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技成果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PPT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PPT

• 提示: (1)特点:航空航天领域成就突出, 世界领先。
• (2)原因: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为科技 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的 正确决策,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和战略的 实施;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科技工 作者的艰辛努力和奉献精神等。
• 2.[学思之窗](教材P93)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 段话?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做出的发展重大科 学科技的战略性举措有哪些?
• 精讲: (1)建国初期:建立科研机构,组织 科研队伍;实施“两弹一星”战略;制订科技 发展规划(如863计划,星火计划等)。
• (2)改革开放后: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邓小平重申“科技是生产力”的论断;1985年 中共中央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 定》,极大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1995年, 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要求进一步发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 (3)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也显露出其某些负面效应。
•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下历史学习的重要手段, 读下框内的文字材料,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 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 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的标志。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 C.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
• 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 解析: 正确解读图片,图片显示的是东方红 卫星发射的纪念烟标。
• 答案: B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905 年 爱 因 斯 坦 发 表 《 论 动 体 的 电 动 力 学》,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 化。为纪念这一成果诞生100周年,2005年 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件(共49张PPT)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件(共49张PPT)

人。”
钱学森
③卫星技术
1970年,我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红 一号”成功发 射。
意义: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第一篇章
我们的成就
术三 中 1、1992年: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 的个 国 国掌 成 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家 握 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为 载世 4、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人界 航上 天
成就一:强大的国防科技——“两弹一星”
第一篇章
我们的成就
成就二:开创“太空新时代”的载人航天技术
1、1992年: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 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4、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5、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 6、2011年11月15日:“神舟八号”发射成功 7、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发射成功
④为了打破美苏对我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 增强国防力量。 目的
3、两弹一星”成果:
①核科学
中国 “两弹元 两弹元勋-邓稼先(1924-1986年)
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 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 邓稼先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 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待 遇,回国甘当无名英雄,默默奋斗了数十年。他在中国核 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最后 因受核辐射严重伤害、全身大出血而病逝,年仅61岁。 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的遗言是: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死而无憾”。 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科技创新方面的重大成就举例

科技创新方面的重大成就举例

科技创新方面的重大成就举例包括但不限于:
1.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产生了许多重大成就,例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

这些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医疗保健、金融服务、制造业等。

2. 太空探索:人类一直在探索太空,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例如阿波罗登月计划、火星探测任务、哈勃太空望远镜等。

这些成就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宇宙,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3. 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以精确地编辑人类和动物的基因。

这种技术有望治愈许多遗传性疾病,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4. 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创建一个更加安全、透明和可靠的交易系统,并有望在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5. 5G和物联网技术:5G和物联网技术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它们将连接各种设备和数据,从而推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

这种技术有望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科技创新的领域非常广泛,而且每天都在不断涌现新的成果和突破。

这些成就不仅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世界,而且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
意义: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意义: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航天时代。 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两弹一星” ④“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后中国的科技成就: 后中国的科技成就:
1975年 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 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 197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 船的国家。 船的国家。 1982年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 198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从潜艇水下发 射战略导弹技术的国家; 射战略导弹技术的国家; 从“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至2001年,中国研制并 东方红1 成功发射至2001年 2001 发射了15 类型、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 15种 发射了15种类型、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率达90%以上。 90%以上 率达90%以上。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 2001年 中国成功研制了12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 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70多 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 外卫星送入太空。 外卫星送入太空。
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1)背景
1949年 1949年8月29日, 29日 苏联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成功 爆炸成功, 子弹爆炸成功, 成为继美国之 后第二个拥有 原子弹的国家。 原子弹的国家。
“小男孩” 小男孩” 小男孩
1945年 1945年8月6日,日本广岛
①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63计划”“星火计 计划”“ ②1985年推行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实施 “863计划”“星火计 1985年推行科技体制改革, 年推行科技体制改革 划”“火炬计划”等,取得瞩目成就。 ”“火炬计划” 取得瞩目成就。 火炬计划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发展原因及其历史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科技成果主要有:1961年制造出1.2万吨水压机,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导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74年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1983年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1984年我国首次发射定点卫星同步实验通信卫星成功,1985年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我国“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

从“两弹一星”成功到载人航天事业所经历的成功历程,反映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载录了一个在历史大跨越中自信与豪迈,印证了一个伟大正在实现伟大腾飞的光辉历程。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二是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三是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化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它带给我们深刻的历史启示:民族独立是科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发展是民族独立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有力保障;科技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环境、国家政策关系密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十八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十八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十八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不仅提升了国家科技水平,也对全球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将围绕“十八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来一一阐述。

第一步,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算法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第二步,大力推进航空航天领域技术应用。

在我国科技发展中,航空航天领域一直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科技研发和应用上,也突飞猛进。

如发射了多颗北斗卫星、成功实现了空间实验室和嫦娥探月计划等。

第三步,着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在当今全球面临着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发展新能源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已经广泛应用,同时,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取得了很多的进展。

第四步,深入研发生物医药技术。

生物医药技术是当下世界科技竞争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也在该领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资金。

我国的生物医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极具竞争力的成果,如许多世界级的新药和创新药物均源自我国。

综上所述,我国在科技领域以及各个重大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国际科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会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重大科技成果 界定

重大科技成果 界定

重大科技成果界定
引言概述:
重大科技成果的界定是科技领域中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中,科学家们不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如何确定哪些成果可以被称为重大科技成果却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重大科技成果的界定问题。

正文内容:
一、科技成果的创新性
1.1 创新性的定义
1.2 创新性的重要性
1.3 创新性的评估标准
二、科技成果的影响力
2.1 影响力的度量方式
2.2 影响力的时效性
2.3 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
三、科技成果的实用性
3.1 实用性的定义
3.2 实用性的评估指标
3.3 实用性的可持续性
四、科技成果的科学性
4.1 科学性的定义
4.2 科学性的验证方法
4.3 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关系
五、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
5.1 社会价值的概念
5.2 社会价值的评估指标
5.3 社会价值的可持续性
总结:
综上所述,重大科技成果的界定需要考虑其创新性、影响力、实用性、科学性以及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

创新性是科技成果的核心要素,影响力则是衡量其重要性的重要指标。

实用性和科学性则是判断科技成果能否为社会所接受和验证的关键因素。

最后,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是其长期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界定重大科技成果,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重大科技成果简介

重大科技成果简介

重大科技成果简介一、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1.1概述新一代运载火箭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旨在提升我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可靠性、适应性和经济性。

通过对运载火箭各系统进行技术创新和优化,新一代运载火箭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1.2技术创新1.2.1发动机技术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了高性能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具有高推力、高比冲、低油耗等优点。

该发动机采用了分级燃烧循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2.2结构设计技术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任务需求进行组合,提高了火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同时,采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降低了火箭的结构重量,提高了运载能力。

1.2.3电气系统技术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了先进的电气系统,实现了全数字化设计和控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同时,采用了绿色环保的锂离子电池,降低了火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1.3应用前景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卫星发射、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满足各类航天任务的需求。

其高性能、高可靠性等特点,将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2.1概述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是我国航天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已成功实现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运行。

2.2技术创新2.2.1卫星导航系统技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导航信号技术、抗干扰技术和精密测量技术,实现了高精度、高可靠的导航定位功能。

2.2.2定位算法与数据处理技术针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复杂特性,我国研究了一系列高性能的定位算法,实现了卫星导航信号的快速、高精度定位。

同时,采用了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提高了卫星导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2.3应用前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在我国交通、气象、电力、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历史
第三节重大科技成果
科学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给予了我们今天能够登上 科技高峰的信心。它是中国最早发明和最早的使用,对整个人类科技发展社会进 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天文、历法、地理、医学
1、天文方面
古代天文学家以他们饱蘸知识的笔墨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辉煌成就的天文学 典籍,古代巨大的科技成果如下。
(1)祖冲之的《大明历》祖冲之(429至500),字文远,范阳遒 郡(今河北涞水)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 械制造家。很多人知道祖冲之的名字,是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正确地 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但是,祖冲之对中国历法的贡献也 是卓越的,这些贡献集中体现在他编制的《大明历》中。
(2)郦道元《水经注》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人,大约公元466年或472年诞生于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里。由于郦道元从小 就跟着做官的父亲到处旅行,祖国各地的明山秀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早已留下 深刻的印象。毕生心血的专著《水经注》,共计40卷,约30万言,记述了大 小河道计1252条。使原先仅记述137条河流,仅一万余历》行,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行未出家前, 俗名叫张遂河南南乐)人。21岁出家为僧,先后在嵩山、天台山研究佛经和 天文历算 。武则天时期出家当了和尚,起了个法号叫一行。僧一行实测子 午线,制定《大衍历》 自唐开元十三年(725)开始,僧一行(张遂)率 领一个科学考察队实测滑州白马(滑县)、汴州太岳台(开封市)、许州扶沟(扶 沟县)、豫州上蔡武津馆(上蔡县) 27唐里。开元十五年(727),僧一行编成《大衍历》,纠正前代历
(1)最早的恒星表天文学著作------《甘石经》战国时期楚国人甘德和魏国 人石申各写德《天文星占》八卷、《天文》八卷两部书的合称。记录了800 个恒星德名字,其中121个恒星位置以确定。还记录了金、木、水、火、土 星德运行情况,发现其出没规律。对古代天文学影响有很大发展前途。
(2)张横----《灵宪》、浑天仪。张衡东汉著名天文学家,此《灵宪》全面阐述 了天地生成、宇宙德演化、日月星辰本质及其运动等重大规律。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浑天仪用来演示天体运行”浑象“,人们可知哪颗星在什么位置。这一 发明推动了古代天文学前进,成为世界天文史的不朽之作。
4、医学方面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字仲景,南 阳人。他幼年时对医学就有很大兴趣,青年时期曾被推举做孝廉,相传晚年一 度当过湖南长沙太守。他一生主要是在从事医学研究中度过的,对中医学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伤寒杂病论》共16卷,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后人 将这两部分分成两部书,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伤寒论》共10卷、 22篇,397法、113方,论述了外感热病“伤寒”的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 确立了“辨证施治”规律。《金匮要略》共6卷、25篇,139条、262方,对脏 腑、经络、内科杂病、外科、妇产、儿科等疾病分类、病因病机、诊断和防治 等进行了论述。此两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药治经典著作,也是最早 的中医内科学 著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历法方面 任何一种具体的历法,首先必须明确规定起始点,即开始计算的年代,这叫 “纪元”;以及规定一年的开端,这叫“岁首”。此外,还要规定每年所含 的日数,如何划分月份,每月有多少天等等。因为日、月、年之间并没有最 大的公约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不仅需要长期连续的天文 观测作为知识基础,而且需要相当的智慧。主要影响力如下。
(3)郭守敬-----《授时历》郭守敬是中国元朝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之一, 也是中国古代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生于1231年,卒于1316年。郭守敬根 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这 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 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 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302 年。
祖冲之《大明历》
3、地理方面
(1)张衡的地动仪张衡(公元78—139年),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北)人,是个科 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具有多方面...终其一生,张衡都抱定这种高 尚节操,精勤于机巧技艺,精勤于天文、阴阳、历算、玄经的研究,因而取得了 卓越的成就。 ...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 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 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 巧妙的机、关。樽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头,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 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 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 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 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 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 它比欧洲早1700多年。
(2)沈括-----《十二气历》括(约1031~1095)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鼎 盛时期(北宋)最博学的科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他在 天文学,声学,光学,地学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梦溪笔谈》、《长 兴集》、《苏沈良方》等著作。《十二气历》实为一种阳历,即与实际形 象和季节相吻合,接节气定月,有利于安排农事服务于生产活动。对日蚀 月蚀做出了科学解释,在天文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衡的地动仪张衡
《水经》扩大了20余倍。所以《水经注》的学术价值在于作者比较系统地采用 了以水记山、因地记事的写作手法,探究了祖国大地上河道的源流及其变迁的 情况,这里包括了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的内容。书中还 历述了各地的民情风俗、经济生活、前朝古迹、奇闻逸事之类。所以,《水经 注》确实是我国古代地理学的不可多得的世界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