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平等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了城乡富裕农民、手工业者和平民的利益。英国第一次内战结束后,长老派掌握议会大权,推行损害劳动人民利益的政策,引起了小资产阶级不满。于是,在李尔本等领导下,平等派在士兵、平民、手工业者中开展工作。李尔本主张在政治上限制议会权利,保证人民享有主权;在社会经济上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取消垄断专利公司,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1647年,平等派士兵提出了“人民公约”。在平等派的推动下,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峰。1649年,平等派为把革命推向深入,发动了反对克伦威尔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平等派运动最后失败。
胡格诺战争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史称胡格诺战争。战争自1562年起分为三个阶段,时打时停,互有胜负。最终胡格诺派首领波旁?亨利成为法国国王,称亨利四世,改奉天主教,取得了北方贵族资产阶级的支持。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标志着胡格诺战争的结束。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尼德兰革命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1609年)。16世纪的尼德兰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宗主国西班牙在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奴役专制,严重地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卡尔文教会不断兴起,阶级结构的变化,激起了尼德兰民族意识的觉醒。1566年8月11日,弗兰德尔爆发了由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参加的破坏圣像运动的起义,揭开了尼德兰革命的序幕。1572年北方诸省举行大起义。8月,威廉(奥伦治的)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的布鲁塞尔也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1576年11月,南北各省代表缔结《根特协定》,恢复了尼德兰的统一。以荷兰为首的北方各省和南方的部分城市于1579年1月23日结成乌特勒支同盟,奠定了北方共和国的政治基础。1581年7月26日,奥兰治亲王宣布废除正式脱离西班牙而独立,立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一、名詞解釋1、文艺批判运动2、列宁格勒案件:战后苏联斯大林执政后期国内发生的一桩政治冤案。

因受害者主要是列宁格勒州和市的领导人,故名。

1949年2月,首先解除了中央书记库兹涅佐夫,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俄罗斯部长会议主席罗季奥诺夫,列宁格勒州委兼市委第一书记波普科夫等人的党内外一切职务,随后以“帝国主义间谍”等罪名处以死刑。

这一事件中,遭迫害的达200多人,有2000多位各级领导人被撤职。

这场大规模政治迫害事件的主谋是贝利亚。

50年代后,苏联为其平反昭雪。

1988年3月26日,苏共中央政治局恢复受害者党籍。

3、医生谋杀案:1953年发生在苏联的一起重大政治案件。

1953年1月 13日,《真理报》公布了一起惊人的消息:克里姆林宫一批著名医生 (沃夫西、科甘、维诺格拉多夫等) 妄图“通过有害的治疗来缩短苏联积极活动家的生命”,“医生恐怖小组”已杀害了日丹诺夫和谢尔巴科夫(政治局委员) ,并准备杀害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戈沃罗夫元帅等人。

他们为美英情报机构效劳,“向它们出卖灵魂和肉体,是它们雇佣和收买的奸细”。

据此除逮捕这些医生外,一些高极将领和许多知识分子也受到怀疑和牵连。

但由于斯大林在不久后便逝世 (3月5日) ,此案未能判决。

同年 4月4日,被捕的医生获释,报纸公开宣布此案不能成立,恢复被捕者名誉。

4、赫鲁晓夫:苏共中央前第一书记,部长会议前主席,苏联五、六十年代改革的领导人。

生于矿工家庭,乌克兰人。

早年当过牧童、钳工。

从1918年起就从事革命工作,深刻认识到斯大林个人品格中的弱点和斯大林政治体制的弊病。

斯大林死后,参与处决大侩子手、秘密警察首脑贝利亚,又逐步清除了反改革的领导人; 在1956年苏共20大上,发表了揭露斯大林错误的《反对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任期内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

因改革受阻,加之本人作风粗暴,1964年10月被解除党内一切职务。

1971年9月11日病逝。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1.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

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

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长官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

1513年有余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

著有代表作《君主论》。

《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2.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

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

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

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从1492年至1504年,哥伦布先后四次出海远航到达了西欧人认为的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拉、特立尼达等岛。

他误认为到达的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3.教皇子午线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

1492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

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

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4.《九十五条论纲》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文献,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梦口贴出《九十五条纲论》。

《纲论》认为教皇出卖赎罪券犯了错误和违背了基督教的原理,之处基督教徒只要忏悔,不买赎罪券也能得救。

由此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5.耶稣会天主教会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而成立的宗教组织。

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创设于巴黎。

旨在反对宗教改革,宣扬天珠教会最该权威;在欧洲致力于影响世俗权力,并积极在全世界传播基督教。

明后期进入中国传教。

6.慈温利瑞士宗教改革运动领袖。

慈温利与路德一样,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基础,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谴责斋戒、炼狱、赎罪券和教士独身,力主简化宗教仪式以建立廉检的教会。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战时共产主义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主要内容:①国内贸易国有化。

②余粮收集制。

③实物配给制。

④劳动义务制它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领导人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项尝试,并冀希望于通过的该政策实施使经济产量大幅攀升。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

因此战争结束后对其进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

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

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直接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5主要内容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

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

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

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埃及古代史部分1.美尼斯:古代埃及第1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埃及国家的建立者和统一者。

他凭借南方的军事力量占据了北方三角洲地区,并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孟斐斯城,是上下埃及最初统一的完成者和早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2.美尼斯,第一王,同埃及,孟斐斯3.乔赛尔:(记忆诀窍:埃及前总统叫纳赛尔)埃及第3王朝的第一个国王,金字塔的建造始于他在位的时期。

他的层级金字塔是由当时著名建筑家阿蒙霍特普负责建造的。

4.乔塞尔,初造塔,问谁人,霍特普5.胡夫:第4王朝的国王,其金字塔是现存最大的。

6.哈佛拉:哈佛拉金字塔前有该国王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

7.孟图霍特普二世:埃及中王国的建立者,重新统一了自第一中间期以来混乱分裂的埃及。

他依托底比斯战胜了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统一了埃及。

(被誉为各个同一时代的开创者,和第1王朝的美尼斯,第19王朝的雅赫摩斯齐名)8.阿美涅姆赫特一世:第12王朝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对以诺马尔赫为代表的地方贵族势力采取严厉政策。

诸如阻止各个诺姆间的战争和破坏边界的活动;亲自巡行整顿秩序和税收;划分诺姆间的边界,限制了诺马尔赫的一些世袭权力。

(阿美涅木赫特一世的政策主要是打击贵族势力和加强王权)9.雅赫摩斯:埃及第18王朝的建立者,从此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他领导了埃及人反对喜克索斯人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埃及重获独立与统一。

10.图特摩斯一世:埃及帝国的奠基者,他多年征战拓展了埃及帝国的疆土。

11.图特摩斯三世:埃及帝国的完成者,他一生征战在叙利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威震整个西亚,在南方拓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外。

12.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在位期间进行了著名的宗教改革,提出废除对阿蒙神的信仰而改信拉神,并将首都迁到埃赫那吞。

但由于神庙势力和旧贵族的激烈抵抗改革最终失败。

13.拉美西斯斯二世:和赫梯为争夺霸权展开战争,在卡迭什战役中因损失惨重与赫梯签署和约14.尼科:第26王朝法老,开凿尼罗河至红海间的运河,派遣人乘船绕非洲航行。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美西战争:是1898年4月21日到8月12日,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经历了菲律宾,古巴等战役。

1898年6月20日,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夺取关岛。

日俄战争:1904至1905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朝鲜实行殖民侵略,1910年吞并了朝鲜。

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英布战争:1899~1902年,在非洲大陆南部,因英国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双方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

最后,以布尔人的失败而告终,历史上称之为英布战争,也称南非战争或布尔战争。

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即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大棒政策:20世纪后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大棒政策”即说话温柔,但带根大棒,就定能成功。

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

金元外交:1909年美国总统塔夫脱年提出的主要应用于拉丁美洲的外交方针。

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的一种外交政策,并且与大棒政策交替使用加强了对拉美的侵略。

三国同盟:帝国主义列强为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寻找同盟者形成的军事集团。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军事集团形成。

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列强为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寻找同盟者形成的军事集团。

1894年,法俄同盟形成,1904年,英国和法国缔结条约,构成三国协约军事集团。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1: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

此后,为实现宪章内容的斗争就称为“宪章运动”。

宪章的内容有以下六点: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

②无记名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可充分地自由运用其投票权。

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以便使各选区得以选举他们最爱戴的人。

④议员应支付给薪俸,以便使当选议员的人能离开原来的职务,用全部精力为国家利益服务。

⑤平均分配选举区域,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

⑥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另外,“人民宪章”中也包含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不过“人民宪章”的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2:宪章运动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为争取实现《人民宪章》而展开的革命运动。

运动曾出现过3次高潮,参与的人数呈递增的趋势。

但是三次请愿书皆遭国会否决。

工人们集会、游行、总罢工和抗暴斗争也相继被镇压,领袖遭逮捕判刑。

由于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工人阶级还没有一个用正确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等原因,运动最后失败。

但它教育了工人阶级,也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

英国的宪章运动和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3:第一国际成立大会(1867年)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

即国际工人协会。

1864年9月,英法德意等国工人在伦敦圣马丁教堂集会,声援年波兰起义,并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历史上又称第一国际。

马克思接受大会筹备组织的盛情的邀请,出席大会,并当选主席团成员。

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委员。

“国际工人协会”是国际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4:第二帝国法国历史上第二个帝国。

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后,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并于1852年12月自封为帝,建立第二帝国。

世界史考试名词解释

世界史考试名词解释

1、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

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

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

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

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

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

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3、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

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

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

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

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4、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也是损失最重的战役之一。

德军为了迫使法国投入一切兵力作战,以致耗尽而亡,选择了法国东北部重镇凡尔登为进攻目标。

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

但是由于法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系氏族社会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全盛,金石并用时代衰落。

(2分)特点: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地位平等;实行族外婚;年长妇女任首领;全体成年男女组成氏族议事会;氏族共有财产,武器、衣服和装饰品归个人所有;氏族成员有相互援助和血亲复仇等义务。

(3分)巴达里文化前4500-4000年,铜石并用(石器、木器、骨器和铜器),母系氏族,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蝎王权标头发现于希拉康波里,涅伽达文化II时期。

(1分)有三部分:中间一栏刻有头戴白色王冠的蝎王;(1分)下栏刻有奴隶在尼罗河劳动的场景;(1分)上栏刻有田凫形象的平民。

(1分)蝎王权标头出现了贵族和平民、奴隶主和奴隶,说明已进入阶级社会。

(1分)纳尔迈调色板出土于希拉康波里的一块盾形石板,高63厘米,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对三角洲取胜,掠回大批战俘和战利品的场景。

(1分)调色板正面:纳尔迈头戴上埃及的白色王冠,手持权标头欲重击跪着的战俘。

(2分)背面:纳尔迈头戴下埃及的红冠上栏和下栏是征服形象中栏是用纠缠在一起的被俘的神兽表达的和睦主题。

(2分)金字塔古埃及国王陵墓。

(1分)始建于古埃及第三王朝第一位国王乔赛尔,第四王朝金字塔的修建达到鼎盛,新王国时期衰落。

(2分)胡夫金字塔是现存规模最大,高达147米。

由230万块巨石建成,其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工程坚固,为建筑史上的奇迹。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分)涅杰斯古埃及的社会阶层,意为“小人”。

(1分)原属下层自由民,最早见于古王国,中王国以后逐渐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加入军队,担任各级官吏和僧侣,占有土地、牲畜和奴隶,成为“强有力的涅杰斯”。

(2分)他们是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主要社会支柱,因而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为数众多的涅杰斯日益贫困。

(2分)拉美西斯二世埃及第19王朝法老。

(1分)执政期间率军同赫梯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1分)为战胜赫梯,在三角洲建立了新都,组建了4个军团,与赫梯人大战于叙利亚的卡叠什城。

(1分)双方损失惨重,无力再战,与赫梯缔约结束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

(1分)在位期间修建了阿布辛贝勒神庙、增建了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及培尔-拉美西斯都城。

(1分)伊普味陈辞古埃及文献。

(1分)作者伊普味是统治阶级的人物,(1分)他战争奴隶主的立场上,(1分)以教谕的口吻描述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起义。

(2分)喜克索斯人古代亚洲西部的一个混合民族。

(1分)他们于前17世纪进入埃及东部并在那里建立了15和16王朝(约前1674年至前1548年)。

(1分)他们乘埃及第二中间期衰落之机,侵入尼罗河三角洲,以阿瓦利斯为首都建立政权。

(1分)国王也自称法老,曾强迫南方的第13、17王朝向它称臣纳贡。

(1分)统治范围包括三角洲和中部埃及,以及西亚一部分。

他们的统治在客观上对埃及和西亚的交往起到交流作用,带来了马和新式武器。

(1分)罗塞达石碑1799年,法军上尉在埃及罗塞塔发现。

(1分)英法两国的战争中落入英国手中,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

(1分)石碑由一黑色玄武岩刻成,长107厘米,宽76厘米,厚30厘米。

(1分)是公元前195年,底比斯祭司为颂扬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所献。

(1分)石碑上刻有象形文字、世俗体、希腊文三种文字。

(1分)狮身人面像古埃及著名石雕。

(1分)古埃及法老哈夫拉来这里巡视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时发现采石场上还留下一块巨石。

(1分)哈夫拉当即命令石匠们,按照他的脸型,雕一座狮身人面像。

(1分)像高20米,长57米,面部长约5米,头戴皇冠,额上刻着眼镜蛇浮雕,下颌的帝王标志-下垂的长须,随着时间流逝都已经消失。

(2分)欧贝德文化考古学上苏美尔从氏族公社向文明时代过渡过程的第一个时期。

(1分)随生产力的发展,苏美尔人开始使用铜器工具,苏美尔各地出现了较大的神庙建筑,它可能是经济合作和管理中心。

(2分)当时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陶器、铜器,根据墓葬出土的男俑判断,苏美人已进入国家发生前的军事民主制阶段。

(2分)乌鲁克文化约前3500-前3000年,是考古学上苏美尔从氏族公社向文明时代过渡过程的第二个时期,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1分)这一时期铜器大量出现,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轮,能制造彩陶。

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

(2分)乌鲁克文化产生了奠定苏美尔文明传统的三项成就,即塔庙式神庙建筑、圆柱形印章和文字的发明。

这一切都说明苏美尔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2分)捷姆迭特那色文化约前3100-前2700年,是考古学上苏美尔从氏族公社向文明时代过渡过程的最后一个时期。

(1分)这一时期,农业有锄耕转向犁耕,手工业以冶金和陶器比较发达,制作精美;商业、贸易也有发展。

(1分)文明发展成为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

(1分)这时,在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十多个奴隶制城邦,主要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等。

(2分)亚述学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使用楔形文字各族(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赫梯人等)语言、文字、社会和历史的学科。

(2分)因起始于亚述文字的研究而得名。

(1分)亚述学以楔形文字的释读为中药研究手段,在立足于文字材料和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

(2分)萨尔贡阿卡德王国的创建者。

(1分)曾为基什国王幕僚,乘基什被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打败之机夺取政权称王,建都于阿卡德。

(1分)他组建了5400多人的常备军,先后进行了34此胜利的军事远征。

(1分)结束了巴比伦尼亚地区近千年来的分离局面,第一次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

(1分)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统一度量衡、发展对外贸易,打击并削弱各地旧贵族势力,建立中央政府,实行集权统治。

但是,统一过程中由于萨尔贡不断毁灭城市,屠杀人民,所以晚年各地不断起义反对他的残暴统治。

(1分)乌尔第三王朝两河流域南部乌尔城邦经历的第三个王朝。

(1分)这一时期乌尔重新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建立了一个王国。

(1分)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中央集权得以确立,国王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1分)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1分)王室经济空前发展。

乌尔第三王朝经历了5王,末王伊比辛时期,遭遇南部埃兰人和西部阿摩利人的侵袭,于前2006年,伊比辛被埃兰人俘虏,乌尔第三王朝灭亡。

(1分)乌尔纳姆法典是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第一位国王乌尔纳姆制定的,是迄今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2分)。

目前只剩残片,但仍可以看出是一部成熟的法律,说明苏美尔文明的法制体系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

(2分)法典对后来两河流域各国法典的制定有很大影响。

(1分)汉姆拉比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位国王。

(1分)他最大的功绩是采取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

大约经过35年的征服活动,除了北方的亚述和他庇护下的埃什嫩那之外,两河流域基本上统一。

(2分)汉姆拉比另一功绩是制定并颁布了《汉穆拉比法典》。

(2分)汉穆拉比法典迄今为止古代社会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汉姆拉比在位期间颁布。

(2分)法典原文用阿卡德语楔形文字刻在一黑色玄武岩石柱上,(1分)石柱上部是浮雕,下部是法典铭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共282条。

(1分)法典较全面反映古巴比伦社会情况,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提供珍贵材料。

(1分)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王国著名国王。

(1分)公元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灭亡犹太王国,并将该城大部分居民掳掠至巴比伦城,史称“巴比伦之囚”。

(1分)他统治时期,修复加高了巴比伦城内著名的马尔都克神庙,扩建巴比伦城,使巴比伦成为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1分)为取悦其米底籍的皇后,他下令修建了“空中花园”。

(1分)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是新巴比伦的繁盛时期。

(1分)空中花园新巴比伦文明的重要代表,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1分)空中花园据说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米底籍的皇后而下令修建的。

(2分)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称“悬苑”。

(2分)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犹太王国的圣城耶路撒冷,将犹太王国大部分居民掳掠至巴比伦变为奴隶,史称“巴比伦之囚”。

(3分)公元前538年,波斯灭亡新巴比伦后,释放了被囚的犹太人,并允许他们返回耶路撒冷建立了一个臣属于波斯帝国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2分)铁列平改革赫梯国王铁列平在公元前16世纪后期进行的改革。

(1分)铁列平颁布改革敕令,确立了王位继承原则:长子优先、无长归次,无子归婿。

(1分)还规定:国王不能任意杀害兄弟姐妹;王子犯罪由本人负责,不得株连家属成员,也不能没收其财产。

(1分)改革结束了王族内部仇杀,巩固稳定了统治阶级内部团结,巩固了王权,为赫梯成为西亚霸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分)卡叠什战役赫梯和埃及为争夺叙利亚而发生的一次战役。

(1分)约前1300年,双方在叙利亚地区的重镇卡叠什进行了大会战,战役使两国损失惨重,最后两国以缔结和约告终。

(2分)两国瓜分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势力范围,结束了争霸战争。

(2分)银板和约公元前1283年,赫梯国王哈吐什尔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缔结的合约。

(1分)因合约刻在银板上故名。

(1分)两国同意互不侵犯、相互援助和支持相互引渡对方的逃亡者。

(1分)该条约是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国际条约。

(1分)它的签订标志着赫梯和埃及进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的结束。

(1分)腓尼基字母腓尼基人对古代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1分)创造与公元前13世纪。

共22个字母符号,只有辅音没有元音。

(2分)因其简便易懂,后来向东西方传播。

腓尼基字母是现今世界各国字母文字的源头。

(2分)犹太教以色列犹太人信奉的民族宗教。

(1分)教义:以救世主耶和华为唯一的神来信仰,相信耶和华会惩罚恶人,拯救以色列犹太人,并认为以色列犹太人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

(2分)经典:《希伯来圣经》(《塔纳赫》)、《塔木德》、《米德拉什》。

犹太教的《圣经》是希伯来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总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分)士师时代约公元前1230-1020年至今以色列犹太人氏族部落解体向国家过渡的时代。

(1分)“士师”是以色列人的先知,实际上是军事民主制是时期的“王”或军事首领。

(2分)该时代从以色列犹太人占领迦南开始,到扫罗称王为止。

(2分)贝希斯敦铭文记述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前522年镇压宫廷政变和各地起义的经过,以及他登位的情况的记功刻石。

(1分)铭文刻在伊朗附近贝希斯顿一处悬崖峭壁上,故名。

(1分)由3种文字组成,古波斯语,埃兰语和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

(1分)这个铭文是现在所知波斯铭文最重要的一个,是研究波斯历史的珍贵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