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研究发展演变和展望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智力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年轻时就应该尽力发展智力,使之走向成熟。
虽然智力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一般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会在各方面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智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需要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例如,现在人们需要掌握各种知识、技能和技术来使用电脑和互联网。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学习和探索的机会,人们的智力水平必须不断升级。
其次,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并且要求人们有更高的智力水平以适应这些变化。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从事农业工作,而现在很多人从事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
这些行业需要更精细、更复杂的智力活动,人们需要有更高的智力水平才能适应这些变化。
其三,传统的智力评估体系也在不断地进化。
以前,智力评估主要使用智商测试来评估一个人的智力。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智商测试只是评估一个人智力的一种方法,并不能全面评估一个人的智力。
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的智力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而这种综合决定的过程非常复杂。
其四,人们的教育方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以前,教育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而现在人们越来越看重非传统教育,比如网络教育、在线教育等。
这些新兴的教育方式需要人们有更加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学习方式,要求人们有更高的智力水平。
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智力也在不断提高,智力平均水平也在不断上升。
这样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有更高的智力水平来推动。
综上所述,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既包括人们对智力的不断要求,也包括智力的评估体系不断进化,以及人们的教育方式和社会进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等方面。
最终,智力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我们应该积极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并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智力开发的最新研究及发展趋势

用一 定的程 序 在 较短 的时 问 里 , 智 力 进行 集 中 对 开发 , 为智 力开发 的训 练模 式 ; 种是 把智 力开 称 一
发 融 人 到 日常 的 教 学 活 动 中 , 为 智 力 开 发 的 教 称
疑具 有很大 的 理 论意 义 和实 践 价值 , 因此 智 力 研
究 一直是 教育 心理 领域 的热点 问题 。 自从 F G l n 16 ) 出遗 传 和 智 力 的关 系 at ( 89 提 o 问题 以来 , 力研 究 出现 了众 多 不同 的理论 , 智 这些 理论 概括起 来 可 分为 两 大 类 。一是 心 理测 量 学 的智 力理 论 , 是认 知 心 理 学 的 智力 理 论 。 目前 一 国际心 理学 界 比较 薪且 又有较 大影 响 的智力 理论 有 两个 , 个是斯 腾伯 格的智 力 三元理 论 , 个是 一 一
创 造 和 实 践 , 把 这 三 种 成 份 运 用 于 指 导 和 评 估 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研 究
加德 纳 的多 重智力 理论 受 到了教 育界 的广泛
关 注 , 由此对学 校 的课程 改革 、 学 生 咨询的方 也 对
式 方 法 、 学 生 的 评 估 都 带 来 了一 系列 的变 化 。 对 在课 堂上 , 理 论认 为 八 种 智 力在 完 成 社 会 功能 该 时都重要 , 因此 教师要 同等 看待 这八种 智力 , 和 这
此 密 切 , 致 R. . ae(00 [:p.1 — 2) 以 E M yr20 )1 ( 59 53激 p
加德 纳 的多重智 力 理论 。前者属 于认 知 心理学 的 智力 理论 , 关注 智力 内部 心理结 构 的研究 , 后者 是 心理 测量学 的 智 力理 论 , 注智 力外 部 行 为 结 构 关
简述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简述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儿童时期到成年时期逐渐增强和完善。
以下是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1. 儿童期:在儿童期,智力发展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和语言
能力的提高来实现。
婴儿时期,他们通过感官和运动探索世界,并逐渐发展出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记忆、注意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逐渐增强。
2. 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特征是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具体到抽象,他们开始能够处理更复杂的问题和概念,更加独立地思考和决策。
3. 成年期:成年期智力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成熟和专业知识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和复杂,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此外,成年期还伴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发展,使个体在特定领域有更高的智力表现。
总体而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儿童时期的基本认知能力向成年时期的复杂、成熟的思维能力发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个体之间的智力发展差异很大,每个人的智力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过程和速度。
智力的发展趋势

影响智力的五大因素_智力的发展趋势个体智力的发展不是等速的,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停止增长,随着人的衰老,智力开始下降。
个体智力的发展不是等速的,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停止增长,随着人的衰老,智力开始下降。
许多研究都表明,出生后的头几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智力发展得特别迅速。
心理学家平特纳(R.Pintner)指出,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从5岁到10岁,发展虽没有如此之快,但仍旧在发展。
再过5年,发展就逐渐减慢。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room)认为,出生后头4年智力发展最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也认为,出生到4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性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经过多年研究,也认为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发展的限度是14-16岁,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都否定了这种看法。
当代的一些研究表明,人即使到了老年,智力还可能有所增长,只是这种增长只限于智力的某一个方面,而且比较缓慢。
朱智贤教授指出:"关于人的智力的发展限度问题,目前还无十分可靠而一致的结果,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楚的:人到18岁左右,智力已达到成熟时期(与成人接近)。
在此以后,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总的智力能量虽然不会有显著增长,但某一方面的智力可能还是以不同的速度在增长着。
"通常是身体健康、勤奋、参加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智力的衰退较慢,体弱、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部有疾病的人,智力衰退迅速。
布卢姆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言语能力通常在80岁时只稍有衰退,在90岁时也只有中等程度的衰退,而有些智力在80岁至90岁时还在继续增长。
近来,德国的解剖学家赫伯特·豪格160名20-111岁的尸体进行研究,发现大脑的神经细胞几乎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亡,只是细胞体的缩小,这种缩小一般在60岁以后开始,90岁前只缩小百分之7-8。
智力变化

智力的发展人的智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
个体智力发展的进程一般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关于智力的发展,心理学家们曾提出过很多假说,早在30年代,桑代克曾绘制过学习能力与年龄的关系曲线,他指出:学习能力到23岁左右达到最高峰,一直到45岁,学习能力并不低于17~18岁的学生,但45岁以后,学习能力就显著下降。
另外,还有宾特纳的智力生长说,他认为从出生到5岁,智力增长最快,5~10岁,智力增长虽不及前5年迅速,但发展仍是持续上升的,从10~15岁智力增长速度减缓,从16~18岁,智力测验已不再发现有增大的现象。
布卢姆1964年根据自己对1000名被试的跟踪研究,所提出的智力发展假说,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重视幼儿早期教育的热潮。
他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作为100%,那么,5岁之前就可达到50%,5~8岁又增长30%,剩余的20%是8~17岁获得的,如图7-3布卢姆智力年龄曲线。
布卢姆这一研究成果和我国对脑电波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脑的发育在5~6岁和13~14岁是两个加速期的观点是吻合的。
14岁以前智力发展曲线是近似于直线型的,20岁之前是不断上升的,30岁左右达到高峰,35岁以后有下降趋势,对于这一点,贝利(Bayley)1968年的研究最有代表性,他用三种智力量表,对同一组被试追踪考察达36年之久,根据研究结果,绘制出智力成长的年龄曲线(如图7-4)智力年龄曲线。
该研究表明,1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的发展,以后开始缓慢到25岁达到最高峰,26~36岁保持高原水平,36岁有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一般智力增长曲线从总体上看呈负加速度增长的趋势。
智力的衰退象智力增长一样,不同性质的智力衰退速度也是不均衡的。
如手眼协调,动手操作以及技术能力一般从33岁开始表现出衰退现象,到60岁衰退速度加快,而写作能力约65岁之后才开始出现衰退现象。
人类智力研究的新进展

人类智力研究的新进展智力一直是人类欲了解的难题之一。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人类智力研究也在持续进行。
在过去的十年间,人类智力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在古老的难题上更加深入和广泛地研究。
本文就将重点介绍这些新的进展,以便于帮助大家了解人类智力研究的现状。
一、儿童智力的实验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儿童智力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智力在很多方面都比成年人更加灵活和创新。
他们在观察和理解新信息的过程中,往往比成年人更加快速且全面。
同时,由于儿童生理机能的持续发展,他们的大脑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智力任务和挑战。
而在实验研究中,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发现。
比如,儿童在面对认知和记忆任务时,不仅能够很好地运用现有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具备创新和创意表达的能力。
这些发现表明,儿童在探索认知任务的过程中,与成年人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深入研究儿童智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智力的本质。
二、基因与智力的关系另一个颇受关注的新进展是,科学家开始通过研究基因与智力之间的关系,探索智力的遗传机制。
随着基因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现在能够更好地分析个人DNA中的变异和突变,帮助我们理解智力基因的呈现方式和对个体智力表现的影响。
然而,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只有一小部分基因与智力表现有明显的相关性。
尽管如此,这种研究方法还是有望为我们探索影响智力表现的遗传因素提供有益的线索。
三、智力训练和认知训练智力训练和认知训练又是人类智力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主题。
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年中,科学家不断研究智力和认知训练对人类大脑和智力的影响,尝试寻找更有效的训练方法。
通过这方面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对大脑和智力的训练方式对于改善大脑发育和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影响。
特别是一些生动有趣的刺激游戏和高度集中的认知治疗方法,能够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从而提高大脑对新认知过程的适应性。
四、人工智能的发展最后,人工智能也是现代人类智力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人类智力水平发展曲线

人类智力水平发展曲线人类智力水平的发展曲线可以被划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人类智力萌发的早期,随后是探索、创新以及技术的发展,最终是智慧和创造力的显著提升。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阶段进行详细探讨。
1. 早期萌发阶段在人类智力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主要依赖本能和简单的工具。
人们的智力活动主要是直接回应环境刺激,如饥饿、寒冷、疼痛等。
这些基本需求促使人们开始开发简单工具,如石头和棍子,以实现更好的生存需求。
在这个阶段,人类智力的水平并没有显着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需要时间和经验来发掘资源和创造更复杂的工具。
因此,智力的改进是一个相对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都需要花费时间去积累经验和知识,并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2. 探索和创新阶段在人类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人们通过探索和创新,创造出了更高效的工具和技术。
这个时期又被称为“发明时代”,主要是因为人们通过发明和创新不断改进工具设计和操作程序。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智力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语言的发展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
人们开始使用语言来传递信息、组织思想,并建立了协作的方式和基本科学概念。
这个时期的重大发明包括:轮子、锤子、锯、纺织机、印刷术等。
这些发明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飞跃性的进步,这标志着人类智力的显著提高。
3. 智慧与创造力的提高阶段在人类智力的最新发展阶段,人们不断地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执行方式。
这个时期包括了诸如人类学、人类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这些学科的进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人们还通过更透彻的研究发现了更广泛的科学原则,例如永恒主义和启蒙运动。
人们也逐渐受到科学思维的影响,创造出许多新的想法和发明,例如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这些又进一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总结总体来说,人类智力水平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和变化。
从早期的直接回应环境刺激的基本需求开始,到探索和创新创造出高效的工具和技术,再到智慧与创造力的显著提高,在每个阶段,人类都在不断地前进。
智力的心理学研究回溯:特点、问题与展望

21 00年第 2期
智 力 的 心 理 学研 究 回溯 : 点 、 特 问题 与 展 望
宋爱 芬
( 昌吉学 院社会科 学 系 新 疆 昌吉
摘
8 10 ) 3 10
要 : 力的 内涵、 智 智力结构 、 智力的类型及儿童智 力发展 规律等是 心理 学界 的 一项 重要 研 究 内容 , 但
工的三个维度——内容 、 操作和结果 , 细分出 10 2 个智 力成分 , 并用毕 生精力 研究 每个成 分 的含义 。 吉尔福特首开在认知的动态过程中思考智力成分 之先 河 , 力 的动态研究 提供 了重要 启示 , 因 为智 但
其智 力成分 过于庞 杂而影 响 了运用 。 第三、 于 “ 力 类型 ”的探 究 , 关 智 即按 “ 萝 切 卜” 的思 维 方 式 , 讨 有 多 少种 智 力 因素 。如 桑 探 代克 把智力 活动分 为三类 , 即社 会 的智 力 、 体 的 具 智力 和 抽象 的智 力 。加 德 纳 则 将 智 力 区分 为八
就 是有机 体对新 环 境充 分适 应 的 能力 J 。这 种观 点 与 日内瓦学 派 皮 亚 杰 的认 识 一 致 , 者 认 为 智 后
分工客观上要求心理学能提供个体智力差异的信
息, 以备人尽其才。就像我们在成长过程中, 通过 与各种 各样 的人 交 往 , 会 到 “ 心 如 面 , 不 相 体 人 各 同” 一样 。作为心理 测量学 的早期工作 者们 , 首 当其冲地意识 到个 体 间的智力差异 是客观存 在 的, 也是 可 以测 量 的 。在 外 部 需要 和 内在 自觉 的
由于问题本 身的复杂性 , 究结论 并不唯一。本文对心理 学界对 智力 的研 究过程进 行 了回顾和 总 结, 出了 研 指 以往研 究存 有的 问题 , 并提 出建议 。 关键词 : 力; 点 ; 智 特 问题 ; 望 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力研究发展演变和展望摘要:纵观人类对智力研究的漫长历史,从早期的哲学思考到如今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人们对智力的内涵、结构、发展机制、测量方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回顾自古希腊的先哲们到近代西方心理学家对智力的理解,分析现代智力研究的发展和演变。
对智力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可以看出智力研究的新取向是:智力的内涵从一元单维向多元系统发展;智力研究更加重视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和在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运用。
关键词:智力;智力理论;心理学智力究竟是什么?智力的本质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智力是如何发生如何发展的?我们如何测量智力及其影响因素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始终困惑着智力研究者,一代代心理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理论,心理学界对智力的研究一度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
从心理学还在哲学母亲的孕育中以来,在千年的研究探索中,智力的本质始终没有定论,人们就智力究竟是什么的争论,使对智力的研究成为心理学研究中最有活力、最有朝气的领域。
一、西方对智力是什么的历史探讨智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追问连同我是谁、生命从何而来一道成为哲人们的永恒话题。
对智力的讨论至少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认为学习能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能力强能够举一反三的人是聪明人,而学习能力差且容易遗忘的人则是愚笨的人。
柏拉图认为在智力方面,人们是生而平等的,而个体智力的差别是后天形成的,即主要由于教育和榜样作用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社会不同阶层的区别是智力个体差异的原因,上帝赋予人的天赋是并不均等。
而且在个体成长中智力天赋是固定不变的,将生育限定在那些处于社会阶层高的人,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智力水平。
亚里士多德根据反应的“敏捷”和“迅速”来判断智力,聪明的人体现在他对事物现象及其原因的快速反应和理解上。
17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区分了自然性智慧和获得性智慧,前者是个体从实践和经验中获得的,后者则是通过文化和他人传授获得。
著名哲学家洛克重视智力与反应速度间的关系,认为能够快速记忆和学习的人比较聪明,且区分不同事物的能力也比较高。
18世纪哲学家康德认为,智力是一种高级认知能力,智力主要包括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
19世纪被推崇为“美国心理学之父”的詹姆斯则区分了人与动物在智力方面的差别,即人类能发现不同观念间的相似性。
詹姆斯还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智力,即分析智力和直觉智力。
纵观西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智力概念的理解和分类,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不同的哲学家对智力的内涵及其分类不同,可他们均强调智力的核心成分应该是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智力主要表现为一种认知能力,人们常常将智力与快速反应能力相联系。
二、现代智力研究的发展与演变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科学心理学为标志,人们对智力的研究从哲学层面的探讨开始转到心理学范式的研究,同时“智力”(Intelligence)应运而生。
研究者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智力可能的结构、智力形成机制和发展特点、影响智力的因素及测量智力的方式、标准进行了丰富的研究。
对智力的深入、科学的研究推动了人类对智力本质的认识。
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展、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心理学对智力理论体系的建构也逐渐丰富充实。
系统的智力研究从20世纪初至今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化——心理测量学取向、认知心理学取向、文化生态学取向、智力多元化取向和神经生理学取向。
20世纪50年代前,智力研究领域是心理测量学取向一统天下,心理测量学取向最基本的假定是:智力是稳定的。
正因为智力是稳定的这个前提,智力才可能被测量和评判。
心理测量学取向认为智力测量可以以因素分析法为主,通过对智力结构的因素分析,探寻出构成智力的主要因素。
不同心理学家纷纷提出自己对智力因素的建构:斯皮尔曼说明了智力双因素理论、瑟斯顿建构了智力群因素理论、吉尔福特提出了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卡特尔提出了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理论。
但以上智力理论均对智力构成因素进行静态分析,并没有看到智力动态过程性的特点。
迄今为止,尽管心理学家们逐渐摒弃了从心理测量学方面研究智力,但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构建的智力测量和评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仍然最为广泛,根据因素分析法编制的各种智力测验在西方人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20世纪6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研究兴起,心理学家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智力心理测量学研究取向局限在对智力结构的静态描绘,忽略了智力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的事实,因此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为心理学家从内部行为结构对智力进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们采用成分分析法来刻画智力的加工过程,从信息表征和加工方式上来寻求智力差异的原因。
詹森、戴斯是智力认知取向的主要代表,戴斯等人于1900年提出了PASS模型理论。
PASS模型将传统的因素分析法、认知加工的理论及方法与鲁利亚提出的大脑功能分区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智力“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模型。
相比于心理测量学取向,认知心理学取向从探寻智力的结构模型到描绘智力加工过程模型的转变,在对智力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上前进了一步。
认知取向虽然认识到智力是一个动态加工过程,并在传统心理测量学取向的基础上完善了研究方法,但仍存在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如不能提出智力个体差异的相关解释,对智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缺乏对情境变量的考察,没有能够行之有效地验证其理论的智力测验。
无论是心理测量学的结构论还是认知心理学的过程论,二者均从内部结构方面对智力进行了说明,在这个意义上看,二者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将智力局限在“纯粹的智力”,忽视了影响智力的外部世界——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对智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呈现出文化转向运动,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对智力生物因素的宽泛研究成为可能。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智力研究出现一种新的取向——文化生态学取向。
智力的文化生态学取向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博瑞,他提出研究智力的两种方式:一是智力文化研究,即强调文化环境对个体智力形成的影响;二是智力种族研究,即强调生物因素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我们认识到智力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智力。
智力的文化和生态学取向突破了智力研究中单纯考察智力内部结构的局限,更加看重智力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及生物遗传的影响。
结合智力的文化因素和生物生态因素的研究顺应了智力研究的整体趋势。
智力研究方向的不断拓展,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意识到智力的内涵不是简单的学习能力或是认知速度,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的体系,只从一个侧面对智力本质进行归纳难以把握智力本质的复杂性。
20世纪80年代后,智力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取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等。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不仅是一种而是一组能力,智力多种能力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智力系统。
加德纳最初认为存在7种智力,后来又增加到9种,即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主义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
另一位多元智力理论的代表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存在跨越文化的三个基本信息加工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斯腾伯格认为人们对信息加工的差异是因为个体在这三个成分上存在差异。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脑科学、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兴起了一个新的智力研究取向——神经生理学取向。
2002年,加里及其同事在综合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对人工神经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智力的神经可塑性模型。
神经可塑性模型中个体智力随其大脑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神经可塑性程度的高低反映了个体神经联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标志着个体间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个体神经可塑性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环境刺激能够激发神经系统对任务进行调节来发展神经联结,同时神经系统的调节和适应能力也随时间、区域的不同而变化,这也就确定了智力发展关键期的存在。
神经可塑性模型试图将心理测量学对智力研究的理论与神经科学中认知科学在智力研究中的发现进行整合,来说明智力的生理基础和本质。
神经可塑性模型的提出使人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智力发展与神经系统的密切关系。
纵观智力研究不同取向的发展,传统的智力理论尚未退出历史的舞台,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智力理论纷纷登场,不同研究立场和方向的智力理论日臻成熟。
研究者们提出了丰富多彩的智力理论,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充实了我们对智力的认识,让我们对智力本质的探索越来越全面,对智力的发生和发展的认识越来越具体。
三、智力研究的新取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功教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各国综合实力竞争的最终决定力量,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充分地培养人才,如何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让智力研究更加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要,成为心理学家们迫切需要研究和解答的问题。
同时,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自我成长发展规划的需要,也成为我们不断进行智力研究的动力。
1.智力的内涵从一元单维向多元系统发展,对智力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增多传统的智力观将智力研究局限在狭窄的学业智力上,其编制的一些智力测验仅仅测量的是个体言语和数理逻辑的能力,忽视了个体在生活中遇到其他情景并成功应对也可以纳入到智力研究的范畴,而且以往过于简单的智力观并不符合人类智力活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不仅需要进行理论探讨,也应该将科学心理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中,考察理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智力进行系统研究逐渐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智力研究出现多元智力理论,如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提出三元智力理论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不同取向智力研究成果的融合统一,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大多采取了系统论的观点,试图整合各种智力理论的合理之处。
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脑成像、人类基因解码、人工智能等高端科学技术让研究者们更精确地检测智力的神经生理机制成为可能,智力研究开始将宏观解释与微观探查相结合。
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智力这一复杂的心理现象时,必需打通学科与专业的界限,将心理学与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各领域专家通力合作,跨专业跨学科建构智力理论,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智力。
2.力研究更加重视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早期智力理论研究,尤其是智力测量方面特别注重对“纯净的”智力的评定,即不受任何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智力。
随着智力神秘面纱的层层揭开,智力研究范围的渐渐扩展,人们发现将智力研究孤立于形成和发展智力的社会文化这一大环境之外,人为地局限智力的研究领域,只会让智力研究停滞不前,得出片面狭隘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