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幼虫唾液腺观察
果蝇幼虫唾液腺观察

果蝇幼虫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实验目的】练习分离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学习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观察了解果蝇唾腺学特征。
【实验原理】本世纪初,D Kostoff 用压片法首先在D Melanogaster果蝇幼虫的唾液腺细胞核中发现了特别巨大的染色体——唾液腺染色体。
事实上,双翅目昆虫(如摇蚊、果蝇等)的幼虫期都具有很大的唾腺细胞,其中的染色体就是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
这些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为遗传学研究的许多方面,如染色体结构、化学组成、基因差别表达等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材料。
双翅目昆虫的整个消化道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不再进行有丝分裂,而停止在分裂间期。
但随着幼虫整体器官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体积的增大,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尤其是唾液腺染色体仍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而不分开,经过许多次的复制形成约1000~4000拷贝的染色体丝,合起来达5μm宽, 400μm长,比普通中期相染色体大得多(约100~150倍),所以又称为多线染色体和巨大染色体。
唾液腺染色体形成的最初,其同源染色体即处于紧密配对状态,这种状态称为“体细胞联会”。
在以后不断的复制中仍不分开,由此成千上万条核蛋白纤维丝合在一起,紧密盘绕。
所以配对的染色体只呈现单倍数。
黑腹果蝇的染色体数为2n=2×4,其中第II、第III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IV和第I(X染色体)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图21-1)。
而唾液腺染色体形成时,染色体着丝粒和近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聚于一起表成一染色中心,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从染色体中心处伸出6条配对的染色体臂,其5条为长臂,1条为紧靠染色中心的很短的臂(图21-2)。
由于唾腺细胞在果蝇幼虫时期一直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状态,所以每条核蛋白纤维丝都处于伸展状态,因而不同于一般有丝分裂中期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
唾腺染色体经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疏密各异的横纹。
这些横纹的数目、位置、宽窄及排列顺序都具有种的特异性。
遗传学 实验材料 果蝇

实验一: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与观察
试剂:乙醚、生理盐水、蒸馏水、1mol盐酸、石炭酸品红
器材: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显微镜、天平、培养瓶、棉塞、滤纸、载片、盖片、镊子、解剖针
实验二:果蝇饲养
试剂:乙醚、培养基
器材:放大镜、麻醉瓶、玻璃片、毛笔、石棉网、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显微镜、天平、培养瓶、棉塞、滤纸、载片、盖片、镊子、解剖针、牛皮纸
实验三:果蝇杂交实验
试剂:同上
器材: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显微镜、天平、培养瓶、棉塞、滤纸、载片、盖片、镊子、解剖针、烧杯、量筒、牛皮纸
果蝇培养基
水1000ml
玉米粉105g
红糖75g
琼脂7.5-10g
苯甲酸0.75g
酵母粉5-10g
配制方法:配制时先将水分成两份:一份用于加热溶解琼脂和糖,另一份煮玉米粉,玉米粉要先用冷水搅拌,再加到煮沸琼脂红糖溶液中,边倒边搅拌。
继续煮15-20分钟,关掉火后再加入苯甲酸(用少量酒精促溶) ,要充分搅拌后再分装培养瓶。
每瓶培养基厚度在2-3cm,置121℃高压蒸汽灭菌15分钟。
待培养基冷却后,在培养基的表面滴加新鲜酵母液,插上一块经灭菌后的滤纸片做为幼虫化蛹的干燥场所。
遗传实验报告-果蝇唾腺染色体观察

【实验目的】1.练习解剖果蝇幼虫的技术2.掌握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3.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实验原理】果蝇为双翅目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期分三龄。
其幼虫期具有很大的唾腺细胞,其中的染色体是巨大的多线染色体。
双翅目昆虫的整个消化管细胞发育至一定阶段后就停止有丝分裂,终止在分裂间期。
但随着幼虫整体器官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体积的增大,唾液腺细胞核的染色体仍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而并不分开。
经多次复制后,形成约1000~4000拷贝的染色体丝,比普通中期相染色体大得多(约100~500倍),因此又称为多线染色体。
黑腹果蝇染色体数2n=8,存在体联会。
各染色体的着丝粒互相靠拢形成染色中心,由染色体中心向外伸出5条很长的染色体臂和一条极短的染色体。
(如右图)染色体Ⅰ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所以它的一端在染色中心上,另一端游离;Ⅱ、Ⅲ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他们从染色中心呈V字形向外伸展,所以分别能看到2L、2R、3L和3R 4条长而宽的“带状物”;点状的第Ⅳ染色体很短小,为端着丝粒。
因此可以见到5条很长的和一条仅靠染色中心的短小的染色体。
在雄性幼虫中,唾腺染色体上不见Y染色体,他捕鱼X染色体联会,而且其着丝粒及其附近的异染色质参与染色中心的形成。
这可能是雄性幼虫唾腺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比其他几对染色体相对狭窄一些的缘故。
果蝇唾腺染色体特点:巨大,是多线染色体;有丝分裂停在间期,DNA不断复制,着丝点不分开;同源染色体紧密配对—体细胞联会,染色体呈单倍数。
整个唾腺染色体上分布着染色深浅不同、粗细各异的横纹,这意味着基因的排列。
这些横纹的宽窄、疏密程度以及排列顺序和数目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
黑腹果蝇的多线染色体具有大约5000条横纹。
染色体各条臂的端部,即远离染色中心的游离端恒定的横纹特征,是准确识别各对染色体的重要依据。
在果蝇的特定发育时期,横纹会出现不连续的膨胀,称为疏松区(puff),目前认为这是该部分基因被激活的标志。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报告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可以了解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为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果蝇唾液腺细胞进行染色体观察,掌握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特征,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成年果蝇、盐酸乙醇、醋酸乙酯、苏木精、酒精、冰醋酸、苏木素、甲醛、石蜡等。
2. 实验方法:(1)取一只成年果蝇,用镊子夹住果蝇的头部,将果蝇的身体用另一只镊子拔去。
(2)将果蝇头部置于盐酸乙醇中,浸泡5分钟,然后用镊子将头部转移到醋酸乙酯中,浸泡5分钟。
(3)将处理后的果蝇头部转移到苏木精中,浸泡5分钟,然后用酒精逐级脱水,最后转移到冰醋酸中浸泡5分钟。
(4)将果蝇头部转移到甲醛中,固定30分钟,然后用苏木素染色,再经过酒精逐级脱水,最后转移到石蜡中浸泡。
(5)将处理后的果蝇头部置于石蜡中,浸泡30分钟,然后取出制作切片,用显微镜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
实验结果和分析。
经过实验操作,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可以看到染色体呈现出条状的形态,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染色体的着丝粒和染色单体。
染色体的数量在观察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初步的统计,一般情况下,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数量为8条。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了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了解了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和数量变化。
这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奠定了基础。
总结。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可以了解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
本次实验的成功进行,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奠定了基础。
实验八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

【实验项目二】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实验八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目的和要求〗观察果蝇的唾腺染色体,学习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实验原理〗果蝇唾腺染色体是果蝇幼虫期唾腺细胞核内染色线连续复制,但细胞核不分裂,而形成的多线染色体,又称为巨型染色体。
它比果蝇其它细胞的染色体长100-200倍,有1000-4000条染色体的拷贝。
这种染色体可以观察到由一个“中心”和五个臂组成(2n=8)。
这是由于各染色体的着丝粒周围的异染色质部分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中心”,又由于同源染色体紧密配对,第Ⅱ、第Ⅲ中位着丝粒的染色体各有左右两条臂,X染色体是端着丝粒染色体,只能看到一条染色体臂,第Ⅳ染色体则呈点状,所以可见五条臂。
而且每条染色体臂上还呈现不同的横纹(band)。
根据果蝇的表现型和它的唾腺染色体上横纹染色的深浅、宽窄及其它特征可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可作出基因的细胞学图。
所以,唾腺染色体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极好材料。
〖实验材料〗果蝇的三龄幼虫。
〖用具和药品〗双筒解剖镜、普通生物显微镜、解剖针、镊子、载玻片、盖玻片、1%醋酸地衣红或石碳酸品红、0.7%生理盐水、1mol·1-1HCl、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1、取16-18℃条件下培养的果蝇三龄幼虫的雌体(鉴别见附录)置于载玻片上,滴加0.7%生理盐水。
2、双筒解剖镜下,用解剖针针尖掀住幼虫靠前端三分之一处,以固定幼虫,再用镊子或解剖针夹紧其口器的头部,用力把头部从身体中拉开。
位于幼虫前端食道两侧的唾腺便随之而出,弃去殊余部分,并剔除唾腺上黄色脂肪。
3、将唾液置于载玻片上,①滴1-2滴45%乙酸溶液于腺体上,5~7s后用滤纸小心地洗净剩余溶液。
②再滴1滴1mol/L HCL于于腺体上,30~40s后用滤纸小心地洗净剩余溶液。
③滴1滴蒸馏水于腺体上,1~2s后用滤纸吸干。
4.染色。
①滴1~2滴乳酸-乙酸-地衣红或石碳酸品红染色于腺体上,染色30~45 min(染色过程中要随时添加染色液)。
实验二、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实验二: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练习果蝇唾液腺的分离方法2、掌握唾液腺染色体的制片技术3、观察了解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二、实验原理1、双翅目昆虫(果蝇)幼虫期的唾液腺细胞很大,其中的染色体称唾液腺染色体,相当于一般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又称巨大染色体。
2、在幼虫发育过程中,唾液腺染色体仍进行复制,但细胞只生长不分裂,从而产生多线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经染色后,出现深浅不一、宽窄不同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
如果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结构变异时,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3、多线染色体的特征:a 巨大;b体细胞配对,所以染色体只有半数(n=4);c 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多份额着丝粒部分相互靠拢形成染色中心;d 横纹有深浅、疏密的不同,各自相应排列,这意味着基因的排列。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实验材料:黑腹果蝇的三龄幼虫(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上管壁、就要化蛹了的三龄幼虫观察最佳)实验用品: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滤纸。
0.9%生理盐水、1%醋酸洋红。
四、实验步骤1、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上面滴加一滴生理盐水,放上果蝇幼虫(有一钝尾和带黑色口器的尖头,可根据其在盐水中爬行方向确定头部),两手各拿一枚解剖针,左手解剖针按住幼虫的后端1/3, 右手解剖针按住头部(尽量靠近口器)用力后拉,把头部从身体拉出,唾液腺随之而出。
(一对双叉形透明的囊状腺体)。
2、除去幼虫其他组织部分,把唾液腺周围脂肪组织(不透明)剥离干净,然后将多余生理盐水吸走,滴一滴醋酸洋红在载玻片上。
3、染色10 分钟,盖上盖玻片,用滤纸轻压一下吸去多余的染色液,然后平放在桌子上,用大拇指适当均匀用力压住,并横向揉几次(勿使盖玻片移动,用力和揉动是一个方向,不能来回揉!)。
4、显微镜观察,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散好的染色体图像,再高倍镜观察。
用显微镜可以看到四对染色体,第一对染色体(X-)组成一个长条,第二和第三对各自组成了具有左右两臂的染色体对,它们都以中部的着丝区聚集,而第四对染色体很小,分布在着丝区呈点状或盘状。
遗传实验3—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与观察

压片
❖ 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保证盖玻片下充满染液。 ❖ 解剖针轻敲样本正上方使组织细胞分散。 ❖ 扶住盖玻片边缘,用拇指快速按压样本正上方并维持压
力3秒钟,使细胞膜破裂,细胞质流走,染色体散开。 ❖ 滤纸吸干多余染液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与观察
实验目的
❖ 掌握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片技术 ❖ 观察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特点
实验材料及流程
❖ 果蝇三龄幼虫 melanogaster 2n=8 virilis 2n=12
流程:剥离唾液腺-解离-染色-压片-镜检
解剖幼虫
❖ 工具:镊子、解剖针 ❖ 生理盐水(0.7% NaCl)中操作、保存。注意液体量的
控制
解剖幼虫-拉断
❖ 唾腺位置:头部两侧、位置在虫体的1/3-1/4 ❖ 两根解剖针的落点:近头端口器 1/3-1/2处 ❖ 口器处解剖针平稳前移,身体破裂,一部分器官随口器
牵拉而出,另一解剖针向前滚动挤出剩余器官。
解剖幼虫-找到唾液腺
❖ 4倍镜下寻找唾液腺(光圈10,淡黄色条状) ❖ 对比肉眼观察,锁定唾腺目标,透明条状,倒像 ❖ 体视镜下唾腺透明度很高不利于寻找
解剖幼虫-剥离唾液腺
❖ 体式镜下剥离唾液腺(肉眼辨认也可) ❖ 解剖针定期引流,维持湿环境
体视显微镜 *
❖ 双物镜 ❖ 立体视觉 ❖ 正像 ❖ 超长焦距 ❖ 放大倍数连续调节
滤纸吸干液体-换液
❖ 一定注意保护样本,不要将其吸到滤纸上 ❖ 液体较多时滤纸离样本远一点,随着液体减少再逐渐靠
近样本解离-水洗-染色 Nhomakorabea镜检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

果蝇三龄幼虫解剖图
Salivary gland:唾腺 Gonad: 性腺 Ganglion: 神经节 Trachea: 气管 Ovary
唾腺的位置及形态特征
(2)滴加一滴醋酸洋红,在显微镜下(4倍镜)去除唾腺周 围的脂肪等其他组织部分。唾腺是一对透明的棒状腺体, 外有白色的脂肪组织(不透明)。去除幼虫其它组织部分, 并把唾腺周围的白色脂肪剥离干净。
2、要辨别清楚哪些是唾腺细胞。 3、去除唾腺周围的其它组织部分。
[作业] :
1、绘出所观察到的唾腺染色体简图。
2、果蝇唾腺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在形态结构上有什 么区别?
分离出来的果蝇唾腺
位置:在幼虫体前约1/3 处; 形状:形如一对香蕉,上 小上大。一边常附着带状 的不透明的脂肪。 颜色:半透明如玻璃,略 带白色,比周围组织透明; 细胞特征:唾腺上的细胞 较大,轮廓清晰,用低倍 镜即可清楚看到。
唾腺组织
不同人操作得到的唾腺组织可能不一样
放大的唾腺组织
放大的唾腺组织
黑腹果蝇巨大的唾腺染色体是 从染色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地伸出5 长1短共6条臂。果蝇染色体数为2n =8。其中1号染色体(X染色体) 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其着丝粒附着 地一端在染色中心上,另一端游离; 2号、3号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 体,每条呈“V“伸展两臂,4号染 色体很短小,呈点状附在染色中心 边缘。
特征 巨大; 体细胞配对,染色体只有半数(n); 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多的着丝粒部分互 相靠拢形成染色中心; 深浅不同、疏密个别的横纹。
banded chromosomes 1000x
染色质丝的不同部位螺旋化程度 不同,其中螺旋化程度较高的部位形 成染色粒,这些染色粒经多线染色体 的“放大”,形成染色较深的横纹。 横纹的相对大小和空间排列是恒定的, 可以作为天然的精确基因定位的“坐 标”。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一般是 恒定的,具有果蝇种的特征,染色体 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都能 在唾腺染色体上辨别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幼虫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实验目的】
练习分离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学习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观察了解果蝇唾腺学特征。
【实验原理】
本世纪初,D Kostoff 用压片法首先在D Melanogaster果蝇幼虫的唾液腺细胞核中发现了特别巨大的染色体——唾液腺染色体。
事实上,双翅目昆虫(如摇蚊、果蝇等)的幼虫期都
具有很大的唾腺细胞,其中的染色体就是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
这些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
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为遗传学研究的许多方面,如染色体结构、化学组成、基因差别表达
等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材料。
双翅目昆虫的整个消化道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不再进行有丝分裂,而停止在分裂间期。
但随着幼虫整体器官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体积的增大,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尤其是唾液
腺染色体仍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而不分开,经过许多次的复制形成约1000~4000拷贝的
染色体丝,合起来达5μm宽, 400μm长,比普通中期相染色体大得多(约100~150倍),所以又称为多线染色体和巨大染色体。
唾液腺染色体形成的最初,其同源染色体即处于紧密配对状态,这种状态称为“体细胞联会”。
在以后不断的复制中仍不分开,由此成千上万条核蛋白纤维丝合在一起,紧密盘绕。
所以配对的染色体只呈现单倍数。
黑腹果蝇的染色体数为2n=2×4,其中第II、第III染
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IV和第I(X染色体)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图21-1)。
而唾液腺染色体形成时,染色体着丝粒和近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聚于一起表成一染色中心,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从染色体中心处伸出6条配对的染色体臂,其5条为长臂,1条
为紧靠染色中心的很短的臂(图21-2)。
由于唾腺细胞在果蝇幼虫时期一直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状态,所以每条核蛋白纤维丝
都处于伸展状态,因而不同于一般有丝分裂中期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
唾腺染色体经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疏密各异的横纹。
这些横纹的数目、位置、宽窄及排列顺序都具有种
的特异性。
研究认为这些横纹与染色体的基因是有一定关系,而一旦染色体上发生了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也可较容易地在唾腺染色体上观察识别出来。
可见唾腺染色体技术
是遗传学研究中一项基本的技术。
【实验器材】
显微镜双筒体式显微镜
解剖针(×2)吸管眼科镊载玻片盖玻片滤纸条
果蝇三龄幼虫
苯酚品红 1mol/L HCl 蒸馏水
生理盐水(0.7%NaCl溶液,低渗液,目的是使细胞膨胀)
【实验步骤】
1三龄幼虫的饲养
要制备良好的唾腺染色体,首先需要发育良好的唾腺。
所以需要使用发育良好的肥大的幼虫。
这时饲养方法很讲究。
一般遵循以下规则:
培养基富含营养在意龄幼虫出现后,每天在培养基表片薄薄地滴上一层用新鲜的酵母或
干酵母配成的2%~4%的水溶液,作为幼虫的补充食物,二、三龄幼虫期则滴加10%左右的酵母液。
虫口密度要小在一新的培养瓶中接种10对左右亲蝇,24小时后即把它们清除,这样就
不会因瓶中虫口密度太大而影响幼虫发育。
低温培养在18~20℃的低温下培养。
因低温有利于幼虫充分生长发育。
但也有人认为低
温培养并非必须,25℃下培养也同样可行。
25℃下从接种到出现三龄幼虫的时间大约为5天,而20℃下则为7天左右。
为了确保在实验室得到适龄的幼虫,可采取废弃接种的方法。
2剥取唾液腺
在一张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从培养瓶中挑取一只肥大的幼虫,使其没于盐水中。
之后
取其唾腺雅片观察即可。
(有人建议用雌虫制片,阴雌虫有两条X染色体,而雄虫仅有一条,所以雌虫的唾腺染色体中,由X染色质形成的臂较雄虫明显。
区分雌雄幼虫的方法使
用体式显微镜观察幼虫的后1/3处气管两侧的生殖腺,雄虫的精巢为透明的玻璃球状,比
雌虫的卵巢大得多。
)
将载玻片置于体式显微镜下。
取两根解剖针,一根扎住幼虫口器,一根扎于体前1/3处,
两针向两个方向迅速拉开。
参照课本上的图找出唾腺。
识别唾腺时抓住几个特征:①它是
上小下大的囊状结构,唾腺旁边附着带状的脂肪。
在解剖镜下(用侧或顶光源照明)可见
唾腺是接近透明的结构,而脂肪常呈白色。
②唾腺上的细胞较大,在解剖镜下依稀可见轮廓,放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上下调焦可清楚地看到。
用解剖针去除唾腺以外的组织,再小心剔除唾腺上的脂肪。
对于初学者,一张片子上最好
有3~4个唾腺,这样易于成功。
剥离清楚的唾腺是肉眼可辨的一个很小的白点,看清这小
点有利于下面的操作。
3解离和染色
用小滤纸条吸去生理盐水。
在剥净的唾腺上滴一滴1mol/L HCl 解离2~3分钟,解离完毕用
滤纸条吸取盐酸。
在唾腺上滴加少许蒸馏水,浸泡1~2分钟后再用滤纸吸去蒸馏水,这步
要重复三次,以洗净盐酸。
再用滤纸吸去蒸馏水,滴加染液染色10分钟。
染色时如染料
干了,要及时补充。
在这个实验中,经常有同学在用滤纸吸溶液时将唾腺吸走,导致前功尽弃。
所以在吸取溶
液时,应该将玻片稍倾斜,液体顺着玻片往下流,唾腺则会附着在玻片上。
肉眼辨别唾腺
的位置,然后在距唾腺一定距离的下游小心地将液体吸走。
或者在解剖镜下用解剖针稍稍
按住唾腺,然后在吸取液体。
4 制片及观察
将载玻片放在平整的台板上,盖上盖玻片。
盖前一定要小心地吸去多余的染料(染料太多,压片时细胞容易随着染料溢出玻片外)。
用干净的滤纸条盖住盖玻片的一角,左手压在滤
纸条上按住盖玻片,右手持火柴棍或铅笔的橡皮头垂直地、螺旋形由中间向四周,轻轻地
敲击盖玻片,使细胞分散,染色体平展;最后再用两层滤纸覆盖在盖玻片上,用两个拇指
垂直用力按压,按压时不能让盖片滑动。
否则会造成染色体的扭曲断裂。
先在100×下寻找染色体臂分散良好的标本,找到后将其移至视野中央,换用高倍镜
(400×)观察染色体。
【结果分析】
唾液腺染色体从染色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地伸出5长1短的6条臂。
染色中心是唾腺染色体
形成时,各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和近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结构,此处的
染色质连接不紧密,横纹结构也不明显。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8,其中第I染色体(X染
色体)是端着丝粒染色体,在形成唾腺染色体时着丝粒附着在染色中心,另一端游离,仅
形成一条臂。
这条臂的末端有一个永久性的蓬突;第IV染色体臂非常短,附在染色中心
边缘。
这两条染色体臂是最容易识别的。
比较难识别的是第II、第III染色体臂。
这两条染
色体都是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在唾腺染色体中,每条染色体呈“V”形向外伸展出两条臂,形成2L、2R、3L、3R四条臂。
这四条臂的末端形态在不同的制片中会有所变化,需仔细
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