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庐医话》(清代陆定圃)

合集下载

冷庐医话课件模板-012(共20)

冷庐医话课件模板-012(共20)

《冷庐医话》:舌
舌:
缪氏子年十六,舌上重生小舌,肿不能食, 医以刀割之,敷以药,阅时又生,屡治不 痊,精力日惫,向余求药,检方书用蛇蜕 烧灰研末敷之,(不用刀割。)立愈,后 不复发。
《冷庐医话》:齿
齿:
秀水新塍镇屠氏,人多耆寿,牙齿至老坚 固不坏,有家传秘诀,自幼大小便时,咬 定牙齿,不令泄气,(法本张景岳。)即 有人询问,亦不答应,历久勿间,故牙齿 从无坠落之患。余友郑拙言学博凤锵说。 江湖上女医有捉牙虫者,以箸尖向患处旋 绕,投水碗中,似有虫者无数,云曰去齿 痛当顾往往不甚验。比阅程学博瑶田《通 艺录》所载亡室徐孺人行略,始知其术皆 伪,行略云∶濠濠间妇人能为龋齿医,行 而卖其艺,治一人齿,能出虫多者以百数。
《冷庐医话》:妇科
妇科:
一胎不动而冷如冰,即非好胎。若以不动 言之,好胎亦是伏而不动者,何可遂断其 死胎也? 宜服顺气活血药。产后忌饮酒,但服童便 可也,童便为临产仙药,晕眩败血中心, 及血崩诸症,仓卒不及备药,惟儿初下地 时,即与童便一盏,庶免诸症之患。一月 之内,日服一盏,百病不生,他药皆不及 此。 产后百病,三者最危∶呕吐、盗汗、泄泻 是也。
《冷庐医话》:妇科
妇科:
此症初起,若根据丹溪法,当或可疗,久 则不能丹溪治产妇阴户一物如帕垂下,俗 名产颓,宜大补气以升提之,以参、 、 术各一钱,升麻故随子而下,用升麻、当 归、芎、 ,大剂服二次,后以五倍子作 汤洗濯,皴其皮,觉一响而收入。
谢谢!
《冷庐医话》:妇科
妇科:
若胸膈饱闷,嗳气恶食,泄泻等症,只随 症治之。要知腹满而不痛者,断非恶血也, 产后用益母草锉一大剂三两,浓煎去渣, 加芎、归末各二钱,陈酒、童便各一盏, 服之至再,则腹痛血晕之恶免,且大有补 益,真治产之司总也。(此方又名夺命丹, 为产后圣药。) 产后喜咸爱酸而致咳嗽者,必致痼疾,终 身须自慎之,家传秘方有六,简易而神妙 特奇世宝之。

贵在探讨_冷庐医话_阅读体会_冯松杰

贵在探讨_冷庐医话_阅读体会_冯松杰

12第11卷 第12期 2009 年 1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12 Dec .,2009陆以湉,字敬安,号定圃,浙江省桐乡县人。

约生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卒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

学士出身,兼擅医术,读书广博,识见超人。

最近笔者业余阅读陆以湉《冷庐医话》,感叹作者不愧为一代儒医,对中医学深有研究,无论在理论还在临床经验方面都有建树,值得后人重视。

1 史学价值1.1 《伤寒论》药物剂量考证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李时珍、张景岳、徐灵胎、王朴庄等看法各异。

王朴庄一说发表于乾隆、嘉庆年间《吴医汇讲》,对近代中医学影响很大。

因此,《冷庐医话》引用了王朴庄的观点:“古方一两者,今之七分六厘”,相当于今天3.17g。

1.2 太乙紫金锭方出处指出太乙紫金锭方出于《道藏》。

《道藏》是道家经典,不是医书。

元人所辑《卫济宝书》转载,名为神仙解毒万病丸。

1.3 白喉流行 死亡杀手记载“道光丙午夏,暑风甚剧,时疫大作,俱兼喉痛,亡者接踵,医皆束手”。

当时中医称白喉为“暑风”。

1.4 人参价格暴涨提及《慎疾重刍》一书,指出约近百年间即徐灵胎生前“参价大贱于今日二十倍”,乾隆年间人参暴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5 论及《西医略论》鸦片战争前后,西医学已传入中国。

陆以湉肯定读过合信氏《西医略论》,并译说西医学“略内症而详外症”。

当时西医学擅长外科手术,“其割肉锯骨等法,皆中国医人所不敢用者。

”在药物学方面西医学远不及中医学,但也有一定的特色,“治疟用信石酒,霍乱用鸦片膏。

”尤其为陆以湉所赞赏的是,“诊脉至数,验以时表,取其旋运者准。

”1.6 鸦片危害与禁烟说明代李时珍对鸦片尚不认识,认为是方士的把戏,张景岳也认为鸦片利弊因人因证而异。

到了道光年间,鸦片已泛滥成灾。

陆以湉指出“鸦片为害甚巨,”“以金易土,价且倍蓰。

《冷庐医话》文言文+译文+原、文

《冷庐医话》文言文+译文+原、文

《冷庐医话》1. 冷庐医话原文:昔时有庐陵氏赴京都,住宿甚贫。

而逢逸仙先生,赐以《医话》八卷,白云无色。

(无法提供原文内容)2. 冷庐医话译文:古时有一个姓庐的人去了京都,住宿条件很差。

他遇见了逸仙先生,这位先生赠送了他《医话》这八卷书,并没有写什么注解。

3. 文章主要内容:《冷庐医话》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医学宝典,早在唐代就被广泛传播,成为修养医德、学习医术的必读之书。

该书不仅涵盖中医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还包含了医者应该怀有怎样的态度和品质。

由于其深刻的医学原理和精辟的医学智慧,《冷庐医话》被誉为医学界的“圣经”。

4. 冷庐医话的特点:- 医道高明:《冷庐医话》以其高明的医学理念和丰富的医学经验被誉为医道至高的典范,深受古代医者和后世医学家的推崇。

- 医者修养:该书强调医者修养的重要性,提倡医者要怀有仁爱之心,闭目养神,修炼内功,养成风雅之操,以待病人。

- 诊疗技巧:《冷庐医话》还详细介绍了诊疗技巧及处方方法,包括辨别脉象、初步诊断、方药选用等,为后人医学实践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5. 冷庐医话的影响:《冷庐医话》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被广泛传颂,成为古代医学教学的重要教材之一,传承了几千年。

其思想精髓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学家的治学精神,更影响了我国医学的发展历程。

6. 结语:《冷庐医话》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部奇葩之作,不仅在医学理论上有着重要地位,更是医者修养、道德品质的楷模。

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医学智慧和深邃的医者情怀,为我国古代医学界和文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希望通过对《冷庐医话》的深入研读和传承,能够为当今医学教育和医德风范做出更多的贡献。

7. 对《冷庐医话》的研究与传承:《冷庐医话》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医学界和文化界的高度重视和研究。

数百年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的医学智慧和价值观念。

这些学者通过笔墨笔赋,使得这本古老的医学经典焕发出新的光彩,也为医学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黄芪及其应用

黄芪及其应用

1920年秋天,胡适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能完全见好。

后来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看,遂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他的病。

时隔不久,胡适先生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肿到肚腹以上,两眼都不能睁开,众医均束手无策。

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他的病。

也就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

中年以后,他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

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他于是还将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二、黄芪的特性黄芪,又名王孙、百药棉、箭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以粗长、表皮皱纹稀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优。

中医学认为,黄芪的性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

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

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

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 片。

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

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

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

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

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

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

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

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

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

1958年资料3 医书丛考

1958年资料3 医书丛考
子午经 杨继洲说:“子午经一卷,论针灸之要,撰成歌诀,后人依托扁鹊者。”(针灸大成)
食治类
神农食经 章穆说:“苏颂图经本草引毛文银茶谱,谓蒙山中岭茶得四两,可以成仙,直是无稽呓语,其人药自古本草皆不收,至苏恭唐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始载,又有神农食经亦载之,此乃后人伪造,非上古之文也。岂载籍所传,自郭注尔雅以前,总无茶字,安得神农时即有之乎?”(调疾饮食辨)
太师明医诸风外科指掌 此书是明代释传杰所撰,专论麻疯,书面题燕山窦太师汉卿论定。按汉卿是金末人,而此书引丹溪方论,那末论定二字,是不符事实的。
眼科类
眼科龙木论 顾养吾说:“华元化中藏经载治眼四方,并种空青一法;唐孙真人思邈著银海精微,绘图标症,末有龙树禅师龙木论一卷,疑后人伪托,概难凭信。”(眼科指南)按眼科龙木论当是隋唐间人傅译印度眼科书之作,可参阅丹波氏医籍考引丹波元坚说。
书评类
景岳全书发挥 陆定圃说:“景岳全书发挥,世皆知为叶天士之书,按武进曹畸庵(禾)医学读书志谓此书为梁溪姚球所撰,坊贾因书不售,剜补桂名,遂致吴中纸贵。又谓陶氏全生集评山阴刘大化所撰,本草经解要、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皆伪托叶氏。”余观(冷庐医话)周学海说:“景岳发挥与先生言行不类,伪托无疑。且其书琐屑谿刻,与医贯砭、新方砭相近,而远逊于局方发挥,溯洄集矣。”(叶案存真凡例附识)杨熙龄说:“按近李声霆公余医学录云:景岳全书发挥为姚颐真书,坊间托名叶天士撰。”(铸园医话)
杂病类
十药神书 旧题葛可久撰。畑柳安说:“葛乾孙字可久,医名籍甚,有古人之风,尝脉一人曰:子三年疽发背不救矣。朱彦修教以日饮梨汁,不致大害,后果无恙。葛知其故,叹曰:竞出朱公下,何以医为!悉取平生所论著焚之,曰:留之适以过人。可谓仁人之用心耳。由此见之,则是书出于伪妄邪,将脱于焚者邪?然是书所载多出于紫庭方,则可久或受其传乎?”(医籍考)丹波元胤说:“按弟坚曰:余尝疑续医说称葛可久十药神书,观其跋语,知其非葛氏之书,而今本则云胡子瞻得之于异人,传于子孙,一语不及可久矣。顷阅修月鲁般经后录,具载十药,又有可久跋,正与其言符。且据李濂医史及湖海搜奇,可久之学,特受其父,而是书有先师字样,益可疑也。然鲁般经为元季明初之书,与可久眉睫相接,则赝书之成,殆在可久存世之日,岂以其盛名而然乎?”(医籍考)

医古文-- 医话四则剖析

医古文--   医话四则剖析




1.轻重:偏义复词,义偏于 “重”。紧要。 2.孟浪者:粗心大意的人。 孟浪,叠韵连绵词,粗疏, 不精细。 3.贻误:耽误。 4.羁延:延误。 5.期:必定。《左傅· 哀公 十六年》:“期死,非勇 也。”杜预注:“期,必 也。”
本文小结

第一则选自乾隆壬子(1792年)刊本《吴医 汇讲· 书方宜人共识说》。

原文分析

凡此之类:如写玉竹为萎蕤,乳香为薰陆, 天麻为独摇草,人乳为蟠桃酒,鸽粪为左蟠 龙,灶心土为伏龙肝者,不胜枚举。但方书 原有古名,而取用宜乎通俗。若图立异矜奇, 使人眼生不解,危急之际,保无误事?
注释

1. 天麻:独摇草是天麻的别名,又名赤箭、鬼督 邮等.


2.但:尽管。
3.立异:标异于重。 4.矜奇:夸耀奇特。 5“人乳”句:《本草纲目· 人部》:“乳从孚化省文, 方家隐其名,谓之仙人酒、生人血、白朱砂。”蟠 桃酒之名由仙人酒演化而束。 6.“鸽粪”句:《本草纲目· 禽部》:“屎名左盘龙。 野鸽者尤良。其屎皆左盘,故《宣明方》谓之左盘 龙也。”

文章对医生处方喜用古名、书写草字提出批
评,对同人发出书写药方医案“字期清爽,
药期莫晓”的倡议,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第二则选自嘉庆十七年(1812年)刊本 《医经余论》,作者罗浩,字养斋,新安人, 清代医家。
文章要求学医者既要博览群书,又 不拘泥古书,明确提出才、学、识三者 具备,方可从事于医。
内容提要
第一则选自乾隆壬子(1792年)刊 本《吴医汇讲· 书方宜人共识说》。《吴 医汇讲》由清代乾隆年间医家唐大烈主 编,为国内最早具有刊物性质的医学文 献。
书方宜人共识 ——顾文烜

《冷庐医话》_中医世家

《冷庐医话》_中医世家

《冷庐医话》_中医世家《冷庐医话》《冷庐医话》(公元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

五卷。

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

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自序•卷一o医范o医鉴o慎疾o保生o慎药o求医o诊法o脉o用药•卷二o古人o今人o古书o今书•卷三o形体o中风o伤寒o阴证阳证o暑o暑风o霍乱转筋(俗称吊脚痧)o热o热入心胞o疫o痧o疟o三阴疟o痢o泻o疝o咳嗽o噎o吐o头痛o胁痛o腹痛o肝病o七情o不寐•卷四o吐血o诸血o汗o疸o肿o消o伤食o邪祟o疠o耳o目o喉o舌o齿o腿o杂病o妇科o胎产o乳•卷五o幼科o痘o疳o外科o疔o针灸o药品o食忌o酒o鸦片烟o杂方o质正•跋•补编o麒麟o麈角解o鼠o猴经o鲥鱼o蠼o苍耳子虫o孑孓虫o槟榔o李o火浣布、凤首木、火油o自然气化o须发早白o食忌o药忌o饧o常食之物o饥饿解o干霍乱治法o苦参子治休息痢o蜈蚣入腹o青腿牙疳方o目疾秘方o治疮秘方o汤火伤方o巴鲫膏o五圣丹o沈妪传方o许秀山传方o家传单方o禁咒治病法o油污衣方o《续名医类案》o学医宜慎o医宗四大家o何书田o张梦庐o《赤水玄珠》o《难经经释》o《医学源流论》o弁言o医范o选案o录方o宜忌o博物。

《冷庐医话》——用药

《冷庐医话》——用药

《冷庐医话》——用药《冷庐医话》——用药徐之才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王好古补二种曰:寒可去热,黄、芒硝之属是也;热可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药之用已无遗。

《心印绀珠经》标十八剂之目曰:轻、解、清、缓、寒、调、甘、火、暑、淡、湿、夺、补、平、荣、涩、温、郑康成《周官疾医》注:五谷:麻、黍、稷、麦、豆。

《素问》以麦、黍、稷、稻、豆谷,分属心、肝、脾、肺、肾,治病当从之。

《程杏轩医案辑录》治胸脘胀痛,泛泛欲呕,食面尚安,稍饮米汤,脘中即觉不爽,谓肝之谷为麦,胃弱故米不安,肝强故麦可受,当用安胃制肝法,此得《内经》之旨者也。

名家治病,往往于众人所用方中加一味药,即可获效。

如宋徽宗食冰太过患脾疾,杨吉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

杨曰:疾因食冰,请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源也。

果愈。

杜清碧病脑疽,自服防风通圣散,数回不愈,朱丹溪视之曰:何不以酒制之?清碧乃悟,服不尽剂而愈。

张养正治闻教谕羸疾,吴医皆用三白汤无效,张投熟附二三片,煎服即瘥。

缪仲淳治王官寿遗精,闻妇人声即泄,瘠甚欲死,医者告术穷,缪之门人以远志为君,连须、石莲子为臣,龙齿、茯神、沙苑蒺藜、牡蛎为佐使,丸服稍止,然终不断,缪加鳔胶一味,不终剂即愈。

叶天士治难产,众医用催生药不验,是日适立秋,叶加梧桐叶一片,药下咽即产。

嘉定何弁伯患呕吐,医用二妙丸不效,徐灵胎为加茶子四两,煎汤服之遂愈。

因其病茶积,故用此为引经药。

略识数条,以见治病者,必察理精而运机敏,始能奏捷功也。

邹润庵治一人暑月烦满,以药搐鼻不得嚏,闷极,遂取药四五钱匕,服之,烦满益甚,昏不知人,不能言语,盖以药中有生半夏、生南星等物也。

邹谓南星、半夏之毒,须姜汁乃解,盛暑烦懑,乌可更服姜汁?势必以甘草解之,但其味极甘,少用则毒气不解,服至一二钱,即不能更多,因以甘草一斤蒸露饮之,饮尽而病退。

凡病者畏药气之烈,恶药味之重,皆可仿用此法。

陈载庵尝治一人,热甚喉痛,用甘草、桔梗、连翘、马勃、牛蒡、射干、元参等味,其人生平饮药即呕,坚不肯服而病剧,又不能不进药,乃令以药煎露,饮二十余碗而全许允宗治王太后病风不能言,以防风、黄煎汤数斛,置床下熏蒸,使口鼻俱受,此夕便得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庐医话》(清代陆定圃)
:名家治病,往往于众人所用方中加一味药,即可获效。

如宋徽宗食冰太过患脾疾,杨吉老献方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

杨曰∶患疾病的原因是食冰,请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源也,果愈。

杜清碧病脑疽,自服防风通圣散,数回不愈,朱丹溪看了之后问∶何不以酒制之?清碧乃悟,服不尽剂而愈。

张养正治闻教谕身体虚羸,医生用了普通补剂不管用,张养正加了熟附二三片,煎服即瘥。

缪仲淳治王官寿遗精,闻妇人声即泄,烦恼得要死,医生都没医好,缪仲淳的徒弟便以远志为君,连须、石莲子为臣,龙齿、茯神、沙苑蒺藜、牡蛎为佐使,丸服稍止,可还是不好,缪仲淳加鳔胶(用鱼鳔或猪皮等熬制的胶)一味,不终剂即愈。

叶天士治难产,众医用催生药不验,是日适立秋,叶天士加了梧桐叶一片,药下咽即产。

嘉定何弁伯患呕吐,医用二妙丸不效,徐灵胎加了茶叶四两,煎汤服之遂愈。

因其病茶积,故用此为引经药。

药最忌夹杂,一个方中如果多了一二味药即难见功。

陈某得了温病,壮热无汗,七日不吃东西,口渴胸痞,咳嗽头痛,脉数右甚于左。

医生用方:连翘、瓜萎皮、牛蒡子、冬桑叶、苦杏仁、黑山栀、象贝、竹叶、芦根、羚羊角、枳壳。

服一剂,病不减,胸口闷,反而更热,求作者诊治。

去了羚羊角、枳壳,加淡豆豉、薄荷,服完汗出遍体,即身凉能食,后去掉淡豆豉、牛蒡子,加了天花粉,二剂全愈。

因为平常医生治疗高热温病,开方就用羚羊角、犀角,可是邪气本在肺胃,用羚羊角、犀角后邪气引入肝心,反而加重病情。

有点玄乎是不是?不要太在意书中细节,看其理念。

中医门槛说高不高,谁搬着书也能开几个方,说低可不低,疗效能有多少?所以莫偏激,虚心点好!这种东西有点专业,自己写出来当备忘用!
最后再分享《医断》的一段话:虽仲景,亦或有不解者。

虽则或有不解者,而昔人所传,既用有验者,又奚容疑焉?降至《千金》、《外台》书,方剂不古者居多,其可取者不过数方而已,概多味者可疑矣。

世有欲以数药兼治数证者,自谓无不中也,亦唯暗投暝行也已。

学者思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