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

合集下载

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

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

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longzizhai 的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我暂别敦煌资料的整理已经半月了,今天又重新拾起来半月前的提纲,收集了一些资料。

可惜我的时间太有限,当时列提纲时将网撒的太开了,竟然有些收不住了。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体部分,其线条、色彩、技法、表现内容等都很值得结合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仔细研究,但是我无奈之余却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零散的收集了些资料。

以后有时间会一个窟一个窟的仔细收集资料,看得多了,自己的观点也就孕育胸中了。

以下的所有文字我甚至没有仔细读过。

先作为背景知识列出吧。

-----------------------------------------------------------------------------------------------------------------------------------------5 敦煌艺术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

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简述敦煌飞天图案美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简述敦煌飞天图案美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简述敦煌飞天图案美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曾祥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贵州黔南558000)摘要: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是精妙绝伦的,由于其形成是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漫长而复杂,因而各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点也不相同。

在兴起时期的北凉,飞天完全是模仿西域式,原始而拙朴;到西魏飞天变得轻盈,具有动感,隋代的飞天已经中国化,趋于成熟,灵动而富有艺术表现力。

唐代是飞天艺术的鼎盛时期,飞天的精彩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得以很好的体现。

从五代时期开始直至元代,敦煌飞天艺术开始逐渐衰落,飞天的造型走向程式化。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灵动历了前期的学习以后,西魏时期的敦煌飞天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由于道教的兴起,飞天形象中出现了道教羽人,在绘画形式上西域式飞天与中原式飞天并存,进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不断创新变化,中西文化的融合在这一时期的飞天造型上得以很好的体现。

西魏时期的西域式飞天在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的基础上有了一些变化,造型和色彩运用上都更为自由和流畅,飞动感增强,其代表作品为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天。

这个时期出现的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

这种飞天吸收了中国道教的文化特点,瘦骨清像,灵活轻盈,不再像西域式飞天哪样笨拙,色彩的搭配上也较为清秀自然,西域式飞天的野性色彩在其间消失,整个飞天造型的感觉更具有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282窟南壁上层的十二身飞天。

西魏以后的北周时期,鲜卑族统治者崇信佛教,与西域保持很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在此时期莫高窟再度大量的出现了西域式飞天,这种新出的飞天具有龟兹、克孜尔等石窟飞天的风格,飞天形象身躯短壮,动态朴拙,造型较北凉时期要丰富一些,不单单是静止、呆板的男性静态造型,飞天中出现了大量的伎乐场景,具有一定的动感。

最具有北周风格的飞天,是莫高窟第290窟和第428窟中的飞天。

北凉时期三窟壁画的西域风格与造型特点

北凉时期三窟壁画的西域风格与造型特点

北凉时期三窟壁画的西域风格与造型特点陈晓咚广西艺术学院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北凉属于五胡十六国之一。

北凉时期的壁画在历经千年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属于初创期。

当时佛教刚刚传入中国,随着佛教一起传入的还有西域的绘画风格与造型特点。

因此,北凉时期敦煌壁画中数量众多的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的内容、技法、颜料、赋色等都受到了西域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北凉敦煌三窟 西域风格造型特点 克孜尔石窟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022-03一、 北凉时期社会背景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北凉,坐落于今甘肃省张掖市, 都城姑臧,统治时期从公元401到公元439年。

在西晋 以后,进入中原内地的各个不同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起 了多个不同政权,这些不同政权,相互征伐,连年战火 先后替代和更迭。

由于战乱的影响,北凉的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思 想也发生了变化,政局动荡不安。

人们需要精神支柱, 而统治者们也需要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佛教的传播,在这段时期得到统治者们的支持,以佛教为题材的艺术 作品大量涌现。

敦煌由于拥有特殊地理位置,相较于其他中原地区,更容易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北凉时期敦煌石窟,与其 他位于中国内陆地区的同时期石窟壁画相比,多了一 份西域的特色。

二、 北凉时期三窟壁画与克孜尔壁画比较北凉时期是西域文化开始慢慢对本土文化产生影 响的初始期,西域文化对北凉时期敦煌壁画的影响,也 体现在了北凉敦煌三窟壁画的内容中。

在北凉时期敦 煌莫高窟中开凿的三窟,分别是第275窟、第268窟、 第272窟,时间大致是在421 —439年间。

这三个窟中 的壁画内容也受到了西域佛教壁画内容的影响,主要 内容包括佛像画、故事画、飞天和千佛等。

克孜尔石窟 又称克孜尔千佛洞,中国佛教石窟之一,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大致开凿于公元前3世纪,是古代龟兹国 文化遗存,里面拥有丰富的佛教壁画,如佛像画、故事 画等,对敦煌石窟壁画产生巨大影响。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2.3.鼎盛时期

从初唐到晚唐(618~907年),贯穿整个唐代,大约300年。 唐朝时,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 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 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了。
2.3-1唐代前期的飞天
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 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 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 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 开放的国策、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 致的。 最具有唐代前期风格特点的飞 天,是画在初唐第321窟中的双飞天和 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飞天。
2.3-2唐代后期的飞天
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了前期那种奋发进取 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在艺术造型上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 为清瘦朴实;衣饰上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神态上已由 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画在中唐第 158窟西壁大型《涅槃经 变》图上方的几身飞天。
2.4.衰落时期
2.2-1西域式飞天

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 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 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 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翔于 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 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 天。其代表作如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 方的四身伎乐飞天。
2.2-2中原式飞天
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 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种飞天 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 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 佛教飞天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 道冠。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 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285窟南壁上层的十二身伎乐飞天和两身 裸体飞天。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2010-4-19 00:00 |来自: 佛缘资讯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鲜卑族统治者拓跋氏的努力下,曾经一统中国北方,为隋代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439年,拓跋焘攻占姑臧,沮渠牧犍投降。

北凉政权业已灭亡,仅凉王诸弟仍在河西西部抵抗,其中沮渠无讳据守敦煌。

442年,无讳撤离敦煌,率万余家西渡流沙,占据鄯善,后入高昌,仍号“河西王”。

北凉王族的这次撤退,带走了大批的敦煌户口,其中绝大部分是因北魏从东向西进攻而聚集在敦煌的河西精英。

在北凉灭西凉和北魏灭北凉的两次兵祸之中,敦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442年,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乘沮渠无讳撤离之机,占据敦煌,并派李怀达入魏归降。

北魏封李宝为沙州牧、敦煌公。

444年,北魏召李宝入平城,直接控制敦煌,为经营西域和抗击北方的柔然,在这里建敦煌镇。

445年,北魏太武帝派成国公万度归发凉州以西兵,出敦煌,西击鄯善,后更破焉耆和龟兹。

此战使西域大部分地区都受北魏控制,丝绸之路再次打通,西域商人纷纷前来贸易。

但好景不长,北方的柔然很快控制了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并直接控制了与敦煌最为接近的吐鲁番盆地。

472~474年,柔然连犯敦煌,多者至三万骑。

敦煌军民在镇将尉多侯、乐洛生的率领下,几败敌军,保住了敦煌。

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北魏上层对是否要继续保有敦煌发生了分歧,不少人建议后撤凉州,放弃敦煌。

给事中韩秀则认为,如果放弃敦煌,不仅凉州不保,关中也无宁日。

孝文帝支持韩秀的意见,为加强敦煌的守备,升敦煌镇将为都大将。

485年,穆亮任敦煌镇都大将,他为政宽简,并赈恤穷乏,敦煌经济得到恢复。

492年,北魏出兵十万,击败柔然,敦煌从此得到安宁,但长年的征战和人口的流失,造成了这一地区“空虚尤甚”的局面,很难迅速恢复。

524年,北魏的北方边镇爆发六镇起义。

八月,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敦煌因盛产美瓜而名之为“瓜州”(一度易名为“义州”),辖敦煌、酒泉、玉门、常乐、会稽五郡,治所敦煌。

优秀敦煌壁画(课堂PPT)

优秀敦煌壁画(课堂PPT)
鼻大眼,耳轮长垂,体态粗壮,上身半裸, 胸饰琪洛肩 披大巾, 腰裹长裙。典型的西域特征。
3.面部晕染:采用表现明暗的凹凸法(西域式晕法)。 4.画面构图:采取散点、平列的装饰性构图形式。
20
尸 毗 王 本 生 (制 为长方形殿堂窟,窟正壁(西壁)塑 高3.40米的弥勒菩萨像,扬掌交脚坐 狮子座上。而壁画中有很多本生故事, 体现着舍身求法的境界。壁画的绘画 手法为晕染法,也叫凹凸法,线条的 外侧颜色深,里面颜色淡,以此体现 出立体效果。
3.面部晕染:中原晕染法初步运用(在人物
面部晕染两团红色来表现两颊红润泽)。
28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29
285
-
莫 高 窟 第 窟 毗 瑟 纽 天 西 魏 护 法 诸 天
30
伏羲女娲和诸神(西魏)
31
莫高窟第249窟 狩猎图-西魏 天宫伎乐
32
莫高窟249窟西魏壁画。在窟北顶下部,画面描绘两名猎者骑马奔驰,前一人拉 满弓回身射一猛虎,后一人正追猎三只黄羊。虎的凶猛,羊的惊慌,猎人的勇敢 机敏,表现得淋漓尽致。背景画山峦树木,并画有青龙、白虎,以及神话中的东 王公、西王母。
弥守节自杀因缘,是敦煌石窟同一题材中最完美的。
15
16
六、故事画(佛教史迹故事)
佛教史迹故事画 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 成的故事,包括佛教 圣迹、感应故事、高 僧事迹、瑞像戒律画 等。包含着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是形象的 佛教史资料。
张骞出使西域(初唐17)
七、山水画
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 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 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 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 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 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 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 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 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 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

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

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

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甘肃敦煌地处西陲,当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原地区战乱频仍,而敦煌所受影响不大,且该地又当东西交通要道,是印度佛教传来中国的必经之地。

据记载,早在西晋十六国时代,就有著名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来此,并号称"敦煌菩萨",东晋十六国北凉名僧昙无谶(chèn)也长住敦煌布道译经,这应是敦煌千佛洞的筆始时期。

敦煌千佛洞一名"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约25公里的三危山与鸣沙山夹峙(zhì)的河谷断崖西麓。

关于石窟群的开凿和创始,根据唐人《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是始自十六国的前秦苻坚建元二年(366),实际现存窟龛造像,因无文献和窟室造像题记可据,对于敦煌千佛洞最早的造像,一般都定为是北魏时代。

敦煌千佛洞有一个与新疆各石窟相同的特点,即在地质上同处于砂砾岩地带,石质松软,不宜于雕刻佛像,因此,只能作泥彩塑像,并把重点放在作造像背景的壁画上。

但由于新疆一带的石窟泥塑已遭毁灭,使得敦煌泥彩塑像与麦积山等地的泥彩塑像,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属于佛教的泥彩塑像就是从新疆、敦煌的石窟开端的。

敦煌千佛洞(莫高窟)现存有窟宣四百九十二个。

我国历史考古学家宿白教授把千佛洞的早期窟龛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一般说来,早期的多表现为浓厚的牛建陀罗样式,有些佛和菩萨,薄衣贴身,肢体硬直,原始的拙朴气息毕现,但面容仍接近于中国人的形象。

这说明在佛像塑造上,虽受着外来的影响,但毕竟是在中国社会的生活现实基础上,并由中国的雕塑歴师所精心创制的。

如早期的编号为259窟正龛中所塑的释迦佛和多宝佛并坐谈道和右壁養中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单身坐佛以及257窟正龛中的释迦佛说法坐像,虽然全身穿着的都是印度式架装,但从俯身向前,面露浅笑的生动形象上,可以看出雕塑作者是结合当时的生活现实,从现实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出慈祥而又庄重的佛的身份、性格的。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敦煌泥塑历史:魏晋南北朝敦煌泥塑制作工艺特色敦煌泥塑风格造型特点在塑像造型特征上,孝文帝改制以前的塑像,脸型长方,鼻挺额平,颈长,肩宽胸平,衣着式样为右袒式或通肩式,菩萨梳有高髻,上身半裸,神情端庄。

受外来影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较重。

孝文帝改制以后,中原审美观念给敦煌人物从造型到服饰以全面影响。

南北门阀世族享有世袭的高官厚禄,并有家学,文化素养很高,思想上崇尚清淡玄学,过着孤傲独立,任性不羁的生活,并以清瘦为美,这也是“秀骨清像”审美意识的社会基础。

受之影响塑像形体扁平,脖颈细长,脸型瘦长,整体形象瘦而不失骨法,对形体结构的表达能力有所增强。

塑像服饰部分也融入了中原汉式衣冠,佛像内穿交襦,后套对襟袈裟,腰围长裙,肩披裟巾交于胸前,南方洒脱的“秀骨清像”在这一时期得到体现。

莫高窟彩塑莫高窟被称为三位一体的艺术,即指洞窟形制、壁画与彩塑三个组成部分,这是游客到莫高窟必看的三个内容。

莫高窟是由何人所造?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建造所需时间多长?这些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疑问。

莫高窟的营造者大致分为3类:窟主(即洞窟的主人)、施主(出钱出力帮助窟主建窟的人)和工匠(石窟营造的具体操作者)。

而工匠按照实际需要可分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画匠、木匠等。

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需要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程序。

(一)莫高窟的彩塑是如何制作的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内容,现存上起东晋十六国晚期,中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下至西夏、元,历时一千余年间所造2000余身,其中基本完好和保存原貌者近半数。

彩塑的制作方法及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圆塑、浮塑和影塑。

莫高窟彩塑全面系统的反映了我国彩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部真实系统的彩塑史。

1.圆塑彩塑艺术之一,用具有可塑性的泥土材料制作的适合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立体造像。

敦煌石窟的圆塑制作根据所塑形像的大小,方法可分为三种:(1)小型塑像,先用木料削制成造像的大体结构,再在表面敷以细质薄泥进行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
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

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

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莫高窟壁画形象。

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并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

那时的壁画人物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
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

莫高窟第275窟北凉凿于十六国北凉(397—439)时期。

殿堂窟正壁塑有高3.4米的弥勒佛坐像,南北壁上方龛内塑姿态各异的交脚弥勒像,龛下是佛本身故事壁画。

以此窟为代表的莫高窟塑像仍显著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

莫高窟二七二窟弥勒说法图北壁北凉这是该窟早期的弥勒说法图,佛居中,菩萨侍立两侧。

菩萨体形呈S 形,头微向中倾,形成向心式结构。

佛头上悬华盖,飞天绕盖飞翔。

古代画工用源自印度的凹凸法晕染人体,以表现立体感。

由于年久色变,形成明暗对比非常强烈的小字脸。

莫高窟二七二窟供养菩萨西壁北侧北凉所有菩萨的手姿、动态或眼神都向着主尊,表现了虔敬之心,菩萨们的动态有一定的连贯性,使画面形成波澜起伏的动态。

此图色彩凝重而热烈。

莫高窟二七二窟飞天西壁主尊背光中北凉此图供养菩萨上下共四组,每组五身,每身菩萨动态各异,婀娜多姿,这组飞天面相丰满,呈“小”字脸,体形健壮,呈V字形,身披长巾,腰系长裙,在一道弧形的光环中,做波状腾飞,凌空飞舞,姿态轻盈,动感强烈。

莫高窟二七二窟白衣菩萨西壁龛内南侧北凉白衣菩萨,因身着白裙,肩披白巾故称。

此菩萨位于西壁正龛
主尊南侧,面型椭圆,手指纤细,飘带舞动,色彩古朴,富有装饰性。

莫高窟二七五窟毗楞竭梨王本生北壁中层北凉本生之意,即佛的前生。

有个名叫劳度叉的婆罗门自称如有愿以千钉钉其身者,即为之说法。

毗楞竭梨王心好妙法,他毅然同意,让劳度叉钉千钉。

这位毗楞竭梨王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

画面突出“斩钉”这一主题。

着重渲染了毗楞竭梨王一超人的忍耐力承受着肉体的极大痛苦。

痛苦的眷属更增加了画面的悲剧气氛。

莫高窟二七五窟尸毗王本生北壁中层北凉一只饿鹰要吃鸽子,鸽子求救尸毗王。

鹰向尸毗王表示,救了他就得饿死我。

尸毗王愿割己肉喂鹰而赎鸽。

鹰又要求割肉与鸽同重才能答应。

尸毗王身肉将尽,其重犹不足一鸽,于是举身做秤盘内,以示牺牲决心。

画家选择了割肉,过秤两个连续情节,概括故事的全过程,表现方法。

莫高窟二六八窟窟顶平基北凉这是莫高窟唯一的仿木构平基装饰,为泥塑叠涩式,毎方约九十厘米见方,共套叠三层,中心饰莲花,内层岔角画火焰与化生,外层岔角画四飞天,造型朴拙。

莫高窟二七五窟飞天北壁阙形龛下北凉飞天,敦煌壁画代表作之一。

此二身飞天位于该窟北壁阙形龛下的尸毗王本生故亊画中,北凉绘制。

此二身飞天面相丰圆,
躯体短壮,戴花鬘,披大巾,飘扬如鼓双翼,腰裹轻裙,姿势大方但略生硬,呈“V”字形。

变色后面部圆圈叠晕,小字脸特别显著,但与印度西域晕染不同,具敦煌本土特色。

莫高窟二七五窟飞天北壁阙形龛下北凉此二身飞天位于该窟尸毗王本生故事画中的尸毗王头光左上方、劳度叉前上方,北凉纶制。

面相丰圆,躯体短壮,戴花鬘,披大巾,飘扬如鼓双翼,姿势呈“V”字形,腰裹长裙,面部晕染,具有敦煌本土特色。

莫高窟二七五窟飞天北壁阙形龛下北凉此飞天位于该窟北壁阙形龛下的尸毗王本生故亊画中,北凉绘制。

此身飞天面相丰圆,躯体短壮,戴花鬘,披大巾,飘扬如鼓双翼,腰裹轻裙,呈“V”字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