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山中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

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

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 山中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注释 注:此诗原题《思归》,为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所写。

山中的诗意/山中的意思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

黄叶在漫山飘飞。

山中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 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 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 在异乡、 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 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 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 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 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 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 “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 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 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 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 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 《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 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

这里, “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 “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 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 似出自宋玉 《九辩》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 而 《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 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 如果从前面提到的 《羁游饯别》 、 《别人四首》 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 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山中的原文及翻译

山中的原文及翻译

山中的原文及翻译山中的原文及翻译《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

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山中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原文山中唐代: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注释1.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一作“溪清”。

2.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3.元:原,本来。

4.“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

空翠:指山间青色的潮湿的雾气。

鉴赏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

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

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

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

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

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

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

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山中》原文及注释

《山中》原文及注释

《山中》原文及注释《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中》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山中》原文及注释山中唐代: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注释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一作“溪清”。

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元:原,本来。

“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

空翠:指山间青色的潮湿的雾气。

鉴赏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

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

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

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

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

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

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

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

山中译文赏析【唐】王勃

山中译文赏析【唐】王勃

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
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 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 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山中 【唐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 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 念着早日回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更何况秋风风寒,傍晚暮 气沉沉。更难耐深山重重,黄 叶在漫山飘飞。
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
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
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 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 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 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滞:留滞。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红叶飞。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诗《山中》年代:唐作者: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品赏析【注释】:①滞:留滞。

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③况属:何况是。

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

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

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王勃《山中》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一】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

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

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赏析二】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

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

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赏析三】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山中王勃的诗

山中王勃的诗

王勃的古诗《山中》《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1.滞: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2.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3.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4.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5.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译文】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使我想起自己已经在外乡滞留的太久。

思念着万里之遥的故乡,我已准备踏上归程。

更何况现在已经晚秋风高,满山遍野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舞,让我更加思念家乡。

【简析】《山中》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

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

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

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

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

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勃山中原文及翻译
【原文】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⑴,万里念将归⑵。

况属高风晚⑶,山山黄叶飞。

【注释】
⑴滞(zhì):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白话译文】
长江滚滚我悲叹久留异地,远隔万里内心盼望把家归。

况且正赶上秋风晚间吹起,山山岭岭都只见黄叶纷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

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

”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

”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

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

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作品介绍】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

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

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