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唐代团花纹样形式语言演变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唐代莫高窟宝相花嬗变探微

唐代莫高窟宝相花嬗变探微

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001美术与设计 | FINE ARTS & DESIGN 2019_02唐代莫高窟宝相花嬗变探微①陈振旺(深圳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樊锦诗(敦煌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唐代莫高窟图案表现出从宗教性向世俗化和本土化转变之趋势,西域风格逐渐隐退,京洛艺术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隋末唐初的莲花图案已不能满足唐代僧俗的审美需求,历经漫长过程,唐人融汇多种中西纹样于一体,熔铸出具有大唐风范的“宝相花”,体现了唐代的兼容与创造精神。

宝相花造型丰富,在唐代各阶段特征不一,历经初唐的孕育和成熟,盛唐的繁盛,中唐和晚唐的转型和衰微,整体呈现出从简单到华丽再回归平淡之演变进程。

文章根据莫高窟宝相花系列资料,对比中原工艺美术器物和墓葬图案,将唐代宝相花的演变进程分为四个阶段,籍此钩沉索隐,探微发新。

[关键词]宝相花;基本纹样;单位纹样;类型;演变[ 中图分类号 ] J21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9)02-0001-06收稿日期:2018-12-10作者简介:陈振旺(1976-),男,安徽宣城人,敦煌学博士,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敦煌学和设计文化研究。

樊锦诗(1938-),女,上海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①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隋代莫高窟壁画研究”(项目编号:15JJD770012)成果之一。

唐代宝相花的形成、发展和衰落与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佛教美学的影响息息相关。

隋唐两代统治者实行文化开放政策,对外来文明执包容态度,隋唐丝绸之路对外来文化艺术的引进,是中原和莫高窟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这一阶段外来文化因子纷纷涌入,胡化之风盛行。

同时,隋唐以来佛儒融合,净土思想盛行,“圆通”“轮回”之佛教理念深入人心,简单的莲花图案已不能满足当时僧俗的审美需求,至盛唐这种圆满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装饰图案的题材和精神诉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唐代敦煌莫高窟莲花纹饰浅析

唐代敦煌莫高窟莲花纹饰浅析

2017年5月,首都北京雁西湖迎来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赠与与会的各国首脑的国礼中———《共襄盛事》景泰蓝赏瓶、《和合宝鼎》珐琅器、《和韵》捧盒不仅采用了中国独有的景泰蓝工艺,并且在装饰纹样上采用了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装饰纹样,与“一带一路”主题十分契合。

敦煌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连通东西方的地理位置使敦煌形成了东西兼容、各种文化并蓄的风格。

敦煌的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莫高窟现存隋代洞窟110个,年均完成三个,在莫高窟营建史上这样的速度空前绝后;而莫高窟现存唐窟236个,几乎占据了莫高窟总数的一半之多。

[1]魏晋到隋唐以前装饰纹样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主,发展到隋唐开始以植物形象为主。

[2]唐代敦煌石窟中的纹饰的植物形象大多为莲花、卷草纹、葡萄石榴纹以及牡丹和茶花,这些植物装饰纹样大多出现在藻井、平祺、眉龛和塑像的背光和头光等处。

这些植物装饰纹样大多保留了其植物特征,但在形式表现上采用了对称、绝对对称、适当的夸张和形变,甚至将多种植物形象糅合为一种装饰纹样:例如初唐第209窟藻井为葡萄石榴纹结合,盛唐第444窟藻井为葡萄、石榴和莲花结合。

唐代敦煌石窟中植物纹饰中莲花形象不仅仅在数量上占多数,表现形式和形象种类也非常具有研究性。

分布在藻井处的莲花以绝对对称的表型形式处于藻井中心位置或以藻井中点为中心若干个莲花360度环绕形成环装装饰;而分布在边饰处的莲花通常与卷草纹结合或单独(或半莲花)以二方连续的形式表现;除此之外,在背光、平祺和花砖等处分布的莲花纹饰基本和以上形式一样以绝对对称、中心对称和二方连续的方式出现(例如:初唐334窟莲花藻井、盛唐217窟莲花藻井、中唐159窟平祺、盛唐148窟与45窟边饰)。

唐代莲花绘制的表现手法也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平瓣莲花、桃形瓣莲花、叶形瓣莲花、团花型莲花、卷瓣莲花和杂花型莲花。

[3]平瓣莲花花型简洁,花瓣平展无裂,花瓣形状或园或方而末端尖,整体造型八瓣或多瓣,造型简单秀丽,绘制于隋末唐初,到中晚唐时期层次和变化更加丰富(例如初唐386、204窟藻井,盛唐217窟西龛内头光,中唐144窟藻井,晚唐第9窟藻井);桃形瓣莲花出现在初唐时期,为初唐时期莲花的主要形象,后被大量绘制于盛唐时期(约公元世纪前叶的开元年间),而盛唐时期的桃形瓣莲花大多延续初唐时期的风格,莲花花瓣呈寿桃状或如意头状,桃形瓣莲花花瓣圈内配有内卷云纹或外卷云纹,花瓣或舒朗或繁密呈现出简洁秀美或繁缛富丽的景象(例如初唐331、340、372窟藻井,盛唐323、216、217、215、103窟藻井);而叶形瓣莲花出现于盛唐时期(约公元8世纪的天宝年间),盛唐的叶形瓣莲花纹由初唐时期的四叶莲花发展而来,到盛唐时期定型为叶形瓣莲花———由多片裂圆叶组成的莲花两层或三层不等,花瓣重重叠叠,平铺成中心对称状,装饰在藻井中心,而叶形瓣莲花是狭义上的“宝相花”(中心对称或相对对称的莲花、牡丹、茶花、团花等被称为广义上的“宝相花”),这种主要绘制于盛唐时期的叶形瓣莲花花形别致,用色对比强但又不失明快爽朗,多裂圆叶的花瓣造型形成的莲花造型更加生动精致,使整个藻井富有动感并且充满蛮生气(例如盛唐31、41、117窟藻井);团花型莲花,顾名思义莲花母体整体呈圆形,故名团花型莲花,团花型莲花多出现在开元末期以后,莲花花瓣形式有桃形瓣、叶形瓣等,有内卷云纹或外卷云纹和适合装点的零散小花组成,整体圆形的团花型莲花,内部层次清晰、排列有序,整体呈现出整齐圆满、庄严规矩的气质,团花也是唐代的代表纹样之一(例如盛唐49、320、123、319窟藻井);卷瓣莲花的花瓣呈回卷包合的状态,呈半开半合的绽放状,内卷外卷皆成圆形,内圈会有珍奇瑞兽如狮子、三兔、团龙或迦陵频伽等,是中唐时期出现的新型莲花纹样,并在晚唐和五代时期继续沿用(例如中唐231、360窟藻井,晚唐85窟藻井);杂花型莲花,由各种花形组合,叶形瓣莲花花瓣、桃形瓣莲花花瓣等构成了杂花型莲花(例如盛唐79、31窟藻井)。

莫高窟唐代团花纹样造型演变研究

莫高窟唐代团花纹样造型演变研究

莫高窟唐代团花纹样造型演变研究作者:***来源:《敦煌研究》2020年第05期内容摘要:团花纹样是莫高窟唐代的代表性纹样,相比于其他类别纹样,团花纹样具有更强的时代性。

本文通过对收集的近一千个团花案例进行不同角度的比对,分析几类团花纹样的结构特征和跨越唐代四个时期的演变路线,并以此探討团花纹样在唐代内部由于细节演变而展示出来的整体装饰风貌的变化。

关键词:莫高窟;唐代;团花;纹样;演变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0)05-0077-10Research on the Tang Dynasty Medallion Patternsin Mogao CavesZHANG chunjia1,2,3(1.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2.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23;3.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Abstract: Medallion patterns are typical of the artistic style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patterns in the murals at Mogao these decorative motifs evince a particularly strong feeling reflective of their period in time. This paper compares more than one thousand examples of medallion patterns and analyzes their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four periods of the Tang dynasty.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rends in decoratio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nd examines the ways that decorative culture changed along with the historical events of the time.Keywords: Mogao Grottoes; Tang dynasty; medallion; pattern; evolution团花纹样是中国古代纹样发展史中具有强烈时代特点的一类纹样,而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洞窟壁画展示了大量的唐代装饰纹样原貌{1},对于艺术史研究极具价值。

唐朝团花纹装饰纹样

唐朝团花纹装饰纹样

类型
以花卉、果实、枝叶等元 素组合而成
特点
造型华丽,层次分明,色 彩艳丽,寓意富贵、吉祥。
应用
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 陵墓等建筑物的装饰。
卷草纹
类型
以植物枝叶扭曲盘绕为主 题
特点
线条流畅,形态柔美,富 有动感,具有很强的流动 感。
应用
常用于屏风、家具、织锦 等工艺品的装饰。
03
团花纹在唐朝的运用与影 响
05
团花纹装饰纹样的传承与 创新
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培养传承人才
通过传承人制度,将团花纹装饰纹样 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确保技艺的 延续。
保护传统工艺
对团花纹装饰纹样的制作工艺进行保 护,防止技艺流失和失传。
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
结合现代审美
01
将团花纹装饰纹样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符合
文化交流价值
团花纹装饰纹样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传播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 精华。
对后世的影响
团花纹装饰纹样对后世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 不仅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得以传承和发展,而且也对世界 各地的装饰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02
团花纹装饰纹样的类型与 特点
04
团花纹装饰纹样的文化内 涵与价值
寓意与象征
繁荣昌盛
团花纹的圆形结构,寓意圆满、 完整,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家族
的兴旺。
富贵平安
团花纹中常出现的花卉、鸟兽等 元素,寓意着富贵和吉祥,寄予 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和谐美满
团花纹的对称和协调,体现了中 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强调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Hale Waihona Puke 谐共处。莲花纹类型

唐代敦煌壁画中色彩语言的探究与实践

唐代敦煌壁画中色彩语言的探究与实践

唐代敦煌壁画中色彩语言的探究与实践汇报人:2024-01-03•唐代敦煌壁画概述•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分析•唐代敦煌壁画中色彩语言的实践应用目录•唐代敦煌壁画中色彩语言的探究价值与意义•总结与展望01唐代敦煌壁画概述唐代敦煌壁画是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结合本土文化特色而形成的艺术形式。

唐代敦煌壁画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题材、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色彩语言著称。

唐代敦煌壁画的形成与特点特点概述形成背景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与影响唐代敦煌壁画展现出雄浑壮美、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强调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和细节的刻画。

影响力唐代敦煌壁画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东方艺术的代表之一。

唐代敦煌壁画在色彩运用上注重对比与和谐,善于运用石青、石绿、土红等天然矿物颜料,使画面呈现出丰富而沉着的色彩效果。

色彩运用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表现力极强,通过色彩的明暗、冷暖、纯度等变化,表现出物象的质感、空间感和情感表达,营造出深邃、神秘的画面氛围。

色彩表现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与表现02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分析在唐代敦煌壁画中,红色通常用于描绘佛像的袈裟、宫殿和祥云等,象征着庄严、神圣和吉祥。

红色绿色在唐代敦煌壁画中常用于描绘山水、草地和树叶等,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绿色蓝色在唐代敦煌壁画中常用于描绘天空、水域和宝石等,给人以宁静、深邃的印象。

蓝色白色在唐代敦煌壁画中常用于描绘云雾、雪花和仙鹤等,象征着纯洁、高雅。

白色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种类与运用对比唐代敦煌壁画中常运用色彩的对比,如红绿对比、蓝黄对比等,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调和为了使画面更加和谐统一,唐代敦煌壁画在运用对比的同时,也注重色彩的调和,如通过渐变、过渡等方式使画面色彩更加自然。

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对比与调和通过运用红色、橙色等暖色调,唐代敦煌壁画传达出热烈、激昂的情感。

热烈情感平静情感神秘情感通过运用蓝色、绿色等冷色调,唐代敦煌壁画传达出平静、安详的情感。

略谈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

略谈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

略谈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黄 骏色彩是唐代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色彩的象征性、装饰性和变色手法,创造了敦煌艺术的色彩美。

敦煌壁画使用的颜料比较多,有无机矿物颜料、有机植物颜料、人工合成颜料,也有土制颜料,如各种红土、云母等,但主要是矿物颜料绘制的。

矿物颜料具有色泽优美、色彩明快、发色性好、耐久性强且不易变色、强覆盖力的优点。

矿物颜料在敦煌壁画的绘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矿物颜料,就没有今日的敦煌壁画。

在敦煌壁画所用的30多种颜料中,其中有些颜料在绘画中很早就使用,如青金石、密陀僧、绛矾、铜绿、雌黄、雄黄、云母粉、叶蛇纹石、石膏等。

莫高窟唐代壁画的红色颜料,在初唐、盛唐和中唐时期,都以朱砂为主。

但从初唐到中唐,铅丹应用逐渐增多,初唐时铅丹的使用非常少,盛唐、中唐时期,铅丹的使用明显增多,而且较多地使用了铅丹和朱砂、铅丹和土红的混合红色颜料。

土红是莫高窟壁画及彩塑的红色颜料中应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基本上每个时期的壁画和彩塑都大量使用了土红。

莫高窟盛唐壁画或彩塑显得富丽绚烂,其原因之一是大量使用红色颜料中色泽艳丽的朱砂和铅丹。

红色也是古代妇女喜欢的颜色之盛唐时期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东方药师经变、劳度叉斗圣变之妇女和445窟《弥勒变》中的宫女以及172、320、317窟中的天女、彩女都突出地表现了妇女妆饰红唇。

在她们的妆饰上充分反映出了不同等级和年龄的女性。

由于时代审美观的不同,敦煌壁画各时代所尚色彩略异,因而色彩美各具特色: 一般来说,北魏浓郁厚重,西魏、北周爽朗清雅,隋唐时代精致鲜艳、富丽华贵,西夏、五代、宋色调温暖鲜丽,元代则俭淡清冷。

唐代敦煌壁画中妇女的妆饰也鲜明反映了敦煌壁画的色彩。

敦煌壁画中唐代妇女妆饰在隋代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历史面貌。

自隋代统一以后,中原文化对敦煌石窟的影响与日俱增。

唐代建国以来,僧侣、商贾和使者的往来更加频繁,中原妇女妆饰不断传到敦煌。

唐代团花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

唐代团花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

唐代团花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唐代团花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唐代(618年-907年)的团花纹样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对象之一。

唐代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巅峰时期,其艺术作品融合了汉、魏、晋、南北朝的优秀传统,并融入了外来的唐蕃、佛教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团花纹样作为一种常见的装饰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视觉设计语言,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团花纹样是一种以植物、动物、神话传说等为主题,并以圆形和多重对称为基本构成形式的装饰花纹。

这种花纹既追求整体的和谐统一,又注重细节的精细刻画,体现了唐代艺术家对于形式与内涵的高度追求。

首先,唐代团花纹样在视觉表达上强调了直观性和鲜明性。

团花纹样以其独特的形状、色彩和纹理,创造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通过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它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

同时,团花纹样采用了鲜艳的色彩,通过色彩的张力和对比,进一步增强了其视觉冲击力。

这使得团花纹样在唐代的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唐代团花纹样在表现方式上追求了装饰性与表现性的统一。

在唐代的艺术作品中,团花纹样作为一种装饰形式,常常出现在绘画和工艺品中。

它既能够装点作品的整体形象,增加美感和趣味,又能够独立成组,形成独特的主题内容,传递特定的寓意。

通过艺术家对于图案的构思和表现,团花纹样能够有效地传递出作者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再次,团花纹样在唐代艺术中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

团花纹样中常常融入神话传说和佛教故事的元素,象征着吉祥、美好和神圣。

同时,团花也可作为一种吉祥图案,被赋予了保护、祈福的寓意。

这种象征寓意的呈现方式,加深了观众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此外,团花纹样在唐代的艺术中还体现了一种对于和谐与秩序的追求。

团花纹样以其对称的构图和精确的几何排列,体现了唐代艺术家对于和谐与统一的追求。

通过精细的图案设计和刻画,团花纹样展示了一种高度的审美秩序和平衡感,使得观众在观赏作品时产生一种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唐代团花纹样典型案例

唐代团花纹样典型案例

唐代团花纹样典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唐代团花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元素,它以其独特的造型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服饰等领域。

下面我们将以唐代团花纹样的典型案例来展开讨论。

唐代团花纹样的特点之一是形态丰富多变。

在唐代,团花纹样主要包括云纹、蝠纹、莲纹、凤纹等,每一种纹样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云纹象征着祥瑞吉祥,蝠纹代表着幸福和福禄,莲纹则象征着吉祥如意,凤纹表示吉祥如意、富贵尊荣等。

这些形态多样的团花纹样,不仅在装饰艺术中起到了装点画面的作用,也丰富了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唐代团花纹样的色彩搭配也十分讲究。

在唐代,团花纹样常常采用红、黄、蓝、绿等鲜艳明快的颜色,这些色彩在表现唐代社会繁荣昌盛、风华绝代的也展现了唐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饱含情感的色彩搭配也增加了团花纹样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唐代团花纹样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除了在建筑、家具、服饰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外,团花纹样还常常出现在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

唐代壁画中的团花纹样,常常与人物形象、风景画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唐代团花纹样也广泛应用于陶瓷、织物、玉器等工艺品的制作中,为这些工艺品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气息和艺术价值。

在唐代团花纹样中,莲纹可谓是一种典型案例。

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吉祥、纯洁、圣洁的象征,唐代人对莲花的喜爱可见一斑。

唐代的壁画中常常出现莲纹图案,这些莲纹图案不仅体现了唐代人对莲花的喜爱和尊崇,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向往的追求。

唐代的莲纹图案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寓意深刻,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在壁画中出现外,唐代的莲纹图案还广泛应用于陶瓷、织物等工艺品的制作中。

尤其是唐代的青瓷,常常以莲纹图案为设计元素,这些莲纹图案既增添了青瓷的美感和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唐代人民对莲花的崇尚和崇敬。

唐代的织物中也常常出现莲纹图案,这些莲纹图案不仅展现了唐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文化的推崇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莫高窟唐代团花纹样形式语言演变特征研究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以其壁画而闻名于世。

其中,唐代团花纹样是壁画中常见的一种纹样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语言演变。

唐代团花纹样是指围绕中央形成一个或多个圆圈的纹样,通常以花卉、果实、动物等为主题,精致而繁复。

这些团花纹样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细腻的绘画技巧,展现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中,团花纹样的形式和语言演变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首先,团花纹样的形式在唐代壁画中逐渐丰富多样化。

早期的团花纹样以单个圆圈为主,后期则逐渐出现多个圆圈相互连接的复杂形式。

这种形式的演变反映了唐代艺术家对纹样构图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其次,团花纹样的主题也逐渐丰富多样。

早期的团花纹样主要以花卉、果实等为主题,后期则增加了动物、人物等元素。

这种主题的扩展不仅展示了唐代艺术家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丰富多彩和开放包容。

此外,团花纹样的绘画技巧也在演变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早期的团花纹样以线条勾勒为主,后期则逐渐采用色彩渲染和阴影处理等技巧,使纹样更加立体感和生动性。

这种技巧的提升不仅
体现了唐代壁画艺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敦煌莫高窟唐代团花纹样形式语言的演变特征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话题。

通过对其形式和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技艺水平,同时也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