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技术架构解读,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阿里中台技术架构介绍

阿里中台技术架构介绍目录1.阿里业务中台架构图 (3)2.业务中台化-产品形态 (4)3.业务中台化-全局架构 (4)4.业务中台化 - 业务创新和智能化 (5)5.阿里核心业务架构 (6)6.阿里数据中台架构 (7)7.阿里技术全栈全景图 (8)8.阿里技术平台底座 (9)9.阿里中台组织架构 (10)10.业务中台建设路径 (11)11.企业中台战略升级的4个方面 (12)12.阿里中台的能力开放 (13)13.阿里业务中台建设方法论 (13)14.小结 (15)1.阿里业务中台架构图基础设施服务,即IAAS层,提供硬件底层支持。
基础服务层,即PAAS层,包括分布式服务框架、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消息、分布式存储、分布式事务、实时监控服务等等。
互联网业务中台,包括各服务中心的抽象出来的各种业务能力,包括交易中心、支付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用户中心、账户中心等等。
也包括非业务类服务,如日志分析中心、配置中心、序列中心、基础中心。
业务应用,经过调取业务中台,组装形成独立业务服务能力的业务应用,如交易来源,就是前台用户使用的各个端,如淘宝App、PC站等。
2.业务中台化-产品形态阿里的电商生态,就是要根据对商业的理解,把一些基础逻辑梳理出来。
例如什么是业务?什么是业务身份?各个业务领域的边界是什么?每个领域提供的基础服务是什么?领域服务和领域服务之间的流程链接标准是什么?再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去建立业务平台化的实施标准和业务管控标准。
电商业务中台由一系列:业务能力标准、运行机制、业务分析方法论,配置管理和执行系统以及运营服务团队构成的体系,提供各业务方能够快速,低成本创新的能力。
3.业务中台化-全局架构中台建设需要一个中心化控制单元,就是我们的运营平台。
它主要由协议标准、能力地图、业务需求结构分解、全局业务身份、业务全景图、业务度量等构成。
能让我们有一个地方纵观全局,把控细节。
其中能力地图是一个最基础的设施,要能把电商生态里面的能力都呈现出来,并在过程中不断的优化完善。
阿里巴巴中台技术架构--实践与思考

阿⾥巴巴中台技术架构--实践与思考From 阿⾥技术⽅案总监--谢纯良01阿⾥巴巴IT架构⽰意图我们从下往上看:基础设施服务层,也就是机房设备,提供硬件底层⽀持。
中台技术⽀撑平台,包括分布式服务框架、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消息、分布式存储、分布式事务、实时监控服务等等。
阿⾥巴巴业务中台,包括各服务中⼼的抽象出来的各种业务能⼒,包括交易中⼼、⽀付中⼼、营销中⼼、结算中⼼、⽤户中⼼、账户中⼼等等。
各业务板块应⽤,就是前台⽤户使⽤的各个端,如新零售、⾦融、物流、营销、旅游等。
02阿⾥巴巴业务中台是什么?阿⾥业务中台,从整体上来讲分为:实践⽅法论、技术产品、业务能⼒。
实践⽅法论。
包括中台如何建设、如何管控、如何进化,对阿⾥的中台建设思路、⽅法进⾏了总结。
技术产品。
也叫技术中台,包括许多中间件产品,公共技术产品,是阿⾥技术底座的产品化。
业务能⼒。
是将阿⾥10⼏年沉淀的对⾏业的理解,形成了标准化的业务能⼒,如积分、会员、抵⽤券服务等等,它们很好的⽀撑了各业务线的快速发展。
03阿⾥中台架构演进路线阿⾥中台架构演进路线,经历了去IOE、分布式架构、服务平台化、以及中台化。
04IOE阶段----业务快速上线IOE,主要是优化了我们的IT成本,将核⼼技术掌握在⾃已⼿⾥。
当时我们单⼀JAVA应⽤,代码有600M之⼤,⼏百⼈共同维护,写代码的同学可以脑补⼀下这个画⾯。
当时的系统架构已经⽆法职场,业务增长量、巨⼤的访问量。
05全栈分布式分布式阶段,是架构的服务化拆分,形成了⼤型分布式服务架构,解决容量、性能的问题。
遇到的问题是开源框架不成熟,⽐如没有好的RPC框架,许多领域基本都是空⽩,只能架构的同学⾃⼰硬着头⽪搭。
也就是这个阶段,沉淀了⼀批技术基础设施,如:分布式⽂件存储、服务治理、MQ、数据库等。
06平台化----技术拓宽商业边界(秒杀、创新)平台化,是把架构各层进⾏很好的分层、治理的过程,具备了异地多活、服务⾼可⽤的能⼒。
中台技术架构概述

中台技术架构概述目录1. 什么是中台 (3)2. 中台和微服务的区别 (5)3. 为什么要做中台 (6)4. 深入中台架构 (8)5. 总结 (10)这两年中台很火,已经代替微服务成为架构首选,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中台名词,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算法中台等,让人眼花缭乱,稍微大点的互联网公司都号称在做中台。
1. 什么是中台既然讲中台,必然还有前台和后台。
前台很好理解,指的是面向C 端的应用,包括前端(如App/ 小程序) 和对应的服务端。
至于后台,很多人把它等同于管理后台,比如商品管理后台,负责商品定义/ 上下架等,提供给内部运营人员使用,这可能不够准确。
简单来说,对于一个交易系统,前台对应用户能看到的部分,如商品浏览和下单,属于接单的部分;后台对应履单部分,如仓库拣货/ 配送/ 财务结算/ 采购补货等,属于实际干活的,由企业内部人员负责,处于一个交易处理流程的后端。
在传统企业,没有在线的前台,基本是线下手工接单,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基本都属于履单范畴,例如ERP、CRM、采购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这些系统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后台概念。
在互联网企业,因为系统一般是自己开发,管理后台既包含面向前台销售的功能,如商品上下架和促销管理,也包含面向履单部分,比如配送、采购、财务结算,所以互联网企业的管理后台并不简单等同于履单后台。
接单和履单之间还有一系列事情要做,包括生成订单时的优惠计算/ 创建实际的订单/ 支付/ 库存扣减等, 这部分功能属于交易逻辑的核心。
在简单场景下,前台应用包含这部分功能,在复杂的场景下,就有必要把这部分独立出来,构成独立的中台,为前台减负。
一些文章笼统地介绍中台是用来连接前台和后台的,这个值得商榷。
如果管理后台就是后台,那没有连接的必要,因为管理后台本身就是系统的附属部分,和前台属于一体两面。
至于履单后台,前台接单系统和后台履单系统设计时就是打通的,也不需要额外定义一个中台来连接两者。
什么是中台架构?

近年来中台主题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相信很多读者对于中台都有一定的了解了。
2015年马云考察了一家欧洲游戏公司之后提出了“中台”的概念。
随后的2018年,钟华出版了《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一书,比较完整地阐述了阿里巴巴集团的中台实践过程,这也是中台现象的开始。
钟华如今仍在实践中台的理念,2020年他又出版了《数字化转型的道与术:以平台思维为核心支撑企业战略可持续发展》,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
中台就其设计理念而言,仍是为了有效提升复用能力而设计的企业架构方法。
2019年,在南京中台大会的闭门讨论中,主持人曾要求每位演讲嘉宾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对中台的认知,笔者当时说:“中台与我实践过的企业级业务架构方法论(EBA)相似,也只是一种企业架构方式。
”就目的而言,二者殊途同归,都是在考虑识别、沉淀企业的业务能力,将其模块化、服务化、共享化之后,更好地支持业务变化。
与传统企业架构理论相比,中台常被认为是“自下而上”的实现方式。
从实践层面来讲,方法论很少有纯粹“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实施路径,但仅从表现上看,由于中台方法论的提出者没有披露过整体规划方法和过程,因此中台更多是被定位在“自下而上”这个方向上。
中台相关的文章一开始也缺少对企业战略如何分解落地的阐述,钟华的第二本书和云徙科技的《中台战略》《中台实践》对这方面进行了补充。
关于这几本书的详细介绍可点击查看此前的文章:《阿里云宣布2021要“做厚中台”!有哪些书值得读?》与传统企业架构理论相比,中台很关注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根据其设计范围可以分为领域级和企业级,从各种相关介绍来看,中台方法论对业务架构的应用较侧重于领域级,业务架构师按领域配置开展工作。
当然,当设计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关注到企业级。
对中台的探索,笔者认为仍然值得开展下去。
对中台的探索就是对架构设计理念的探索,是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在技术实践越来越成熟之后对上层设计的必然追求,也是摆脱了具有一定盲动性的敏捷后,对企业架构理论尤其是业务架构价值的重新发现。
技术中台架构概述

技术中台架构概述【摘要】中台不能算是一个新的概念,只不过把它从一个单一系统扩展到了企业内部所有系统和组织级(企业架构级)的概念。
那么时下“中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技术中台又该如何理解?前台、中台、后台的概念早就有之,只不过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内涵。
前中后台是从应用系统架构层次来说的,比如早期C1ient-Server是前后台的关系,没有中台的概念,后来发展为三层架构(表示层U1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把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分离,形成前中后台架构。
中台不能算是一个新的概念,只不过把它从一个单一系统扩展到了企业内部所有系统和组织级(企业架构级)的概念。
单体系统中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体系通过把可共享组织服务、可共享数据服务、可共享业务服务、可共享技术服务等提取沉淀,进化为融合企业架构组织中台架构、数据中台架构、业务中台架构和技术中台架构体系。
而把曾经的应用CIient端作为轻量化业务应用部署于不同的渠道为客户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了适合规模化业务体系的、适合当前技术发展趋势的、更完善的融合中台架构。
X图1单体架构到融合架构趋势前台是各条线业务应用的轻量化客户端,可以部署于不同的业务渠道(比如App、Web、微信小程序等)。
中台是可复用可共享服务,包括实现不同业务逻辑的业务服务、封装数据访问的数据服务、业务交互或数据交互用到的技术组件服务。
后台是支撑中台服务运行和部署的数据库、数据仓库、大数据平台、中间件平台、PaaS平台等。
这些平台和工具的底层是基础设施资源,这样中台架构就比较清晰地进行层次划分和定义。
“中台”是一系列系统可复用能力的集合。
从前、中、后系统层次架构(图2前中后台架构)来看,把整个企业的各种系统看作不同的组件,所有的系统最终融合为一个系统,那么前、中、后台相对就容易理解了。
前台就是“表示层“,也就是业务应用前端,其是通过服务编排而成的轻量化应用;其调用可复用的业务逻辑单元,这可以称为“业务中台”;业务逻辑单元则调用可复用的封装数据访问的组件,这可以称为“数据中台”,其下其实还有一层数据库或数据平台,以及中间件、PaaS平台等就是所谓的“技术后台”。
中台架构的设计和实践

中台架构的设计和实践一、什么是中台架构中台架构是一种旨在协调业务流程、集成数据、简化开发、提高效率的架构模式。
它将企业内部的业务、数据和服务分为前台和中台两部分,前台用于面向用户的展示,中台负责处理与业务相关的数据和逻辑。
中台还具备提供统一数据接口、分析业务数据等功能。
二、中台架构设计原则中台架构的设计原则是为了解决多元业务场景、复杂业务流程和高并发请求等问题。
设计原则如下:1. 基于业务拆分。
将业务拆分成独立的模块,通过接口提供服务,为了避免模块之间互相影响,模块之间的耦合要尽量降低。
2. 共享数据。
共享数据是中台设计的重要原则,通过共享中台数据,可以避免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准确性。
中台应该为业务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
3. 中台服务化。
将共享的数据抽象成服务,可以让前端更加专注于用户交互、提升开发效率。
4. 架构高可用。
中台必须做到高可用,在高并发请求下依然可以正常运行,降低出现故障的概率和影响。
三、中台架构实践中台架构的实践需要遵循设计原则,将中台架构融入业务环节中,提升业务的稳定性和效率。
具体实践如下:1. 建设中台数据平台。
开发一套中台数据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方式对业务数据进行多维分析,为业务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数据支持。
2. 构建服务中心。
将业务中的应用进行模块化拆分,形成业务模块服务化的管理体系,通过中间件来实现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
3. 增强业务平台的稳定性。
增强中台架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建立灾备中心,保障业务的安全高效运行。
4. 建设用户体验中台。
中台架构采用服务化设计,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提升用户体验。
四、中台架构的优势引入中台架构有以下优势:1. 解决业务瓶颈问题。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技术架构存在瓶颈,中台架构可以有效解决业务瓶颈问题。
2. 提高业务效率。
中台架构将业务进行模块化,提供统一的接口,可以大幅提高业务效率。
3. 减少开发成本。
中台架构的服务化设计,提供了基础服务与共享数据,开发人员无需重复构建基础功能,从而降低开发成本。
中台技术架构概述

中台技术架构概述
中台是一种基于类似于微服务架构的,能够支撑着业务能力的应用及
其背后的数据、逻辑和运营的复杂系统。
它将核心企业业务和外部服务进
行结合,以提供可扩展的客户端体验,并通过可发现的API来简化数据的
访问、更新和共享。
核心应用架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应用服务(Application Service)、数据服务(Data Service)、任务服务(Task Service)和微服务
框架(Microservice Framework)。
应用服务是负责用户界面处理、核心业
务逻辑处理以及数据访问的支撑服务。
数据服务是负责支撑核心应用架构
的数据服务,其中包括持久化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NoSQL数
据库(NoSQL Database)、缓存(Cache)和引擎(Search Engine)。
任务服务
是支撑后台任务调度的服务,它主要通过调度和管理多个调度任务来实现。
微服务框架将不同的服务模块拆分成多个独立服务,每个服务可以由不同
的开发人员来开发,这样可以更灵活的扩展和整合现有的系统。
中台平台架构是服务治理、聚合接入、负载均衡、服务数据库、消息
队列(Message Queue)、分布式服务调度(Distributed Service Scheduling)和安全控制等技术架构的组合。
数据中台技术架构概述

• 在使用中逐渐磨合出企业自身的 中台理念和规范,优化组织,提 升中台效率。
• 随着业务的扩展和进步不断发展 迭代,最终构建起企业自身的数 字能力生态。
来源: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自主研究及绘制。
8
数据中台的能力保障
系统落地需要供求双方多维度的能力
数据中台的搭建涉及技术诸多,在整个技术构架上需要考虑可拓展性、敏捷性、轻量化,并注重与前台的交互,灵活地通 过服务编排实现应用功能,以满足前台需求。当前数据中台遵循“高内聚、松耦合”的设计原则,融合分布式、微服务、 容器云、DevOps、大数据处理及高可用高性能高并发架构,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论。 因此现阶段,数据中台的建设难点更多的聚焦在如何将成熟的技术方案与行业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征结合,基于真实应 用场景,规划设计数据中台建设的可行性方案。企业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管理经验、组织架构、业务梳理能力,以及数 据中台服务商在企业中台搭建过程中为企业数据治理提供的咨询规划服务,逐渐成为数据中台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要素。
外部获取数据
数据使用能力的演进
应用场景
内部数据 各端口数据
采集 定义 清洗
业务系统
同步 联通 数据闲置
业务部门
使用 可视化分析
管理 数据产生
数据生命周期 形成闭环
数据 治理
• 数据定义不同,字段命名不规范、口径不统一、算法不一致 • 面向各业务线的“烟囱式”数据开发,浪费技术资源的同时造成数据重复且不可信 • 缺乏全局规划,业务方获取数据途径繁杂
数据中台vs业务中台
业务前台
将业务数据化沉淀的 数据通过大数据、机 器学习等方式进行价 值提炼,形成企业数 据资产,提供决策支 持,赋能前端业务。
数据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