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共14页文档

合集下载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看法(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看法(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看法之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010-10-28 12:48:30)转载标签:杂谈马克思主义的最大错误就是制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颠倒了因果关系的哲学理论命题。

“社会存在决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及整个共产主义理论学说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个基础由于是错误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都是错误不能成立的。

作为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一命题是无可非议的,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根据这一命题推出“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或“社会存在决定是社会意识”的命题,那么就是谬误的了。

首先,“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不能成立。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即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自然包括精神意识在内)都是物质不同形态的存在,那么再来一个“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这岂不是在荒唐的说“物质存在决定物质存”在吗?“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意味着精神意识不属于物质存在,这实际上违背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而滑入了二元论。

其次,“社会存在决定是社会意识”的命题不能成立。

其实,只要弄清了相关概念的内涵,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社会意识:意识是人类的反应机能、属性,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的需要、欲望、选择认知、思想、思考、判断、推理、构思、观念等等要素及人类社会全部精神思维机能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

物质存在:相对社会意识而言,物质存在是分为两种不同的存在的,即一种是自然存在,一种是社会存在;自然存在是指先于、不依赖并决定和制约社会意识的存在,如山川、河流、海洋、太阳、月亮植物、动物、万有引力等等都属于自然存在的范畴;社会存在是指来自于自然存在,但自然界原本没有的,通过人的活动而产生出来的人类社会特有的事物和现象如房屋、汽车、公路、工厂、学校、军队、阶级、法院、国家、民族、制度、政治、经济、斗争、战争、劳动、生产、生产力等等都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的。

马克思原著读后感(合集5篇)

马克思原著读后感(合集5篇)

马克思原著读后感(合集5篇)第一篇:马克思原著读后感马克思原著读后感捧着一本书,要先看看它的封面,看看它的字眼,然后才或挑灯夜战或废寝忘食地细细品味。

有的书有五彩的画面,有亮眼的字眼,但未必有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好比康师傅跟统一以及牛肉排骨方便面不管是袋装还是桶装,外面的包装使人一见就五味飘香,但其中的营养大部分是减肥的成分。

以前很少读马克思的原著,所以在谈《形态》的读后感时,我是带着漫谈读马克思的原著以及读马克思这个伟大的“大家”本人的意识流进行的。

以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都是啃别人吃剩下的骨头,或者说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嚼别人嚼过的馍馍”。

而读原著的感觉就不一样,效果就非同一般,不是对那些“原理”、“方法-论”枯燥乏味的生厌,而是有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那种探险的刺激和丰收的喜悦。

那里的观点不是来自遥远天堂的上帝和神灵,而是来自生活实际;那里的文字是多么的优美,不是法国人一贯失的高谈阔论,不是美国人经常使用的花言巧语,而是角度的全面、观点的新颖、论证的深刻。

所以马克思在告诫人们联系实际之前,他自己已经那样做了。

他对青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

马克思不是在桃花源里作田园诗,他的处境是非常“糟糕”的。

反动政府要驱逐他,权力派要指责他,还有许多流派和哲学家对他指手画脚,但马克思正像恩格斯说的那样----把那些东西“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他的生活条件也极端艰苦,如果没有恩格斯在经济方面的支持,他可能要用上倍多的时间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这将占去他作理论研究的大量时间。

“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工作”,对于这句话,马克思他本人也是有着切身感受的。

所以马克思一些伟大的经典的论点的原材料都来自生活本身。

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

读马克思传

读马克思传

关于剩余价值的一些思考班级:2016212101姓名:朱钲禾学号:2016212396写在一切之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其中的大多数内容是我这个初学者所不能理解的。

在粗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后,我对剩余价值及其相关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所以我就分享一下我对于剩余价值粗鄙的见解吧,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虽然剩余价值理论已成历史,但我认为它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部分,对于了解马克思思想的全貌一定是有帮助的)注:以下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和色彩,请见谅!剩余价值理论产生于19世纪。

19世纪的世界经济是处于发展初期,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落伍,结果是成本高,利润低。

假定利润提升源于在缺乏法律监管下,劳工被严重减薪,被迫超时工作。

因此,资本家的收入被联想成剥削得来。

剩余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存落差),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剩余价值的计算是m(剩余价值)=W(商品价值)-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

关于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剩余价值应该归无产阶级所有。

但是,这个理论在针对“炒卖”,甚至是所有的市场交易,而同时并无论述,利润以外的亏损风险和其他成本。

卖方可出现负剩余价值(收入)。

卖方还存在货币外的固定和非固定成本,可包含:储存空间、时间、生产机器和劳动力、推广与宣传、贩卖点(商店)。

而在近乎垄断和需求弹性低(价格改变对需求量的影响不大)的情况如毒品交易、中港自由行走私,似乎是所谓的不良经济,因此,当交易在均衡点上,在竞争社会和完全竞争市场上,剩余价值理论难立。

首先看剩余价值理论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解决的是给阶级斗争,无产者革命提供理论基础的问题。

或许真的有这样的动机,但是马克思在方法上也是不屑于做一般的鼓动,他的理论依据必须是在经济学上站得住脚才行。

对_资本论_的九个根本性误读_马拥军

对_资本论_的九个根本性误读_马拥军

对《资本论》的九个根本性误读马拥军摘 要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它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决定的。

因此,对它们的误读,属于对这门科学的根本性误读。

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的“序言”和“跋”中明确规定了它的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但由于受拜物教和传统科学的影响,人们未能准备把握它们,导致对《资本论》的诸多误读。

其中包括两个对《资本论》研究目的的误读,四个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误读,三个对《资本论》的研究方法的误读。

厘清这九个根本性误读,可以为准确把握《资本论》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日常生活 传统科学 批判科学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资本论》的人在增多,相信《资本论》的人在减少。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虽然知道《资本论》的重要性,但无法把握《资本论》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正是研究目的确定了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则确定了这门科学本身。

《资本论》的“序言”和“跋”指明了它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只要读过《资本论》的“序言”和“跋”,对这一点就不可能有什么疑问。

然而,日常生活对人们的影响如此强大,传统科学对人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连专门研究《资本论》、从而熟知《资本论》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人,也常常不自觉地背离它们,导致对《资本论》的种种根本性误读。

一、对《资本论》的研究目的的误读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①。

表面上看,这同其他经济科学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很多经济学家都声称他们是在研究“经济规律”。

然而,很多人并未注意到,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经济运动规律”、“现代社会”等概念都具有与日常生活、与传统科学不同的含义,从而导致对马克思的研究目的的误读。

1.误读之一:对“经济运动规律”的误读。

早在1844年,当马克思刚刚开始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的时候,他就意识到,国民经济学不是从整个经济现实出发,而是“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的,“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做规律”②。

“奴隶社会”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

“奴隶社会”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

“奴隶社会”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摘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扼要地提出了“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的思想,经典表述了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理论。

传统教科书和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序言》中“古代的”生产方式表征的就是奴隶社会。

但是,通过大量研读马克思原著,我们发现,用“奴隶社会”来表达亚细亚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的社会形态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奴隶社会;生产方式传统教科书和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但是,通过研读马克思原著,我们发现,用“奴隶社会”来表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的“古代的”生产方式,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

这一研究结论无论对于重新解读“五形态说”及其与“三形态说”的关系,还是回应我国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命题——“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无疑都具重要意义。

一、对“古代的”生产方式理解的论争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1](P33)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扼要地提出了“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的思想,所以这段文字一般被认为是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的经典表达。

但是,马克思在这里只是进行了精炼概括,没有展开阐述。

马克思既直接明了地提出了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思想,又没有给予充分说明,所以这段表述就成为学界在社会形态理论问题上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理论之谜”。

特别是如何准确把握“古代的”生产方式,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大多数主张“五形态理论”的论者都认为,既然《序言》中“大体说来,亚细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段话是五形态理论的经典表述,那么无疑“古代的”生产方式就是指奴隶社会。

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几个错误理解的批判

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几个错误理解的批判

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几个错误理解的批判梁雪(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摘要:劳动价值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些年,一些没有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者将根本错误的理论当作劳动价值论的“创新点”大做文章。

本文主要对建国以来学术界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的几个错误观点的批判,试图修正一些学者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偏颇。

Abstract: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Labor Value Theo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f Marxist politicaleconomics. Recently,some scholars(who do not made an exhaustive study in Selected Readings in Marxist Original Works)regard the theory which is utterly wrong as the so-called innovation point of Labor Value Theory,and make a big fuss about it.The present thesis attempted to fix some scholars'biased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of Labor Value Theory based on the criticism of wrong ideas proposed for Marxist Labor Value Theory in the academia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our nation.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使用价值财富论Keywords:Labor value theory Value Use Value Theory of Wealth【中图分类号】A81【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6-0047-01劳动价值论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概念辨析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概念辨析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概念辨析摘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是目前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两个基本概念,然而有些学者由于对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和本质特性含混不清,往往造成对这两个概念的误读和误用。

因此,科学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内涵,辨别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在理论的实践过程中传承“马克思理论”的本真思想,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回归“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的人民本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理论;主义;理论中图分类号:A811;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6-0052-04“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是目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的学说、思想、体系研究普遍采用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无论从外延上还是从内涵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有些学者或者初学马克思思想的人却经常把这两个概念混用、误用,导致对马克思本真思想的错误理解;因此,科学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我们当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主义”和“理论”概念之分“主义”和“理论”是我们在生活中或科学研究中经常听到和采用的两个概念,比如“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邓小平理论”、“思辨理论”、“批判理论”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主义”?什么是“理论”?“主义”和“理论”在使用上有无区别?目前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差异。

有学者认为,“主义”等同于“理论”,因为两者都是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正确认识;有学者认为,“主义”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具有很强的阶级性,比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等;还有学者认为,“主义”是一种信仰,比如“共产主义”。

尽管这些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主义”的本质,但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马原读书笔本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卷,又称为历史学批判,是作本人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化妆品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堆积的最基本形式,因而作本人的分析也就围绕着“商品”----这最难认同的部分开始的。

几千年来,人类艰困的智慧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讨,但并无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松散更复杂的形式(经济形式)却至少已经接近于成功。

因为已经生长发育的身体比身体难的细胞容易研究,同样的分析经济形式必须用抽象的推动力来代替。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看来,用工产品的商品形式,或本人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政策最细本人的单位。

作本人的研究参与者是当时已经研究成果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初步建立的较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国,以国为实例推演西欧诸国,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作本人在卷中用了的篇幅来叙述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

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规律。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价值理论谢林是考茨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基础,而商品和价值理论是这分析的基础。

马克思的理论说明了商品的社会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般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

从而为洞察剖析资本主义资本的生产,产品的分配和社会结构打下理论假说基础。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卷篇充分阐述了劳动价值论:1.商品的两个因:使用价值和价值,内在价值酒类是使用价值的价值的统体,收藏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物的有用性使物被誉为实用价值,他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2.体现在商品中的职工的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作为具体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3.价值形式或剩余价值: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扩充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过渡到似的价值形式,到最后最终出现货币形式的胚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奴隶社会”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传统教科书和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但是,通过研读马克思原著,我们发现,用“奴隶社会”来表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的“古代的”生产方式,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

这一研究结论无论对于重新解读“五形态说”及其与“三形态说”的关系,还是回应我国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命题——“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无疑都具重要意义。

一、对“古代的”生产方式理解的论争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1](P33)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扼要地提出了“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的思想,所以这段文字一般被认为是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的经典表达。

但是,马克思在这里只是进行了精炼概括,没有展开阐述。

马克思既直接明了地提出了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思想,又没有给予充分说明,所以这段表述就成为学界在社会形态理论问题上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理论之谜”。

特别是如何准确把握“古代的”生产方式,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大多数主张“五形态理论”的论者都认为,既然《序言》中“大体说来,亚细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段话是五形态理论的经典表述,那么无疑“古代的”生产方式就是指奴隶社会。

如有学者认为,《序言》中“古代的”生产方式与《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1857—1858年手稿》)中的“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是不同的,它指的是《1857—1858年手稿》中古代的所有制形式解体以后产生出来的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同时又指出,《序言》确实讲的是亚细亚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这个结论既符合《序言》的本意,又符合客观的历史事实。

[2](P40~42)这种观点也是目前教科书和学界主流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序言》中古代生产方式是指奴隶制生产关系,而非独立的社会形态——奴隶社会。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具有历史的普遍性,却不能与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概念等同。

在古希腊、罗马史的后期出现的奴隶制,在“整个世界史”的全局中,只是一个局部的具体历史事实,没有普适性的意义。

[3](P111)还有学者明确提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奴隶制度从来没有被看作一种可以作为独立社会形态而存在的历史范畴。

相反,马克思只是把奴隶劳动看作人类生产力的一种特殊形式。

古代的生产方式不能等同于奴隶制度。

[4](P39)有学者认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之间不存在依次更替的关系。

”但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分别从逻辑上代表着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向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演进的四个阶段。

”[5](P16~17)这种观点把《序言》中的“古代的生产方式”与《1857—1858年手稿》中的“古代的所有制形式”等同起来,认为在手工业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出现这二者的作用下,从古代生产方式中就派生出奴隶制的生产方式,古代生产方式自身也就随之解体了。

以上三种观点迥异,但是都包含了很多真知灼见。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没有形成直接论述社会形态理论的专著,更没有针对“古代的”生产方式所表征的社会的直接阐述,所以我们只能从散见于浩如烟海的文本出发,力争对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基本原理,包括对“古代的”生产方式所表征的社会,做出最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原意的揭示与解读。

二、马克思对“古代的”生产方式的阐述关于古代的生产方式的性质,实际上就是古代社会的性质问题。

虽然恩格斯确认古代社会是奴隶制的,并且马克思恩格斯也时时提到奴隶制、奴隶制度、奴隶经济。

但是,通过检索马克思文本发现,他在阐述社会形态演进时极少把古代社会与奴隶制联系起来。

除《序言》中的论述外,马克思的相关论述还有:《德意志意识形态》提道:“蛮人占领了罗马帝国,这种占领的事实通常被用来说明从古代世界向封建制度的过渡。

”[6](P126)“‘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

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

”[6](P130)《雇佣劳动与资本》指出:“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6](P345)《共产党宣言》指出:“谈到古代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谈到封建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一谈到资产阶级所有制你们就再也不能理解了。

”[6](P289)《〈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认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东方的经济。

”[1](P24)《1857—1858年手稿》写道:“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

”“不管这种统治和从属的性质是家长制的,古代的或是封建的。

”[7](P108~109)《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提出:“正像这种生产方式本身是历史的一样,它的性质和这种性质的规律也是历史的。

亚细亚的,或古代的,或封建的生产方式的自然规律是实质上不同的规律。

”[8](P163~164)在《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指出:“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封建、古代等生产方式——的本质,把直接参与生产,因而也是直接参与分配所生产的价值以及这个价值所借以实现的产品的阶级,归结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9](P167)从以上马克思的文本可见,一般情况下,马克思在阐述社会形态更替时,总是把封建社会与“古代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古代世界”、“古代的生产方式”、“古典古代的生产方式”等概念联系起来一同使用。

当然,马克思也谈到古代社会,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社会存在奴隶制,奴隶制是其存在的基础。

相关论述有:《神圣家族》写道:“现代国家承认人权同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是一个意思。

就是说,正如古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奴隶制一样,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

”[10](P145)《1857—1858手稿》提出:“古代世界的基础是直接的强制劳动;当时共同体就建立在这种强制劳动的现成基础上;作为中世纪的基础的劳动,本身是一种特权,是尚处在孤立分散状态的劳动,而不是生产一般交换价值的劳动。

(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劳动既不是强制劳动,也不是中世纪那种要听命于作为最高机构的共同组织(同业公会)的劳动。

”[7](P200)《资本论》第四卷指出:“在古代,物质生产劳动带有奴隶制的烙印。

”[11](P315)“我们从来也没有听说过,古代人在他们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生产中见过什么危机,虽然在古代人中也有个别生产者遭到破产。

”[11](P573)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指出:“奴隶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个剥削形式;继之而来的是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

”[12](P176)由以上文本可知,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承认奴隶制是古代社会生产的基础,但是他们却乐于使用“(古典)古代社会”这一概念来指称人类史前社会之后封建社会之前的历史阶段,而不是使用“奴隶社会”或者“奴隶制社会”等概念,这其中有其深刻的缘由:首先,“奴隶制始终伴随着文明时代”[12](P176),而不是古代社会独有的现象。

这一思想贯穿了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的始终。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在部落所有制存在家庭奴隶制,而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仍然保存着奴隶制,而“直接奴隶制是资产阶级工业的基础”。

[1](P143)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因为奴隶制是一个经济范畴,所以它总是存在于各民族的制度中。

现代各民族只是在本国内把奴隶制掩饰一下,而在新大陆却不加掩饰地推行奴隶制。

”[1](P144)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指出:“在古代世界、中世纪和现代的殖民地偶尔采用的大规模协作,以直接的统治关系和从属关系为基础,大多数以奴隶制为基础。

相反,资本主义的协作形式一开始就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的自由雇佣工人为前提。

”[13](P388)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又提到:“真正的奴隶经济(它也要经历各个阶段,从主要为自身需要而从事经营的家长制,一直到为世界市场而从事经营的真正种植园制度)。

”[14](P908)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早已被世界各民族大量历史所证实。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奴隶制作为一种经济范畴,既可以存在于亚细亚社会,也可以存在于古代社会、封建社会甚至近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中。

也就是说,只要具备条件,奴隶制度就会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关系中去,甚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所以说,奴隶制存在于文明时代的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中,而不是古代社会的独有制度,只是在古代社会比较典型而已。

之所以不能用“奴隶社会”或者“奴隶制社会”指称古代社会,因为这样很容易引起、而后来的事实也表明确实引起了人们对奴隶制度与古代社会关系的误解或者简单化:以为奴隶制度只存在于人类文明的早期社会;以为古代社会只存在奴隶制;以为在这个社会里,只存在奴隶主和奴隶这两个阶级及奴隶的人数总是占社会人口的多数。

因此,奴隶制作为经济范畴具有历史的普遍性,但是不能与表示历史阶段的、属于经济社会形态范畴的古代社会概念相等同。

其次,在马克思看来,奴隶制度不属于独立社会形态的范畴,而是从属于社会形态的经济范畴。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奴隶制是同任何经济范畴一样的经济范畴。

”[1](P143)而且正是因为奴隶制、农奴制均属于经济范畴,所以马克思没有强调奴隶制与农奴制的递进关系。

奴隶制、农奴制这两个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常常同时出现,类似于孪生兄弟。

其一,马克思提出,父权氏族产生过程中包含着发展为奴隶制和农奴制两种可能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马克思补充说:‘现代家庭在萌芽时,不仅包含着奴隶制,而且也包含着农奴制。

’”[12](P55)其二,马克思认为,部落所有制解体后社会演进的趋势,既有可能向奴隶制发展,也可能向农奴制发展,这两种可能性是并列的。

他指出:“奴隶制和农奴制只是这种以部落体为基础的财产的继续发展。

”[7](P485)其三,“在现实的历史上,雇佣劳动是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的,或者像在东方和斯拉夫各民族中那样是从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