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液病急症处理

合集下载

常见血液病急症及处理

常见血液病急症及处理
6.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PLT减少:再障、白血病、 SLE、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 等。
六、治疗:
1.原则:1) PLT<30-50×109/L 2) 有出血倾向
2.糖皮质激素:首选 早期 足量 缓减
3.脾切除: 1)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月无效; 2)糖皮质激素维持量需大于30mg/d; 3)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征; 4) 51Cr 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
1、感染 2、免疫因素 3、肝、脾脏因素 4、遗传因素 5、其他因素:与雌性激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1、急性型:多见于儿童,1-2周前有病毒 感染史,并有鼻、皮肤、口腔等出血、瘀斑等, 起病急,常有畏寒、发热。内脏出血,严重为 颅内出血。
2、慢性型:出血较轻,青年女性为多,无脾 大。内脏出血少见。可因感染而出血加重。
1.粒细胞生成减少:
电离辐射、化学毒物、细胞毒性药物损伤造血; 造血干细胞的疾病:AA、MDS、AML等
2、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免疫因素:粒细胞与抗粒细胞抗体结合,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非免疫因素:病毒感染、败血症、脾功能亢进
3、分布异常
粒细胞分布紊乱: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 见于异体蛋白反应、内毒素血症。
急性型和慢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
鉴 别点 年龄 性别 发病前感染史
临床表现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形态 骨髓巨核细胞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寿命
病程
急性型
慢性型
多见于儿童
多见于青年
男女无差别
女性多于男性
发病前 2周常有病毒

感染史
出血较严重 内, 脏出血 出血较轻,以皮肤
较多见 多明显减少
粘膜出血多见 <20× 109 /L 中度减少,一般在

血液系统疾病的急诊急救

血液系统疾病的急诊急救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多由药物或化学毒物通过 免疫反应引起,起病急骤,粒细胞极度低 下时,合并严重感染,出现畏寒、高热、 急性咽峡炎、黏膜坏死性溃疡、颌下及颈 部急性淋巴结炎等,伴头痛、全身肌肉酸 痛,甚至衰竭。严重肺部感染、败血症、 脓毒血症往往导致死亡。
诊断要点
2,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常 <2.0X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X109/L, 甚至消失,粒细胞胞浆中有中毒颗粒、空 泡变性,核可固缩,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红细胞及血小板一般正常。骨髓像示各阶 段粒细胞均减少,尤其是中幼粒细胞阶段 以下几乎消失。
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 较少见的弥散性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 临床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 血、神经精神症状、肾损害和发热典型五 联征表现为特征。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1)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 以皮肤黏膜为主,严重者颅内出血。(2)微血 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中至重度贫血,伴间接胆红 素增高。(3)神经精神症状:具有一过性、反 复性、多样性等特点,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惊厥 等症状。(4)肾脏损害:蛋白尿、血尿(镜下 血尿多见)、肾功能不全。(5)发热。具有上 述五大症状称五联征,具有前三种症状称三联征。
一,血友病
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 出血性疾病,临床多见血友病A(80%)和 血友病B(15%)两型,该两型均系性联隐性 遗传性疾病,女性传递,男性发病。血友 病A为先天性凝血因子VIII缺乏,血友病B 为先天性凝血因子IX缺乏,遗传性FXI缺 乏症极少见。
血友病的出血表现
关节出血(最为多见) 软组织和肌肉出血 鼻出血 口腔粘膜出血 血尿 外伤出血

血液系统急症了解和处理血液系统紧急疾病

血液系统急症了解和处理血液系统紧急疾病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血液系统 急症可分为红细胞疾病、白细胞 疾病、血小板疾病和血管性疾病 等四大类。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血液系统急症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 包括遗传、感染、免疫异常、药物使 用、环境因素等。
危险因素
高龄、免疫力低下、长期接触有害物 质、患有慢性疾病等是血液系统急症 的危险因素。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感染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严格无菌操作
在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规范,减少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 使用抗生素,以预防和治疗感染。
加强患者免疫力
通过营养支持、免疫调节等手段, 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发 生率。
出血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血液系统急症的临床表现因疾病类型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发热、贫血、出血、感染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多器 官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诊断依据
血液系统急症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 、骨髓穿刺等。对于疑似病例,还需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以协助诊断。
血液系统急症了解和 处理血液系统紧急疾 病
目 录
• 血液系统急症概述 • 常见血液系统急症及处理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 治疗原则及方案选择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
01
血液系统急症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血液系统急症是指由于血液或造 血器官功能障碍引起的急性、危 及生命的疾病状态。
其他罕见但严重血液急症
症状
严重贫血、感染、出血等。

常见血液病急症及其处理

常见血液病急症及其处理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粒细胞生成减少:
电离辐射、化学毒物、细胞毒性药物损伤造 血; 造血干细胞的疾病:、、等
2、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免疫因素:粒细胞与抗粒细胞抗体结合,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非免疫因素:病毒感染、败血症、脾功能亢 进
3、分布异常
粒细胞分布紊乱: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 见于异体蛋白反应、内毒素血症。
6%-20% 转为慢性
1↓、形态大多正常 2.出凝血检查符合血小板型出血 3.血小板的抗体、补体 4.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
碍,成熟巨产板欠佳 5.血小板生存时间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 外周血多次查低于正常; 2. 广泛出血累及皮肤、粘膜、内脏; 3. 无脾肿大或轻度增大; 4.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数量增多或正常;
也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临床上最 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1、感染 2、免疫因素 3、肝、脾脏因素 4、遗传因素 5、其他因素:与雌性激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1、急性型:多见于儿童,1-2周前有病毒 感染史,并有鼻、皮肤、口腔等出血、瘀斑等, 起病急,常有畏寒、发热。内脏出血,严重为 颅内出血。
粒细胞滞留于循环池其他部位:如肺血管、脾 脏等
三、实验室检查: 血象:
缺无,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 加;
、可因原发病不同而有不同。
2. 骨髓象:
骨髓粒系缺如是共同的表现; 原发病的骨髓表现。
3、特殊检查:
(1)肾上腺素试验:1:1000肾上腺素0.2,皮下注 射后10、20、30测血象;检测功能池的情况(边 缘池循环池);
3.脾切除: 1)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月无效; 2)糖皮质激素维持量需大于30; 3)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征; 4) 51 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

常见血液病急症处理

常见血液病急症处理

住院日期(周)
粒缺患者的感染发生率
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极高,可达91.82%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1.82%
感染发生率(%)
P<0.05
16.30%
146/159
粒细胞数< 0.5×109/L
21/131
粒细胞数≥1.0×109/L
(1)首选静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a. 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30mg~40mg/天静滴, 连续应用3-5天。 b.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500~1000mg/天,静脉点滴,连续应用3-5天。
c. 大剂量氢化考的松冲击治疗:200-400mg/天,静
脉点滴,连续应用3-5天。 上述方法应用后改用强的松0.5-1mg/kg/天,口服 继续治疗,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停药。
至0.5-1×109/L。
2019/3/4
23
5、增加抵抗力
丙种球旦白应用:10~20g/天×3天
输注新鲜血浆 应用免疫增强剂
2019/3/4
24
6.输注单采粒细胞
输注单采粒细胞,作为抗感染治疗的辅助治
疗,但由于粒细胞半衰期短,输注数量有限, 反应较多,目前已较少采用。
2019/3/4
(3)实验检查符合下列条件
2019/3/4 35
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实验异常
①血小板计数<100×109/L(白血病、肝病< 50×109/L)或是进行性下降,或下列二项以上血小 板活化分子标志物血浆水平增高;
(a)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b)血小板第4因子(PF4), (C)血栓烷B2(TXB2), (d)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P-选择素,GMP-140);

血液系统疾病的急诊急救

血液系统疾病的急诊急救
精准医疗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精准医疗方案将为血液系统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带来革命性变革。未来将进一步优化精准医疗方 案,实现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提高疾病治愈率和患者生存质 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凝血障碍与出血
凝血障碍与出血是由于凝血因子 缺乏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性疾 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等症
状。
凝血障碍与出血的治疗包括补充 凝血因子、使用止血药物等,根 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凝血障碍与出血患者需要定期复 查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出
血情况。
04
急诊急救中的护理与心理 支持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要点
02
急诊急救流程
初步评估与诊断
01
02
03
获取病史
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 既往病史等,以判断病情 严重程度。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检 查心、肺、肝、肾等重要 器官功能,评估病情。
诊断性检查
根据初步评估结果,进行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 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急救措施与治疗
补充血容量
根据患者失血情况,给予相应的补 液和输血治疗,维持血液循环稳定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疾病,研究热点包括疾病的分子机制、早 期诊断以及诱导分化治疗等。近年来,随着对疾病本质的深入认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等新型治疗策略正在研究中。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未来研究 方向包括优化移植方案、降低移植风险以及开展新型移植策 略等。同时,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也将成为 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新途径。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血液检查、骨髓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血液检查可以发现异常的血 液成分或指标,骨髓检查可以了解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病变部位和程度。

急诊科中的血液系统急症处理

急诊科中的血液系统急症处理
并发症风险
血液系统急症患者容易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需要加强预防和护 理工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建议
精准医疗
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实现个 体化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
率。
多学科协作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血液系统急症进行辅助 诊断和治疗,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人工智能辅助
加强急诊科、血液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 之间的协作,形成综合救治体系,提高救治 成功率。
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基因编辑等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可实现对特定基因的精确编辑,为血液系统急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缺陷基因或敲除致病基因,有望从根本上治愈某些遗传性血液疾病。
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
除了基因编辑技术外,还有一些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细胞免疫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在血液系统急症的治疗 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方法针对不同靶点或途径发挥作用,为血液系统急症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并发症处理
对于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 止病情恶化。
04
药物治疗在血液系统急症中的应用
止血药物使用时机及方法
止血药物种类
01
常用的止血药物包括抗纤溶药物、促进凝血因子活性药物等。
使用时机
02
在患者出现明显出血症状,如呕血、黑便、血尿等时,应及时
使用止血药物。
使用方法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总结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详细阐述了血液系统急症的临床 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以及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介绍了血液系统急症可能出现的 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以及并发 症发生时的处理策略。

中医急症学如何处理血液系统急症

中医急症学如何处理血液系统急症

中医急症学如何处理血液系统急症血液系统急症是一类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如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在中医急症学中,对于这些血液系统急症有着独特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中医认为,血液系统急症的发生多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脏腑则是气血生成、运行和调节的重要场所。

当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血热妄行、脾不统血等情况出现时,就可能导致血液系统的异常。

对于急性白血病,中医将其归为“血证”“虚劳”等范畴。

在治疗上,强调扶正祛邪相结合。

扶正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肾,补充气血,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熟地、当归等。

祛邪则是针对热毒、血瘀等病理因素,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

例如,使用金银花、连翘、赤芍、丹参等药物。

同时,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用药。

比如,出现发热时,可加用青蒿、地骨皮等清热退热药;有出血症状时,加用仙鹤草、茜草等止血药。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中医中多属于“紫癜”“肌衄”的范畴。

其发病机制常与脾气虚弱、血热妄行有关。

对于脾气虚弱的患者,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

方中黄芪、白术、党参等药物可补脾益气,提升血小板数量。

对于血热妄行的患者,则以清热凉血止血为法,常用的方剂有犀角地黄汤。

其中犀角(水牛角代)、生地、丹皮等药物可清热凉血,控制出血症状。

过敏性紫癜在中医里可归于“紫癜风”“葡萄疫”等范畴。

其病因多为外感风热、湿热内蕴、阴虚火旺等。

治疗时需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外感风热者,常用银翘散加减,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湿热内蕴者,可用四妙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阴虚火旺者,则用知柏地黄丸加减,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中医属于“髓劳”“虚劳”的范畴。

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气血不足。

治疗上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为大法。

常用的方剂有左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

近年来低分子量肝素(LMWH)已普遍用于血 栓性疾病的治疗,它的抗凝血因子Ⅹα的作
低 分 子 肝 素 应 用 :
用大于抗凝血酶的作用,且较少引起血小板
减少而致出血,应用时亦无需实验监测。有
学者推荐LMWH治疗DIC的剂量为每日皮下注 射5000—7500抗因子Ⅹα单位,亦有作者提 出75—100IU/kg· d×3—5天,静滴。LMWH对 治疗DIC的优越性和确切疗效有待累集资料,



(1)多次化验血小板减少。 (2)脾脏不大或轻度肿大。 (3)骨髓象显示:巨核细胞增多或正 常,有成熟障碍表现。 (4)具备下列5项中任一项:a. 强的 松治疗有效,b. 切脾治疗有效,c.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阳性,d. 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阳性,e. 血 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排除继发性的血小板减少。
23


2 . 药 物 治 疗 :



(1)首选静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a. 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 30mg~40mg/天静滴,连续应用3-5天。 b.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500~1000mg/天,静脉点滴,连续应用 3-5天。 c. 大剂量氢化考的松冲击治疗: 200~400mg/天,静脉点滴,连续应用35天。 上述方法应用后改用强的松 0.5~1mg/kg/天,口服继续治疗,待病 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停药。
医疗学术讲座
常见血液病急症处理
梅河口市新华医院
2015/12/10 1
一 . 粒 细 胞 缺 乏 症

(一)概念: 当外周血中性粒细
胞绝对值小于 0.5×109/L 即为粒细
胞缺乏症,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 于 0.1×109/L 时则为严重粒细胞缺
乏症。
2
( 二 ) 诊 断 主 要 依 据

1.临床表现:多合并感染, 来势凶猛,病情进展迅速,体 温多高达 39℃以上,局部体征
21
2 减 . 少 重 性 症 紫 特 癜 发 的 性 诊 血 断 小 : 板
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② 有三个以上的部位出血, ③ 外周血血小板<10×109/L。

22
( 三 ) 治 疗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
防止外伤和避免应用影响血小板
功能的药物,保持大便通畅,避 免因排便用力而并发颅内出血。
(3)实验检查符合下列条件
29
同 时 有 下 列 三 项 以 上 实 验 异 常

①血小板计数<100×109/L(白血 病、肝病<50×109/L)或是进行 性下降,或下列二项以上血小板活 化分子标志物血浆水平增高;

(a)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b)血小板第4因子(PF4), (C)血栓烷B2(TXB2), (d)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P-选择素, GMP-140);

8
常 用 的 第 二 代 头 孢 菌 素 :

头孢呋辛(伏乐欣、西力欣)。

头孢替坦、头孢西丁
9
常 用 的 第 三 代 头 孢 菌 素 :

头孢哌酮加酶抑制剂(舒普深、 海舒必),头孢他啶(夫达欣、 凯复定),头孢哌酮(先锋必、
达诺欣),头孢曲松(罗氏芬、
菌必治),头孢塞肟(凯福 隆)。
10
常 用 第 四 代 头 孢 :
可不明显。常见感染部位:上
呼吸道、肺部、消化道、泌尿 道、血液。
3
2 . 外 周 血 :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而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多正常或
减低。
4
3 . 骨 髓 象 :

若骨髓粒系增生良好或低下及 成熟障碍,前者提示粒细胞无 效生成,破坏过多或分布异常,
后者则说明粒细胞减少多系骨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 (肝病<1.0g/L,白血病<1.8g/L) 或>4.0g/L或呈进行性下降;
30
同 时 有 下 列 三 项 以 上 实 验 异 常





③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 (肝病>60mg/L)或血浆D-二聚体水平 较正常增高4倍以上(阳性); ④PT延长或缩短3s以上(肝病>5s), APTT延长或缩短10s以上; ⑤AT-Ⅲ活性<60%(不适用于肝病)或 蛋白C(PC)活性降低; ⑥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 200mg/L; ⑦因子Ⅷ∶C<50%(肝病必备); ⑧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80ng/L 或凝血酶调节蛋白(TM)较正常增高二 倍以上。

清除患者体内的抗血小板抗体 。
26
4 . 输 注 单 采 血 小 板 :

输注 1u 单采血小板( CS—3000
分离机单采)可提高血小板
20~30×109/L ,输注血小板前 可予以免疫球蛋白10~20克静脉 输注以减少血小板破坏。
27
三 、 (弥 散 )性 的血 处管 理内 凝 血

(一) 概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概念处理是由多种病 因导致血液在微血管内广泛形 成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和血小板并继发纤维蛋白(原) 溶解(纤溶)引起全身性血 栓—出血综合征。DIC可见于临 床各科,尤见于急危重患者, 如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
至粒细胞恢复至 0.5~1×109/L 。
17

丙种球旦白应用:10~20g/天 × 3天
5 、 增 加 抵 抗 力
输注新鲜血浆 应用免疫增强剂
18
6 . 输 注 单 采 粒 细 胞

输注单采粒细胞,作为抗感染
治疗的辅助治疗,但由于粒细
胞半衰期短,输注数量有限, 反应较多,目前已较少采用。
DIC
36
1 . 去 除 病 因 和 支 持 疗 法

去除原发病因将会终止血管内凝 血,故病因治疗乃是DIC治疗成败 的关键。同时积极扩充有效循环血 量,改善微循环、保护脏器功能是 DIC的基本治疗,可选用低分子右 旋糖酐、莨菪碱类药物、舒血管药 物;此外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失衡、 营养不良等。
37


糖肽类:去甲万古霉素(万迅)
万古霉素(稳可信)
替考拉宁(他格适)


它:夫西地酸钠(立思丁) 哌拉西林加三唑巴坦(特 治星)
14
( 3 ) 防 治 霉 菌 感 染

①预防用药:可采用口服药物:酮康唑、伊 曲康唑或氟康唑。

②治疗霉菌感染:采用氟康唑、二性霉素 B 、
脂质体二性霉素 B 、伊曲康唑(斯皮仁诺)、
伏立康唑 (威凡)、卡泊芬净
15
4 . 应 用 造 血 因 子 以 促 进 粒 细 胞 恢 复 :

常用的药物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 G—CSF (格拉诺赛特、惠尔血、
吉粒芬、欣粒生、特尔津、洁欣); 粒单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生
白能、特尔立)。
16
通 常 用 法 :

50μg-300μg/天皮下注射,直
38
①严重出血倾向性疾病如肺咯血、消化道出血、
颅内出血、严重肝病、手术切口未愈等。
下 列 情 况 慎 用 肝 素 :
②急性DIC伴有任何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③蛇毒所致的DIC。 ④DIC晚期,患者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及明显纤 溶亢进。

肝素应用剂量与方法无统一规定,根据病因、临 床类型、病期而定。现主张小剂量普通肝素每 6000IU静脉持续滴注或间歇用药即可改善出血症 状,如系感染引起急性DIC,剂量可酌情加大, 肝素用量可用凝血时间或APTT进行监测,以延长 正常值的1.5—2.5倍为宜,提示此时肝素剂量合 适。一般应用3—5天,如出血停止症状改善凝血 象恢复正常可逐渐停用肝素。
髓增生不良所致。
5

1.积极去除病因,避免再次应用 影响骨髓造血的药物。
( 三 ) 主 要 处 理 措 施

2.采取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加强
护理,有条件进住层流室,如无层流 室,进住单间病房,避免探视。

3.积极防治感染
6

3 . 积 极 防 治 感 染
(1)无感染者,可不用抗生素 或以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28
DIC

1、DIC诊断一般标准:
(1)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如感
二 ) 诊 断 标 准 :
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 及创伤等。 (2)有下列二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严重或多发性出血倾向;
(
②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
克; ③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 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或不明原因的 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 ④抗凝治疗有效。
31
有 2 下. 列疑 二难 项或 以特 上殊 异病 常例 :应
①血浆凝血酶原碎片1+2 (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 合物(TAT)或纤维蛋白肽A (FPA)水平增高; ②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 (SFM)水平增高; ③血浆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 合物(PIC)水平升高; ④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增 高(阳性)或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TFPI)水平下降。
现认为LMWH治疗慢性、亚急性DIC及预防DIC
肝素是主要的抗凝药,多数学者 主张选择性地应用肝素。主要适 应征有:
①明确的高凝状态;
②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呈进行性下降、
2 . 抗 凝 治 疗
微血管栓塞表现(如器官功能衰竭) 明显的患者; ③肿瘤引起的慢性DIC。 ④消耗性低凝期但病因短期内不能 去除者,在补充凝血因子的情况下 使用。
24
适用于
( 2 白) 冲大 击剂 治量 疗免 :疫 球 蛋
①有激素禁忌症; ②激素冲击治疗后无效; ③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