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第八章原虫感染性疾病疟疾

传染病学第八章原虫感染性疾病疟疾
其发作表现基本同间日疟发作。 间日疟及卵型疟均有间歇期。
恶性疟: 1.发热无规律性,无明显间歇期。 2.早期畏寒、乏力、恶心、呕吐. 3.热型不规则 4.每日或间日一次,但无明显缓解间歇. 5.严重可导致凶险发作。 6.脾肿大,贫血明显
其它疟疾 1.输血疟疾 ◆潜伏期7~10日,临床症状与蚊传者相似。 ◆只有红细胞内期,故治疗后无复发 2.婴幼儿疟疾 ◆多不典型,或低热,或弛张热,或高热稽留,
间日疟发作:间隔48h后再次发作。 1.寒颤:30-60min ◆面色苍白、发绀、脉速有力, ◆皮肤似鸡皮状、牙齿抖动。 2.高热期:持续2-6h ◆全身酸痛、乏力,无明显中毒症状。 ◆面色潮红、烦躁、口渴等。 3.出汗期:30-60min ◆大汗,热退进入间歇期。
反复发作:脾肿大、贫血。
卵形疟:间隔48h 三日疟:间隔72h
◆中华按蚊、巴拉巴蚊、麦赛按蚊、雷氏按蚊、 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及萨氏按蚊等七种为主 要传疟媒介按蚊。
◆人被有传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即可受染。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四)流行特征: ◆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其次是温带地区。 ◆以间日疟为主 ◆夏秋季发病较多 ◆热带及亚热带不受季节限止
(五)有效的体液免疫可明显减少原虫血症, 清除疟原虫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六)病理变化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增生 ◆脾肿大:脾内大量吞噬细胞吞噬含原虫的红 细胞、被原虫破坏的红细胞碎片与疟色素。 ◆肿大的脾脏质硬、包膜厚。 ◆镜下:大量含疟原虫的红细胞及疟色素。 ◆脾肿不能缩小:反复发作致网状组织纤维化 ◆肝脏轻度肿大:肝细胞混浊肿胀与变性。
五、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去过疟疾流行区、蚊虫叮咬、输血史
(二)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间歇性寒颤、高热与大汗。 间隔48h、72h的规律性有重要参考价值。 2.反复发作可有贫血、脾肿大

疟疾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疟疾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雌性按蚊叮咬人体 少数为输血或母婴传播(先天性疟疾或经胎盘传 播疟疾)
疟疾的传播媒介为雌性按蚊 我国最重要的疟疾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 我国平原地区疟疾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 我国山区疟疾主要传播媒介是微小按蚊 我国丘陵地区疟疾主要传播媒介是嗜人按蚊
实验室检查:疟原虫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凡曾在有蚊季节去过疟疾流行区,或有蚊虫叮咬、或近 期有输血史的人。
临床表现: 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脾大。间歇 发作周期有一定的规律性,每次发作都经过寒战、高热 、继之大汗热退的过程。脑型疟多在疟疾发作时出现神 志不清、抽搐和昏迷。
实验室检查: 血液的厚、薄涂片经吉姆萨染色后用显微镜油镜检查, 寻找疟原虫,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厚涂片提高检出率 ,薄涂片区分种类)
临床表现-再燃与发作
再燃: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的,因此, 四种疟疾都有再燃的可能。多见于病愈后的1~4 周,可多次出现。
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 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复发多见于病愈后 的3~6个月。
诊断
临床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
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 脾大。
流行病学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 感染后有一定免疫力,但不持久 – 各型疟原虫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 反复多次感染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寄生虫病致死率的首位
– 热带>亚热带>温带 – 流行区以间日疟最广,热带恶性疟流行(最严重) – 季节多以夏秋季较多
发病机制
症状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疟原虫的种类
恶性疟
临床表现-凶险发作

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疟疾防治知识培训ppt课件

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疟疾防治知识培训ppt课件
14
疟疾的临床症状
脑型
最常见。其特点:①常在一般寒热发作2~5天后出现,少数 突然晕倒起病;②剧烈头痛,恶心呕吐;③意识障碍,可烦躁不安, 进而嗜睡,昏迷;④抽搐,半数患者可发生,儿童更多;⑤如治疗 不及时,发展成脑水肿,致呼吸、循环或肾功衰竭 。
肺型
通常出现于恶性疟病程第五天左右,表现为急性肺水肿而致 急性呼吸衰竭,并可出现昏迷,抽搐和尿毒症等表现。
10
疟疾的临床症状
一、典型疟疾
间日疟
常有头痛、乏力、肢体疼痛、怕冷、厌食、 恶心等。初次发作时,可有数日不规则的发热, 随后呈典型的间歇发作。发作周期为48小时。典 型发作可分为三期:寒颤期、高热期、大汗期。 发作2-3次后,脾脏可出现轻度肿大,质软,有 轻度压痛。反复频繁发作后,脾脏肿大明显, 质硬,压痛较重。
4
5
疟疾的流行病学
一、疟疾的病原学 疟疾的致病源是疟原虫,这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属于细胞内
寄生虫,它们以疟蚊(蚊子的其中一个属,疟蚊属的部分种类) 作为传病媒介,通过雌蚊叮咬吸血来传播病原体。 只有四种疟原虫能够感染人类,这包括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及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其中恶 性疟原虫是非洲流行疟疾的主要病原体,亦是造成患者死亡率最 高的疟原虫。 中国以间日疟与恶性疟最为常见,三日疟少见,卵形疟极少发生。 恶性疟主要发生在西南与海南。间日疟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
疟疾的流行面极广。从全球论,疟疾流行的态势非常 严重,且正在恶化。每年,疟疾引起的临床病例约有3 -5亿,有100万以上的人死于疟疾。它威胁着约占世 界人口40%的23亿人民,逐渐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影响 家庭的安宁,加大了儿童生存的危险。

疟疾的知识点

疟疾的知识点

疟疾一、概述与简介1、定义: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人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发病机制:疟原虫先后在肝细胞、红细胞内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临床特点:突发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间歇性发作。

2、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三千年前),来源于意大利文,疟疾在我国古代称为瘴气,可谓“一根枕木一条命”民间俗称“打摆子”本病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

疟疾是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脾肿大、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

3、法国人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1880年在人红血球中找到疟原虫,英国医生Sir Ronald Ross,1897年在蚊胃中发现疟原虫两人均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4、定义: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5、40%的人口生活在流行区传播速度快年死亡人数达170~250万人每天均死亡约3000人90%的疟疾发生在非洲。

6、中国21个省(市、区存在传播),90年代末,疫情出现回升,有点状暴发,面临输入病例威胁。

7、全省共分布有19个一类县区,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云南省与海南省是全国流行最为严重的疟区,昆明市作为省会城市,面临输入性病例的威胁8、疟区从事农业生产、在田棚及森林从事野外作业人员、从无疟区到疟区打工的民工、出入境留宿人员均为高危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人群普遍易感,防止蚊虫叮咬!9、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间日疟,病原为间日疟原虫;三日疟,病原为三日疟原虫;卵形疟,病原为卵型疟原虫;恶性疟,病原为恶性疟原虫。

10、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

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

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传染病学)疟疾

(传染病学)疟疾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
➢ 肝细胞内的发育 ➢ 红细胞内的发育
肝细胞内的发育
蚊子唾液中的子孢子→血液→肝脏→ 裂殖体→裂殖子→血液 ↓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肝细胞内的发育
迟发型:间日疟、卵型疟
子孢子
裂殖体
裂殖体
红细胞内的发育
(1)裂体增殖 ➢ 裂殖子—环状体-小滋养体-大滋养体
-裂殖体-裂殖子 ➢ 小部分裂殖子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上述
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全世界每年约有300 万人死于本病。居寄生虫病之最。
一、病原学
➢ 间日疟原虫P.v ➢ 卵形疟原虫P.o ➢ 三日疟原虫P.m ➢ 恶性疟原虫 P.f
48小时 48小时 72小时 36--48小时
以间日疟原虫在我国最为常见
间日疟原虫血片
左间日疟裂殖体 右间日疟配子体
三日疟原虫血象(集中视野)
➢ (4)间歇期:两次典型发作期间有缓解 间歇期
整个发作过程约6~12小时, 典型者间歇48小时又重复上述 过程。一般发作5~10次,因体 内产生免疫力而自然终止。
多数病例早期发热不规律,可能 系血内有几批先后发育成熟的疟原 虫所致。部分病人在几次发作后, 由于某些批疟原虫被自然淘汰而变 得同步。
合征,称疟疾肾病。
3、卵形疟
➢ 与间日疟相似。 ➢ ,临床表现多变,其特点:
➢ 起病后多数仅有冷感而无寒战; ➢ 体温高,热型不规则; ➢ 退热出汗不明显或不出汗; ➢ 脾大、贫血严重; ➢ 可致凶险发作; ➢ 前驱期血中即可检出疟原虫,无复发。
(二)其他症状和体征
➢ 人为中间宿主,蚊为终宿主. ➢ 肝细胞内期:复发、潜伏期有关. ➢ 红细胞内期:周期性发作有关.
三、流行病学

疟疾

疟疾

疟疾字体[大][中][小]疟疾(malaria)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出汗、脾大和贫血。

恶性疟发热不规则,易引起凶险发作,病死率较高,间日疟和三日疟常有复发。

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在多数地区发病以夏秋季为多。

【病原学】人体疟原虫分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及卵形疟原虫(P.ovale)等。

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其完整生活史需要通过在人体内和蚊体内两个阶段的发育才能完成。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进行的无性增殖又分为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两个阶段,分别在肝细胞内和红细胞内相继进行。

1. 红细胞外期①传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人时,子孢子随按蚊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

子孢子不能直接侵犯红细胞,需首先随血流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发育过程,即经滋养体、裂殖体,最终发育成裂殖子。

②裂殖子增殖历时的过程不等,恶性疟原虫经5~6日,间日疟8日,卵形疟9日,三日疟11~12日。

裂殖体成熟后,从受染肝细胞内释放出裂殖子,除大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之外,其余均可侵入红细胞。

间日疟与卵形疟原虫的子孢子呈多态性。

在进入肝细胞后,其发育繁殖的速度各自快慢不等,发育快者称为速发型子孢子,慢者为迟发型子孢子。

而且,一部分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可暂不发育,经不同时间的休眠期后才被激活,然后继续发育为成熟裂殖体。

子孢子发育繁殖的这种不同步的特点,可以解释间日疟与卵形疟的复发现象。

2. 红细胞内期侵入红细胞的疟原虫裂殖子,经过环状体(又称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裂殖体各阶段的发育,形成大量的新一代裂殖子,使红细胞崩解,引起临床发作。

所释出的新一代裂殖子,继又侵犯其他红细胞,重复上述的红细胞内期无性增殖过程,使临床症状呈现周期性发作。

经过在人体内3~6代的增殖后,部分疟原虫发育为配子体,具有传染性。

疟疾诊疗指南

疟疾诊疗指南
率和准确性。
新药研发
针对疟原虫的耐药机制,研发新型 抗疟药物,以应对耐药性问题,提 高治疗效果。
疫苗研究
加强疟疾疫苗的研究与开发,以期 通过疫苗接种预防疟疾的发生和传 播。
疟疾消除的可行性分析和未来展望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疟疾防控策略和 技术创新,推动全球疟疾消除进程。
综合防控策略
黑尿热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黑尿热 ,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表现为尿液呈黑色,伴 有高热、腰痛等症状。
脑型疟疾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脑型疟 疾,表现为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
疟疾的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方法
厚薄血膜涂片:通过取患者血液制作 厚薄血膜涂片,经吉姆萨染色后镜检 ,寻找疟原虫的存在。
分子生物学方法:采用PCR等分子生 物学方法,检测血液中的疟原虫基因 ,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01
02
03
04发热Biblioteka 疟疾患者常常出现周期性的高 热,体温可达40摄氏度以上
,伴有寒战和出汗。
头痛
患者常感到头痛,尤其是在发 热期间,头痛可较为剧烈。
乏力
疟疾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容 易疲劳,体力下降。
肌肉酸痛
患者会出现肌肉酸痛,尤其是 腰部和大腿肌肉。
疟疾的并发症和特殊情况
01
02
03
贫血
疟疾患者由于红细胞被破 坏,常常出现贫血症状。
疟疾诊疗指南
汇报人:XXX 2023-11-21
• 疟疾概述 • 疟疾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 疟疾诊疗的挑战和展望
01
疟疾概述
疟疾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定义
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疟原虫) 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通过受感染 的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控制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控制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控制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热带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大约2亿人感染疟疾,其中约有50万人死亡。

我们需要了解疟疾的流行病学以及如何控制它。

疟疾的流行病学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两种类型的蚊子传播:按蚊和埃及斑蚊。

当感染的蚊子叮咬人类时,它会释放疟原虫,进入人体内部,繁殖并导致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疟疾主要流行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在这些地区,特别是在季节性降雨和温度较高的地区,蚊子数量增加,疟疾传播的风险也会增加。

因此,疟疾的流行病学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疟疾的控制为了控制疟疾,我们需要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控制措施:疫苗接种目前还没有能够彻底预防疟疾的疫苗,但是已经研究出一些能够预防疟疾的疫苗。

疫苗需要接种几次后才能有效地预防疟疾,因此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但疫苗接种仍然是有效控制疟疾的方法之一。

蚊帐被蚊子叮咬是传播疟疾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高风险地区使用蚊帐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疟疾的风险。

蚊帐能够遮蔽睡在里面的人,防止蚊子进入,从而预防疟疾。

药物治疗疟疾可以通过用药进行治疗。

这种疗法需要持续数周时间,并且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但它是控制疟疾的另一种方法。

此外,还可以使用杀虫剂来减少蚊子的数量,但是在使用这些化学品时需要注意安全。

教育与宣传教育和宣传是控制疟疾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疟疾的危害性和预防方法,从而减少人们感染疟疾的风险。

例如,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可以帮助减少蚊子的繁殖,并保持个人卫生。

总结疟疾是一种严重的热带病,它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来控制。

通过疫苗接种、使用蚊帐、药物治疗和教育宣传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降低疟疾的发生率。

在控制疟疾方面,我们需要依据疫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然后持续监测和评估控制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和升级控制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疟疾造成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疟疾流行历史及危害
山东省曾是间日疟重度流行省份之一,传播媒介 主要为中华按蚊。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范围暴发 流行,20世纪 60年代和70年代初,先后经历了两 次大流行,年发病人数分别高达600万和400万以 上。全省各县均有发病,以泰沂山区南侧和西侧 平原地带流行最为严重,鲁中山区北坡及鲁东半 岛区发病率较低。当时鲁南、鲁西南的许多县、 市发病率达40%—50%,不少村庄发病率高达 80%—90%,有的病例因并发症发生而死亡,严 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全球的疟疾形势
流行较重的国家大多数在非洲(撒哈拉 沙漠以南),占世界疟疾病例的80%左 右。其次是亚洲,如阿富汗、柬埔寨、 缅甸、越南等国家。
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受经济、社会、医 疗服务、自然因素、抗疟药抗性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疟疾形势还在继续恶化, 流行程度有增无减。
非洲的疟疾形势
在地理上习惯分非洲为北非、东非、西非、中非 和南非五个地区。
简介人类对疟原虫的认识过程
远在殷商时代,我国就把“疟”字作为疾病记录在甲骨文 和青铜器上,战国末期就有关于疟疾流行季节的记述。但 古人认为疟疾与污浊气体有关,因此中国古代称疟疾为 “瘴气”;而英文中的疟疾一词(malaria)也是由意大利 语“坏的”和“空气”两字组成。
1880年,法国军医Laveran在血液中查到疟原虫。后来证 实: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内所引起的。
当前我国疟区分层及流行病学特征(三)
疫情不稳定地区:安徽、湖北、河南、 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这一地区历史上 属于非稳定性疟区,以间日疟流行为主, 在北纬33°以南地区有恶性疟流行,传 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经长期 防治,恶性疟的流行己消除,但近年来 间日疟疫情不稳定,出现明显回升,时 有局部或点状暴发。
(一)疟原虫的种类
已发现的疟原虫120种, 至少22种见于灵长类宿主; 19种为鼠类、蝙蝠、及其它哺乳类动物; 约有70种为鸟类和爬行类宿主
疟原虫的种类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是重要的细胞内寄 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p.v)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全球的疟疾形势
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寄生虫病。
疟疾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边缘地区 的107个国家。全世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目 前仍居住在疟疾流行区(23亿/64亿),每年患 疟人数为3.5亿~5亿,导致110~270万人口死 亡,即每天3000多人死于疟疾。其中对儿童危 害最大—每30秒钟世界上就有一个儿童因患疟 疾而丧生。
当前我国疟区分层及流行病学特征(二)
高传播地区:云南边境地区、海南中南 部山区。两个地区历史上是我国疟疾流 行最严重的地区,除间日疟、恶性疟、 三日疟外,偶尔还有卵形疟报告。恶性 疟比例高,混合感染亦多。传播季节9 -12个月。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为主要 媒介。当前疟疾流行仍较严重,间日疟、 恶性疟混合流行,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 多种抗疟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当前我国疟区分层及流行病学特征(四)
疫情基本控制地区:除高传播区和疫情不 稳定地区外,均属此类地区。各地的疫情 己得到控制,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仅有 间日疟散在发病。虽不时有当地感染病例 发生,但多以输入病例为主。
西藏林芝地区的墨脱、察隅等县,每年均 有疟疾病例报告,近年在林芝的初步调查 发现流行程度也较重,且有恶性疟流行, 但这一地区应归何种类型尚待系统的调查。
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按蚊 体色: 大多灰色 活动: 多在夜间
库蚊
伊蚊
大多棕黄色 多黑有白斑
多在夜间 多在白天
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按蚊
库蚊
伊蚊
静态:体与停落面 体与停落面 体与停落面
成角度
平行
平行
当前我国疟区分层及流行病学特征 (一)
根据当前我国各地的疟疾流行现状,在卫 生部新近发布的《2006~2015年全国疟疾 防治规划》中将我国疟区划分为3个区,即 高传播地区、疫情不稳定地区和疫情基本 控制地区。
流行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快或减 慢传播速度,构成不同的流行形式。
非洲的主要传疟媒介
非洲主要的传疟媒介为
冈比亚按蚊(An. gambiae) 致死按蚊(An. funestus) 阿拉伯按蚊(An. arabiensis)
其中冈比亚按蚊媒介能量高、 分布广泛且难以控制。
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非洲共有53个国家,受疟疾威胁的国家达50个; 撒哈拉以南地区每年的疟疾发病数约占全球发病
总数的60%; 恶性疟发病数约占全球恶性疟发病总数的75%; 疟疾死亡病例数约占全球死亡病例总数的80%以上;
多数为不足5岁的儿童。
非洲的疟疾形势
疟疾之所以在非洲肆虐,首先是因为自然环境 有利于疟疾传播,有温暖潮湿的气候、大片热 带森林和水体等;
其次是缺乏控制传染病的技术和资金。许多非 洲国家,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 件恶劣,加上缺乏资金投入,常用的控制方法, 如清除蚊虫孳生地、杀虫剂灭蚊、药物预防和 治疗等,难以普及。
一、流行病学
三个环节和两个因素 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 两个因素: 自然因素(如地形、温度、湿度、雨量等) 社会因素(如社会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 化教育、人群活动等)
疟疾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三大疾病(疟疾、 艾滋病、结核)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公共卫 生问题之一。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疾 病负担已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 2008年起,将每年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 的一日或数日作为“世界疟疾日”。根据上 述决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卫生部决定: 自2008年起,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 日”。
1891年,罗曼诺夫斯基Ro manowsky创用多色性染剂对疟 原虫染色,疟原虫的形态才被人们所认识。
1897年,英国军医R0ss证实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阐明 了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生活周期及通过叮咬进行传播, 190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