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
敦煌莫高窟举世闻名阅读答案范文精选

敦煌莫高窟举世闻名阅读答案敦煌莫高窟举世闻名。
莫高窟的彩塑艺术让人赞不绝口。
窟内的主体是塑像,现存的两千余尊彩塑中,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力士、僧人等。
从形式上看有圆塑、影塑、浮塑、善业塑等。
大佛殿内的巨型石胎泥塑弥勒佛高达34.5米,是室内泥塑第一大佛,至今已有1300余年,仍基本上保持了原样。
最小的善业泥木石像高只有两厘米左右,但也栩栩如生。
这些巧夺天工、惟妙惟肖的彩塑构成了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立体“画廊”。
其中唐代的许多彩塑,更是旷世精品。
在初唐时期建造的一个洞窟里,有一尊断臂菩萨像,上身裸露,胸部丰满,腹部微鼓,姿态典雅,庄重大方。
她的服饰、体态以及面部表情都给人留下富有活力的青春健美的印象,被誉为莫高窟的“维纳斯”……莫高窟保存的古代彩塑,其数量之多,延续时间之长,塑绘技艺之高,实属世界罕见。
洞窟之中,千姿百态的壁画使人满目生辉。
这些壁画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的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各种人物的历史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宗教、民族关系以及中西交通往来、友好相处的历史,使人好像走进了一座“墙壁上的图书馆”。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象征。
这些飞天脸形各异,发髻多样,身材修长,腰肢柔软,绰约多姿。
有的上身半裸,有的身穿大袖长袍;有的向上飞,有的向下飞,有的顺风飞,有的逆风飞,有的单飞,有的群飞;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冲进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
飞卷的舞带,飘曳的衣裙,十分优美,给人一种豪迈有力、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动态之美。
莫高窟的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当之无愧地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1、来到莫高窟,看着眼前的彩塑与壁画,觉得它们真是精关,我想用这些词来描绘、赞美它们: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细读第2自然段,根据要求答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优秀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优秀教案《莫高窟》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优秀教案一知识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
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师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4、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庙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下,始建于北魏晚期的十六国时期,兴建时间跨越了大约一千多年。
敦煌莫高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一、艺术特色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壁画、彩塑和佛像三个方面。
1.壁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
壁画主要分布在窟室的壁面、顶棚和门板上,包括佛像、佛经故事、世俗人物、风景等多种主题。
这些壁画既呈现出鲜明的浓墨重彩,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笔细腻。
尤其是莫高窟第17窟(东次南窟)和第96窟(北朝窟)上的壁画,被誉为“东壁画,西莫窟”。
2.彩塑敦煌莫高窟中的彩塑主要包括石雕和泥塑两种形式。
石雕彩塑雕刻精细,形象逼真,代表作品有铜檐彩塑、木雕彩塑等。
泥塑作品则主要表现在佛像的装饰和胸怀上,以泥质软腻、线条流畅为特征。
3.佛像敦煌莫高窟中的佛像造型不一,大致可以分为阿育王式、北方风格和狮子东铃式等。
这些佛像以庄严肃穆、神态和谐为特点,显示了佛教信仰的力量和崇高。
其中最著名的是高耸于第96窟中的拔仙像,被誉为“石窟之王”。
二、艺术意义敦煌莫高窟艺术不仅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1.艺术价值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法上。
壁画的色彩明亮鲜艳,表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魅力;彩塑的雕刻工艺精湛,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佛像的造型庄严肃穆,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卓越境界。
这些艺术特点都使得敦煌莫高窟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2.文化意义敦煌莫高窟所蕴含的佛教文化、艺术和历史信息丰富多样,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和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研究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和佛像,我们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究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
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

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图中用圆圈标注的地方, 原有一尊菩萨,被英国人盗走,现存波士顿博物馆。 现在还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个圆坑。
敦 煌 历 难 数 字
四 万 多 件
北京图书馆 一万余册 英国图书馆 11297册 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6000册 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 11050册 日本私人 592册 丹麦皇家图书馆东方部 14册 韩国汉城博物馆 2000余册 印度、瑞典、奥地利、原东德……
“ 墙 壁 上 的 图 书 馆 ”
洞窟492个。此为莫高窟第285窟,就 连地上的土砖,也刻有莲花图案
《西方净土变》
初唐敦煌石窟中的西方净土变绘画
西方净土变绘画和敦煌民众长期处于战争、死亡、恐惧的边缘,
寻求宗教以为心灵慰藉有强烈的关系。
取材自净土诸经之总合,以教化性为重,与隋代393 窟以全窟表
供养菩萨
供养菩萨比观音 低一级,他头梳 高髻。饰金簪手 镯,披巾着裙, 单腿跪于莲花座 上。面容丰满俊 俏,秀颈坦胸, 质丽冰肌。神情 微妙,楚楚动人。
莫 高 窟 第 3 3 2 窟
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的宗教艺术。这七、 八百年的佛教艺术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佛教雕像。 云冈、龙门、天龙山的石窟,尤以近来才被人 注意的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在西 陲敦煌洞窟里,竟替我们保留了那千年艺术的 灿烂遗影。中国竟有这样伟大的雕塑艺术,其 数量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造诣之深, 都足以和希腊雕塑艺术争辉千古!
壁画是这艺术宝库中一个重要部分。这 些内容丰富的壁画代表中国绘画发展上 的一个重要阶段──宗教绘画发展的阶段。 特别是在隋唐以前其他绘画已很少留传 的情况下,它对我们了解、研究那时的 绘画,具有特别宝贵的价值。从这些古 代宗教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实 主义艺术传统在复杂的条件下辩证地发 展的道路,可以看到当时的艺术家如何 观察生活、概括地描写生活。
解读《莫高窟》

解读《莫⾼窟》解读《莫⾼窟》 《莫⾼窟》是苏教版教材五年上册的⼀篇课⽂。
它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民的智慧。
初读⽂本,读者便会不由⾃主地被⽂字所描述的莫⾼窟吸引,彩塑、壁画的丰富,藏经洞的神奇。
那么,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往往会以莫⾼窟为核⼼,在莫⾼窟的介绍上⼤做⽂章——选⽤⼤量的图⽚、视频展⽰,辅助学⽣对⽂本语⾔的理解,也能为教学添彩。
这样的教学能满⾜五年级的学⽣好奇⼼,激发他们探究欲望,了解我国祖国古代灿烂的历史⽂化。
但是,如果教学停留在辅助介绍莫⾼窟这⼀⽂化艺术宝库的层⾯,就是⽌步在⽂本的原⽣价值,仅仅在理解⽂本内容上打转,缺少对⽂本教学价值的提升——没有⾔语智慧的理解和把握。
那么,作为⽂本的《莫⾼窟》,真正的教学价值何在呢? 莫⾼窟是祖国西北的⼀颗明珠,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作为⼀篇说明、简介性的⽂章,《莫⾼窟》语⾔凝练,层次清晰。
全⽂结构层次清晰,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部分介绍莫⾼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概貌,第⼆部分介绍莫⾼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第三部分简洁的语⾔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民的智慧。
如此宏⼤的艺术宝库,那么多的洞窟,那么多的彩塑、壁画,⽂章只⽤了⼏百字就简明扼要地概述出,“⾔语智慧”何在?⽂本⾼度的宏观把握技巧——描写时注意“⾯”上的概述,突出“点”的描写,⽐如⽂中对彩塑、壁画的介绍,“莫⾼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多平⽅⽶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跨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天⽽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种把握全貌、突出重点的描述⽅法,整齐有致的语⾔铺陈,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简洁⾃然的过渡,便是这⼀⽂本“⾔语智慧”的密码。
所以,我将《莫⾼窟》⼀课的教学⽬标这样定位:1.通过阅读,知道莫⾼窟的位置,了解莫⾼窟的⽯窟、彩塑、壁画的艺术价值;2.领悟课⽂在和结构的语⾔表达上特点,学习“点⾯结合”的介绍⽅法,⽤“有的……有的……”句式进⾏语⾔实践;3. 感受祖国灿烂的⽂化,激发学⽣民族⾃豪感,激发课外阅读、探究的兴趣。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唐代敦煌壁画的题材,为了叙述方便,大致可归纳为四类:①净土变相;②经变故事画;③佛、菩萨等像;④供养人。
彩塑的题材则只是佛、菩萨、天王等形象。
净土变相是佛教净土宗信仰流行的结果。
佛教中讲西方净土是永无痛苦的极乐世界,人死后可以往生。
唐朝初年,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吸引广大社会群众的教派,净土宗的重要宣扬者是善导和尚(公元六一三一六八一年)和他的师傅道绰和尚,善导在当时是有名的高僧,在他的主持下曾写弥陀经十万部,画净土变相的壁画三百幅,他还曾参加龙门奉先寺大佛的制作。
净土变相的形式在善导传教最活跃的时期产生的,这一时期也正是唐朝盛世的开始。
净土变相就是用图画描写西方极乐世界的楼台伎乐、水树花鸟、七宝莲池等等美丽的事物,以劝诱人们信仰阿弥陀佛,以便将来有机会去享受。
在那些有现实根据的美丽的形象中,透露出对于现实的物质生活的繁华富丽加以积极的赞扬与肯定。
这种思想虽然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然而与主张人生寂灭、世界空虚的清净的、禁欲的思想很不相同。
净土变相中充满了肯定生活的开朗的欢乐的气氛。
净土变相的构图是绘画艺术发展中一重要突破。
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而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
全图组织了数百人物及花树、禽鸟,成为一大合奏。
画幅中央部分的阿弥陀佛本尊和池前活泼喧闹的乐舞,是构图的中心,也集中地表现了宗教的,然而是欢乐的主题。
净土变相是古代美术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
它一直被后世所摹仿、复制并长期流传。
莫高窟的唐代净士变相,据一九五一年的统计,共有一二五幅。
一七二窟的净土变相可以作为盛唐时代的代表作之净土图的形式也是观经变相、弥勒净土变相、药师净土变相、报恩经变相的基本部分。
但这些变相又各有其自己的内容表现在净土图的四周。
其中有一些是生动的小幅故事画。
用连续的小幅故事画表现其内容,并获得了相当的艺术效果的佛经变相,有佛传故事变相和法华经变相。
弥勒净土变相就是在净土图四周再点缀上弥勒下生经中描写过的峰峦,图下方有婆罗门正在拆毁“大宝幢”的建筑物,穰佉王等众人正在剃度出家等等所组成的。
莫高窟阅读答案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关于莫高窟阅读答案,欢迎大家浏览。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曾曾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
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
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
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
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
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
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
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
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
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
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
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
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
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
莫高窟课文主要内容

莫高窟课文主要内容莫高窟课文主要内容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莫高窟课文主要内容,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莫高窟课文主要内容【1】课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莫高窟》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从全篇看,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
首先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然后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最后总括全文。
以这种思路安排课文的结构,可以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印象,从而认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总写:只有两句话,总体概括介绍莫高窟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突出她环境的恶劣及她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分写:第2——4自然段,文章没有按游览的顺序来描写景物,而是选择莫高窟的艺术杰作作为对象来描写,三个景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又自成一体。
在写彩塑与壁画时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得形象、生动、逼真,而且分别在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中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再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唤起读者对我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之情。
总写:总括全文,写作者的感受,突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篇课文语言精美,富有音乐感。
文章多处采用排比句,如描写彩塑时用了“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写壁画是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莫高窟课文原文【2】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 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的雕塑
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的宗教艺术。这七、 八百年的佛教艺术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佛教雕像。 云冈、龙门、天龙山的石窟,尤以近来才被人 注意的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在西 陲敦煌洞窟里,竟替我们保留了那千年艺术的 灿烂遗影。中国竟有这样伟大的雕塑艺术,其 数量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造诣之深, 都足以和希腊雕塑艺术争辉千古!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断崖口,俗称千佛洞, 上下五层,长1600多米。莫高窟是敦煌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始凿 于前秦建元二年,从隋至元,历代多有增建。现保存从十六国、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的 洞窟492窟,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15尊。其中壁画构图宏 伟多变,用色浓艳繁复,线条细密流畅,具有惊人的艺术感染力。 窟最大者高40余米,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为泥质彩塑,神态各 异。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 装饰图案。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 情光绪二十六年发现了著名的藏经洞,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精 品震惊天下。可惜被帝国主义分子纷纷掠夺而去,至今仍大量流 散国外,成为我国文化界的一大浩劫。
是繁盛而恢阔的。内容表现上可由早期(贞观时期)的繁满、中 期(武则天时期)的清虚到晚期〕(神龙时期)的复归繁盛见其 端倪;结构的发展上,虽有早期以阿隬陀佛在宝池上说法和中、 晚期以阿弥陀佛在宝地上说法的两种形式,其变化趣向始终在追 求净土模之浩大无尽;而武则天时期净土变中佛苫萨绘画风格之 多样,神龙时期出现之西域风格,更丰富了净土变的表现。初唐 净土变的多方尝试,因此奠定盛唐净土变更加开展的基础。
鹿王本生图是描叙:古代一只美丽的九色鹿(佛的前生),在江边救
起一个将要溺死的人,被救的溺人叩头拜谢,愿给九色鹿作奴,鹿王拒 绝了,只要求他在人要捕捉鹿的时候,不要说见过九色鹿。这时正好王 后梦见鹿王毛有九色,角胜似犀角。醒后就要求王悬赏求鹿,好用鹿皮 作衣,角作耳环。那溺人贪图赏格的金银和土地,便去报告了九色鹿的 所在。他负义的行为立刻得到了报应。“面即生癞,口为朽臭”。国王 带人来捉,鹿王正睡着,等鹿王的好友乌鸦啄醒他,国王已经走近,弯 弓相向。鹿王就在国王前诉说了挽救溺人的经过,深深地感动了国王。 国王觉得鹿虽是畜类,心地却很善良,便允许鹿王任意行走,全国都不 得捕捉。王后听说放了九色鹿,气忿而死。这个故事体现了对于负义与 贪心的谴责。
石窟的艺术价值:
敦煌艺术是历代画家们创意性的杰作。 在壁画当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即 使是描绘同样经变内容的艺术作品,画 家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 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
这是敦煌最美的唐代供养人画,且最前的都督 夫人比真人还大。原画已残破,这是名画家段 文杰的临摹作品,且带有研究復原性质。都督 夫人、夫人女儿、奴婢的服饰打扮各各合身, 主人面部 和装饰十分精细和準确,是研究中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最佳 图像之一。
图案主要集中在窟顶、龛楣和墙壁的下部。最主要的是窟顶部分的图案 。窟顶部分的图案大体可以分为四类:1.倒斗形窟顶中部的藻井与平顶 部分的平棋图案。2.人字披椽档间的花鸟图案。3.窟顶四面斜坡上的神 话故事图案。4.窟顶与四壁交界处的伎乐图案。
石窟的佛教价值:
敦煌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敦煌石窟佛教尊像中,菩萨的 容貌姿态是最优美、最丰富、最动人的,菩萨像展示 了东方女性美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称为“东方维 纳斯”,她的画像被世人称为“东方圣母”。 敦煌石窟中,几乎窟窟都有说法图,经变画。这 些说法图和经变画中都绘有各式各样的菩萨,有的洞 窟中四壁都绘小菩萨,还有许多单幅的菩萨画像。敦 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说法图和经变画,仅经变画中的 菩萨像,就会数在万计,是世界上保存菩萨画像最多 的佛教石窟。
《西方净土变》
初唐敦煌石窟中的西方净土变绘画
西方净土变绘画和敦煌民众长期处于战争、死亡、恐惧的边缘,
寻求宗教以为心灵慰藉有强烈的关系。
取材自净土诸经之总合,以教化性为重,与隋代393 窟以全窟表
现〈观经〉中第八、九观想内容,以为人修行观想之用,诚为一 大转向。
内容、结构与风格观之,初唐敦煌人心目中理想的净土世界
供养菩萨 (莫高窟 第384 窟)
唐代菩萨有如宫娃之娇美,这身塑像是最著名的实证,意态身 姿,令人恋慕。供养菩萨上身披天衣,下身著长裙,胡跪於莲台之上, 面相庄严,虔诚合十,表现出清净心境,丽质冰肌,把东方特有的朴 素含蓄之美表露无遗。
敦煌彩塑的发展史:
早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
敦煌艺术在中国整个艺术史上的特点与价值,是在它的对象以人物为中心,在 这方面与希腊相似。敦煌人像,全是在飞腾的舞姿中(连立像、坐像的躯体也 是在扭曲的舞姿中);人像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心吸力的飞动旋 律。所以身体上的主要衣饰不是贴体的衫褐,而是飘荡飞举的缠绕着的带纹( 在北魏画里有全以带纹代替衣饰的)。佛背的火焰似的圆光,足下的波浪似的 莲座,联合着这许多带纹组成一幅广大繁富的旋律,象征着宇宙节奏,以容包 这躯体的节奏于其中。这是敦煌人像所启示给我们的中西人物画的主要区别。
朴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风 靡北方;
中期: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造型生动、绚烂多姿
;
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
敷彩均已失却了盛期的活力。 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可以得出敦煌彩塑的盛衰史与中 国佛教艺术的变迁是一脉相承的
敦煌艺术之装饰图案
407窟的藻井,第一眼就吸引着你的是那圆光周围的美 丽的飞天群,在散着天花的空中,飞天在音乐声里不 停地回旋,飞天依靠姿态、飘带呈现在激动地然而是 有韵律的动态里,在回旋着的飞天中心,托出一朵盛 开的莲花。在这安静的莲花心里,又奔驰着三只白兔。 白兔是灵巧的,而作者更是灵巧,他用三只交织在一 起的兔耳巧妙地代替了六只兔耳,并且使白兔在固定 的位置里表现了奔跃的活动,那兔颈的飘带也加强了 奔驰的感觉。飞天的回旋、白兔的奔跃与藻井边饰垂 幔的波纹,统一在飞动的状况里,这一幅飞动的藻井, 使你想着暴雨初晴、彩霞流动的天空。
壁画是这艺术宝库中一个重要部分。这 些内容丰富的壁画代表中国绘画发展上 的一个重要阶段──宗教绘画发展的阶段。 特别是在隋唐以前其他绘画已很少留传 的情况下,它对我们了解、研究那时的 绘画,具有特别宝贵的价值。从这些古 代宗教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实 主义艺术传统在复杂的条件下辩证地发 展的道路,可以看到当时的艺术家如何 观察生活、概括地描写生活。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 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 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 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 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 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 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 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 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 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 是一座大型雕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