察摘要本实验通过用黑腹果蝇的三龄幼虫的唾腺,来观察果蝇的唾腺染色体。

目的在于学会辨认果蝇的唾腺的特征和识别各条不同的染色体以及掌握其基本的特征。

了解唾腺染色体的作用和意义。

1.引言果绳唾睬染色休为多线染色休,形成原因是由于染色休不断复制,但细胞不分裂从而形成了多线染色休,其上每一横纹相当于一个顺反子,横纹的形态特征有着种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因此果蝇唾睬染色休成为了研究染色休结构、基因定位、基因功能的重要实验材料。

1881年Ba}biani首次在摇蚊幼虫的唾腺细胞中发现多线染色体.20世纪30年代Painter首先用果蝇唾腺体作为遗传学数据在细胞学上的验证材料,他研究了多线染色体上的横纹跟基因的关联性以及染色体的物种特异性。

Bridges也对果蝇唾腺体进行了广泛详细的研究,制成一系列与已有的基因连锁图相对应的果蝇细胞学图。

2.实验材料和方法2.1实验材料受精的雌果蝇、盖玻片和载玻片、镊子、解剖针解剖镜和显微镜、醋酸地衣红染液、指甲油生理盐水、香柏油、镜头纸。

2.2实验方法2.2.1实验材料的获取和处理(1)三龄幼虫的培养:取20-30只受精的雌果蝇于培养基中,在22摄氏度的恒温冰箱中饲养7天得到肥大的果蝇三龄幼虫。

(2)唾腺的剥取和制片:取果蝇三龄幼虫于一滴加了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用两根解剖针,一根扎住口器,一根扎住体前1/3处像两端拉唾腺腺体随之而出。

唾腺是一对透明的茄子状腺体,外有白色的脂肪组织(不透明)在腺体的前端各延伸出一细管汇合在一起与口器相连,相对于其他组织唾腺最为透明因此在黑色背景下其他组织呈白色,而唾腺是半透明的,辨别时应在明亮的光源下进行,果蝇的唾腺细胞很大,在解剖镜下可以看见其轮廓。

幼虫被拉断时唾腺也可能随之被拉出,也可能仍连在口器上,这时可用解剖针轻轻将其挤压出来。

拉出的腺体有可能仍为完整的左右对称的长茄状囊体,也可能分开、断裂。

去除幼虫其它组织部分,并把唾腺周围的白色脂肪剥离干净。

遗传学实验实验九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遗传学实验实验九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将涂片放入盛有胃酶的 容器中,用吸管或滴管 滴加适量的胃酶溶液, 使涂片完全浸没在溶液 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处 理一定时间,使唾腺细 胞分离。
将经过胃酶处理的涂片 取出,用吸管或滴管滴 加适量的胰酶溶液,再 次放入适宜温度下处理 一定时间,使染色体逐 渐分离出来。
将涂片用清水冲洗干净 ,用吸水纸吸干水分, 然后进行染色。
通过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次级 结构,可以发现染色体的精细结构, 如染色粒、染色带等特征,有助于研 究染色体的功能和基因定位。
染色体交叉互换
在某些情况下,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 中可能会出现染色体交叉互换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与基因重组和遗传变 异有关。
05
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总结
成功制备了果蝇唾腺 染色体标本,观察到 了清晰的染色体结构。
掌握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技术
学习并掌握显微镜观察技术,包括显 微镜的基本操作、调节焦距、观察视 野等。
学习并掌握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染色 技术,了解其原理和方法步骤。
分析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特点
观察并记录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 态、大小、着丝粒位置等信息,
分析其特点。
比较不同种类的果蝇唾腺染色体 的差异,分析其与物种进化的关
3. 准备载玻片和盖玻片
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安全须知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直接接触染色液和化学试 剂,如需使用手套等防护措施。
唾腺染色体的制备
制备涂片
胃酶处理
胰酶处理
冲洗涂片
安全须知
用镊子小心地从果蝇头 部取下唾腺,将其放在 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另 一片载玻片将其轻轻压 平,形成一层均匀的涂 片。
通过实验,深入了解 了果蝇唾腺染色体的 形态和结构特点。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并练习解剖果蝇幼虫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唾腺染色体是一类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液腺内的巨大染色体。

果蝇的唾腺染色体是典型的巨大染色体,它的巨大性的成因是核内有丝分裂造成的。

由于其染色体DNA经过多次复制(可达210~215次),但并未发生细胞核分裂,同时唾腺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是处在配对状态即体细胞联会,重复复制后的染色体聚集在一起,所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唾腺染色体要比一般的染色体大得多,又称多线染色体。

三.实验用品1.实验材料:普通果蝇的三龄幼虫、生理盐水2.实验器材和试剂:双筒解剖镜、显微镜、解剖针、改良苯酚品红溶液、HCI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 幼虫的培养为了在解剖镜下便于操作,使用的幼虫应发育充分而且个体较大。

在实验中,人们通常采用两个措施控制幼虫的生长。

A.良好的培养基提供了果蝇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因此在培养瓶内放置的亲本不易过多,否则将产生过多的卵而造成养分不足。

B.培养果蝇的环境温度应比正常培养时略低一些,一般可控制在16~20℃范围内,低温下生长的果蝇个体较大。

果蝇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交尾后将卵产在培养基内。

在适宜的温度下,卵发育为幼虫并经过一、二龄幼虫的发育后,三龄幼虫要爬到瓶壁上化蛹,为了能够在实验时获得较多的幼虫,可以分批将亲本放入培养瓶。

实验时从培养瓶的瓶壁上挑选那些发育良好的、个体较大的幼虫。

2. 剖取唾腺用解剖针从培养瓶内挑取1只三龄幼虫置于载片上,并滴加1滴生理盐水。

将载片放在载物台上,用解剖镜进行观察。

首先将幼虫的头尾分清,果蝇的头部有一黑点(口器),头部不断作伸缩状。

解剖时,双手各持一个解剖针,一支针先压在幼虫身体的前1/3处,另一支针压住果蝇头部并向前轻轻移动,即可将头部与身体拉开,仔细观察可看见一对透明做白的囊状体即为唾腺。

在唾腺前端各伸出一条细管在前面汇合成一总管。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摘要:多线染色体广泛存在于双翅目、弹尾目的消化道及消化腺细胞中。

为遗传学,尤其是果蝇研究带来不少便利。

不论在经典细胞遗传学时代,还是当今的基因组时代,多线染色体都对遗传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果蝇三龄幼虫唾液腺的染色体为材料制备、观察。

分辨了果蝇的不同染色体,练习了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染色体研究通常面临两个困难:一是染色体很小;一是初级少数动植物,如玉米祖先期的染色体上具有染色体里这样的结构可以作为识别或定位的标志外,大多数生物的染色体都没有标志。

而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黑腹果蝇,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格外小。

多线染色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重新发现的。

多线染色体最早在要闻幼虫的唾液腺中发现。

广泛存在于双翅目、弹尾目的消化道及消化腺细胞中。

这些戏胞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停止在间期,,但紧密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不断复制。

,而复制后产生的染色体彼此不分开而形成。

少数植物中也发现有多线染色体,但没有昆虫体内的大。

多线染色体为遗传学,尤其是果蝇研究带来不少便利。

一个重要进展是Pardue等1907建立了双翅目昆虫多县染色体的原位杂交方法。

有了这种方发,确定一条RNA或DNA序列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就变得非常简单。

不论在经典细胞遗传学时代,还是当今的基因组时代,多线染色体都对遗传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果蝇三龄幼虫唾液腺的染色体为材料制备、观察。

1.实验步骤1.1试验材料显微镜,双筒体式显微镜,解剖针两只,小毛笔一只,眼科镊,载玻片,盖玻片,滤纸片,香柏油,镜头纸,果蝇三龄幼虫,卡宝品红染液,盐酸1mol/L,蒸馏水,生理盐水。

1.2试验方法1.2.1三龄幼虫的饲养培养基富含营养;虫口密度要小;低温培养。

1.2.2剥去唾液腺选取果蝇三龄幼虫放在载片上,加一滴0.7%生理盐求,幼虫以体型大、虫龄长的为好。

将载片置双筒解剖镜下。

解剖针不宜过于尖锐,避免用力时刺破头部,拉不出唾腺,反而不便第二次拉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解离:用小滤纸片吸去生理盐水,在剥净的唾腺组织上滴一滴1NHCl,解离1-2min ,以松软组织,利于染色体的分散。
3.清洗:吸去盐酸,滴加蒸馏水,浸泡1-2min后再用滤纸片吸去蒸馏水,重复3次,最后一次浸泡20min,以洗净盐酸。
4. 染色:滴加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8-10min,染色时间不可过长,否则背景也着色。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摘要: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但是除了一些特殊的染色体之外,大部分染色体体积很小,而且没有标志,难以定位。本论文以果蝇三龄幼虫为实验材料,通过解剖分离出其唾液腺,制备染色体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寻找形态良好分散适中的图像仔细观察,并根据唾腺染色体上横纹的形态和排列,识别不同的染色体。
5.压片:将载玻片放在平整的台板上,盖上盖玻片,盖前先吸去多余的染料,用干净的滤纸片盖住玻片,用解剖针的另一端垂直地、螺旋形由中间向四周轻轻地敲打盖玻片,使细胞分散,染色体平展,最后用两层滤纸覆盖在盖玻片上,用两个拇指垂直用力按压,注意不要使盖片移动,用力和揉动是一个方向,不能来回揉。
6. 镜检:先用低倍镜进行观察,找到分散好的染色体移到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前言:双翅目昆虫(摇蚊、果蝇等)幼虫期的唾腺细胞很大,其中的染色体称为唾腺染色体。这种染色体尺寸远超普通中期相染色体,又称为巨大染色体。唾腺染色体处于体细胞染色体联会配对状态,并且唾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而并不分开,所以又称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经染色后,出现深浅不同、密疏各别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如染色体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的着丝粒部分互相靠拢形成染色中心(chromocenter);横纹有深浅、疏密的不同,各自对应排列,这意味着基因的排列。唾腺染色体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发生遗传学、进化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中。
图一
脂肪
唾腺
图二
是很清晰,应该是在染色期间染色时间较短,而且下端没有完全平展开,是用解剖针敲打和压片没做好。
这整图片中各条染色体分支较清晰,但是少了一条,而且明显这4条都比较短,应该是染色体断裂了,压片时用力不均。
同学的结果:
根据课本第67页图C,X染色体臂靠近末端有一个永久性的蓬突,2L臂挨着末端蓬松处的臂有明显的横纹,颜色较深,以此来区分出X和2L;2R末端无蓬突,但是有明显的横纹,颜色较深,3R最末端蓬突,且最末端有横纹,颜色较深,但是它的蓬突更靠近末端,以区别于2L;3L最末端蓬突,但蓬突近中心方向有横纹,颜色较深,以区别于2L和3R。
讨论:
我自己做的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主要的问题应该是染色时间较短,所以染色体上色不足,颜色就显得很浅,看不清晰,另外,敲打时力道不够,部分染色体未能完全展开,压片时力道不均匀或者盖玻片发生了滑动,导致染色体断裂。
实验我做了两次,第一次是因为在解剖镜下操作时生理盐水干了,未能及时添加生理盐水,会导致唾腺细胞死亡,然后制作出来的标本中染色体都是小碎片。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果蝇三龄幼虫
药品试剂:生理盐水、盐酸、蒸馏水、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
仪器用具: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等
实验方法:
1. 剥离唾腺:
在一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在瓶壁上即将化蛹的三龄幼虫,用解剖针轻取,置于载玻片生理盐水中。双手手各持一个解剖针(针尖尽量细些),在解剖镜下进行操作。一根解剖针扎住幼虫前端三分之一的部位,固定幼虫,另一根扎住幼虫头部口器部位,适当用力向外拉,唾腺腺体随之而出。(如图一)清除除了唾腺之外的部分,尤其是和唾腺紧挨着的脂肪。(如图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