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城市的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关于甘肃敦煌的介绍

关于甘肃敦煌的介绍

关于甘肃敦煌的介绍摘要: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二、敦煌莫高窟三、敦煌壁画与艺术价值四、敦煌的其他文化遗产五、旅游资源与建议正文:甘肃敦煌,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自古以来,它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

敦煌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胜地。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和雕塑,展示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

莫高窟的壁画题材丰富多样,有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世俗生活等,堪称一部图像化的中国古代社会史。

这些壁画艺术价值极高,为研究古代宗教、文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除了莫高窟外,敦煌还有其他文化遗产值得探寻。

例如,敦煌博物馆、敦煌文献馆等,都展示了敦煌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此外,敦煌还有许多古代寺庙、古城遗址等遗址,让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古代敦煌的繁荣与昌盛。

敦煌的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游客可以参观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著名景点,领略大漠风情和丝绸之路的韵味。

同时,敦煌还有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让游客在游玩之余,还能品尝地道的美味和带回家乡的纪念品。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敦煌,以下是一些建议:1.提前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以便在参观时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莫高窟等景点。

2.选择合适的旅游季节,避免高峰期,以获得更为宁静的游览体验。

3.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遵守景区规定,保护文化遗产。

4.准备好防晒和防寒措施,确保旅途中的身体健康。

总之,甘肃敦煌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探寻。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欣赏到世界顶级的艺术瑰宝。

敦煌历史背景知识

敦煌历史背景知识

敦煌历史背景知识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是世界著名的古代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最重要的艺术遗址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艺术明珠"。

敦煌的历史背景十分丰富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敦煌的重要历史背景知识。

文化交流的枢纽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

在古代,敦煌是中国同中亚、印度和西亚地区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这种交流使得敦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交融之地,融合了多种艺术、宗教和文化元素。

的传播中心在公元4世纪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而敦煌则成为了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中心。

敦煌莫高窟是艺术的杰作,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壁画和雕塑。

这些壁画和雕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传播过程。

文化繁荣的时期敦煌处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其文化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敦煌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和艺术家前来创作。

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在这一时期诞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

重要的历史遗迹除了莫高窟之外,敦煌还拥有其他重要的历史遗迹。

敦煌城为唐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城池,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此外,敦煌还有著名的沙漠冰山、月牙泉等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艺术瑰宝的保护与传承敦煌的艺术瑰宝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任务。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国内外学者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修复和复制壁画、建立博物馆和开展科学研究等。

敦煌的历史背景灿烂而庞大,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佛教传播和艺术创作的重要阶段。

通过了解敦煌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地理敦煌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敦煌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敦煌的知识点总结一、地理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地处戈壁荒漠地带,属于中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由于地处沙漠边缘,敦煌的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日照充足。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温差大。

敦煌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多样,有沙漠、戈壁、丘陵等地貌景观。

此外,敦煌地处丝绸之路上,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这使得敦煌成为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贸城市。

二、历史敦煌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周代时期,敦煌就是西域通商的重镇。

隋唐时期,敦煌曾经出现了辉煌的繁荣期,成为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贸城市。

在这一时期,敦煌还曾经是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莫高窟的修筑便是在这一时期。

在隋唐时期,敦煌还是一座重要的军事据点,对抗中亚和西域的侵扰。

明清时期,敦煌逐渐走向衰落,其地位和影响力下降,城市规模也大幅度减小。

直到近代,随着丝绸之路的逐渐凋零,敦煌也逐渐荒废。

直到20世纪初,敦煌才得到了重新发现和重视。

三、文化敦煌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其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便是莫高窟。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4世纪,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内壁画、泥塑艺术和雕刻等艺术形式堪称绝世之作,蕴含了极为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

其内的壁画共有四万余平方米,泥塑造像有七千余尊,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瑰宝。

此外,敦煌还是中国的一座书法之乡,素有“沙漠书院”之称。

敦煌的书法风格别具特色,清丽风格,笔力圆润,气势恢宏,以及书法作品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

敦煌的音乐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敦煌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敦煌音乐能够展现出古代西域的音乐风格,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敦煌,还有一张特别的名片,那就是敦煌艺术。

敦煌艺术不仅包括了莫高窟内的壁画、泥塑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了壁画绘画、泥塑雕塑、书法、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敦煌的历史与文化

敦煌的历史与文化

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座古城,历经千年风雨,仍然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敦煌之所以能够得以保存下来,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灿烂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敦煌历史的悠久,可以回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

其时,西域与中原的交往日益频繁,这为敦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敦煌从一个普通的绿洲小村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史书中记载的,西晋前后,敦煌被定为西北大道起点。

这个时期是敦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诸多文化艺术繁荣于此。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是将传统佛教艺术和中国民间艺术完美结合的宝库,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至今为止,敦煌石窟中已经发现了735个石窟,以及4.5万余尊佛像、壁画等文艺品。

这些文艺品大都立足于佛教之外,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展现了敦煌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之处。

敦煌石窟中最初出现的是北魏时期的作品。

当时的雕刻艺术以立体、线条明显、饱满的人物形象为主。

到了唐代,敦煌的雕刻艺术进一步发展,风格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唐代的壁画、雕塑表现了中国传统佛教艺术的丰富内涵,回归自然、平和的艺术气息得以展现。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敦煌的石窟艺术风格转向更加生动、形态丰富,以及更为技巧化的方向发展。

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石窟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中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除了石窟艺术之外,敦煌的历史文化还体现在了许多其他方面。

例如敦煌的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据史书记载,早在敦煌石窟建成之前,敦煌已经出现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音乐文化。

随着敦煌的发展,汇聚于此的音乐风格也逐渐多元化。

其中以“敦煌古乐”最为有名,这是一种涵盖了大量中国传统音乐素材的乐曲体系。

敦煌古乐的表现形式,包括独奏、合奏、歌唱等多种方式。

这些曲目,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着重要的音乐艺术审美价值,彰显了敦煌文化的卓越之处。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这曾经是一块被历史特别眷顾的地方,也曾经是一块被历史深深遗忘的地方。

这个地方拥有者众多充满色彩和韵律的象征符号,当破译出的这些符号回响着中古时代文明的声音的时候,人们传扬这样一个名字——敦煌。

在现在的中国版图上,敦煌不过是西北边远地区的一个县级城市但在历史上,它却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为我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敦煌位于中国西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

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征伐匈奴,派大将霍去病率军进入河西走廊,重创匈奴,使河西归入汉朝版图,随着军事上的胜利,汉王朝在河西先后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敦煌郡设置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敦煌从此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

为了从经济上保证这一基地的巩固,汉代一方面从内地往敦煌大量移民,一方面又征发军队来此戍守,移民和戍卒在敦煌开荒屯垦,兴修水利,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敦煌,使敦煌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为敦煌逐步发展成为西部的军政中心和商业城市奠定了基础。

此后几个世纪,敦煌之所以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除了战略上的重要性之外,与其经济的繁荣是分不开的。

敦煌不仅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而且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前,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的商业贸易通道,一直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则扼其咽喉。

从这里,人们把西方的文明带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明传播到西方,随着西汉时期对敦煌地区的开发,汉文化开始进入河西。

魏晋时,敦煌涌现出一批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从而奠定了浓厚的汉文化基础;同时,敦煌又敞开胸襟,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使敦煌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世界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地,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现象。

不仅如此,历史上的敦煌,还是多民族杂居之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有大月氏、乌孙、匈奴等族繁衍生息,又有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鹊、党项、蒙古等族统治经营,这使得敦煌历史文化由于少数民族的加入而五彩缤纷,辉煌灿烂。

敦煌石窟(四)敦煌的历史变迁——东晋十六国

敦煌石窟(四)敦煌的历史变迁——东晋十六国

敦煌石窟(四)敦煌的历史变迁——东晋十六国从张骞凿空西域之后的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三四百年间,中原王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丝路沿线的开发和保护,就算是对西域的统治有起有伏,但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守住了西大门——敦煌,这使得敦煌得到了极大发展,中原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一直源源不断地浇灌着这片土地。

西晋疆域图:但是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向汉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各种情况形成的兵力、劳力不足导致的中原政府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

同时,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了一些民族内迁。

内迁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称其为“五胡”。

到了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

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

但在交融的同时,矛盾也不断加深。

从造字来说,戎、狄、蛮、夷本来只是对不同生活状态的人的描述,但是随着文明进程的不同,逐渐被演变成了贬义词,历来在汉人心中的高人一等心理是激化矛盾的一个原因,当然也不是唯一一因。

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地动乱,其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

西晋以后的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亦肇基于此。

西晋内迁民族:再加上西晋时期持续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整个社会哀鸿遍野,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从晋武帝建国开始,西晋国祚不过51年,从灭东吴、统一全国开始,37年。

刚刚从三国分裂状态走出来的华夏再次进入长达三百年的分裂。

316年,西晋覆灭,衣冠南渡。

317年,西晋皇族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建立东晋政权,主要统治长江以南地区。

中原门阀及百姓,则大部分南迁,因为河西地区的相对安定,还有一部分门阀士族迁往河西,少量迁往东北方向。

东晋时,北方地区则前前后后由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和汉族建立了大大小小的二十多个政权,其中十六个国力较为强劲,因此北方这个时期被称为十六国时期,与东晋合称东晋十六国。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2009年03月26日 15:56:33 稿源:《宁可史学论集续篇》作者:宁可敦煌是一个很古老的城市,但是我们讲它的历史先从一百年以前开始。

一百年以前,就是20世纪之初的1900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标记是八国联军联合起来侵犯中国。

这是一件在当时世界上具有轰动性的大事情。

正当八国联军攻打天津继续向北京进犯的时候,在中国的遥远的西北边疆有一个很小的城市,叫作敦煌。

在这个城市也发生了一件震动世界的大事,但是不是在当时震动世界,是以后,这就是敦煌藏经洞5万多件文书的发现。

造成这个事情和引起轰动的是两个人,一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

中国人是一个道士,叫作王圆箓。

外国人,是一个英国籍的匈牙利人,考古学家斯坦因。

敦煌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有过它辉煌的时期,但是这个时候已经默默无闻了。

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城市里,有一个古老的佛教的石窟群,就是有名的莫高窟。

这个石窟当年是非常辉煌的,但是到了20世纪开始时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间淡没了,只有很少一点记载还让人们知道,在敦煌这个地方还有这么一个石窟。

这个石窟本来是一个佛教的石窟,但是佛教在这里衰落了,石窟的一小部分变成了道士的道观。

住持的人是个道士,叫做王圆篆。

这个人想修整道观,就开始清理石窟。

结果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在一个石窟的边上有一个小窟。

打开来一看,这个小窟里面从底到顶密密麻麻地堆积了大量的从十六国、北朝一直到宋朝初年的文书、卷子,还有一部分绘画及丝织品和刺绣。

这是一个极重大的发现,都是一千年至一千六百年以前的经卷文书,纸写的文件,还有丝织品、刺绣,这样多的东西集中在一个地方出现,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王圆箓不能说一点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但他其实是糊里糊涂的。

另外,本来这些东西清朝的政府知道以后已经要他负责好好保存保管,但他也稀里糊涂把它当作他自己的东西。

这样过了几年,人们还是不太知道这些东西。

结果到了1907年,一个外国人,就是斯坦因,他来进行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到了敦煌,听到了这个消息。

关于甘肃敦煌的介绍

关于甘肃敦煌的介绍

关于甘肃敦煌的介绍摘要:一、甘肃敦煌简介1.地理位置2.历史背景3.文化底蕴二、敦煌莫高窟1.莫高窟的创建2.莫高窟的特点3.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三、敦煌壁画1.壁画的内容2.壁画的风格3.壁画的意义四、敦煌文化的影响1.对国内文化的影响2.对世界文化的影响3.敦煌学的发展正文:甘肃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莫高窟和敦煌壁画。

莫高窟是敦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

莫高窟内有洞窟735 个,壁画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 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的壁画和泥质彩塑艺术,不仅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壁画的内容包括佛像、佛经故事、佛教史迹、神话传说、现实生活等各个方面。

壁画的风格独特,以线条为主,色彩鲜艳,构图精美,表现出了古代艺术家们的深厚功底和独特匠心。

敦煌壁画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敦煌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對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敦煌地区的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敦煌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文化研究,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总之,甘肃敦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

莫高窟和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演变的影响因素
敦煌城市形态结构是在长期历史演化中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纵观历史,主要包括自然条件 、政治统治与人口迁移、军事政权、丝路贸易、水资源等五个因素的影 响。
自然条件
敦煌故城位于党河下游绿洲腹地,处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东连酒泉 、张掖,西接天山南北,直趋中亚、西亚,城周围筑有完整的军事防御 体系: 北有长城,西有玉门关和阳关,东依党河、敦煌县城自西汉元鼎 六年( 公元前111年)设置后,直至明代被党河冲毁废弃,期间没有发生 任何大的变化,可见城址地理位置优越,城市区位选择表现了“城市— —水源——绿洲”的高度耦合。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和“茶马 古道”的必经之地,这种东西、西南轴向的交通布局也是城市布局的主 轴线。敦煌郡所辖六县都沿丝绸之路布局,自东向西依次为渊泉、冥安 、广至、效谷、敦煌、龙勒。设县建城之处基本沿丝绸之路和河流交叉 点水资源丰盈的地方,表现出城市沿河和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点轴式串珠 状特点。这种沿河和沿交通的城市布局不仅是历史时期城市布局的特点 ,也是现代干旱区绿洲型城市规划与扩张的主要方向。
军事政权
在汉以前整个河西走廊受制于匈奴,河西走廊犹如匈奴的右臂,危及到 中原王朝的统治。敦煌郡城因军事防御兴建起来,城市形态的变化也充 分体现了军事防御功能的需要。汉敦煌郡城形态简单,四周被城墙包围; 唐朝时期,敦煌郡城池结构较前代复杂,修建了马面、瓮城、角墩、龙 尾、壕沟,城池周围出现了高约1-1.5m、基厚1.4-1.7m周长大于600m的 羊马成。据李并成考证,羊马城系城垣外侧另外加筑的仅及肩高的一道 矮墙,可用以拒敌,可见羊马成对城垣起到屏蔽作用。唐安史之乱以后 ,随着敦煌历史地位的下降,城市被战争破坏,城址无修补,在党河的 冲刷下城址被毁。
水资源
水资源是绿洲型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水就有绿洲,有绿洲就有城 市。疏勒河和党河是养育敦煌绿洲城市的母亲河,分布在河流下游的洪 积冲积扇绿洲不仅是敦煌城市发展的基地,也是敦煌农业发展的重要区 域,古籍端水和氐置水均灌溉民田。为了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敦煌修筑 了大量引水灌溉渠道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与水资源的分配有密切关系,河 流所到之处显现出一片葱郁,无水流之地则变成了荒芜的沙漠。水资 源的变化引起绿洲在不同区域的兴衰,而古城的分布也经历着同绿洲溯 源迁移的过程。据考证,瓜沙地区自汉唐时期就有古城遗址40余处: 寿 昌城、锁阳城、曹魏宜禾县、西晋会稽县、北魏平康县、隋常乐镇、唐 紫亭镇城及汉广至县城等。敦煌大多数古城的消失除了受战争的破坏外 ,与河流改道,水源断绝、绿洲荒漠化有直接的关系。河流畅则城镇兴 ,河流断则城镇灭;河流泛滥或改道,城镇也因此而迁徙。历史时期敦煌 古城数量的变化及分布充分体现出水资源在敦煌城市演变中的活跃性。
隋唐时期的敦煌
隋唐结束了割据政权的分裂,在大一统中央王朝的保护 下敦煌城市迎来了鼎盛发展。丝路畅通、贸易发展、经 济繁荣,隋唐敦煌不但成为中原与西域交市的地方,而 且是中西贸易线上的重要商业都市,被誉为丝绸之路上 最大的“通商口岸”和“华戎交汇之大都会”,唐敦煌 郡城和县城形态较前代完善,内部出现多城并列。据《 沙洲都督府图经》记载: 唐敦煌沙洲城由罗城和子城两 部分组成: 子城为官府衙署所在地,罗城主要为商业和 居民区,城址大多建有马面、瓮城、角墩、马道等设备 。城址外围有羊马城,即在城墙外侧和城壕内侧加筑一 道矮墙,用以安置羊马牲畜,也为战时护城多了一道防 线。
丝绸之路与贸易
据文献资料记载,内地与西域的交往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了,但大规模 连续性的交往则是在张骞凿空之后。丝绸之路的开辟把中原与中亚、西 亚、南亚的农业联系起来,为丝路的畅通提供了的物质基础。丝绸之路 是敦煌各县城布局的主轴线,敦煌郡城处于丝路的枢纽地位,是中西贸 易孔道和商品交换的中转站,中亚商人络绎不绝,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 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中西贸易往来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唐朝敦煌 成为华戎交往之大都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 丝绸之路的兴起逐渐取代了古绿洲丝绸之路,明朝通往敦煌的丝路被嘉 峪关阻隔,古丝绸之路从此衰落,敦煌失去了商品贸易中转站的地位, 敦煌城市的发展也因丝绸之路的衰落而沉寂。
引言
城市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发展具 有历史的延续性。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和集聚形态 的反映,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学术研究的热点 之一,长期被学术界关注。敦煌作为典型的绿洲型城市 ,分析其历史时期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演变过程及影响 因素,对更好地探讨敦煌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历史借鉴 意义。分析表明,历史时期敦煌城市形态呈方形,并具 有延续性,在城市演变过程中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军 事政权、丝路贸易和水资源是影响城市演变的主要因素 ,由于每一历史时期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不同,城 市内部形态发展各异,但唐“安史之乱”是敦煌城市发 展的拐点。
敦煌城市煌
敦煌,甘肃省酒泉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 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经 92°13′~95°30′,北纬39°40′~41°40′。总面积 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 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 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 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 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 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曹魏时期的敦煌
曹魏时期敦煌偏安一隅,城市形态沿袭汉代,但这一时 期由于社会比中原安定,胡汉贸易交往繁盛,商业有所 发展。东晋十六国,北方战乱,河西出现了五个割据政 权,这一时期敦煌还是割据者的西部重镇,相对安定。 晋安帝隆安四年( 公元400年) ,李暠在敦煌建立西凉 ,敦煌首次成为西凉的政治中心,在城内建恭德殿、谦 德堂、嘉纳堂以听政,建靖恭堂以议朝政、阅武事。这 一时期城市功能逐渐健全,城市已由子城和罗城两部分 组成,城市内出现了商业区。
敦煌的起源
敦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命名始于汉代,夏 商西周皆羌戎所居,春秋时称为“瓜州”,战国时转为 月氏称雄,同时期乌孙与月氏为邻,共居敦煌间。汉武 帝派大将霍去病出征河西击败匈奴后,于元鼎六年( 公 元前111年) 置敦煌郡,同时建立军事防御体系、移民 实边、厉行屯田,移民由军事都尉管辖,都尉府所在地 实际上就成为敦煌郡城市的雏形,敦煌城市由此兴起。 历史上敦煌城市的形状,即城墙的形状为: 敦煌郡东西 宽718m、南北长1132m、高16m,郡城因军事防御的需要 兴建起来,结构简单、形制单调,以单城为主,城市形 态近似方形,这一时期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防御。
政治统治与人口迁移
自汉置郡以来,敦煌的统治者首先采取移民实边、厉行屯田的政策,从 中原迁来大批罪犯和贫民来敦煌屯田垦荒,西汉已有11200 户、38355 人。东汉时期,据《后汉书西域传》载记: 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复 部营兵三百人。这类移民虽然有屯田开发的作用,但主要是用于军事防 御的紧迫性的需要。这种移民一直在唐代安史之乱都是在实施的。唐安 史之乱以后,敦煌发展趋于衰落,宋敦煌由西夏控制。元代时期,中行 政中心东移,敦煌失去了都城屏障和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成吉思汗将 瓜、沙二州之民迁入中原。明朝时期,敦煌成化外之地的人口只有 1320 人。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历史时期因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引起的人口 集聚,必然会促进敦煌社会生产的发展。唐代以前敦煌的人口迁徙是城 市发展的基础;唐代以后,随着敦煌人口的外迁,人去城空,加剧了城市 的衰落。
安史之乱后的敦煌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自唐后期至元以来,敦煌先后 由突厥、回鹘、党项、西夏的控制,敦煌成为少数民族纷争之 地。随着行政中心的东移,敦煌失去了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地 位,遭到战争破坏的城市,城墙再无修补加固的痕迹,明初划 嘉峪关而治,敦煌沦为化外之区,地荒城废。正如马端临言: “河西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 无复昔日之殷富繁华矣”。这一时期城市形态沿袭前代,受战 争影响,城市破败不堪,城址于明朝正统年间毁于党水。清康 熙五十四年( 公元1715年) 收复敦煌,雍正三年( 公元1725年 ) 在党河东岸新筑卫城,即敦煌县城 ,城廓周围五里五分, 开东、西、南、北四门,城中心为县署所在地,城南、城东和 城北分别为瓜菜市、菜市和柴市 。至道光十年( 公元1829年) ,敦煌已有4630户,20840人。从收复敦煌到宣统三年(公元 1911年) ,清对敦煌进行了196年的经营,使地荒城废的敦煌 渐次复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