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染色体的方法

合集下载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药品 改良苯酚品红等



实验方法

把载玻片置于解剖镜下。载玻片上滴水一滴, 取三龄幼虫放在其中,操作者两手各握一枚解 剖针,左手的解剖针压住幼虫后端1/3处, 固定幼虫。右手解剖针按住幼虫头部,用力向 右拉,把头部从身体拉开,唾腺随之而出,唾 腺是一对透明的棒状腺体
在载玻片上除去幼虫其他组织部分,还要把 唾腺周围的白色脂肪剥离干净,再滴上改良 苯酚品红染色。

4.横纹结构:每条染色体的染色线在不同的 区段螺旋化程度不一,出现一系列宽窄不 同、染色深浅不一或明暗相间的横纹。

5.Puff结构:幼虫 的不同发育期,浓 缩的染色质纤维会 成群解旋、松开, 形成泡状松散结构, 这种泡状结构称 Puff结构,亦称染 色体的疏松。
三、实验用品

实验材料 果蝇的三龄幼虫 用品 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 盖玻片、吸水纸等

������

普通果蝇(2n=8)唾腺染色体的形态:各染色体 着丝点附近异染色质区相互结合形成染色很深的 染色中心,第Ⅱ、Ⅲ对染色体呈V形(中着丝 粒),各有两臂,X染色体呈棒状,第Ⅳ对染色 体呈粒状,观察时可见五条臂由染色中心向外蜿 蜒伸展。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特点:

1.巨大染色体:这种染色体比普通染色体大 得多,宽约5μm,长约400μm,相当于普通 染色体的100—150倍,因而又称为巨大染色 体。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 备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练习取出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和制作唾腺 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了解体细胞染色体联会现象,观察果蝇唾 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并根据唾腺染色体 上横纹的形态和排列,识别不同的染色体 识别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表现。 练习绘制多线染色体图Βιβλιοθήκη 二、实验原理

实验四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

实验四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

实验四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引言: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个常用的模式生物,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中。

果蝇的唾腺细胞具有巨大的染色体,可用于观察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果蝇唾腺细胞的染色体观察,探索其染色体变化的特点及遗传机制。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野生型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2.实验材料:1%醋酸溶液、甘油、果蝇镜片、果蝇剪刀、显微镜、染色液(甘油涂片+1%吡溴染色液)。

3.实验步骤:a.选择成熟的果蝇,并用果蝇剪刀将头部剪下。

b.将剪下的头部放到1%醋酸溶液中,浸泡10分钟以松软组织。

c.将浸泡过的头部放在果蝇镜片上。

d.用果蝇剪刀将头部中的唾腺组织剪下,放在干净的果蝇镜片上。

e.在唾腺组织上滴加适量的甘油,并用另一块果蝇镜片横向刮过组织,将唾腺细胞均匀涂布在镜片上。

f.将涂片放入1%吡溴染色液中浸泡20分钟。

g.取出染色液,用流动自来水将镜片冲洗干净,待其自然干燥。

h.将染色后的涂片放在显微镜中观察,记录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结果:经过观察,果蝇唾腺细胞的染色体呈现为一串串黑色颗粒,称为染色体棒。

每一串染色体棒包含多个染色体。

染色体棒的形态呈螺旋状,长度不一,通常较短,且中间较粗,两端较细。

染色体棒之间相互平行排列,呈重叠状态。

讨论:果蝇的唾腺细胞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果蝇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是高度有序的。

在染色体棒中,每个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它们通过蛋白质复合物连接在一起。

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的排列和DNA的紧密程度决定。

果蝇染色体的结构与其他生物染色体的结构具有相似性。

在果蝇唾腺细胞染色体的观察中,可以看到每一串染色体棒中的染色体数量是相同的。

这是由于果蝇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前已经复制,每一条染色体通过同源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形成染色体棒。

这种染色体的组织方式称为染色体粘接。

遗传实验报告-果蝇唾腺染色体观察

遗传实验报告-果蝇唾腺染色体观察

【实验目的】1.练习解剖果蝇幼虫的技术2.掌握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3.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实验原理】果蝇为双翅目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期分三龄。

其幼虫期具有很大的唾腺细胞,其中的染色体是巨大的多线染色体。

双翅目昆虫的整个消化管细胞发育至一定阶段后就停止有丝分裂,终止在分裂间期。

但随着幼虫整体器官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体积的增大,唾液腺细胞核的染色体仍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而并不分开。

经多次复制后,形成约1000~4000拷贝的染色体丝,比普通中期相染色体大得多(约100~500倍),因此又称为多线染色体。

黑腹果蝇染色体数2n=8,存在体联会。

各染色体的着丝粒互相靠拢形成染色中心,由染色体中心向外伸出5条很长的染色体臂和一条极短的染色体。

(如右图)染色体Ⅰ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所以它的一端在染色中心上,另一端游离;Ⅱ、Ⅲ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他们从染色中心呈V字形向外伸展,所以分别能看到2L、2R、3L和3R 4条长而宽的“带状物”;点状的第Ⅳ染色体很短小,为端着丝粒。

因此可以见到5条很长的和一条仅靠染色中心的短小的染色体。

在雄性幼虫中,唾腺染色体上不见Y染色体,他捕鱼X染色体联会,而且其着丝粒及其附近的异染色质参与染色中心的形成。

这可能是雄性幼虫唾腺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比其他几对染色体相对狭窄一些的缘故。

果蝇唾腺染色体特点:巨大,是多线染色体;有丝分裂停在间期,DNA不断复制,着丝点不分开;同源染色体紧密配对—体细胞联会,染色体呈单倍数。

整个唾腺染色体上分布着染色深浅不同、粗细各异的横纹,这意味着基因的排列。

这些横纹的宽窄、疏密程度以及排列顺序和数目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

黑腹果蝇的多线染色体具有大约5000条横纹。

染色体各条臂的端部,即远离染色中心的游离端恒定的横纹特征,是准确识别各对染色体的重要依据。

在果蝇的特定发育时期,横纹会出现不连续的膨胀,称为疏松区(puff),目前认为这是该部分基因被激活的标志。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报告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可以了解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为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果蝇唾液腺细胞进行染色体观察,掌握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特征,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成年果蝇、盐酸乙醇、醋酸乙酯、苏木精、酒精、冰醋酸、苏木素、甲醛、石蜡等。

2. 实验方法:(1)取一只成年果蝇,用镊子夹住果蝇的头部,将果蝇的身体用另一只镊子拔去。

(2)将果蝇头部置于盐酸乙醇中,浸泡5分钟,然后用镊子将头部转移到醋酸乙酯中,浸泡5分钟。

(3)将处理后的果蝇头部转移到苏木精中,浸泡5分钟,然后用酒精逐级脱水,最后转移到冰醋酸中浸泡5分钟。

(4)将果蝇头部转移到甲醛中,固定30分钟,然后用苏木素染色,再经过酒精逐级脱水,最后转移到石蜡中浸泡。

(5)将处理后的果蝇头部置于石蜡中,浸泡30分钟,然后取出制作切片,用显微镜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

实验结果和分析。

经过实验操作,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可以看到染色体呈现出条状的形态,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染色体的着丝粒和染色单体。

染色体的数量在观察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初步的统计,一般情况下,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数量为8条。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了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了解了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和数量变化。

这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奠定了基础。

总结。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可以了解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

本次实验的成功进行,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奠定了基础。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并练习解剖果蝇幼虫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唾腺染色体是一类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液腺内的巨大染色体。

果蝇的唾腺染色体是典型的巨大染色体,它的巨大性的成因是核内有丝分裂造成的。

由于其染色体DNA经过多次复制(可达210~215次),但并未发生细胞核分裂,同时唾腺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是处在配对状态即体细胞联会,重复复制后的染色体聚集在一起,所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唾腺染色体要比一般的染色体大得多,又称多线染色体。

三.实验用品1.实验材料:普通果蝇的三龄幼虫、生理盐水2.实验器材和试剂:双筒解剖镜、显微镜、解剖针、改良苯酚品红溶液、HCI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 幼虫的培养为了在解剖镜下便于操作,使用的幼虫应发育充分而且个体较大。

在实验中,人们通常采用两个措施控制幼虫的生长。

A.良好的培养基提供了果蝇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因此在培养瓶内放置的亲本不易过多,否则将产生过多的卵而造成养分不足。

B.培养果蝇的环境温度应比正常培养时略低一些,一般可控制在16~20℃范围内,低温下生长的果蝇个体较大。

果蝇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交尾后将卵产在培养基内。

在适宜的温度下,卵发育为幼虫并经过一、二龄幼虫的发育后,三龄幼虫要爬到瓶壁上化蛹,为了能够在实验时获得较多的幼虫,可以分批将亲本放入培养瓶。

实验时从培养瓶的瓶壁上挑选那些发育良好的、个体较大的幼虫。

2. 剖取唾腺用解剖针从培养瓶内挑取1只三龄幼虫置于载片上,并滴加1滴生理盐水。

将载片放在载物台上,用解剖镜进行观察。

首先将幼虫的头尾分清,果蝇的头部有一黑点(口器),头部不断作伸缩状。

解剖时,双手各持一个解剖针,一支针先压在幼虫身体的前1/3处,另一支针压住果蝇头部并向前轻轻移动,即可将头部与身体拉开,仔细观察可看见一对透明做白的囊状体即为唾腺。

在唾腺前端各伸出一条细管在前面汇合成一总管。

实验二、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实验二、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实验二: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练习果蝇唾液腺的分离方法2、掌握唾液腺染色体的制片技术3、观察了解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二、实验原理1、双翅目昆虫(果蝇)幼虫期的唾液腺细胞很大,其中的染色体称唾液腺染色体,相当于一般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又称巨大染色体。

2、在幼虫发育过程中,唾液腺染色体仍进行复制,但细胞只生长不分裂,从而产生多线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经染色后,出现深浅不一、宽窄不同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

如果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结构变异时,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3、多线染色体的特征:a 巨大;b体细胞配对,所以染色体只有半数(n=4);c 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多份额着丝粒部分相互靠拢形成染色中心;d 横纹有深浅、疏密的不同,各自相应排列,这意味着基因的排列。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实验材料:黑腹果蝇的三龄幼虫(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上管壁、就要化蛹了的三龄幼虫观察最佳)实验用品: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滤纸。

0.9%生理盐水、1%醋酸洋红。

四、实验步骤1、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上面滴加一滴生理盐水,放上果蝇幼虫(有一钝尾和带黑色口器的尖头,可根据其在盐水中爬行方向确定头部),两手各拿一枚解剖针,左手解剖针按住幼虫的后端1/3, 右手解剖针按住头部(尽量靠近口器)用力后拉,把头部从身体拉出,唾液腺随之而出。

(一对双叉形透明的囊状腺体)。

2、除去幼虫其他组织部分,把唾液腺周围脂肪组织(不透明)剥离干净,然后将多余生理盐水吸走,滴一滴醋酸洋红在载玻片上。

3、染色10 分钟,盖上盖玻片,用滤纸轻压一下吸去多余的染色液,然后平放在桌子上,用大拇指适当均匀用力压住,并横向揉几次(勿使盖玻片移动,用力和揉动是一个方向,不能来回揉!)。

4、显微镜观察,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散好的染色体图像,再高倍镜观察。

用显微镜可以看到四对染色体,第一对染色体(X-)组成一个长条,第二和第三对各自组成了具有左右两臂的染色体对,它们都以中部的着丝区聚集,而第四对染色体很小,分布在着丝区呈点状或盘状。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与观察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与观察

三、实验材料

野生果蝇
四、实验步骤

1、剥离果蝇幼虫的唾液腺
取一洁净的载玻片,滴上1滴0.75%生理盐水。在瓶壁 上挑选肥大的充分发育的三龄幼虫放在的生理盐水中,唾 液腺位于幼虫食道的两侧,长度约占身体总长的1/3—— 1/4左右。
解剖时把载玻片放在解剖镜或放大镜下,一手用解剖针压住头部 (外型似一个黑色小点),压住的地方越小越好,同时,用镊子夹住幼 虫身体1/2处, 轻轻地将幼虫的头部自身体拉开。唾液腺随同内脏一 起拉出。如果头部拉断,腺体没有拉出,可以用解剖针从镊子附近的腹 部缓缓地向头端挤压,也可压出唾液腺。然后在镜下细心分离,理出双 叉形半透明的囊状腺体即为唾液腺,在生理盐水中无论怎样触动它都 不会发生形状改变。
同源染色体的两条臂紧密结合,自由伸展。因 此唾液腺细胞染色体数看不出2n的染色体数, 只能观察到从染色中心向空间伸展的染色体臂。 与其它细胞染色体相比的另一个特点是,唾液 腺染色体上有深浅不同、宽窄不一的带纹,这 些带纹的数目和位置是恒定的,代表着种的特 征和一些基因的位置。
由于这些带纹的存在,染色体上发生缺失、重 复、倒位、易位等很容易在唾液腺染色体上识 别出来。
在显微镜下观察,由单层细胞构成,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轮廓 清晰,细胞大,细胞核也大,甚至可以看清细胞核是由染色体卷缩在 一起形成的。唾液腺拉出后,剔除腺体周围乳白色的脂肪组织和身体 的残留部分,只留唾液腺在载玻片上。


2、解离 用滤纸条吸净唾液腺周围的其它物质,然后将唾 液腺放入1N HCl,解离2—3分钟,以松软组织利于 细胞破裂,使染色体散开。 3、水洗 解离后的唾液腺用蒸馏水洗3—4次(或0.4%的 生理盐水),水洗时要注意不要把唾液腺弄丢,水洗 要彻底,目的是洗去盐酸,以免影响染色效果。另外 水洗过程也是细胞低渗过程,使唾液腺细胞膨胀。

实验三 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观察

实验三 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观察

实验三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练习分离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学习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2.观察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学及遗传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
双翅目昆虫的幼虫期都具有很大的唾腺细胞,其中的染色体就是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

这是由于细胞停止分裂,而染色体仍不断地进行复制而不分开,形成一千个拷贝以上的染色体丝复合体,称为多线染色体。

这些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为遗传学研究的许多方面,如染色体结构、化学组成、基因差别表达等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材料。

三、实验材料
1. 黑腹果蝇三龄幼虫
2. 显微镜、解剖镜、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小烧杯
3. 0.7%生理盐水1N盐酸1%醋酸洋红
四、实验步骤
1. 取肥大的三龄幼虫在载玻片上
2. 解剖唾腺:滴加1滴生理盐水,在解剖镜下,左手针按住幼虫后1/3处,右手持针压
住头部向外拉,可将一对半透明的袋状唾腺拉出
3. 酸处理:剥离脂肪体,加1滴1N盐酸1分钟
4. 染色:吸掉盐酸,用水洗净后滴加染料,10分钟后盖片、压片(用力适当)
5. 显微观察(5条长臂+1条短臂)拍照、画图
X,2L,2R,3L,3R
参考照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染色体的方法
余幼芳 俞佩芳3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果蝇唾液腺细胞巨大染色体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并理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好材料。

但这个实验难度较大,每一步骤都关系着实验的成败,尤其是唾液腺的获取、识别,低渗处理,唾液腺的安全保留及染色等步骤都要掌握好。

1 剥离唾液腺
1.1 挑取三龄幼虫 个体肥大的三龄幼虫是制作唾
液腺染色体的基础
[1]。

通常,果蝇传代培养2周后可
获得三龄幼虫。

用解剖针挑取行动迟缓、肥大、爬上瓶壁的三龄幼虫。

一般体长5mm 左右。

1.2 区分头尾部 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学会区分
果蝇幼虫的头尾。

幼虫的头部具有口器,为一肉眼可见的小黑点,唾液腺位于口器后端,连在食道两侧。

果蝇尾部稍钝,两条气管突出像“触角”,略呈黄色(图
1)。

也可根据果蝇在载玻片上的挪动来判断,头部一
伸一缩“引领”
整个身体的挪动。

图1 果蝇三龄幼虫
1.3 拉取唾液腺 查阅多篇关于果蝇唾液腺细胞染
色体观察的文献,发现拉取唾液腺时解剖针的固定位置有所差异:右手解剖针一般都是固定在头部口器处,但左手解剖针有些是固定于离头部1/3处[2~4]
,有些
是离尾部1/3处[5~7]。

通过多次比较,离头部1/3处较
易拉取出唾液腺,而把解剖针放在离尾部1/3处,则易
拉出肠等内脏。

1.4 识别唾液腺 这是关键步骤之一,当将果蝇的头
部与躯体分开后,唾液腺就可能暴露出来,也可能与其他组织混杂在一起,可根据以下特点识别:唾液腺一对,半透明,边缘光滑。

而拉取唾液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破碎的组织虽然透明,但大小无规律,边缘不规则。

果蝇的每个唾液腺长约1mm 左右。

唾液腺前端的两条分泌管汇合成总管,就像两个香蕉串在一起(图2)。

解剖境下仔细观察,唾液腺上有清晰的网格状的结构,每个网格即一个细胞,由于唾液腺细胞较大,所以细胞容易识别。

一般唾液腺上面附有乳白色脂肪体,脂肪体的存在虽然有利于将唾液腺与其他组织区别开来;但却容易影响装片的质量,所以要尽量把它去除。

1.5 安全保留唾液腺 唾液腺和其他组织分离后,应
在解剖镜下用解剖针尽量将杂质与唾液腺的距离拉
开,小心地用吸水纸檫去杂质。

唾液腺不需要移动就留在原来的载玻片上。

在以后的低渗、解离、漂洗等各个环节中都要仔细操作,
避免唾液腺的丢失。

图2 完整的果蝇唾液腺
2 低渗和解离
2.1 低渗 低渗对于细胞核型的分析是一个关键的
步骤。

在对唾液腺进行低渗处理后,可使细胞充分吸水膨胀,染色体分散,平整地铺展在载玻片上。

关于低渗的时间有关文献描述得不尽相同,少到2m in,多到
15~20m in 。

我们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用0.3%~0.4%
的NaCl 对唾液腺处理4~5m in 效果较好。

2.2 解离 用1N HCl 解离1~2m in 是有必要的。


方面经过解离,制片时细胞容易压散;另一方面,也使染色体容易着色。

2.3 漂洗 用蒸馏水洗去残余的HCl,清洗3~4次
即可。

这一步需要多次用吸水纸,所以应特别小心,吸水纸尽量远离唾液腺,以免吸走。

另一方面,在拉取唾液腺的时候可能拉断,在漂洗的时候尽量使拉断的唾液腺片段集中在一起。

这样吸水纸可沿一个方向吸水,唾液腺不易丢失。

3 染色
果蝇唾液腺细胞染色体的观察实验一般用醋酸洋红染色15m in 左右,染色效果不够理想。

而用改良碱性品红染液则取得很好的效果,染色时间约5m in 即可,在染色深度、清晰度、染色体的形态、背景层次都优于醋酸洋红。

虽然改良碱性品红染液的配制比醋酸洋红染液略复杂一些,但一次配制后可以长期使用。

从其染色所需的时间和效果来看,建议作为中学做该实验的首选染液。

4 压片
压片前,要注意将唾液腺片段集中在一起,如果这些片段很分散的话,压片时会由于盖玻片所能覆盖的面积有限而使唾液腺丢失。

很多文献上提到用解剖针敲击盖玻片,但经过多次实验后发现敲击的力度较难掌握。

敲击过重,容易把盖玻片敲碎;敲击过轻,染色体不易分散舒展。

压片时可放置三层吸水纸于盖玻片上,然后用右手拇指用力压下,注意不要使盖片移动,
中学生物学实验中一些器材的防损罗益群 马昌政 (湖南省武冈市第一中学 422400)
随着生物学实验中器材使用的频率增多,损耗的几率也增大。

目前一些学校拥有的仪器资源有限,损坏和丢失造成器材的短缺,影响当堂实验或后续实验的进行,为此,器材防损的问题应该受到重视。

1 酒精灯
常见造成损坏的原因有①不能正确取用仪器,取用玻璃仪器时,未能做到轻拿轻放,导致玻璃仪器与其他器具碰撞而损坏。

②不能正确点燃酒精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外的酒精灯,导致灯内酒精外溢,引发安全事故造成惊慌失措而损坏。

③不能正确熄灭酒精灯。

一种是熄灭酒精灯时习惯用口吹,引发安全事故而损坏;一种是熄灭时犹豫不决,迟迟未将灯帽盖下,导致灯帽在火焰上方受灼烧而损坏,特别是近年来大部分酒精灯采用塑料灯帽,塑料受热后容易变形使灯帽无法使用,有些同学熄灭时将灯帽盖得太紧而使塑料灯帽开裂造成灯帽损坏。

防损措施: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详细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并示范操作要领。

有些酒精灯因构造问题,在点燃的瞬间会产生爆响,灯芯管向上跃起,造成灯芯管乃致整盏酒精灯损坏并引发安全事故,引起学生的畏惧心理。

预防措施是实验前将灯帽取下后,将灯芯管拉上一段距离(注意不要将灯芯拉出灯口,以免酒精外滴)后放下,再点燃就不会产生爆响现象。

2 加热操作
常见的损坏原因有:操作方法不当或器材选用不当造成试管或烧杯等器材损坏,容易发生烫伤割伤等安全事故。

防损措施:教师要示范正确使用方法和提醒学生:加热试管时,要擦干净试管外的液体,不能直接手持试管加热,要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加热。

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试管内的液体的体积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要对人,以防液体沸腾时冲出试管伤人。

试管或烧杯内液体(或固体)温度高时,不能将试管放入冷水中或用冷水冲洗,剧烈的温差变化容易导致玻璃仪器破裂,可将内容物倒出,等试管或烧杯冷却到室温时再清洗。

加热烧杯时,石棉网要完好,最好采用固定的三角架,实验员可准备一些木块来调节酒精灯的高度,如采用铁架台来作固定加热装置时,铁夹铁圈一定要拧紧,以免实验中加热装置发生倾斜或侧翻而造成烧杯等仪器损坏和高温液体伤人。

3 洗涤器皿
学生因洗涤方法不当,常造成玻璃器皿损坏。

看到细胞分散成糊状即可。

5 镜检
经过上述步骤,就能制作出染色效果好、染色体充分伸展的装片。

首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散好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心,然后转到高倍镜下仔细观察。

普通果蝇有四对染色体(2n=8),但在制作良好的压片中,却只看到五条明显的染色体臂及一对点状的染色体。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会发生体细胞联会,第Ⅱ、Ⅲ对同源染色体联会成V形(中着丝粒),各有两臂,X染色体联会呈棒状,第Ⅳ对染色体呈粒状。

各染色体着丝粒附近异染色质区相互结合形成染色很深的染色中心[1]。

在染色体上能看到粗细不同、明暗相间的横纹。

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剥离唾液腺(3~4m in)低渗(4~5m in)解离(1~2m in)染色(5m in)压片镜检,大概历时20m in,时间还是比较宽裕的。

附:改良碱性品红配方:取3g碱性品红溶于10mL 70%乙醇中,将其倒入90mL5%苯酚溶液中,再加入冰乙酸和甲醛各10mL(原液)。

取原液20mL加入45%冰乙酸80mL,再加入1g山梨醇,摇匀溶解即可。

(可长期使用)
(3为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大翔.2004.遗传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39~45
[2]孙永林,李运书.2005.观察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实验改进.生
物学教学,30(9):49
[3]林明才.2003.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的改进.生物学通
报,38(2):55
[4]张 丽.2004.提高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成功率的关键操作.
生物学通报,39(3):57
[5]刘春明,张 燕,何丽娟.2004.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几种方法
比较.吉林师范大学学报,(4):62~64
[6]于 彦,郑茂波.2000.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方法的改进.生
物学通报,35(11):6
[7]汪 澜,贾桂珍.2003.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改进果蝇唾液腺
巨大染色体制片法.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15(3):7~9
[8]吴相钰主编.2005.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