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老年人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发生改变等因素会使患者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映,护理人员与患者交往过程中,需要使用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老年患者大都患有慢性病,为此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病程漫长,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老年慢性患者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还可出现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甚至绝望厌世等心态,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暴躁、怒气冲冲,遇到一些琐碎小事就大发雷霆。
对于这种心理变化,家属要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他们,耐心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患者的粗暴无理,要给于深切的谅解,切勿与患者争吵,伤害患者的自尊心,要以深切的理解与真诚的善意去感化患者,要多与患者谈心,帮助他们正视现实,鼓励他们振作精神,要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和其他有害的心理因素;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
总结我科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不同的心理特征,并运用自己所学的中医护理知识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1 心理特点1.1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患者因疾病住院改变了其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导致忧虑,如:思虑过多、心脾亏弱、忧劳过度、胃中不和等,不仅会使患者的注意力容易过分集中到病体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
1.2 患者方面的原因患者因长期患病,会对自己的病情和即将做的治疗感到束手无策、焦虑,对预期的疗效表示悲观,会有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方面的变化,而产生因七情内起之郁,其过程大多是:“始而伤气、继而及血、终乃成劳”所以要让患者怡情自遣、宽怀调养,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1.3 依赖性和退行性行为反应依赖性、退行性行为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行为反应。
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重点对象,有些患者就会产生自信心不足,变得软弱无力,事事都要依赖别人。
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由于老干部退休后的生活与之前的有很大差异,且在干休所里的社交范围明显减少,人际关系出现重大变化,部分老干部难以适应,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干部,常出现忧郁、焦虑、孤独、失落、愤怒、怨恨等不健康心态及情绪,极易导致其出现异常行为,或诱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在对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护理时,可通过增加沟通时间、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方法改善其精神状态,逐渐克服心理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心理特点分析护理对策干休所老年慢性病患者大都文化素质高、知识面广、阅历深、修养好、生活经验十分丰富,且对社会有很多贡献,这对干休所护士的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我国医疗水平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干休所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越来越多,现已发展成为现代护理的重要课题之一[1]。
对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护理时,不但要熟练掌握他们的病理、生理、心理状况,而且还需善于沟通,消除不良情绪,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于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现整理报道如下:1. 心理特点分析由于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的生活与退休之前的有较大差异,部分老干部一时难以适应,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干部,常表现出忧郁、焦虑、孤独、失落等不健康心态,极易导致异常行为的出现,或诱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其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自尊与自卑并存、空虚孤独、没有安全感以及焦虑犹豫等。
1.1 自尊与自卑并存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一般文化素质高、知识面广、阅历深,离休前可能是单位的核心人物,在单位、家庭及社会上备受周围人的尊重与爱戴,所以,一般情况下,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的自尊心很强[2]。
而离休以后,其影响力和权威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所以它们容易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心,情绪低沉,有明显的失落感。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家庭关爱对老年病人心理的影响
家庭是老年病人最重要的情感依 托,家人的关心和支持能够显著 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家庭氛围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老 年病人的心理健康,积极、温馨 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他们保持乐观
心态。
家人的陪伴和照顾能够让老年病 人感受到安全和温暖,有利于他 们积极配合治疗,加快康复进程
03 针对不同心理问 题的护理对策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供情感支持
01
02
03
尊重患者
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 关心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以建立信任关系。
倾听与理解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理 解他们的情感和想法,给 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表达关怀
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 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怀和 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和支持。
一些药物可能对老年患者的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如引发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
长期大量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药物依赖或成瘾,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健 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 。
遵循医嘱,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老年患者在用药前应详细告知医生自身 的身体状况、药物过敏史等相关信息, 以便医生能够为其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
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和恐惧
评估焦虑和恐惧程度
放松训练
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评估患者的焦 虑和恐惧程度,确定合适的疏导方法 。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 弛等放松训练,以缓解紧张和焦虑情 绪。
提供信息和教育
向患者提供有关疾病和治疗的信息, 帮助他们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减少 不确定性和恐惧感。
维护患者自尊心,增强其自信心
尊重患者自尊心
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以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方法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实施临床治疗和社区康复的过程中,分析患者心理特点,并根据其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发现10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因病情多变,心理状态也常出现反复,经过护士的耐心护理,增加了安全感和亲切感,对护士产生了信任感,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及护理。
结论通过认真分析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实施因人而异的护理对策,满足不同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需求,从而让老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对疾病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心理特点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222-02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慢性病增加成为一种全球趋势[1]。
在临床上老年慢性病患者日趋增多,因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习惯,从而造就了多种心理特点。
为了给人们一个健康的体魄、优良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安度晚年,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就必须关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用更适合的护理理念,以人为本,注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2]。
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早日康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其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
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我社区中心2012年1~2012年12月共收治10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61例,女47例。
年龄63~90岁,平均75岁。
其中高血压36例、冠心病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9例、脑梗塞后遗症29例、癌症晚期患者11例,其中合并两种以上疾病患者23例。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性护理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性护理摘要】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因素,结合老年患者不同类型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融洽护患关系,有效地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使其愉快度过晚年生活。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变化特点;心理状态因素;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5-0339-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年化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大多数老年人都有慢性病,其特点是病程长,疗效不明显,有些患者持续终生。
年老体弱长期承受疾病折磨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生活质量下降,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本文对慢性病老年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探索心理护理新思路,注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当下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1.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当人进入老年化,社会角色发生重要改变,退休后空虚的生活,与子女的代沟,社会脱节,有些慢性病致行动不便不能得到有效的照顾,自理能力缺陷,觉得自己是“包袱”心理日渐加重,强烈的心理反应使健康指数下降,而通常老年人对疾病宁可被动接受,也不愿主动寻医,身体状况的减退及各种心理障碍,对疾病的控制造成不良影响,加重病情。
一般有如下几种心理特点:1.1 恐惧、焦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远离疾病,健康长寿,但随着步入老年阶段慢性疾病成为健康的重大威胁,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悲观情绪,自觉对抗疾病力不从心,如高血压致突发性脑出血,糖尿病合并多种并发症等都是老年慢性病常见的致死原因,担心病情和经济负担,缺乏安全感,家庭关爱的减少使老年患者自身感觉无价值感,无存在感。
长期反复的疾病折磨也使患者感到焦虑,不知道病情会如何发展,恐惧死亡,还有些老年人随着认知能力的下降,性格较固执,拒绝就医,从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护理对策:安抚,鼓励,加强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分析与社区护理对策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分析与社区护理对策目的:通过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以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7月本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实施临床治疗和社区康复的过程中,把临床治疗与心理诊疗结合起来,分析患者心理特点,并根据其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结果发现276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因病情多变,心理状态也常出现反复,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孤独、寂寞、失落、抑郁、自卑、偏执、敏感。
结论通过认真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实施因人而异的护理对策,满足不同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需求,对疾病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签:老年人;慢性病;心理分析;护理对策【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analy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to take pertinent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a good treatment effect. Methods from 2010 July - 2011 July the Institute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Hospital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proces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ake corresponding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It was found in 276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because of illness, mental state is also often appear repeatedly, mainly manifested as anxiety, fear, loneliness, loneliness, loss, depression, paranoid, inferiority complex, sensitiv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careful analy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 it differs from man to man. And nursing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to meet th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needs, on rehabilitation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心理護理是根据心理学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和心理沟通,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
老年住院患者主要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老年住院患者主要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标签:心理;护理;老年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的转变,老年病人在病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患慢性病及同时患有几种慢性病的比例不断增高。
据统计,85%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一种慢性病,50%的老年人患两种或更多种慢性病[1],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较正常人群也更严重,不仅持续时间长,解决起来也较困难。
作者通过对临床收治的老年人的观察和了解,对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总结如下:1 主要心理问题1.1 孤独老年人因身体日渐衰老,心理状态也随着生理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低。
老年人的孤独和寂寞常是因为失去重要的生活依靠而产生,特别是老年丧偶。
同时,寂寞的程度因个人性格及过去家庭生活形态是否和谐幸福而不一。
1.2 抑郁老年人中最多见的情绪障碍和心理失调是易焦虑和抑郁。
随着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严重时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因慢性疾病的侵扰及死亡的威胁,产生恐惧、抑郁心理;同时他们社会交往减少,住院后子女不在身边或忙于生活工作不能经常探望,易产生被抛弃的感觉,造成心情忧郁苦闷,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3 健忘老年人由于增龄衰老,引起智力水平逐渐下降,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因此老年患者经常忘记服药及医嘱。
由于老年人近期记忆衰退明显,故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的往事,留恋过去,对新鲜事物却不感兴趣,难以接受。
2 心理护理2.1 孤独的护理2.1.1 维持与社会的接触老年患者由于退休、疾病退出社会,社会疏远老人,使他们产生孤独心理,所以当老年人住院时,护士应给予特别的关心并经常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
例如,介绍同病室的其他患者相互认识,一起谈话、娱乐和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他们就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1.2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将越幸福。
干休所老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

3干休所老干部心理服务实施办法的探讨
3.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识,使老干部增强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主动配合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学习增强老干部心理咨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水平。
干休所老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干休所老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服务的方法和对策。方法根据对我所52名老干部及家属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心理综合干预及进行心理干预前后心理测量指标变化,认知、情绪、行为发生改变情况观察,探索提高老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的新方法。结果通过综合心理干预,老干部及家属情绪和行为障碍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提高老干部的心理康复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2.2心理原因。(1)认知方面。老干部对自身疾病不能正确认识对待。面对种种慢性疾病,大部分老干部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较强,逐步适应了这种生活。他们依靠以往严酷战争环境锻炼形成的良好军人素质加以克服。但是,长期疾病带来的精神压力,也使他们不堪承受。甚至也有老干部因不能忍受晚期癌症产生的痛苦,不愿配合治疗,产生轻生的念头。个人重大生活事件发生和家庭生活环境变化,使老干部产生适应障碍。(2)情绪方面。孤独感、不安全感、焦虑、抑郁等是老干部常见情绪问题。(3)行为方面。由于身体活动能力下降,高龄老干部出现动作缓慢,反应速度降低,日常活动范围缩小,社会交往减少。
3.2注重心理测评和心理疏导。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评,对老干部心理问题进行专业分析和量化研究。并能制定合理的咨询目标和正确的咨询方案,用科学的方法帮助老干部解决心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由于老干部退休后的生活与之前的有很大差异,且在干休所里的社交范
围明显减少,人际关系出现重大变化,部分老干部难以适应,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干部,常出现忧郁、焦虑、孤独、失落、愤怒、怨
恨等不健康心态及情绪,极易导致其出现异常行为,或诱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
身心健康。
在对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护理时,可通过增加沟通时间、增进相互
理解与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方法改善其精神状态,逐渐克服心理问题,
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心理特点分析护理对策
干休所老年慢性病患者大都文化素质高、知识面广、阅历深、修养好、生活
经验十分丰富,且对社会有很多贡献,这对干休所护士的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近年来,由于我国医疗水平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干休所老年慢性病患
者的临床护理研究越来越多,现已发展成为现代护理的重要课题之一[1]。
对干休
所老年慢性病病人护理时,不但要熟练掌握他们的病理、生理、心理状况,而且
还需善于沟通,消除不良情绪,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于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现整
理报道如下:
1. 心理特点分析
由于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的生活与退休之前的有较大差异,部分老干部一
时难以适应,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干部,常表现出忧郁、焦虑、孤独、失落等不健康心态,极易导致异常行为的出现,或诱发其他疾病,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其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自尊与自卑并存、空虚孤独、没有安全
感以及焦虑犹豫等。
1.1 自尊与自卑并存
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一般文化素质高、知识面广、阅历深,离休前可能是
单位的核心人物,在单位、家庭及社会上备受周围人的尊重与爱戴,所以,一般
情况下,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的自尊心很强[2]。
而离休以后,其影响力和权威
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所以它们容易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心,情绪低沉,有明显
的失落感。
1.2 孤独空虚
由于干休所的活动范围较小,社交人群单调,且亲朋好友纷纷去世,与儿女
分居,生活十分空闲且整日无所事事,精神十分空虚,不免感到孤独、寂寞。
1.3 焦虑忧郁
由于干休所老年慢性病病人的的身体状况不理想,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降低, 遇到繁琐的事情就有心有余但力已不足的感觉,情绪自然就会忧郁焦虑。
若干休所
老年慢性病病人与儿女居离的较远或生活得不到子女或周围人的体谅、理解与支持,其症状会明显加重,易出现心情压抑、焦虑不安、急躁易怒以及嫉妒别人等
状况。
2 护理对策
开展干休所护理工作,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统一思想,充
分认识该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所示:
2.1 增进理解和相互尊重
在护理过程中要理解、关心慢性病患者。
依据疾病类型、文化水平、社会角
色、气质性格以及社会经历等,有针对性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
在实施护理
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尊重慢性病患者的地位和性格。
一般情况下,干休所慢性病
患者更喜欢别人以他们离退前的职位相称,这样他们会感受到尊重和成就[3]。
护理时不但要合理称呼干休所内的患者,而且最好经常认真倾听他们的故事
和要求,以使他们感受到护士对他们的重视和尊重。
2.2 充分进行语言沟通
在对干休所慢性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不但要有耐心,必要时还需要恰当
的言语沟通。
对其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回答,掌握分寸,语言文明。
在不打扰的前
提下,尽可能的多问候他们,与其聊天、谈心,认真倾听他们的内心,增进交流,减少其孤独感。
2.3 提高自身素质及理论水平
为了提高心理护理的水平和质量,护理人员不但要经常巩固基础知识,勤学
苦练、刻苦钻研,而且要不断提高相关操作水平。
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具备
社交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老年心理学等知识[4],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逐渐增大护理范围及护理场所。
护士不仅要扮演临床护理人员,同时还应是健康
知识宣传者、心理咨询者等角色,以充分提高干休所的护理水平和质量。
2.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干休所慢性病患者特别需要护士的悉心护理。
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护士应具
备耐心、爱心、恒心以及热心等,做到眼勤、脑勤、腿勤、手勤以及嘴勤等,在
临床护理的同时,热心与其沟通,关心其生活问题,认真解答所问问题,充分让
其体验舒适的护理氛围,努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不但能使患
者身心愉悦,而且还能提高护理的效率,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达到延年益寿的
作用。
2.5 注重环境的影响
干休所老年患者特别需要和睦的家庭以及其成员的支持、理解与照顾[5]。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其家属沟通,讲述家庭和睦及其成员支持、理解与
照顾对老年患者的影响。
另外,护士要鼓励老干部接触新环境,认真建立人际关系,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焕发精神。
3 小结
干休所老年慢性病患者极易自卑、孤独空虚、焦虑忧郁,在进行临床心理护
理时,要增进理解,相互尊重,充分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还要重视
环境对患者的影响,努力丰富患者的生活,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瑞英, 刘艳霞. 军队干休所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健康及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
应用, 2010,4(18): 215-216.
[2] 叶红珠. 军队干休所老年心理疾病护理探讨[J]. 海军医学杂志, 2004, 25(3): 236-237.
[3] 马彩莲. 干休所老年慢性病人心理分析与护理[J]. 医学创新研究, 2007, 4(8): 80.
[4] 杨卫平.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护理.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9: 1287.
[5] 孙建萍.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7):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