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案(第1课时)
《狼》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狼》教学设计《狼》教学设计(精选1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狼》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狼》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
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2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2、板书课题:“狼牙山”在哪里?“壮士”指什么人?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1、默读预习要求,联系课前预习,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2、放录音,听课文,感知课文:⑴这五名战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听录音。
⑵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⑶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什么精神?3、自学课文:⑴投影表示自学要求,指名读。
⑵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⑷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练习说段意。
⑸学生自学课文。
⑹分小组学习,讨论重点词语和分段情况,练习说段意。
⑺交流学习情况。
⑻指名读准生字的字音。
⑼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⑽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⑾分段,说段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狼》教案(一)

教案:《狼》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狼》这部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狼》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情节;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2.分析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和叙事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狼》的世界;2.讲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3.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探讨的问题;4.解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5.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激发学生的思维;6.文学鉴赏:指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和叙事技巧;7.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或小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8.作业布置:布置阅读任务或文学作品分析,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3.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再现,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小说的情节和氛围;4.小组展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手段1.多媒体设备:PPT、投影仪、音响等;2.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3.黑板、粉笔;4.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思维的活跃度、表达的准确性等;2.作业的评价,包括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文学作品分析的深度等;3.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角色扮演表现。
八、教学反思1.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包括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学生学习情况等;2.梳理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狼》优秀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狼》优秀教案三篇《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
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狼》优秀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狼》优秀教案一〈一〉、教学目标、重难点。
1、熟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3、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本课的学习分2个课时完成。
程序一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程序二课堂教学一、情境导入二、作者作品简介三、自学成果展示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朗读竞赛的形式效果较为显著。
1.朗读①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②小组流水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流水朗读指的是各小组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通畅,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读错字音,一旦有误,由下一个同学跟上继续读。
2、难词难句交流,学生翻译课文①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讨论。
②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进行指导。
③教师出示字词的有关投影片,进一步落实字词。
四、创造性复述故事1、概括故事内容。
这一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
学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节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以上讲的是从屠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又提供了另一个考虑角度即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狼”眼看世界。
主要情节是遇屠――追屠――诱屠――被杀。
2、实践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
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
方法指导:为展开铺叙,可用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方法来展开想象。
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
《狼》教案 (5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狼》教案第(1)课时引入从这些成语中大家可以看出狼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贪婪、阴险、狡诈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而在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就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
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记录在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记录的一个关于狼的故事……2、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以提问方式出现)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聊斋志异》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讲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讲、再点评)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读,下面老师先请同学来试读一下,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如何。
1、指定个别学生(最好是程度较低者)朗读,以便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
2、其他生点评,师总结。
3、注意正音,纠正节奏停顿的错误。
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读准字音,这个的生字比较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齐读)4、教师范读,学生细听,听时注意:听清节奏、体会感情。
朗读注意事项: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
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
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
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
“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
末两句是结局,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狼》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狼》的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
教学准备1、生字和词语卡片。
2、挂图。
狼和小羊的图片。
3、幻灯片。
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贴狼图)认识它吗?认识生字“狼”,读一读。
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贴羊图)谁能告诉老师,羊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温顺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板书:和)结果怎样?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二、学习课文1、课件演示,范读全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初步熟悉课文的内容。
说说你在看录像和听老师范读课文的基础上,懂得了什么?2、自读课文,标出小节号,目视双行,读谁字音。
碰到不理解的词句画上记号。
3、出示生字词。
弄脏吃惊温和倒流经常争辩扑去亲爱可怜坏蛋找碴儿背地里气冲冲骂你觉得哪些词语难读,或容易读错,提醒大家。
指名读,跟读,齐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4、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不好读?5、指名分段读。
注意不读破句。
6让学生简单说说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三、学习生字第二课时一、复习词语。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一课(学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你们会认了没有,读准了没有。
二、精读课文。
1、师范读,生思考:想想狼到底想干什么?(范读课文,读出角色的不同性格)学生交流。
(狼想吃掉小羊)(出示狼和小羊的图片)2、学习二、三自然段。
师:狼想吃小羊,想到什么程度呢?找出课文中的话读一读。
(指名读)师:我发现你把“狼很想吃小羊”的“很”读得重,为什么这么读啊?狼这么想吃小羊,心里会想些什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外表是什么样呢?(课件演示)狼是个专做坏事、非常残忍的家伙,他打算怎样吃掉小羊?他对小羊说了什么?自己读读第二、三自然段。
生自读。
师:狼对小羊说了些什么,小羊是怎样反驳他的?谁来读读。
《狼》教案设计参考范文

《狼》教案设计参考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狼》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狼的形象特征,认识狼的狡猾与贪婪。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体会作者对狼的讽刺意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狼的形象特征。
(2)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心,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狼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2. 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狼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2. 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狼》的背景及作者蒲松龄。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狼的形象特征,总结狼的狡猾与贪婪。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狼的象征意义。
5. 练习巩固:(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教师点评练习答案,总结要点。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狼的形象特征和象征手法时的思考深度和创见性。
4.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心得体会,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初中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之”“其”“以”)的用法和意义。
2、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难点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3、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并做评价)
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4、小组推选代表读,其他同学评议。
5、学生齐读。
初中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学科
语文
授课时间
设计者
授课班级
教授者
课题
《狼》(第一二课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之”“其”“以”)的用法和意义。
2、积累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1、作者满松龄。字留仙。号梅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郭沫若也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狼》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狼》的教案引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狼的生态环境、特点和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分析能力,增加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资源:1. 教材:相关教材或图书,例如《狼的世界》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讲义和学生笔记本。
4. 学生实验材料:纸和铅笔。
教学内容:第一课:狼的生态环境1.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狼的生态环境,包括它们生活的地区、气候和地形。
2. 学生观察和描述各种生态条件对狼的生存和繁衍的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狼为何选择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并与学生共同探讨生态与物种适应能力的关系。
第二课:狼的特点和外貌1. 学生观察和记录狼的外貌特点,如体型、毛色和眼睛。
2. 教师介绍狼的身体结构和特征,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点如何使狼在野外生存和狩猎。
3. 学生以图文方式记录他们观察到的狼的外貌特点,并分享给全班。
第三课:狼的社会行为1. 教师介绍狼是群居动物,它们生活在一个由Alpha狼领导的社会群体中。
2. 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或绘画的方式了解狼群的组成和社会结构,以及各种狼在群体中的角色与责任。
3. 学生模拟狼的社会行为,角色扮演不同的狼,通过情节剧本展示狼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课:狼的繁殖与保育1. 学生了解狼的繁殖方式和狼群之间的子代关系。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狼的繁殖与保育对于保持生态平衡以及自然界的重要性。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制作海报或写作方式,呼吁保护狼类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性。
第五课:狼与人类关系1. 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或阅读相关案例了解狼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狼与人类关系的积极和负面方面,并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合理平衡人类活动和狼的保护。
3.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保护狼与人类共存的解决方案,并展示给全班。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对狼的生态环境、特点和行为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本教案也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环保意识,从而塑造出一个积极、理性和负责任的生态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懂课文大意。
2.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梳理课文情节。
3. 在朗读和讲述过程中,理解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在一个黑漆漆的夜晚,你一个人行走在荒郊野外的路上,突然,你遇到了饿狼,而且不止一只,它们紧紧地追随着你,伺机扑向你……这时候你怎么办?
今天,我们学习蒲松龄的一篇文言小说《狼》,看看这位屠夫是怎样与狼相斗的。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无需太繁,或者绕得太多,关键是要精、短、新,很快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基于此,这样设置情境,导入课文,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简单提示。
二、自由朗读,感知文本
1. 一读文本。
请同学们打开教材,出声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哪些字不认识,自己圈画一下。
2. 再读文本。
自由朗读,对不会读的字,可以看看课文下的注音,或者用字典查查。
这次要读准字音。
3. 三读文本。
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继续自由朗读,大致读懂这篇小说的意思。
如果注释以外还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请问问同桌或老师。
预设:
(1)屠乃.奔倚.其下(乃:就,倚:倚靠)
(2)又数刀毙.之.(毙:杀死,之:指狼)
(3)方欲
..行(方:刚,欲:想)
(4)以.攻其.后也(以:来,连词,其:代屠夫)
(5)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
4.齐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畅。
如果读得还有问题,可以让学生继续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习一篇文章,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一定要让学生熟读文本,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语文。
所以,这里的设计是让学生读四遍课文,由浅入深,基本能够读懂文义,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讲述故事,梳理情节
1. 请一位同学在讲台上给大家讲一讲这篇课文所写的故事,其他同学们认真地听,看他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有问题。
(一学生讲故事,讲完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指出问题,并解决文中的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同时展示课文的有关文句和相关成语,进一步牢固掌握文言词语。
还可以再让一名同学讲一遍)
预设:
(1)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仅,只)
(2)屠惧,投以.骨(以:把,介词结构后置)
(3)狼不敢前.(前:向前来,名词用作动词)
(4)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5)一狼洞.其中(洞:打洞,挖洞,名词用作动词)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从通道,名词用作状语)
2. 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这个故事情节曲折,结构紧凑。
请2—5位同学说说,课文写屠户和狼斗智斗勇的过程有哪几次交锋。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情节结构,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预设:
屠夫惧怕并且“投以骨”,狼仍跟随。
(屠惧)
屠夫背倚麦秸垛,与两狼对峙。
(对峙)
屠夫奋起,杀死两狼。
(杀狼)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首先是要读懂。
这里没有让学生逐一翻译课文,而是让学生讲述课文故事,实际就是要学生不要太拘泥于原文,关键是读懂内容,
理清情节发展过程,同时随文学言,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及句式。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