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敦煌》解读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敦煌》的纪录片,对于这部作品,我感受颇深。
敦煌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充满神秘和艺术魅力的地方。
而这部纪录片,以其真实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敦煌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的底蕴。
片中,我了解到敦煌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这里曾是汉、唐两朝的边陲要塞。
这个地方因为它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背景而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在片中,我看到了无数精美的壁画和珍贵的佛像,它们以其细腻的线条和丰富多样的色彩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
片中,制作组走访了很多文化学者和艺术专家,通过他们的讲解,我了解到敦煌艺术的精髓所在。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文化交流节点,敦煌吸引了来自中亚、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影响。
因此,敦煌独特的文化融合使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不仅包括了佛教的宗教思想,还有希腊、波斯等外来文化的影响。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瑰宝,它们融合了中国古代绘画技法和西域文化,展现了丰富的主题和多样的艺术风格。
画家们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了佛教故事、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这些壁画既具有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融入了超凡脱俗的佛教意象,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在纪录片中,我还了解到敦煌音乐的独特魅力。
片中有一场现场演出,我见证了传统敦煌音乐的表演。
敦煌音乐以其独特的音律和华丽的演奏方式闻名于世。
据专家介绍,敦煌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遗产,它的流传与保存并不容易。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音乐的需求有限,因此敦煌音乐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看到了一些年轻人对敦煌音乐的热爱和努力,他们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弘扬和传播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敦煌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游客。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们被敦煌的美景和文化所震撼。
他们在洞窟中仔细观赏壁画的细节,感受着千年文化的沉淀。
《敦煌》第二集解说词:千年的营造

《敦煌》第二集解说词:千年的营造他叫彭金章,今年70岁,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49岁时来到敦煌,开始了一段与莫高窟为伴的考古生涯。
二十一年来,他时常往返于大泉河两岸,河边的林荫小道此时秋意正浓,河的另一边,绵延一千六百多米的崖壁上,大小不一,排列着七百三十五个洞窟。
如此大规模的窟群因何而来,又是如何建造的,一直是他考古研究的目标。
在莫高窟有四把钥匙,可以打开这里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中国文化千余年来存留的奇迹就在这一扇扇窟门背后绚烂无声。
那思维禅定的瞬间,那融入慈悲的微笑,在那色彩与线条之间流动的乐章,带领我们穿越了久远的历史长河,重现昔日永恒的时光。
这是公元848年,在敦煌从安史之乱开始的战乱局面已经持续了九十三年。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张议潮的人募兵集众发动一场血战,收复了多年战乱的敦煌城。
三年后,唐王朝在敦煌设置了归义军,收复失地的功勋将领张议潮被任命为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接到任命后,张议潮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仪式。
在后来为他修建的功德窟——莫高窟156窟的南壁上,那次游行的壮丽场面被绘制成为一幅壁画长卷,至今保存完好。
在修建洞窟的时候,张氏家族在前室北壁上留下了一方题记,它对后来人研究莫高窟营造历史非常重要。
随着时间的流逝,墨色因墙体的斑驳而模糊,有幸的是,在藏经洞发现了当时题写时所留下的纸稿,在这份名为《莫高窟记》的题记中,整个莫高窟营造的缘起渐渐在字里行间浮现。
这是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
中国北方正处于五胡十六国的战乱纷争,人们对和平生活充满向往,佛教也开始走向兴盛。
丝绸之路上往来印度和中原的僧人也络绎不绝。
这时有一位名叫乐僔的出家人,向西行游途经敦煌鸣沙山,忽然看到前方千佛现出真容,熠熠金光将他笼罩。
经历了这片神奇的景象,乐僔不再行走,他决定在鸣沙山东面的崖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第一个洞窟。
和所有的研究员一样,彭金章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洞窟打交道,在这些已经经历了一千余年时光的洞窟里,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被忽略。
《敦煌》纪录片解说词

《敦煌》纪录片解说词公元1006年,这座戈壁上的城市再次被恐怖所笼罩,位于新疆与中亚的黑汗王朝,占领了于阗王国之后,可能继续向东推进。
消息传来,饱受战争劫难的三界寺里的僧人们意识到又一次大难将至,他们出门逃难。
就在逃难之前,他们把所有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全都藏进了这个小小的洞窟中,然后用泥壁封好,绘上壁画,一切显得了无痕迹。
三十年过去了,信奉佛教的西夏王朝,最终占领了这座城市。
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次出门逃难的僧人们再也没有回去,这个藏有经卷文书的神秘洞窟至此变成了尘封千年的秘密。
九百多年过去了,1900年初夏的一天,一个来自湖北的普通老道士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神秘的洞窟。
当洞窟中的这些文物宝藏重见天日,丝绸之路上这座几乎被遗忘的历史文化名城,终于告别了千年的沉寂,重新获得了世界的瞩目,它曾经的辉煌,也渐渐变得清晰而鲜活起来。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史记·大宛传》中这段文字是敦煌地名的最早记载,后人解释敦煌的意思,敦,大也,煌,盛也。
战国时代,强大的月氏吞并了羌人,秦朝末年,他们又驱走当地的乌孙人,从此,月氏人成为敦煌与河西地区的主人,然而,没有永远的强者,公元前209年,崛起的匈奴击败月氏成为这里的新主人,并不断侵犯汉朝边境。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大月氏合击匈奴,但此时的月氏人乐不思蜀,张骞只好空手而返,张骞却有意外的收获,他将这次长达十三年的出的使见闻,向汉武帝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成为汉武帝随后用兵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的重要参考。
当时汉武帝打匈奴,就是匈奴与羌人结合以后呢,把河西走廊占领以后呢,汉朝政府在与世界接触的这个窗口路线整个堵掉,他没办法,他要跟世界接触,必须把这个匈奴和羌人对他的围堵形成的包围要打破。
公元前121年,雄大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一支远征军西出河西,结果,霍去病击败匈奴,从此,河西纳入汉朝的版图。
为确保敦煌与河西地区的长治久安,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在河西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进行行政管辖,并大规模移民屯田,敦煌逐渐繁荣起来,从此,有文字记载的敦煌历史正式开始,中西交通的陆路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也得以开通。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引导语:纪录片《敦煌》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影片,而有关《敦煌》观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本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纪录片《敦煌》观后感一经好友推荐,得知中央新闻频道正在播放纪录片《敦煌》,共10集,拍摄耗时6年。
每晚等着看是看不到的,于是网上下载来看。
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但同时也听说因为不懂,外行只是看热闹。
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备往后真的去敦煌也好有所感受。
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
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
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
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
心寒啊~~~。
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
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
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
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
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
不怪他,不怪他,呵呵!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
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解析

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纪录片《敦煌》十集篇目:第一集《探险者来了》第二集《千年的营造》第三集《藏经洞之谜》第四集《无名的大师》第五集《敦煌彩塑》第六集《家住敦煌》第七集《天涯商旅》第八集《舞梦敦煌》第九集《敦煌的召唤》第十集《守望敦煌》第一集探险者来了“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
他叫斯坦因。
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1907年初夏,他第一次来到敦煌。
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度。
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青藏高原,这个位于中国甘肃西部,这个仅有十八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1000年前,曾有四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
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
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但是,当斯坦因来到时,这个沙洲小县已经被中国人遗忘了。
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
他们有英国人,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飘扬着他们的米字旗;有法国人,在东南亚丛林里,已经布满了他们的身影;有德国人,他们已经在中国山东建起了欧式洋房;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他们正在中国的东北开战。
当这些国家越来越强大时,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
王道士1900年,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开始了他第一次探险。
与京城轰轰烈烈的庚子战乱相比,他的身影有些微不足道。
但是,这一年敦煌城外的一个小人物,不经意间将他和这片山崖连在了一起。
当天“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缝,”在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写给慈禧太后的信中,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
之后他说,“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敦煌,这个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神秘之地,一直以来都令我心驰神往。
当我观看完关于敦煌的纪录片后,内心的震撼与感动久久无法平息。
纪录片中的画面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矗立着的莫高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
那些洞窟中的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每一幅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纪录片中对一位壁画修复师的细致描绘。
他叫老张,一个普普通通却又身怀绝技的匠人。
老张从事壁画修复工作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
他个子不高,身材偏瘦,可眼睛里却透着一股子专注和坚定。
老张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着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的壁画。
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像是在对待自己最珍贵的宝贝。
他拿着小小的刷子,一点点地清理着壁画上的灰尘,动作轻柔得仿佛是在抚摸婴儿的肌肤。
有时候,为了修复一个小小的破损处,他会在洞窟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我记得有一次,纪录片拍到了老张修复一幅壁画中人物眼睛的场景。
那眼睛的线条已经模糊不清,颜色也褪去了大半。
老张先是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嘴里还念叨着:“这眼睛啊,可是整幅画的灵魂,得让它重新活起来。
”然后,他调制出一种特殊的颜料,那颜色和原来的壁画简直一模一样。
他拿着细小的毛笔,一笔一笔地勾勒着,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可他的手却丝毫没有颤抖。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那人物的眼睛终于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老张直起腰,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对着镜头说:“你看,这眼睛是不是又有了神?”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敬畏。
还有一次,遇到了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
一幅壁画因为洞窟的渗水,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落。
老张着急得不行,他四处请教专家,查阅资料,不停地尝试各种修复方法。
那段时间,他几乎吃住都在洞窟里,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老张找到了一种创新的修复方法。
他先用特殊的材料填补了剥落的部分,然后再进行上色和打磨。
《纪录片敦煌解读》文献综述

《纪录片<敦煌>解读》文献综述学生:某某某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指导老师:某某某长江大学文理学院2010年3月,央视传媒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十集大型纪录片登上中央电视台的大荧幕,该记录片播出以后很快的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一些敦煌研究学者的肯定,可以说,纪录片《敦煌》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对中国敦煌文化的理解和阐释,更在于他为中国的纪录片开创了一个新的前景,弥补了以往中国纪录片在创作上面的缺憾和不足。
胡正荣在《敦煌,一种晚来的成熟》中指出敦煌的制作播出,是关于中国纪录片领域一段喧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无论就其立意、制作,乃至播出,虽不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却象征着中国电视从专业角度而言的一种真正的成熟面貌。
[1]纪录片《敦煌》的播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将很多中国人心中那说不出的敦煌情结进行一个解读,我们更可以将它说成是在进行一种情感的精致表现。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当前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并且通过对其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将这些优秀的思想和表现形式更好的运用到我国以后纪录片的拍摄中去。
而我大致整理了有关纪录片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关于对纪录片《敦煌》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敦煌》的内容选择与中国当前社会的文化需求马海燕,周俊敏在《浅论我国现代文化需求的发展及文化消费与体验》中指出,社会越发达,展现在人类面前的文化系统就更大、范围更广、内容也更丰富了,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文化资源提供,让人类吸纳,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在不断吸纳的过程中,人类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并不断创新文化,正是在这个反复的吸收、运行、创新的文化进化过程中,文化需求变得空前旺盛。
[2]李城,欧阳宏生在《纪录片:全球视野与民族审美的多元融合》中指出,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作品敏锐地以人文意识作为主题支撑,叙事风格坚持以宏大叙事为主,市场意识增强,开发后续衍生品,使得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3]薛颖在《<敦煌>:用影像诠释历史》一文中提到,1981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敦煌石窟时提出明确的目标:外国人搞了几十年敦煌学,我们落后了,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象征着敦煌学回到了故乡。
纪录片《敦煌》解读

纪录片《敦煌》解读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敦煌》解读2010年3月,央视传媒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十集大型纪录片登上中央电视台,该记录片播出以后很快的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一些敦煌研究学者的肯定,可以说,敦煌的制作播出,是关于中国纪录片领域一段喧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无论就其立意、制作,乃至播出,虽不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却象征着中国电视从专业角度而言的一种真正的成熟面貌。
[1]近几年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于纪录片《敦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究纪录片《敦煌》可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二、对纪录片《敦煌》将历史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看其是如何通过它的表现方式起到一个提炼,延伸,并通过这种对生活的提炼和延伸给人以启示的教育作用;三、通过对纪录片《敦煌》的研究,吸取其中的优秀经验,为以后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结构上,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对纪录片《敦煌》进行解读。
第一个部分将重点从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整体状况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需求状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二个部分以我国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背景进行分析,结合纪录片《敦煌》的内容和特色去分析其引起广大学者和观众关注的原因;第三部分将就纪录片《敦煌》表现形式来进行研究,从纪录片的故事化表现形式及情景再现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在第四部分,将以纪录片《敦煌》为我国的纪录片所带来的启示来进行叙述,虽然这些宝贵经验现在还停留在一个创新试用的阶段,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一、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一)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纪录片创作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标榜着人文关怀精神,高举纪实主义大旗,成功的把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推入了一个巅峰。
而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至今,中国的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观众们对纪录片的热情慢慢消退,各种电影电视、综艺娱乐和新闻节目成为电视上最受关注的三大板块,纪录片却在这些节目的不断发展壮大中日益受到冷落,这使得纪录片在创作上也逐渐进入一种萎缩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敦煌》解读2010年3月,央视传媒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十集大型纪录片登上中央电视台,该记录片播出以后很快的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一些敦煌研究学者的肯定,可以说,敦煌的制作播出,是关于中国纪录片领域一段喧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无论就其立意、制作,乃至播出,虽不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却象征着中国电视从专业角度而言的一种真正的成熟面貌。
[1]近几年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于纪录片《敦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究纪录片《敦煌》可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二、对纪录片《敦煌》将历史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看其是如何通过它的表现方式起到一个提炼,延伸,并通过这种对生活的提炼和延伸给人以启示的教育作用;三、通过对纪录片《敦煌》的研究,吸取其中的优秀经验,为以后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结构上,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对纪录片《敦煌》进行解读。
第一个部分将重点从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整体状况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需求状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二个部分以我国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背景进行分析,结合纪录片《敦煌》的内容和特色去分析其引起广大学者和观众关注的原因;第三部分将就纪录片《敦煌》表现形式来进行研究,从纪录片的故事化表现形式及情景再现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在第四部分,将以纪录片《敦煌》为我国的纪录片所带来的启示来进行叙述,虽然这些宝贵经验现在还停留在一个创新试用的阶段,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一、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一)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纪录片创作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标榜着人文关怀精神,高举纪实主义大旗,成功的把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推入了一个巅峰。
而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至今,中国的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观众们对纪录片的热情慢慢消退,各种电影电视、综艺娱乐和新闻节目成为电视上最受关注的三大板块,纪录片却在这些节目的不断发展壮大中日益受到冷落,这使得纪录片在创作上也逐渐进入一种萎缩的状态。
纪录片《敦煌》解读近年来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我国的电视从业人员不辱使命在纪录片风格和形式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叙事情节化表现手法的恰当应用,用镜头语言讲故事,成就了一批纪录片佳作。
[2]例如获得第2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在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的纪录片《幼儿园》,获得第三届中国国际纪录片大会“大会最佳纪录片”奖的纪录片《大家庭》,但从整体的看待我国纪录片的发展,那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我国,有很多纪录片的创作者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创作纪录片,他们将纪录片看成是自己获得成功的工具,这就很容易去迎合国际上的期待而陷入“老少边穷”题材的怪圈。
[3]而这种功利思想是会使整个纪录片失掉一种人文关怀的价值;二是纪录片在制作中把真实反映生活作为纪录片的唯一追求,这就导致纪录片在制作中大量的使用长镜头,使得整个纪录片在观众的眼中显得琐碎和杂乱无章,虽然坚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但是却丧失掉了整个纪录片的艺术感。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基本上是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
而世纪末的中国人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文化态度上的世俗化特征开始逐渐明朗化起来,这就导致中国纪录片在大众文化的挤压下彻底走向边缘,使得一些具有精英意识的纪录片在发展上举步维艰。
尤其是现在,中国电视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市场成为电视栏目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先天就缺乏市场意识的纪录片生存空间越发狭小。
[4](二)国内纪录片的需求状况需求是指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维持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应,在营销学中,需求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需求=购买欲望+购买力,而欲望则是人类某种需要的具体体现。
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也是存在一定的内在需求的,我国文化消费者对于纪录片的需求量越大,就越是可以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前景,反之亦然,毕竟,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任何东西的发展都是根据它是否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决定的。
对于我国现今的纪录片来说,纵观全局,海外纪录片市场对中国纪录片需求量大,但国内很少有纪录片可以走入国际市场,尽管有一些发达地区相继成立了纪录片频道,如:央视的纪录片频道、上海的纪实频道,但有些地方的纪录片栏目却处于一个萎缩的状态,开始逐渐退出黄金时段。
现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和电视太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即电视台需要用纪录片来填充栏目和频道,但纪录片的创作者却找不到《敦煌》内容题材的选择栏目和频道来播出自己的纪录片,而这一矛盾的形成,主要也是源于现如今在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者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注重强调个人风格在纪录片的体现,而这种纪录片的独立风格是与电视台栏目所寻求的统一风格和工业化生产相矛盾的,这也间接的反应出了,现今,中国的纪录片处于一个供需达不到平衡的状态:有需求,但是需求和供给不能保持一致。
美国探索频道亚洲公司制作部总监维克兰•夏纳曾说道:在过去的一些年里,他们制作的纪录片25%与中国有关。
[5]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对于中国的纪录片是有着很大需求的,毕竟,中国的纪录片可以给世界提供一个他们了解我们的窗口。
但是为何中国的纪录片还是不能很好的发展起来,最终原因还是国内市场对于纪录片的需求不大,因此,要想推动我国记录片的发展,必须要从扩大内需入手。
我们要相信,中国的民众对于纪录片的需求还是大量存在的,毕竟,现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后就需要大量的文化消费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使得民众对于未知事物的兴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一点来看,只要创作者能够多去挖掘一些民众所不知和想去了解的的纪录片题材,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上多一些创造性,充分激发中国文化消费者对于纪录片的兴趣,中国的纪录片市场还是有着很大的潜在需求。
另外,为了推动我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对纪录片这一块的工作也应该加强,主要是加强创造引导、扩大播出平台、培养交易市场、加强引进监管、完善配套政策这方面的工作,只有如此,中国的纪录片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敦煌》的内容题材选择(一)背景分析社会越发达,展现在人类面前的文化系统就更大、范围更广、内容也更丰富了,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文化资源提供,让人类吸纳,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在不断吸纳的过程中,人类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并不断创新文化,正是在这个反复的吸收、运行、创新的文化进化过程中,文化需求变得空前旺盛。
[6]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国际交往加强,可以说,在这样的大环境的刺激下极大地激发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创造力。
纪录片《敦煌》解读在新春伊始,大型记录片《敦煌》以其独具的魅力,引领风骚,随机带来文化纪录片的观看热潮。
虽然观看敦煌的记录片已不是第一次了,但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自2008年北京迎奥运的敦煌展以来,走进敦煌,走进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长廊,已成为许多人的梦想。
这次十集大型记录片《敦煌》的隆重推出,无疑更是锦上添花。
[7]可以说,北京迎奥运的敦煌展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一次很好的融合,就正如电视纪录片《敦煌》,也是古代的传统文化与现今的传媒技术手段的一次完美融合。
而现如今,许多的“主流节目”也越发不能满足观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毕竟,观众需要的并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喧闹氛围,而是需要一种具有内在气质的电视节目,因此纪录片《敦煌》恰恰在某种程度弥补了当前人们对于这种文化需求的遗憾。
对于社会上的文化消费者来说,由于接触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消费,很多只为博取受众眼球的而没有深度的文化消费已经很难满足受众的胃口,而纪录片《敦煌》作为一部内涵丰富的纪录片,对于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让人们获得更加高级的精神享受来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是十分有利于我国社会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的。
除此之外,在文化日益繁荣的情况下,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好的去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敦煌文化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反映出了我国古代的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非凡的成就,而电视纪录片《敦煌》正是通过对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以及敦煌文化现今的保护和研究现状进行介绍来展示敦煌文化的风采及内涵,以此来加深公众对敦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对于人们有效的保护和认识敦煌文化遗产、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部大型的文化历史类纪录片,《敦煌》在传播千年文化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其中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可以加强社会大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毕竟,早期敦煌遗书的流失,敦煌遗物遭到破坏始终与当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有关,所以,现如今,调动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仅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尊重当代的文化内涵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题材选择“纪录片应当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它的目的不在于一般地表现事实和事件,而将焦点定在最能感动人的事例之上。
”[8]因此,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来说,题材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变现手法好的纪录片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题材好的纪录片才《敦煌》内容题材的选择能真正的吸引观众的心,毕竟,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物和事物,而因此,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题材选好了,那么这个纪录片就可以算得上成功了一半。
纪录片界里有一句话: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
可见,纪录片是在用影像书写历史,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记录,因此,对一个纪录片题材是否有价值去进行判断,首先要从纪录片是否具有历史性意义和知识性含量去判断,从这两个方面去评价的话,纪录片《敦煌》无疑是符合标准的。
纪录片《敦煌》,它真实的反应了一段五千年中华历史以及在这一段历史中所孕育的古老文化,这些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检验当下、展望未来都有着相当的历史价值,在记录片的创作中,创作者也十分注重纪录片的知识含量,通过对敦煌所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进行生动的描述,再加上对敦煌历史故事的呈现,使得整部影片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时下,作为可以很好表现人文意识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以大量的历史文献为基础,利用创新的表现方式真实的再现历史场景,具有很强烈的历史感,由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结构,却又不露痕迹,所以在无形中可以很自然的引领观众去深入的了解,因此,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能够很好的作为观众了解历史文化,加深对其理解的重要手段。
电视纪录片《敦煌》以敦煌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为表现对象,用庄严宏大的风格进行记录,在缓缓的语速中,向观众们讲述着很久以前的故事以及每个故事里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表现方式可以让观众可以更好的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