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喜福会》——母女纠葛中的文化碰撞在这一书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作者一直着重描写的一对矛盾。
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到最终还是融合到了一起。
母亲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和代表。
但是女儿们是出生在美国的新女性,总有新思想,所以母女之间即使是有亲情的纽带进行维系,但是她们之间仍然存在代沟,仍然充满着矛盾。
母女双方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式的价值观念,所以她们陷入了僵局——到底应该如何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她们施加了许多的影响,以“这都是为了女儿好”的心态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教育。
但是女儿们明显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想冲破束缚,想要取得自我独立的权利,母女双方的紧张形势一触即发。
这里可以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式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冲突。
但是,当女儿们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磨难的时候,母亲们都会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进行开导,帮助女儿们明白自身的处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同时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了融合和和谐的道路。
这四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大环境下的小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浓缩了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并融合的过程。
女儿从母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来源和价值,在美国这个新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确地找到了如何对待文化冲突的方法,即肯定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并在新环境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谭恩美女士通过艺术地描写两代人的文化冲突、融合、碰撞展现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融合的过程。
二、《吃一碗茶》——第三空间的挣扎父子由于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他们在文化上存在明显冲突。
父辈的这些男人们,“早年间,李恭和华贵两个年轻小伙子一道坐麦迪逊总统号船来到美国,在埃利斯岛的隔离室中共处”。
虽然他们移民到了美国,但他们的故土永远都是中国,对他们而言,对祖国的情感与忠诚是植根于心的,儒教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和美国文化的比较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中国和美国文化的比较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国和美国文化的比较: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当今世界,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其文化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和碰撞。
中美两国文化既有传统的独特之处,又在现代社会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和美国文化进行比较,探讨传统与现代在两国文化碰撞中的相互影响和发展。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1. 家庭观念与社会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观念和家族的重要性。
尊重长辈、孝顺父母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而在美国,个人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被强调。
美国社会注重个人成就和个人权利,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幸福。
2. 教育观念与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教育,强调勤奋学习和尊师重道的价值观。
中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严格的考试评价体系。
然而,在美国,个人发展的多样性更得到重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融合1.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受国人的热爱和传承。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孝道、忠诚、礼仪等,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与现代价值观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中国古老的红色文化与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成为代表中国精神风貌的一种文化符号。
2. 现代文化的全球传播美国现代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
从好莱坞电影到流行音乐、时尚潮流,美国文化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些现代文化元素对中国的青年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年轻人更加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
三、文化碰撞的挑战和机遇1. 文化冲突与理解中国和美国的文化碰撞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和挑战。
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例如人权、民主、人际关系等。
然而,文化冲突也为两国提供了互相学习和增进了解的机会,通过对话和交流,可以促进两国文化的互补和共同发展。
中美文化交流的融合与冲突——以赛珍珠的《群芳亭》为例

中美文化交流的融合与冲突——以赛珍珠的《群芳亭》为例颜小清 贵州大学摘 要:生于美国的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因此创作了不少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
在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下,她的作品既有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暗含文化的冲突与对立。
其作品《群芳亭》讲述意大利传教士安修士进入吴宅担任家庭教师,给吴家带来一系列改变的故事。
吴宅和吴家人为中方文化的代表,安修士是西方文化的化身,赛珍珠在描写安修士进入吴宅的同时展示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关键词:《群芳亭》;中美文化;融合;冲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103-02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出生的赛珍珠,父母均为美国传教士,其父笃信基督教,怀揣拯救世界的宗教热情,刚结婚便带着妻子凯丽来到中国传教。
三月大的赛珍珠随父母来到中国,于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双重教育中成长。
一方面,家里为她请来了老秀才孔先生担任家庭教师,教她学习中国文学经典及孔子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学;后来在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她又请了国学造诣颇深的龙墨香先生辅导她学习中国小说和现代作品等。
而打小其母亲凯丽就按照美国本土的课程设置来教育她,为她介绍了大量的英国小说并鼓励她从事文学创作,她的大学四年和硕士学位也都是回美国读的。
双重的教育使她置身于双重文化的熏陶之中,两种文化的浸入使得赛珍珠的思想观念中具有中西方文化的双重性,具体表现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这种现象其在小说《群芳亭》中表现尤为明显。
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中国,当时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而小说中的吴府是江南某地的一个相对封建的名门望族,然而吴府的吴太太在过完自己40岁生日之后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她决定要与其丈夫吴老爷分居,并主动张罗为吴老爷纳妾。
这一反传统的举动必然遭到一家老少的反对,正在她苦闷之际,一个名叫安德鲁的传教士走进了吴宅。
他给吴家人,特别是吴太太带来了全新的思想。
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

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趋于频繁和多样化。
这种交流从近代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中美文化交流的历程和演变。
第一阶段:传统文化的碰撞早在17世纪,最早一批来自欧洲的移民带来了西方文化的种子,这标志着中美交流的第一个起点。
这些移民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
例如,最早的文化交流是基督教传教士通过中文翻译和传播耶稣的教义,对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交流逐渐深入到其他领域,如艺术、哲学和科学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美国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许多美国人开始学习中文、研究中国艺术和哲学,认为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智慧和价值。
第二阶段:多元文化的交融进入20世纪,中美文化交流进入了更为广泛和多元化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的革命和改革开放。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并主动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更为平等和互动。
不仅是西方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人也开始走向世界。
中国的艺术、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开始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例如,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和周杰伦的音乐作品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发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此外,中美学术交流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大量的中国学者前往美国进行研究和学习,而美国的学术界也对中国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两国在学术领域的合作,也推动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第三阶段:数字时代的全面交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中美文化交流进入了数字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中美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便捷和高效。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文化和艺术产品,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文化和观点。
中国的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在美国用户中越来越受欢迎,同时,美国的脸书、推特等平台也开始在中国发展。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作文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作文“哎呀,妈妈,今天学校来了个美国小朋友呢!”我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和妈妈说道。
今天在学校里,可真是热闹非凡。
我们正在教室里叽叽喳喳地聊天,突然老师带进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原来他是从美国来的交流生,要在我们班待一段时间呢。
大家一下子都好奇极了,眼睛都直勾勾地盯着他。
“哈喽,我叫汤姆。
”他有点害羞地用不太标准的中文介绍着自己。
“哇,你好呀,汤姆。
”同学们纷纷热情地打招呼。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我们一起学习。
我发现汤姆的思维方式和我们有些不一样呢。
比如老师提问一个问题,我们可能会按照常规的思路去想,可汤姆总能冒出一些新奇的点子。
“嘿,你们为什么总是这样想呀,我觉得可以那样呀。
”汤姆挠挠头说道。
“哎呀,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学的呀。
”有同学回应道。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围在一起聊天。
我好奇地问汤姆:“你们美国小孩都喜欢玩什么呀?”汤姆眼睛放光地说:“我们喜欢玩棒球呀,可有意思啦。
”“棒球?那是什么呀?”我们一脸茫然。
汤姆就开始手舞足蹈地给我们解释,看着他那兴奋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美国孩子在操场上尽情奔跑玩棒球的场景。
这一天下来,我感觉中美文化真的有好多不同呀。
就像汤姆喜欢的棒球,我们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而我们喜欢的一些游戏,汤姆也觉得很新奇。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好朋友呀,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
我突然觉得,世界好大呀,有那么多不同的文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都是这个地球上的小伙伴呀,都可以一起玩耍,一起成长。
我们不应该排斥不同,而应该拥抱不同,让不同的文化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就是我今天小小的感悟啦!。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三.碰撞与融合3.1碰撞3.1.1 语言碰撞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
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
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
”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
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
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
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
对学间接说明美国更注重饮食的营养性。
相比美国而言,中国饮食对美味的过分追求要到了理性。
因此,营养问题也就成了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布鲁克斯要吃鸡蛋、牛奶、汉堡,这是他对营养的需求。
美国饮食会考虑食物所含的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的含量搭配。
肉夹馍和汉堡,chinese hamburger(中国汉堡,被孙子布鲁克斯要汉堡时弄得一头雾水。
中国饮食即便在形式上与美国饮食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仍然有饮食文化上的碰撞。
3.1.3.价值观的碰撞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
在影片中有更为深刻的演绎。
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
更反映在人们做事的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上。
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刻。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近年来,随着全球交流日益紧密,中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
这种碰撞与融合不仅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更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一、艺术表现方式的互相借鉴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艺术作品表现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
在互相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两者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举个例子,中国画受到西方油画的影响,出现了更立体、更写实的表现手法;而西方音乐中的交响乐团演奏方式也开始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和曲调,创作出兼具东方韵味和西方和谐的音乐作品。
二、审美观念的碰撞与整合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碰撞,不仅使艺术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虽然中西方存在着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但在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东方元素又贴近西方审美的新型审美观念。
例如,在电影中,中国的武侠元素和西方的动作场景结合,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西方建筑的现代风格相结合,创造出富有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三、创作方式的多元化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带来了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创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在过去,中国艺术作品往往以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法展现,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材料的应用和创新。
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使得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
比如,中国陶艺家开始尝试与西方的陶瓷艺术相融合,创作出别具特色的陶瓷作品;在珠宝设计领域,东方的瑰丽与西方的精细工艺相结合,创造出华丽而独特的珠宝作品。
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影响着艺术领域,也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

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关于中西文化,鸦片战争以来,学者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广泛论争,并两度掀起全国范围的文化高潮:"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和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热。
第一次高潮使一部分国人在理论上认识了中国文化的糟粕,结识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并使之势不两立。
如陈独秀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1]第二次高潮则使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追赶的方向,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文化基石。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重要的文化问题仍未受到充分的关注或未得到深入的探究,如美国文化这一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碰撞及其焦点,中美文化的碰撞在中国所引发的社会现象及其主客观成因等。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还不很明显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今天,则极有必要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一)中华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真正碰撞始于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之前,中西文化的碰撞基本上处于小面积思想意识的冲突和个别文明成果的较量。
基督教思想的登陆、西洋历法的挑战和西方先进科技新产品的初露锋芒只是在中国这个既大又深的水潭中投入了一块巨石,石头虽不谓不大,但撞击的面积毕竟有限,所以真正被惊醒并感到疼痛的只是占庞大人口中一个很小比例的优患型知识分子以及个别比较清醒的帝王将相,其他国人要么鼾声依旧,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食而不管其味。
鸦片战争对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当头棒喝,使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人数千年来第一次认识到不仅自己的国家大难当头,而且自己的文化也危机四伏,面临着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的挑战。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中华帝国的没落之日恰恰是美国的崛起之始。
从此,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农业产量持续上升,工业化进展十分顺利,至19世纪末,美国在经济诸方面已经超过了其最强大的对手--英国,成为西方最强国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论美国华裔作家在中美文化交流
中的历史作用
作者:胡铁生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刊名:
江海学刊
英文刊名: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8(4)
被引用次数:2次
1.斯大林斯大林选集 1979
2.Emory Elliott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988
3.朱振武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 2006
4.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 1998
5.胡铁生多元民族的整合及欧洲政治哲学的影响--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及其文学发生学的全球化因素分析[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6.托马斯·杰弗逊美国独立宣言 2003
7.Elain H.Kim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1982
8.徐颖果我不是为灭绝中国文化而写作的--美籍华裔作家赵健秀访谈录 2004
9.胡铁生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华裔美国文学概述 2003
10.Frank Chin Aiiieeee!: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 1975
11.宋伟杰文化臣属·华埠牛仔·殖民谎言--论华裔美国作家刘裔昌、赵健秀、黄哲伦 2003
12.吴冰从异国情调、真实反映到批判、创造--试论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反映 2003
13.胡铁生对全球化的悖论及中国发展的再思考[期刊论文]-东岳论丛 2004(11)
14.徐圻;陶渝苏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抉择 2005
15.苏国勋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 2006
16.哈佛燕京学社全球化与文明对话 2004
17.孙伟平"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1.王淑芳.郑亚南论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及其出路——《说母语的人》中的族群认同与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分析[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2009(12)
2.王裕秋近二十年来美国华裔文学的崛起[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2000(1)
1.胡贝克黄玉雪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的文化冲突[期刊论文]-学术交流 2011(11)
2.胡铁生.吕娜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再思考[期刊论文]-求是学刊 2009(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hxk20080403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