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敦煌艺术

唐代的敦煌艺术

唐代是敦煌艺术的繁荣时期,经由成熟到鼎盛,各类纹样的发展也越来越尽善尽美,达到高峰。敦煌唐代藻井图案在结构上是以“接近正方形的方井井心、方井四周的边饰纹样以及垂幔”三个部分组成,藻井井心在作品的中心位置是主体,通常以莲花纹、团花纹或团龙彩凤为主。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敦煌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唐代较以前朝代思想解放,是当时国际化的城市,频繁的国际交流对我国当时的图案装饰内容、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唐代图案不但能博取众家之长,延续和发展历代装饰图案的风格特点,使得唐代的装饰艺术更加丰富。敦煌唐代图案的民族特色,卢秀文易雪梅,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它民族所没有的本质的特点,特殊点。这些特点便是一个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增添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包括历史上各民族的贡献。这份珍贵的文化遗存,呈现了异常丰富的民族特色。色彩瑰丽,绚烂多姿的敦煌唐代图案,为我们探讨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遗产,提供了具体的形象资料。敦煌图案,是建筑、壁画和彩塑三者共有的装饰图案,起着陪补与装饰作用,它的作用是其他别的艺术所不能代替的,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传统文化哺育下,形成自己特有的装饰系统图案样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敦煌唐代图案中,统一、对称与均齐是其民族特色之一。统一、对称、均齐,在中华民族的造型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早在七、八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彩陶上就有对称、统一、均齐的纹饰。1970年发掘的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片上有对称的菱形网纹。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庭院的布局大多采用统一、对称、均齐的方式。唐代是敦煌图案发展的成熟期,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致都超越了前代,在敦煌的唐代两百多个石窟中,图案各不相同,纹样千变万化,色彩鲜艳明快,绚丽多彩,线条流畅,整体氛围热烈和谐,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幸福的景象,石窟中的初唐图案纹样,图形结构单纯,秀丽活泼,到盛唐时期图案多由莲花边饰和一些垂蔓组成,莲花层次繁荣华丽,富有富贵宝香气。边饰纹样以卷草,团花,半团花为主,垂蔓纹样则比较简略,主要以内部填充花卉,卷草,飞天等加以丰富,中唐诸窟图案,是继承唐图案之后发展的又一高峰,以茶花纹,装饰于藻井,圆光和边饰处,内容及其丰富和华丽,晚唐诸窟图案,基本上是中唐图案的延续,在场面上延续了宏大和宽阔的特点,但是在内容上确实了情趣和意境,慢慢走向程式化。

唐代时期的团花纹形象也非常丰富,藻井的中心部分通常多以团花为中心为中心图案,盛唐时期的团花多以层次增加为主,有桃形莲花瓣团花,多裂叶形团花,圆叶形团花以及三种花形团花,它不是现实存在的花形,而是人类理想的花形,集聚了莲花和大理花浑然一体,经过艺术的加工,常用于佛教壁画和雕刻的装饰中,形成一种丰满的,庄重的装饰花型,后来成为唐代图案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符号。例如盛唐时期的第130窟大佛,佛像后面有三层背光就是很多精美的团花组成的,不但每一个花形绘制十分丰满,丰富,而且安排的书迷得当,富有节奏感和次序感,使人的视觉效果既丰富又不凌乱。

总之,在盛唐的这段时代里造就了不可多得的敦煌壁画,其中的艺术涵养与它所造就的世界文化价值都是史无前例绝无仅有的,这是我们身为一个大学生为之骄傲和震动的,它每一滴的成就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整个华夏名族的荣光,我们有义务发扬光大,日后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参悟它,领悟它内在的博大精深,吸收其中的艺术涵养,不断为之所用,得之所长。

艺术考察

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外出考察总结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班级:11绘画二班 姓名:董晓莎 学号:110608035 考察路线:襄阳、十堰、重庆、成都、广元 指导老师:张亚林 考察时间:2014年5月12——5月21

前言 走进五月,载着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和老师同学开始为期不多的十天旅行,我们从安阳出发一路途径襄阳十堰重庆成都广元有山川河流大自然的风貌有地方的风土人情。在学习考察中,我深深地感到,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在我们步入他乡当地感受到的名胜古迹、文化气息、城市风貌、居民的举止言行、待客方式、当地饮食、不同时期的雕刻艺术,道教佛教的精神等无不在影响着我们触动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前人的智慧自醒当下的我们。 目录 一、艺术考察的目的和意义 二、艺术考察地区情况简介 三、艺术考察的主要任务 四、艺术考察感想 五、总结

一、艺术考察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提高专业技能,了解地方本土的风土人情,为毕业创作搜集必要的素材,并且对户外的风景能够更好的描绘与自然色彩的了解,使我们把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巩固与加强,同时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点为以后专业学习以及毕业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意义:通过此次考察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我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 二、艺术考察情况简介 1.考察路线 从安阳出发历经九个小时我们来到了襄阳,到达襄阳古城墙。接下来去的地方也是我们此次出行的主打地区四川,途径武当山,四川历史悠久,重山环绕,气候湿润我们参观了四川美术学院——大足石刻——峨眉山——四川博物馆——宽窄巷子——青城山——锦里——广元——皇泽寺。 2.考察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 襄阳:襄阳古城墙位于现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境内,起初筑于汉初,屡经整修,城墙初为土墙。宋时改建为砖墙,城门也由单一直出直进式改成屯兵式瓮城门。明初,湖广行省平章邓愈对古城进行扩建和维修时,为加强防御能力,使城北与汉水紧连,因而在东北角筑新城。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体现了明代的汉族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2001年6月25日,襄阳城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说到重庆给人的印象,人们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火锅啊,美女,山城什么的,但是如果我说重庆有一种美食比火锅还出名,排在火锅之前的就是重庆小面。小面是重庆人和川东人对面条的称呼。狭义的小面是指仅以葱蒜酱醋辣椒调味的面条,而在老重庆的话语体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酱,排骨等豪华浇头的面条也称作小面。不像其他地区吃面条时讲究的面条筋斗,汤头鲜浓,重庆人对小面优劣的评价的标准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灵魂所在。 重庆人对重庆小面的热爱不亚于火锅,清早起来,街边的面摊格外红火,尽管堂子装修的不好,甚至没有堂子——美女在这个时候也从不顾及自己的淑女形

敦煌艺术中的彩塑说课稿

敦煌艺术中的彩塑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美术课本第七课《敦煌艺术中的彩塑》。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对敦煌艺术中的彩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使学生在对敦煌大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彩塑艺术的知识。本颗将以彩塑图片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敦煌彩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敦煌彩塑在中国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发展的历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敦煌是一个艺术宝库,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①敦煌的位置:对敦煌艺术作综合的介绍②敦煌彩塑的地位: 表现主体:佛教偶像 表现对象:佛、菩萨、天王、力士等③敦煌彩塑的发展史:早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朴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风靡北方;中期: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

造型生动、绚烂多姿;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敷彩均已失却了盛期的活力。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可以得出敦煌彩塑的盛衰史与中国佛教艺术的变迁是一脉相承的。 敦煌彩塑的功能和特点1、功能:既是宗教艺术品展示的殿堂,也是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2、特点:塑绘结合市融合多种艺术语汇的造型艺术。 思考题: 1、敦煌彩塑是怎样以自己的造型特点,在中国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敦煌彩塑虽然都要受到佛教模式的制约,但艺匠们还是发扬了我国民间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理想,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使敦煌彩塑在中国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敦煌彩塑艺术经过怎样的发展变迁?发展初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朴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风靡北方;鼎盛时期: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造型生动、绚烂多姿;衰败时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敷彩均已失却了盛期的活力。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术进行升华,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加的赏心悦目。通过敦煌莫高窟中多姿多彩的壁画艺术中看到形形色色不同肢体动作的各类飞天壁画,使人叹为观止。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家用曲折蜿蜒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美丽、舒展、飘逸、灵动的飞天形象,配合丰富的色彩和超高

敦煌艺术论文

敦煌壁画对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 摘要:现代工笔重彩画是由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发展而来,它与敦煌壁画一脉相承,并从敦煌壁画中汲取了色彩的营养,使的重彩画在当今时代大放异彩。因此,我们在学习重彩画的同时,应当吸取敦煌壁画之精华,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关键词:敦煌壁画矿物色工笔重彩现代工笔重彩画 正文:通过对敦煌壁画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学习,使我了解到敦煌壁画对当代工笔重彩画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敦煌壁画的色彩对它的影响。 一、敦煌壁画之色彩 敦煌石窟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为一体,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特别是其中保存的千余年间十一个朝代的大量壁画,反映了我国几千年间绘画与艺术的发展进程,突出的显示出色彩的高度感染力与表现力,其色彩的丰富性,色调的多样性无不显示出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成为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完美的结合。而带来这巨大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也在其所用的颜料——矿物颜料。敦煌石窟堪称我国绘画颜料标本的宝库,其中保存着千余年间十一个朝代的大量颜料标本,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矿物色应用及颜料制造的辉煌成就。根据国内外对敦煌石窟艺术所用颜料的分析可知,敦煌石窟中所用的颜料有3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天然矿物,少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化学颜色。从壁画的用色角度来说,敦煌壁画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主要是十六国时期;中期为隋唐、五代时期;晚期为宋元直到明清时期。 敦煌早期壁画主要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美术史上,中国书画的基础理论、各主要石窟的开凿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开来,所以当时的美术向后世展示了全面的文化特质。这一时期壁画的颜料主要为土红、朱砂、青金石、石青、铜绿(氯化铜、氯铜矿)、石绿、高岭土等。这个时期的色彩观念与古时一脉相承,浓重鲜明的色彩是民族形式的一大特征。早期壁画在其特性上显现出生动稚拙的特质,在色彩的表现上,注重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对比,用色较少,而且不喜调和,色调浓烈而沉着,趣味质朴,为西域风格;在绘画观念上敦煌早期壁画已开始理性地探究色与线、色与色之间的关系。绘画具有了自觉性,为隋唐画的发展铺设了宏阔的舞台。 敦煌中期壁画为隋唐时期的壁画。其艺术不仅承袭了北魏时期的优良传统,并且融合了中原文化。使原来的“西域画风”相对淡化,中原文人画风逐渐有所显露。唐时期的许多精美壁画,线与色的结合更显成熟,这充分显示了两种画风自融合起的稚拙状态发展到鼎盛期的成熟状态。在色彩应用上,不仅使用单色而且复色的应用也很多,而且还出现人造的红色。隋唐时代的艺术辉煌,表明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术的色彩优势早已领先于世界的“强项”优势地位,这个时期的壁画将中国审美意味与绘画技法巧妙结合。不论是在绘画审美还是绘画技法上都达到了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敦煌晚期壁画经历朝更替之后,壁画进一步中原化,线与墨的应用与功能被强化,色彩逐渐转为柔和。除了在西夏与元代的洞窟壁画中我们还能看到的赋色厚重、色彩与线描并重、具有浓厚的神秘气氛的深受藏密艺术画风,其余都是以线描为主,色彩为辅的中原汉民族绘画传统发展下来的画风。 明清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很少人光颐敦煌,只有当地人以礼佛之名义维护着敦煌,壁画也一度遭到了遗忘和破坏,它被广大中国人民暂时遗弃了。直到外国的文化侵略者“发现”了敦煌,他们揭取了壁画,带走了文书与卷轴,这时的中国人民才对敦煌的存在苏醒了。20世纪初,敦煌终于等来了它的新世纪的守护者。 二、中国工笔重彩画 中国自古就有“丹青”之说,古人谓之:“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逐渐,“丹青”成为了

敦煌写生考察报告

敦煌写生考察报告 一进校就了解到大三下期会去敦煌考察,日子一天天临近,心情是越来越激动到了六月二十八号这天都是分分钟数着过的,同学们也都是如此,终于到了下午出发去火车站当天的阳光,温度也是很给力,那个热的,到了火车站分发车票,后车上车,火车开动,我人生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卧铺,一个班的同学都在一节车厢大家一路上欢声笑语,从重庆出发途径四川西安天水西宁兰州一直到嘉峪关一路上领略到青山绿水,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大草原牧场只能说太美了,一天一夜晚八点终于到达第一站嘉峪关,接待我们的是“飞天”导游,第二天旅途正式开始。 第一天到达嘉峪关,我们也正式踏上了“丝绸之路”,去感受一千多年前的繁华,来到嘉峪关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城市好安静马路好宽,人好少。后面才从导游哪里了解到他是1965年一城墙名命名修建起来的城市,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大多数市民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工人,我自己挺喜欢这座城市的安静没有大城市的喧嚣,这边要十点左右才天黑,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嘉峪关城墙,爬上城墙踏着几百年前城墙上的地砖眺望着一望无际的疆土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再看着高高的城墙,明长城遗址感受“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下午两点集合前往下一站瓜州,素有瓜果之乡的瓜州自然是以瓜出名,西瓜,甜瓜,哈密瓜甜到心里去了,下午到达酒店就迫不及待的去卖瓜,五毛钱一斤,也是醉了,想想已经好多年没有买过一块钱一下的水果了,价格虽然便宜但瓜还是很不错的,吃了这边的驴肉黄面也很好吃,因为行程安排我们只在瓜州短暂的停留一个晚上, 吃完饭出发去榆林石窟,他是莫高窟的姐妹窟,始建于北魏以后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都有建造,由于天气原因以及处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很多经典的洞窟已经不对外开放了,一路上认真的听专业的讲解员耐心的简介石窟的来源,石窟艺术,画面内容,塑像造型,包括(弥勒净土变),(西方净土变)中丰富多彩的笔画,面貌各异的佛和菩萨画像,场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画,花卉珍禽,涵盖人物,花鸟,山水对我们学习勾线填色以及画面的处理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盛唐的二十五窟,由南北壁的巨幅经变画,人物丰腴,充分体现了盛唐艺术的丰腴健康,绚烂至极的时代特征,无论是从画面结构,线条功力,还是石青石碌的运用,敷彩着色,人物造型等方面都是美轮美奂,简直了,还有就是在来的路上祁连山脉的延续太壮观了,终于理解了北方山水中狂野,雄伟。 接下来就是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地,甘肃敦煌莫高窟,下午达到酒店一进市区导游就向我们介绍敦煌市区的布局,以及他的市标——飞天,在后面最后一天的参观中也见到了飞天的出处61窟。 一路上自己心里想像着莫高窟的样子,从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作品中去想象,然而等自己真正到那里四级才发现跟自己想象的差太远了,进入景区要先去看大概二十分钟的电影,介绍敦煌壁画开凿的背景,还有三百六十度的数字电影,对洞窟的全方位了解,光看,真心觉得做得不错,高科技时代啊,我们能更直观的了解,赏析到那些不开放的洞窟,同是也保护了壁画,还为后世留下了高清资料。 没来敦煌之前对他的了解也不是很深入,只是肤浅的从电视媒体,图片中,以及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以及老师的讲课中了解的,也只是皮毛,根本没有深入去了解研究过,这次真的是来对了,这次差不多看了三十个左右的洞窟,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盛唐的146中菩萨手的画法,线条太精致了,还有237窟中的三兔莲花藻井,颜色艳而不俗,这三十多个洞窟中包括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的典型窟还有专业窟其中61窟中供养人曹元忠修建的,里面的人物的梅花妆,到今天日本人都还一直保持着你,还有就是洞窟过道中十二星座的起源,以前一直以为是西方的,没想到早在五代时期在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是微笑菩萨,真的是塑像功力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智慧树知到《敦煌学探秘》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敦煌学探秘》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敦煌莫高窟第()窟壁画中,表现了张骞应征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的场景。A:320 B:323 C:328 D:275 答案: 323 2、西汉时期,对西汉威胁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是() A:大月氏 B:大宛 C:匈奴 D:乌孙 答案: 匈奴 3、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概念有两个认识来源 A:托勒密的《地理志》 B: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 C: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 D:亨利·玉尔的《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 答案: 托勒密的《地理志》,亨利·玉尔的《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 4、连结东西方贸易的商道——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 A:对

答案: 错 5、西汉时,管辖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行政机构是()A:使者校尉 B:西域都护 C:河西四郡 D:西域长史 答案: 西域都护 第二章 1、()被余秋雨称作是“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A:蒋孝婉 B:王圆箓 C:汪宗翰 D:杨秀才 答案: 王圆箓 2、藏经洞原本是()的禅窟。 A:吴绪芝 B:杨休明 C:洪? D:乐僔 答案: 洪? 3、藏经洞的开凿并不是为了收藏佛经的。

B:错 答案: 对 4、藏经洞现在的编号是第()窟。 A:16 B:61 C:1 D:17 答案: 17 5、关于藏经洞的封闭原因,荣新江先生持避难说。他认为最有可能促成藏经洞封闭的事件是:()年,于阗王国被黒韩王朝所灭一事。 A:1035 B:1006 C:1004 D:1002 答案: 1006 第三章 1、斯坦因是法籍匈牙利人? A:对 B:错 答案:B 2、下面不属于斯坦因著述的是 A:《发现藏经洞》

中国彩塑艺术

内江师范学院 张大千美术学院教案设计 题目:中国古代彩塑艺术 姓名:孟祥忠 班级:2008级1班 学号:20080941018 指导老师:李臣英

课题: 《中国古代彩塑艺术》 课时: 1课时 课型: 欣赏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 教材分析:雕塑艺术以其立体造型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我们。其实,雕塑艺术 离我们并不远,我们童年玩泥、玩积木的游戏就是一种尝试雕塑 艺术的活动。同时这节欣赏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 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 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欣赏彩塑艺术,对彩塑艺术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 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点。 教学重点: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 的典型作品。 教学难点: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内容的局限,多寻找一些例子来充实内容。 教学方法: 1.教法:讲述法 2.学法:欣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 学具准备: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下面我们来上课!(1分钟) 二:引入新课:同学们去过莫高窟吗?莫高窟是我国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他有相当多的名胜古迹,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 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 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 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右(善业 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 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 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5分钟) 三:讲授新课:(40分钟) 1.什么是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3.典型彩塑作品介绍 (1)敦煌石窟彩塑: 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有时也将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称为敦煌石窟。敦煌,远在二千一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是我国与西域往来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印度佛教经过这里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也经过这里。敦煌境内有两座山,两山之间有一小片绿州。据唐代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乐撙的和尚,经过长途跋涉看到这一小片绿州,正当他疲乏又无处投宿之时,只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景:山峰发出灿烂金光,如千佛之状,乐撙和尚立即感到这是块圣地,便顶礼膜拜,并立誓在此造窟,凿石供佛,遂成为莫高窟的创始人。 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达25公里。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 现存的2000多身彩塑,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代工匠们以纯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泥塑和彩绘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我国的雕塑艺术和继承民族艺术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辽代华严寺彩塑的主要特点 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 (3)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

浅析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的价值

《浅析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的价值》 摘要: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佛教一大旅游的艺术圣地,飞天形象是敦煌莫高窟一道绝美的景致,在敦煌莫高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乎它里面的每个洞穴都有飞天壁画,人们不由被轻衣飞舞,体态俏丽的飞神所吸引,驻足欣赏它的美。敦煌飞天,又是中西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从十六朝就已经开始,有着渊源的历史。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凭着浪漫主义色彩和神秘的佛教文化,独特美学意蕴和艺术美感,让无数中外友人所神往。 关键词:飞天艺术文化背景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欣赏价值保护与传承 On the value of Flying Art in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Synopsis: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is one of the most sacred places in the tourism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flying image is a beautiful view of Mogao Grottoes in Dunhuang, which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Mogao Grottoes of Dunhuang. Almost every cave inside it has a flying mural, people can not be seen by the light clothing, the body of the beautiful fly attracted, stop to appreciate its beauty. Flying in Dunhuang, but also from the birt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the sixteen dynasties has begun to have a history of origin.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flying with the romantic color and mysterious Buddhist culture, unique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artistic beauty, so many Chinese and foreign friends fascinated. Key words:flying art ,cultural background,historical value,aesthetic value,appreciation value,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艺术有三个方向与境界。第一个是礼教的、伦理的方向。三代钟鼎和玉器都联系于礼教,而它的图案画发展为具有教育及道德意义的汉代壁画(如武梁祠壁画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也还是属于这范畴。第二是唐宋以来笃爱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使中国绘画艺术树立了它的特色,获得了世界地位。然而正因为这“自然主义”支配了宋代的艺坛,遂使人们忘怀了那第三个方向,即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的宗教艺术。这七八百年的佛教艺术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佛教雕像。云冈、龙门、天龙山的石窟,尤以近来才被人注意的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中国竟有这样伟大的雕塑艺术,其数量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造诣之深,都足以和希腊雕塑艺术争辉千古!而这艺术却被唐宋以来的文人画家所视而不见,就像西洋中古教士对于罗马郊区的古典艺术熟视无睹。雕刻之外,在当时更热闹、更动人、更炫丽的是彩色的壁画,而当时画家的艺术热情表现于张图与跋异竞赛这段动人的故事: 五代时,张图,梁人,好丹青,尤长大像。梁龙德间,洛阳广爱寺沙门义暄,置金币,邀四方奇笔,画三门两壁。时处士跋异,号为绝笔,乃来应募。异方草定画样,图忽立其后曰:“知跋君敏手,固来赞贰。”异方自负,乃笑曰:“顾陆,吾曹之友也,岂须赞贰?”图愿绘右壁,不假朽约,搦管挥写,倏忽成折腰报事师者,从以三鬼。异乃瞪目[足叔][足昔],惊拱而言曰:“子岂非张将军乎?”图捉管厉声曰:“然。”异雍容而谢曰:“此二壁非异所能也。”遂引退;图亦不伪让,乃于东壁画水仙一座,直视西壁报事师者,意思极为高远。然跋异固为善佛道鬼神称绝笔艺者,虽被斥于张将军;后又在福先寺大殿画护法善神;方朽约时,忽有一人来,自言姓李,滑台人,有名善画罗汉,乡里呼余为李罗汉,当与汝对画,角其巧拙。异恐如张图者流,遂固让西壁与之。异乃竭精伫思,意与笔会,屹成一神,侍从严毅,而又设色鲜丽。李氏纵观异画,觉精妙入神非己所及,遂手足失措。由是异有得色,遂夸诧曰:“昔见败于张将军,今取捷于李罗汉。” 这真是中国伟大的“艺术热情时代”!因了西域传来的宗教信仰的刺激及新技术的启发,中国艺人摆脱了传统礼教之理智束缚,驰骋他们的幻想,发挥他们的热力。线条、色彩、形象,无一不飞动奔放,虎虎有生气。“飞”是他们的精神理想,飞腾动荡是那时艺术境界的特征。 这个灿烂的佛教艺术,在中原本土,因历代战乱,及佛教之衰退而被摧毁消灭。富丽的壁画及其崇高的境界真是“如幻梦如泡影”,从衰退萎弱的民族心灵里消逝了。支持画家艺境的是残山剩水、孤花片叶。虽具清超之美而乏磅礴的雄图。天佑中国!在西陲敦煌洞窟里,竟替我们保留了那千年艺术的灿烂遗影。我们的艺术史可以重新写了!我们如梦初觉,发现先民的伟力、活力、热力、想象力。 这次敦煌艺术研究所辛苦筹备的艺展,虽不能代替我们必需有一次的敦煌之游,而临摹的逼真,已经可以让我们从一粒沙中窥见一个世界,一朵花中欣赏一个天国了! 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敦煌壁画中的极其生动而具有神魔性的动物画,我们从一些奇禽异兽的泼辣的表现里透进了世界生命的原始境界,意味幽深而沉厚。现代西洋新派画家厌倦了自然表面的刻画,企求自由天真原始的心灵去把握自然生命的核心层。德国画家马尔克(F.Marc)震惊世俗的《蓝马》,可以同这里的马精神相通。而这里《释尊本生故事图录》的画风,尤以“游观农务”一幅简直是近代画家盎利卢骚(Henri Rousseau)的特异的孩稚心灵的画境。几幅力士像和北魏乐伎像的构图及用笔,使我们联想到法国野兽派洛奥(Rouart)的拙厚的线条及中古教堂玻璃窗上哥提式的画像。而马蒂思(Matisse)这些人的线纹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伟大先驱。不过这里的一切是出自古人的原始感觉和内心的迸发,浑朴而天真。而西洋新派画家是在追寻着失去的天国,是有意识的回到原始意味。 敦煌艺术在中国整个艺术史上的特点与价值,是在它的对象以人物为中心,在这方面与希腊相似。但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 考察地点:陕西省博物院、须弥山石窟、雷台晋墓、武威博物馆、西夏博物馆、嘉峪关城关、悬臂长城、榆林石窟、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丹霞地貌、塔尔寺、白塔山公园、麦积山石窟、法门寺、青铜器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 考查重点:石窟寺、博物馆、佛寺建筑、青铜器、美术学院等人文景观 考察指导过程: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佛教石窟寺艺术与汉藏佛教寺院建筑艺术、秦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河西走廊历史、甘肃历史文化地理与自然地理、陕西历史文化地理与自然地理、青海历史文化地理与自然地理、西周史与周原青铜器 考查作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饮食、建筑、服饰、风俗、旅游产品等,不仅拍照,还有部分手绘 行程路线: 起始站:洛阳→西安→固原→武威→嘉峪关→瓜州→敦煌→张掖→西

宁→兰州→天水→宝鸡→西安→洛阳

第一站:西安 西安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年多的建都史,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 我们参观的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内,陈列出华夏文明一路出现的历史,时光也跟随博物馆一步步的前进倒退了几千多年,现在回味一下历史的长河。 真的很难想象,以前的技术可以制作出 这么精巧细致的东西。古人能够依靠精细的 技术,专制的细心做到堪称完美,我们设计 中也是如此,不能缺少古人的细心,和有那 么两手的技术,古人也在设计理念上有很多 创新,使得博物馆不是那么枯燥乏味,更像 是随时会有精细出现在你面前,这更是值得 我们艺术设计学习的地方。 第二站:固原 固原的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代修葺重装。 这里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之后的第一座佛教石窟圣地,也是著名的古石门关遗址所在。 清《甘肃通志》载:“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 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

敦煌艺术中的彩塑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对敦煌艺术中的彩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使学生在对敦煌大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彩塑艺术的知识。本颗将以彩塑图片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敦煌彩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了解敦煌彩塑在中国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发展的历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敦煌是一个艺术宝库,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①敦煌的位置:对敦煌艺术作综合的介绍 ②敦煌彩塑的地位:表现主体:佛教偶像 表现对象:佛、菩萨、天王、力士等 ③敦煌彩塑的发展史: 早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朴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风靡北方; 中期: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造型生动、绚烂多姿; 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敷彩均已失却了盛期的活力。 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可以得出敦煌彩塑的盛衰史与中国佛教艺术的变迁是一脉相承的。 四、敦煌彩塑的功能和特点 1、功能:既是宗教艺术品展示的殿堂,也是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 2、特点:塑绘结合市融合多种艺术语汇的造型艺术。 五、思考题 1、敦煌彩塑是怎样以自己的造型特点,在中国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敦煌彩塑虽然都要受到佛教模式的制约,但艺匠们还是发扬了我国民间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理想,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使敦煌彩塑在中国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敦煌彩塑艺术经过怎样的发展变迁? 发展初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朴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风靡北方; 鼎盛时期: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造型生动、绚烂多姿; 衰败时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敷彩均已失却了盛期的活力。

敦煌文化艺术

敦煌文化艺术概论鉴赏 对文老师的评价 敬爱的文化老师: 首先,我就您给我们上课提一点建议和意见,希望老师给予指正和教导。我上大学以后才知道我们学校老师大多是外聘的,当然外聘的都是好老师,在上大二的时候听师大包老师挺起过您的名字,在师大名气很大,我早就想听您的课了。在这学期开学知道您要为我们上敦煌文化艺术概论课非常兴奋,第一次见到您印象是您很时尚有带有古典色彩的感觉,有内涵高修养的艺人。第一次听您的课就像一场演说,精彩。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非常的得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您的性格很开朗,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也爱学习了,虽说是大学了同学们自学能力都非常强了,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我们就是不爱学,也许大多都是我们的原因吧,上您的课就是不一样的感觉。 在教学方面:1您对学生负责认真,态度好。2对学生负责认真,教学一丝不苟3课堂活泼有趣,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4老师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对学生极其负责。5工作认真,上课能够让我们很好的学习敦煌文化知识,对我们甘肃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 说起老师的缺点我基本没有发现,在讲课的时候非常的尽力,就是在最后的几节课上看了几次《敦煌》视屏教学,老师没有很好的解说一些我们没有看懂的,毕竟我们几乎没有去过敦煌对有些事物不太了解。当然也不都是您的错,我们没能主动提出问题。 在教我们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等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我深有体会。 敬爱的文老师,您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会铭记于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永远是您的学生。我们的时间还很长,有机会我一定去拜访您与您交流学习。 最后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我就关于学习敦煌文化艺术认识写一些心得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遗书的保护与研究现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敦煌是全人类的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敦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汉之前,这里居住着月支、鸟孙等民族。西汉初,漠北的匈奴赶走月支,占领敦煌。元狩二年(前121)西汉军队打败河西匈奴,敦煌与河西走廊归入西汉王朝版图。元鼎六年(前111)西汉在敦煌设郡,与酒泉、张掖、武威并称河西四郡。在敦煌之北修筑了长城,在西部设立了阳关、王门关。从此,敦煌成为西域进入河西走廊与中原的门户和军事重镇。为了巩固敦煌的战略要地,政府从内地移民来此定居,调遣士兵屯田戎守。西汉王朝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确立了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经过东汉王朝与曹魏政权的继续经营与开发,敦煌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 ——敦煌壁画浅析研究报告 摘要: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艺术蕴含“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这些陈果都与敦煌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赏析;敦煌壁画;佛教历史;建筑学 一、敦煌壁画艺术源流 这是个民族的遗产,多少实际留下来的积淀,社会逐渐蒸发的结果所形成的结晶。总之,这是一种特有的结构。 ——雨果 敦煌,古称三危,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北端,南有祁连山,北部有北塞山,往西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是个地处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以戈壁、沙漠和山地为主。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自汉代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域,以后便在附近设立了汗河西四郡之一的瓜州。随着河西走廊的逐渐稳定,敦煌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史书称敦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这里交易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北方的驼、马与当地的粮食,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在内的亚洲文明,与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里汇聚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域文化。与此同时,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递到敦煌,在这里深深扎了根,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敦煌之所以形成以壁画为主的艺术圣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敦煌是一片富庶的绿洲,历史上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连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崎岖的北塞山,东靠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历史上的敦煌,有较大的绿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理想的农牧业区。汉唐两代,敦煌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多次从内地移民到此,汉族逐步超过原来的少数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他们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把敦煌的社会生活从以游牧为主转变成为以农耕为主,使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二,敦煌偏安的历史,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敦煌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敦煌的发展并不完全与中央王朝的盛衰治乱同步,有很多偏安发展的经历。东汉建立以后,经过200多年的经营,从中原迁来的大族在敦煌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中原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扎下了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开始在这里传播。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敦煌有近20年没有

敦煌艺术

敦煌的艺术宝藏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2017300340034 章心怡 “蝉翼妆披妖隐露,琵琶舞韵抢风头”,这是诗中对反弹琵琶飞天舞的描写。说到敦煌壁画,于我而言,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就是飘逸柔软、绰约多姿的飞天造型。然而,在学习了本学期林丰老师的“视觉艺术与设计”课程上的相关知识,并阅读相关书籍后,我才更加深入地了解,原来敦煌的艺术是如此内容丰富、规模巨大,并且别出心裁、宏伟壮丽。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繁茂的商贸活动也在这里促成了多种风格的文化的交融。佛教历史悠长的敦煌,近一千年不断修筑的石窟与壁画,在干燥和阴暗的沙漠中得以保存。 敦煌壁画主要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来寄托一种宗教之思,安抚人心。在描绘神的形象时,所用的想象与夸张的成分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特点鲜明,变形程度较大。犹记得一幅西魏时期的菩萨像,姿态曼长婀娜,大大增加了手指、颈项的比例,胯骨前凸,头颈微垂,衣襟飘扬,尽显人像的窈窕之美。其上有一露足的飞天形象,极具动态,解剖合理,手脚纤巧,真实地体现了人体美,也是佛教元素在敦煌壁画艺术中的展现。 不仅是在形象与姿态上吸引观者,敦煌壁画的色彩也美轮美奂。我很喜欢色彩鲜明的艺术作品,特别是敦煌壁画中,大量用到橙色与

蓝色、金黄与蓝紫这样的对比色,充满异域风采。北魏时期的《山林猎兽图》色彩明晰跳跃,底色大致为赭石色,主要的人、兽形象为朱红,底部为蓝色,上方为石青色,冷暖色调的鲜明对比,使画面层次十分丰富。虽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褪色,依然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深觉色彩的魅力。 不仅绘画,敦煌的彩塑同样引人入胜。北魏时期的交脚弥勒菩萨塑像在细节处颇显色彩处理的功力。菩萨的背光以青色和红色为主,配有黑色勾勒的祥云,色彩交替,又与身上的服饰相呼应。更精致的是佛龛内的壁画也设计精细,也以同样的青、红、黑色调为主,内外协调一致、主次协调一致,和谐统一,极具整体的观赏价值。 说到敦煌,又说到色彩,不能不提到张大千。作为著名的画家,他深入西陲,在敦煌临摹壁画,为莫高窟编号,在一定程度上为保护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临摹壁画、学习技法的基础之上,将自己擅长的重彩、水墨融为一体,保持中国画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半抽象的、墨彩交辉的意境,所以也被称作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性突围”。通过欣赏张大千《飞天像》《水月观音》等作品,我感觉其在皴法与设色的方法上丰富多彩,用笔圆润、简洁,设色明快、清丽,整幅画作灵动舒朗。现代绘画技法与古代绘画内容交织、碰撞,迸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火花。 通过这学期“视觉艺术与设计”的学习,我掌握了一些专业的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兴趣。敦煌

美术生外出考察报告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毕业考察报告 题目: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班级:专业:撰写时间: __ 艺术之美 _________ _____ 曹军 ___________ ___ 11427203 _________ ____ 设计2班 ________ ___环境艺术设计 _______ ___ 14年9月20日 ___ 2014年美术系考察报告 今年同往年一样,一年一次的艺术设计生的校外考察,作为一名学艺术学画画的学生来 说,艺术考察不光是一门课程,我觉得这更是一次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必不可少的经 历,多看多听多走走,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从知识,心灵上都会有和大的帮助和提升。 一考察目的: 通过考察的亲身经历,从自然中得到设计的启示,从都市设计的案例中,实际体会设计 人员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要求,从而提高自身的设计修为,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二考察时 间和地点: 考察时间:2014年9月3日-------9月15日考察地点: 今年我们的行程是广东-------------广州。是我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设计含量高的地方。 第一站,深圳。 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迅速崛起,成为我国的几大经济重点地区,刚到的深圳给我这个 学设计的重重一击啊,放眼望去一座座高楼没有一个是呆呆的立在哪里,几十层的高楼真可 谓是千姿百态啊,亭亭玉立在哪里,看上去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随行的途中我还了解到,深圳还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设计之都”。 千姿百态的设计构成,设计元素,设计成分,构成了当今的璀璨夺目的“设计之都” --------深圳。当我们下车修正完后,我们融入到了设计之都之中,用眼,手,鼻子,身体 去感受深圳的设计之美,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相信不单单是我自己被震撼了,基本 上所有人都被震撼了。跟多的不是经济有多么好,生活水平有多么优越,是设计,是深圳处 处都可以见到的独具一格的设计,基本上每一个设计都是那么唯一,且恰到好处。城市中的 自然设计与现代的都市设计相结合,不能用完美来形容,但是也是非常融洽的了。虽然不能 说受益匪浅,但是我感觉给我的设计思想,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原来设计可以出现那么壮 观,那么璀璨,那么柔美的效果。让我对设计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这是初到深圳的感触,随着对城市的接触,对特色的观光,对一些艺术的产地的游赏, 给我又一个冲击的是画的美感享受。 我虽然是学设计的但是对画有着对特的喜爱,初站大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画师,和好多 的精美作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球,原来画还可以这么画着实让我开了眼界。 这个小小 的并不起眼的坐落于深圳的小村落,是一个艺术的聚集地,也是一个艺术的殿堂。 可以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画师,齐聚在在理,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生活,泼墨 挥毫。在这个小村落里慢慢的浏览一番你会发现,成千上万的艺术作品,简直就是一个个的 小展馆。这里还有来自许多国家有名的画家的作品,包括中国的许多国画画师的佳作,和许 多国际上知名油画家的作品: 无论是哪里的作品,还是哪里的气氛,都可以说是一个艺术的殿堂, 孕育艺术的好地方,篇二:外出考察报告 目录 上海、乌镇、苏州和杭州考察报告. 第一部分:实习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