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设施番茄水肥管理现状与发展建议

合集下载

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1. 引言番茄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大。

然而,随着全球农业发展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番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介绍番茄产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番茄产业的持续发展。

2. 番茄产业现状2.1. 种植面积和产量根据数据统计,目前全球番茄的种植面积约为XXX万公顷,年产量为XXX吨。

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番茄生产国之一,占据了全球番茄产量的XX%左右。

2.2. 行业结构番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户在农田中种植番茄,然后通过农贸市场和中间商流通到消费者手中。

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农业企业采用规模化种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满足市场需求。

2.3.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番茄及其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番茄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并被认为是预防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蔬菜。

此外,番茄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工业,如番茄酱、番茄汁等。

2.4. 产业面临的挑战尽管番茄产业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种植模式对土地、水资源和人力的消耗较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其次,番茄的种植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着包装、储存和物流等问题,影响了商品的品质和保鲜度。

另外,一些品种的番茄易受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

3. 建议3.1.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提高番茄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这意味着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建立番茄产业链,包括种苗培育、种植、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

3.2. 推广科学种植技术为了解决传统种植模式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消耗问题,应该推广科学的种植技术。

例如,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应加强番茄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合理使用农药,保障番茄的品质和产量。

设施番茄栽培技术

设施番茄栽培技术

设施番茄栽培技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设施番茄栽培技术备受青睐。

设施番茄栽培技术以其不受季节影响、可控性强、产量高等优势,成为现代农业中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对设施番茄栽培技术的原理、操作要点等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读者了解该技术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一、设施番茄栽培的原理设施番茄栽培是指利用大棚或温室等人工设施进行保护和调控番茄生长环境,以获得更加理想的生产效果。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控制:番茄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5℃-30℃,因此在设施环境中,通过控制供暖装置、通风设备等,保持室内温度在适宜范围内,有利于番茄的快速生长和发育。

2. 光照管理:番茄对光照要求较高,通过合理放置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如玻璃或塑料薄膜等,促进光的穿透和利用,提高番茄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和品质。

3. 水分供应:番茄是一个耐湿涝植物,在设施番茄栽培中,通过喷灌、滴灌等方式,科学合理地供应水分,保持土壤湿度,避免番茄因水分不足或过多而生长受阻。

4. 营养调控:在设施番茄栽培中,可通过水培、土壤改良等手段,控制番茄所需的营养元素供应,如氮、磷、钾、钙等,确保番茄的养分均衡,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设施番茄栽培的操作要点1. 土壤选择:设施番茄栽培中宜选择土壤肥沃、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以便促进番茄根系发育和水分、养分的吸收。

2. 播种管理:在设施中进行番茄栽培时,可采用盘栽或钵栽方式,尽量保持苗期环境温度稳定,适当控制湿度,促进幼苗快速生长。

3. 支架搭建:番茄生长过程中需要支撑,设施番茄栽培中可使用竹杆、铁丝网等材料建立支架,有助于提高通风透光,促进果实的形成。

4. 病虫害防治:设施栽培环境相对封闭,容易滋生病虫害,因此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可使用生物农药、人工捕虫、熏烟等方式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5. 管理措施:在设施番茄栽培中,定期修剪、支援番茄植株,清除病叶杂草,保持栽培环境卫生,有利于番茄的通风、透光和抗病虫害。

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范文

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范文

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范文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范文近年来,**市全面实施“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化战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番茄产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之一。

20xx年,番茄播种面积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6.56万亩,比上年增长13.5%,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基本现状截止目前,全市现有番茄制品生产企业3家,分别为: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分公司、天然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域鸿兴果蔬实业有限公司。

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5.66万吨,其中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分公司原生产能力4万吨;天然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能力0.66万吨;**西域鸿兴果蔬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1万吨。

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分公司成立于1995年,在市石化工业园区建厂。

1995年引进意大利日处理番茄500吨生产线。

20xx年技改扩建,新增意大利日处理番茄20xx吨生产线。

目前是塔城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市重点扶持企业,产品销往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罗马尼亚、美国等地。

20xx年,收购番茄热门思想汇报原料14.68万吨,支付原料款4300万元。

生产番茄酱2.03万吨,产品合格率100%。

实现销售2.2万吨,产值8125万元,经营利润1156万元,改变了多年负债经营的局面。

今年投资5000万元,扩建引进意大利日处理1500吨番茄生产线。

此生产线5月开始项目建设,7月底投入生产。

截止10月底,收购番茄原料19.04万吨,支付原料款约8000万元。

生产番茄酱2.92万吨,产值1.98亿元。

天然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招商引资企业,注册成立于20xx年底,在市西大沟镇建厂。

20xx年开工建设并生产,收购番茄原料3.7万吨,支付原料款1073万元。

生产番茄酱0.5万吨,产品合格率100%,实现销售0.5万吨,产值2444万元,经营利润420万元,成为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见效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今年截止10月底,收购番茄原料4万吨,支付原料款1680万元。

2023年番茄种植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番茄种植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番茄种植行业市场分析现状番茄种植行业是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番茄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好的蔬菜,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因此,番茄种植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市场需求和趋势1.1 营养意识的提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营养丰富、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番茄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番茄红素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因此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1.2 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注重方便快捷。

番茄可以直接生吃或者用来制作各种菜肴,方便食用,无需繁琐的烹饪过程,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快捷生活方式。

1.3 酱料和调味品市场的增长番茄上市后可以进行加工制成番茄酱、番茄汁等产品,这些产品在酱料和调味品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调味品需求的增长,番茄酱等番茄制品的市场也在扩大。

二、市场竞争现状2.1 市场集中度较低目前,番茄种植业市场的竞争相对较为分散,没有出现明显的垄断现象。

小农户和农业合作社是主要的番茄种植主体,其规模和水平参差不齐。

2.2 种植技术普遍滞后番茄是一种对环境要求较高的作物,对土质、温度、湿度等因素有一定的要求。

然而,目前番茄种植中种植技术普遍滞后,缺乏科学种植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导致产量不稳定,品质不一致。

2.3 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由于番茄种植主体的种植技术参差不齐,以及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管理,导致番茄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

一些产地的番茄产品存在品种单一、口感差、色泽不佳等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

三、市场发展趋势和前景3.1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在番茄种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包括无土栽培、水培栽培、施肥技术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使得番茄的种植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未来,科技创新将不断推动番茄种植行业的发展。

3.2 产地集中度提高为了提高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以及保证市场对品质的要求,未来番茄种植业可能会出现产地集中度提高的现象。

设施农业技术现状与展望

设施农业技术现状与展望

设施农业技术现状与展望设施农业是指依靠温室、大棚、温室大棚、塑料大棚等设施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形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设施农业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设施农业技术的现状和展望是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设施农业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设施农业技术的现状1. 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面临着耕地减少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设施农业技术通过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能在小面积内实现高产出,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创造了就业机会。

2.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包括温室技术、灌溉技术、通风技术、加热技术等多个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温室技术方面,通过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精密控制,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种植品种丰富多样在过去,设施农业主要以蔬菜水果为主,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温室技术已经扩展到了花卉、草莓、葡萄、番茄、辣椒等农产品种植领域。

近年来,一些新兴的设施农业品种,如油茶、贝类养殖等也开始引起农业生产者的关注,丰富了设施农业的生产内容。

4. 资金和政策支持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措施,鼓励农业生产者采用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

各种农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也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市场推广服务。

5. 环保意识增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设施农业技术不断推广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等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通过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施农业技术的展望1. 精细化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随着智能控制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设施农业将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番茄设施栽培灌溉控制方案

番茄设施栽培灌溉控制方案

番茄设施栽培灌溉控制方案(本文选自三润农业网站)1、幼苗期灌溉控制:灌溉原则:第一穗果实座住前尽量控制灌溉量,这个时间大约持续1个周到10天左右时间,为了让根系充分的生长发育,控水是最主要的,如果温室中午光照比较强烈,温室湿度比较低,作物根系还未充分发育来,此时作物可能出现发蔫现象,需要少许灌溉,每次灌溉量控制在每株50~100ml左右;第一穗果座住后,可以开始加大灌溉量,基本原则为:每天定植后开始出现排液,排液量为灌溉量10%左右,参考值为每天每株300ml~500ml左右,到第二穗果座住后,继续加大灌溉量,控制原则为:排液量为灌溉量的20%左右,参考值为500ml~800ml,至第三穗果实座住后,排液量可以控制在灌溉量的30%左右。

种植管理者必须每天测量计算灌溉的量和排液量,及时调整灌溉方案,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灌溉EC的控制2.5~3.0之间;●灌溉Ph 5.5~6.0。

2、成年作物的灌溉控制:灌溉量原则:基本原则:可以通过光照量来控制基本的灌溉,1J/cm2=3ml/m2 的灌溉量;例如每天光照积累量为1000J/cm2, 需要灌溉量为1000*3=3000ml/m2,定植密度为3株/m2,即每个滴头灌溉量为1000ml/d;灌溉开始时间:日出后2小时后进行第一次灌溉;灌溉结束时间:日落前1~5小时;阴天可以提前4~5个小时结束灌溉;每次灌溉量控制:每个滴头的流量为2L,因此建议每次灌溉量为300ml~500ml 每平米,按300ml计算,即当光照量每积累100J/cm2,即启动一次灌溉;灌溉次数的确定:在炎热夏季为了防止光照量积累太快引起的频繁灌溉,因此建议设定最短灌溉时间间隔,比如20分钟或半个小时,即即使光照在短时间内积累到100J,但启动灌溉也需要在上次灌溉后20分钟后才启动本次灌溉,同时在冬季光照很弱情况下,为了防止长时间不灌溉,可以设定最长灌溉间隔时间比如3个小时,即当长时间未达到100J的光照积累量,超过3个小时可以启动一次灌溉;灌溉次数根据季节气候不同,最低3次最高20次;因此灌溉方案的策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番茄设施栽培实验报告(3篇)

番茄设施栽培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番茄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产量和品质,探讨不同栽培技术对番茄生长的影响,为提高番茄设施栽培的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番茄品种:选择当地主栽品种“京欣系列”番茄。

(2)设施条件:采用日光温室进行栽培,面积100平方米。

(3)栽培基质:采用珍珠岩和蛭石混合基质。

2. 实验方法(1)播种期:选择在3月初进行播种。

(2)播种密度:每平方米播种50株。

(3)水分管理:采用滴灌系统,根据土壤水分状况进行适时灌溉。

(4)施肥: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施用复合肥和有机肥。

(5)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6)植株调整:采用单干整枝法,摘心、摘叶、疏花疏果。

(7)数据记录:记录番茄生长状况、产量和品质等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状况实验结果表明,番茄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

植株长势旺盛,叶片翠绿,果实发育正常。

2. 产量实验期间,番茄产量达到4500千克/亩,比露地栽培增产20%。

3. 品质番茄果实颜色鲜艳,果实大小均匀,口感好,品质优良。

4. 不同栽培技术对番茄生长的影响(1)水分管理:适时灌溉有利于番茄生长,缺水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影响产量和品质。

(2)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过量施肥会导致植株徒长,影响果实品质。

(3)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

(4)植株调整:适时摘心、摘叶、疏花疏果,有利于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四、结论1. 番茄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产量和品质较高。

2. 适时灌溉、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植株调整等栽培技术对番茄生长有显著影响。

3. 本实验为番茄设施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

五、建议1. 在番茄设施栽培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合理选择栽培品种。

2. 加强设施建设,提高温室保温性能,降低能耗。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介绍(二)——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技术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介绍(二)——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技术

设施菜 田土壤
期、 开花坐果后 、 进入冬季后保 持土壤含水量分别 为 土壤最 大持水 量 的 7 5 % ~9 0 %、 8 0 % ~9 5 % 和 7 5 % ~8 5 %) , 调节滴灌水量和次数( 一般每 6 6 7 m 每次滴灌水量为 l 0—1 2 m , , 根据具体情况调节滴 水量 ) , 使番茄不同生育阶段获得最佳需水量。
量、 均匀 、 准确 地输送 到番茄根 部 土壤 。该技 术解 决
需 肥规 律 、 设 施菜 田土 壤肥力 状况 , 在合 理施用 有机
肥料 的基础上 , 提出滴灌条件下氮、 磷、 钾等肥料的
施 用 量 。秋 冬 茬 和冬 春 茬 番 茄 每 6 6 7 m2 目标 产量 6 0 0 0~ 8 0 0 0 k g , 中肥 力土壤 N、 P 2 0 5 和K 2 0适宜用
中 国 蔬 菜 C H I N A V E G E T A B L E S
国家大宗蔬 菜产 业技术体 系研究 成果介绍 ( 二)
设 袍番 茄 水肥一体 T 匕 技 术
口 黄 绍文
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技术 的核心是借 助压力 灌溉系统 , 将完全水溶性 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 , 按设 施番茄生长各阶段对养分的需求和土壤养分的供给 状况 , 配兑而成 的肥液与灌溉水融为一体 , 适时 、 定
量 范围分别为 1 7~2 3 k g 、 6 8 k g 和2 0~2 6 k g ; 越 冬长茬番茄每 6 6 7 m 目标产量 1 0 0 0 0~1 2 0 0 0

了正确施肥总量 、 正确施肥模式 、 正确肥料运筹 、 正 确肥料产 品、 正确施肥位置 、 正确滴灌制度等关 、 高效 、 优质 、 环 保等好处 。该技术适用于我 国北方冬春茬、 秋冬茬 以及越冬长茬的设施番茄种植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设施番茄水肥管理现状与发展建议杨丹妮;常丽英;沈海斌;李建勇;黄丹枫【期刊名称】《中国蔬菜》【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6页(P11-16)【作者】杨丹妮;常丽英;沈海斌;李建勇;黄丹枫【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201103;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201103;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对上海市设施番茄水肥管理状况的调研表明,相对于人工灌溉施肥,水肥一体化模式虽然物资成本占比增加20.1个百分点,但平均劳动力成本占比减少23.7个百分点,总成本降低11.2%,总收入增加10.8%,利润率提高15.7个百分点,表现出更高效益。

建议上海市在优化、本地化灌溉设备和水溶性肥料的基础上,建立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操作规范,加强观念更新和技术推广。

杨丹妮,女,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蔬菜水肥管理,E-mail:*************************☆共同第一作者:常丽英,女,博士,副教授,专业方向:温室作物数字化管理和环境调控,E-mail:****************.cn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

因此,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是形势所迫(苏文涛,2015)。

我国肥料利用效率较低,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朱兆良和金继运,2013)。

水资源较为充足的上海市面临的问题同样严峻,为达到高产的目的,农民普遍没有节水节肥、防止土壤质量退化的意识,流失的肥料也给环境带来压力。

因此,设施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中合理的水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水肥一体化技术集合灌溉技术与平衡施肥技术优势,利用滴灌、渗灌等灌溉设施将作物所需的水分和溶于水中的养分同时供给作物根系吸收,这种精准靶向水肥技术减少了灌溉水的地表蒸发、径流和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肥料的流失,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有效防止土壤盐渍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为更好地推进设施蔬菜精准化水肥管理,评估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改善上海市设施蔬菜栽培水肥管理中的潜力,笔者走访了上海地区不同生产模式和规模的园艺场,以设施主栽蔬菜作物番茄为重点,对其中7个典型园艺场番茄水肥管理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上海地区番茄栽培总体状况、水肥管理以及经济效益,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上海市设施番茄高效水肥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笔者于2014年4~5月重点走访了上海市7个典型园艺场(表1),其中6个分布在上海市的4个行政区,均为各区示范性典型设施番茄种植单位,主要调研土壤栽培普通大棚,代表了上海市设施番茄的水肥管理现状。

同时,对上海市孙桥农业园区内智能温室中岩棉培栽培模式下番茄的水肥管理状况进行调研,以期从中借鉴经验,用于指导设施番茄的土壤栽培。

2.1 栽培模式上海市设施番茄生产以土壤栽培为主,兼有基质栽培(表2)。

土壤栽培在钢架大棚中进行,配套设施相对简单,是目前上海市设施番茄生产最普遍的模式。

基质栽培包括有机基质栽培和无机基质栽培,有机基质栽培主要在钢架大棚中进行,基质以腐熟的农业废弃物为主,置于栽培桶、栽培槽或栽培袋中,相比大棚土壤栽培增加了保温帘幕、屋顶和侧窗通风降温系统,控制程度较高;无机基质栽培主要在现代化大型智能温室中进行,基质以岩棉为主,机械化、智能化程度高,由国外引进计算机软件控制,对温度、湿度、风速、水质等环境系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番茄周年生产,主要用于观光示范生产和科研。

2.2 栽培现状上海市番茄栽培面积约0.25万hm2(3.8万亩),其中大果番茄逾0.23万hm2(3.5万亩),品种相对集中,以粉果番茄为主,果实偏高圆形,在熟性和生长习性上以早熟无限生长型为主;樱桃番茄栽培面积近0.02万hm2(0.3万亩),以红果品种为主,也有黄果品种(表3)。

在茬口安排上,主要采用春提前栽培和越冬茬栽培。

常见春提前栽培茬口有两种:番茄(浙粉202)—米苋(范记大圆叶)—豆苗(大叶豌豆),樱桃番茄(千禧)—普通白菜(华王)—西芹(瑞克他)—菠菜(圆叶)。

常见越冬茬栽培茬口:番茄(金棚1号)—黄瓜(大吊瓜)—白萝卜(春白玉)。

不同茬口番茄的平均产量差异较大,这和留穗数、生长季节、生育期时长有关。

在以观光示范生产为主的智能温室中,番茄主要进行周年生产,主栽大果番茄品种为Luicus,从荷兰引进,一般8月初播种,翌年7月采收结束,全年产量约24 000kg·(667 m2)-1。

3.1 上海市典型园艺场设施番茄灌溉管理现状上海市番茄土壤栽培主要采用人工灌溉,包括大水漫灌、沟灌、畦灌等;也有采用微灌方式的,包括滴灌、渗灌等。

基质栽培主要采用滴灌。

6个土壤栽培园艺场的灌溉方式分为人工灌溉和微灌两种(表4)。

人工灌溉方式整个生育期总灌溉次数为15~30次,每667 m2总灌溉水量在300 m3以上;灌溉时间和灌溉量控制主要依据田间土壤干湿度、天气情况进行人工判断或固定频次灌溉,随机性较大。

只有2号园艺场在灌溉安排上考虑了作物生育期的影响,在苗期降低灌溉频率,在成株期增加灌溉频率。

灌溉水来源主要是收集的雨水和河水,未经处理直接用于灌溉。

微灌管理下,尽管都采用自动灌溉,但不同园艺场在具体操作上差异较大,没有形成系统灌溉策略。

灌溉频次差异较大,灌溉量和人工灌溉相似,主要是依据经验判断,通过设定灌溉时间来控制灌溉量。

灌溉水主要来自收集的雨水和河水,经过多级沉淀过滤处理。

岩棉培栽培模式的智能温室采用滴灌的方式,灌溉设备由priva 727系统软件控制,该系统于1994年从荷兰引进。

在灌溉策略上采用光照累积量控制法,即在每日7:00~18:00,辐射量累计每达到135 kw·h·m-2时灌溉1次,每次每株100 mL,用时100秒,上海地区晴天条件下每日平均灌溉14次,夏季在夜间增加灌溉2次以预防脐腐病。

灌溉水来源为自来水,经静置去氯气、三步过滤(粗过滤、砂石过滤、活性炭吸附)后进行检测,合格后用于灌溉。

3.2 不同灌溉管理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壤栽培中,采用人工灌溉方式灌溉量偏大,肥料随过量的灌溉水渗透、径流流失;同时,过量的水分增加了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使得温室内湿度增大,进而增加了灰霉病、叶霉病、果实脐腐病等病害的发生(王克安等,2011)。

采用微灌方式虽然减少了灌溉量,但由于缺乏可行性强的灌溉决策方案,农民普遍依据人工经验判断,随机性较大,不适宜大面积推广。

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滴灌后地表土壤湿度小,而代表植物水分需求状态的根际土壤湿度较大,农民只根据地表湿度来决策是否灌溉和灌溉量,往往导致过量灌溉。

在灌溉设备上,由于灌溉水质硬度大、过滤装置不良导致微灌管、滴头堵塞的情况发生率较高;此外,施用的水溶性肥料质量不达标,有些农户甚至直接将普通化肥用于滴灌,也是造成设备堵塞的原因之一。

岩棉培栽培方式在灌溉决策上相对精准,对灌溉量、灌溉时间和灌溉水质严格控制,但这也带来了高成本投入和高操作技术门槛,且目前控制软件还未能形成国家自主知识产权,高度依赖荷兰技术,进一步增加了成本和安全隐患。

4.1 上海市典型园艺场设施番茄施肥管理现状上海市设施番茄土壤栽培中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基肥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追肥为无机肥,追肥采用人工穴施或叶面喷施,也有采用水肥一体化方式通过滴灌系统随水施入的;基质栽培中施肥主要是以营养液形式施入。

6个土壤栽培园艺场在施肥量、肥料种类和施肥时期上有很大差异。

在施肥总量上,有机肥用量在1 000~3 000kg·(667 m2)-1之间;无机肥换算成氮(以N2计)、磷(以P2O5计)、钾(以K2O计),用量见表5,其中1号园艺场总施肥量最低,2号园艺场总施肥量最高。

在施肥比例上,6个园艺场平均氮、磷、钾比例为1∶0.81∶0.89。

6个园艺场均采用商品有机肥为基肥,无机肥作为基肥或追肥。

无机肥的种类有商品三元复合肥、高钾复合肥、高氮复合肥和尿素等,施用方式有作基肥施入、穴施、叶面喷施、随水微灌施入等。

在具体施肥时期上,1~3号园艺场采用人工施肥方式,1号园艺场采用有机肥为基肥,追肥在定植后20天和果实膨大期施用复合肥,并在营养生长期叶面喷施高氮叶面肥,在结果期叶面喷施高钾叶面肥;2号园艺场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基肥,追肥在成株期和开花结果期各施用2次;3号园艺场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基肥,追肥5次。

4~6号园艺场采用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4号园艺场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基肥,追肥每15天随灌溉施入1次水溶性肥料;5号园艺场以有机肥为基肥,追肥为水溶性肥料,随灌溉分16次施入;6号园艺场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基肥,开花结果前追施水溶性肥料。

总体来看,基肥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追肥主要集中在成株期和开花结果期,缺乏不同时期专用水溶性肥料。

岩棉培栽培模式的智能温室中,番茄所需营养来自自配营养液,将营养液与灌溉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施入。

营养液成分中大量元素有磷酸二氢钾、硝酸钾、硝酸钙、硫酸镁和硫酸钾;微量元素有钼酸钠、硫酸铜、铁粉、螯合铁、硫酸锌和硼砂,pH值为5.8。

浓度以EC值控制,标准EC值为2.6 mS·cm-1,营养生长期降低EC值,提高氮元素含量,以促进营养生长;盛果期提高EC值,增加钾元素含量,以促进生殖生长。

施肥时间与灌溉时间一致。

4.2 不同施肥管理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壤栽培中,总体来看施肥策略差异较大,主要靠经验,随机性较大,未形成相对科学、统一的施肥策略。

对土壤中各营养元素的丰缺状况不了解,未掌握番茄各生育期需肥情况,盲目施肥,降低了肥料利用率,往往造成土壤盐渍化。

在氮磷钾比例上,磷肥占比过高,而钾肥占比过低。

考虑番茄各生育期差异,营养生长期应提高氮肥占比,生殖生长期应提高钾肥占比,这就带来了对番茄各生育期专用高浓度全溶配方肥料的需求。

岩棉培栽培方式在施肥决策上更为精准,肥料配方、施肥时间严格控制,但和其灌溉方式一样,也带来了高成本、高技术门槛、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等问题,且肥料配方从荷兰引进,不适合上海本地气候条件和番茄品种,在上海地区大面积推广难度大。

5.1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的生产成本分析大部分园艺场未对番茄生产成本进行详细记录、核算;笔者根据番茄生产中的物料用量,估算用工情况和固定资产折旧情况,并结合当地劳动力和其他物料价格计算出各项生产成本。

从表6可以看出,人工灌溉施肥模式下,物资成本占生产成本的25.3%,劳动力成本占54.2%,生产服务支出占11.2%,其他支出占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