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传
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

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翻译: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
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
李贺小传赏析

李贺小传赏析李贺小传赏析导语:《李贺小传》的全文是怎样的呢?《李贺小传》展现诗人李贺怎样的故事呢?《李贺小传》的题解是什么呢?李贺小传李贺,字长吉,是河南富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人。
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因为他的文章内容百变,言辞磅礴大气,有着鬼才之称。
李贺小传就是李商隐所创作的一篇关于李贺的传记!李贺小传,即李长吉小传,李商隐所写。
李商隐感叹人才而所作,同情李贺,其中也有点讽刺意味,讽刺社会让无能的人作官,却让人才在民间。
这段文字足以看出被称为“诗鬼”李贺是怀才不遇!1.解题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时也和作者的诗歌风格相异,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2.本文所体现的“小传”的特点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小传虽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见大。
其“小”在于: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诗人李贺的一生,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
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数百字,语言极为精练。
而其“大”又体现在:极小极短的篇幅却具有很大的容量,集叙事、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
内容浑厚,意味深长。
本文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全篇以一“奇”字贯之;首段以杜牧为李贺作序之事提挈全篇,言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以杜牧言李贺“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贺之“奇”。
随后又提到李贺姊“语长吉之事尤备”,以杜牧序和李贺姊之言点出文中李贺事的由来。
第2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对李贺外在风貌的描写:“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作者抓住李贺外貌中最典型的几点特征,只用了区区十余字,李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
尔后写李贺的交游情况,“最为昌黎韩愈所知”,与他密切往来的文人也不少。
在文人交游中,作诗是最为常见的事情,但李贺每与诸人出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自然引出下文对李贺诗歌创作过程和特点的叙述。
文言文《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李贺早年因文章而出名,当时许多人都以与李贺见过面为荣。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文言文《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吧!《李贺小传》原文: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译文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
李贺传

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
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
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
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李贺传
.
1
李贺传 旧唐书
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 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 ,贺竟不就试。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 ,当时文士从而效之, 无能仿佛者。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 诵。补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 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 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
3
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 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 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 ,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 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 ,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
2
李传 新唐书
较旧唐书,加入了 事迹与他交往的人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 ,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 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 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 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以父名晋 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 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 。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逝,故其诗歌世传者 鲜焉。
李商隐《李贺小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商隐《李贺小传》原文及译文赏析李贺小传李商隐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③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④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
②欻(xū):忽然。
③阿:母亲。
④勃勃:烟气向上的样子。
⑤嘒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长吉之事尢备备:详细B.过亦不复省省:察看C.长吉竟死竟:竟然D.帝独重之重:重视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为李长吉集叙为刎颈之交B.阿弥老且病吾今且报府C.天苍苍而高也吾尝终日而思D.闻行车嘒管之声欲诛有功之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贺身体细瘦,二眉相通,手指很长,勤奋刻苦读书,写作速度很快。
文言文李贺小传翻译

贺性孤介,不喜与世俗交往,独好诗赋。
其诗才情横溢,意象奇特,风格独树一帜,世人称之为“诗鬼”。
贺尝自言:“吾本将心学道,又恶时之俗,故作诗以自慰。
”其诗多抒发悲愤之情,寄托抱负,故有“长吉之诗,悲而不伤,豪而不滥”之誉。
贺初仕不得志,游历于江南,后归长安。
尝应进士试,不第,遂弃之。
然其诗歌传遍天下,时人争相传颂。
白居易、韩愈等皆与交游,亦称赏其诗。
贺与杜甫、李白并称“李杜韩白”,为唐代诗坛四大家之一。
贺之诗,以想象奇特、辞藻华丽著称。
其《雁门太守行》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又有《马诗二十三首》中,以马喻人,寓意深刻。
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等句,尤为后人传颂。
贺诗中,多有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如《金铜仙人辞汉歌》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之情。
又有《南园十三首》中,以花自喻,抒发身世之感。
如“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等句,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贺诗之妙,在于其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而又不失豪放之姿。
其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之态,又有婉约之情。
然其一生,坎坷不平,仕途不得志,故其诗多抒发悲愤之情,寄托抱负。
长庆元年,贺因病卒于长安。
其一生短暂,然诗歌传世之作颇丰,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世学者,对贺之诗多有研究,称其为“诗史”。
李贺之诗,不仅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光辉,亦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译文:李贺,字长吉,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生于元和年间,逝世于长庆元年,享年二十七岁。
他的祖籍是陇西,后来迁居到吴郡。
李贺自幼丧父,由母亲郑氏抚养长大,由于家境贫寒,无法得到良师益友的指导,但他自幼聪明好学,从不懈怠。
李贺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独爱诗赋。
他的诗歌才情横溢,意象奇特,风格独树一帜,被人尊称为“诗鬼”。
他自己也曾说:“我本来是想专心学道,但又厌恶当时的世俗,所以写诗来安慰自己。
李贺小传对照翻译

李贺小传对照翻译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
”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让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入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过来从囊中取出诗稿抄好带走.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洛阳,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家的仅是所保存下来的李贺的诗作只有四卷罢了。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李贺传(上海模考题)

李贺传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
及暮归,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
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
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
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
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
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
贺亦早逝,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节选自《新唐书》)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每旦日出()(2)如他人牵合课程者()(3)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4)当时无能效者()18.下列句中“为”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愈为作《讳辩》B.时为所取去C.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D.君为我呼入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
(2)及暮归,足成之。
20.李贺“卒亦不就举”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1分)21.本文叙写李贺的生平事略,突出了他的哪些与众不同之处?(3分)17.(1)早晨(2)标准、模式(3)大致、一般(或者一律、一概)(4)模仿18.C19.(1)(李贺)拿起笔立即完成了(诗作),如同提前构思好一样,(并且)自己取题目为“高轩过”。
(“援”、“宿构”、“目”各1分)(2)等到傍晚回来,(李贺)(再)补足(诗句)完成(全文)。
(“足”及补出“李贺”、“诗句”各1分)20.按照唐的习俗避父亲晋(进)肃的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21.幼年时突出的才华,成人后奇特的外形;独特的早出晚归随感随写的创作方式;作品奇诡莫测的风格,呕心沥血令人惊叹的创作态度;沉郁守礼、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遗憾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与文学的差异性
《新唐书·李贺传》与《李贺小传》在素材选择方面的不同,部分显示了史学与文 学的差异性。 唐人对中进士极为看重,《隋唐嘉话》记载唐太宗 时正二品中书令 薛元超曾以自己为官不以进士出身为人生一大恨事‚: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 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对李贺因避父讳不能参 加科考,两《唐书》都进行了载录,但《李贺小传》却未作记叙,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李商隐的情感取舍。对于李贺临死前认为自己被上帝所召一事,《李贺小传》做 了 大篇幅的记叙,这件事最能表现李贺生前郁郁不得志而又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反 差,但两《唐书》却因事涉虚诞并没有采录。
叙事之差异
两《唐书》之《李贺传》先说李贺不参加进士考试,再说韩愈为之做《 讳辨》 ,具有两层含义: 表层是李贺以避父讳的缘故不肯参加进士考 试, 深层即通过韩愈《讳辨》所传达,李贺以高才而不得不屈于世俗 礼教,且与李贺争名之人以避父讳 以示孝道为由阻止李贺参加考试, 用心险恶,韩愈为其鸣不平。 李商隐《李贺小传》对李贺未参加进士 考试 一事只字未提,但有‚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 礼太常中,当 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可以看出李商隐对李贺生前遭受世人的排挤极 为不满。对李 贺为何没能参加进士考试,李商隐没有在传文中 记叙, 根据韩愈《讳辨》‚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 同然一辞‛推测,这可 能与阻挠李贺参加考试的人尚在世或位居高官有关。
比较《新唐书》与《李贺小传》
《新唐书·李贺传》和李商隐《李贺小传》对李贺事迹选取之差异主要
体现在四点:一是《新唐书》保留了《旧唐书》中李贺父亲名晋肃,因 ‚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李贺避父讳不举进士一事,《李贺小传》 未记录此事;二 是《李贺小传》重点记叙了李贺临死前的幻觉, 认 为自己被上帝所召为白玉楼作记,《新唐书》对此没有采录;三是《新 唐书》和《李贺小传》对李贺诗歌的评价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前者 较为平实客观,后者却一笔带过;四是《李贺小传》中提及李贺之姊王 氏夫人,并作为李贺生平的见证人,《新唐书》没有提及此人。
谢谢观看
本PPT内容多采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柳卓霞之论文,在此表示衷 心感谢!
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 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 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 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 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 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 ,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 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 ,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借题发挥,将自己一肚子‘才命两相妨’的牢骚与郁闷,通过层层似认
真似戏谑的设问、推论,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结论
正史列传往往比文学传记更注重选择传主有利于社会教化的
事迹,突出对传主有重要人生意义的事件。 如对于李贺为何 没有参加进士考试,《李贺小传》没有记录。作为对唐代士 子至关重要的考试, 两唐书《李贺传》均有说明,且突出了 李贺的孝道。 如果传主曾担任重要官职,那么正史作为官方 叙事,传文会用较多笔墨对传主仕宦经历和军国大事进行记 载,这在各种附传中表现的最典型。
描写细致,文 学性更强
李贺小传
加入两段无法断定真假的 东西,倾注入作者对李贺 的褒扬。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 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 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 ,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 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 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 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 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结论
由于传记文章一般是死者生前的好友或仰慕者写成,故不免
对死者有所回护,对敏感话题有所回避,所以文本中时常存 在对事件叙写模糊的现 象,如李商隐《李贺小传》对李贺不 参加进士考试 只字未提,而是写‚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 史传作品则需叙事明晰、事实可靠,要说明事件的原委。
结论
在叙事方面,正史以实录,‚不虚美、不隐恶‛
李贺小传 李商隐来自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 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 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 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 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 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 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 、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为悬鹄,行 文注重客观性,个人感情较为隐晦,故较多采用第三人称全 知视角,按照时间顺叙传主 事迹,以与读者保持距离,甚至 形成了按照传主 的姓名—籍贯—世系(家世、祖先的状况) —幼年经历—科举入仕—仕宦生涯—子孙状况这一方法组织 传记素材的程式。文学传记则可能在传文中较多采用多层次 叙述和叙事视角转换,形成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
李贺传 新唐书
较旧唐书,加入了 事迹与他交往的人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 ,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 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 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 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以父名晋 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 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 。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逝,故其诗歌世传者 鲜焉。
感情之差异
李商隐浓墨重彩地叙述李贺被天帝召升,
另一原因是借此寄托自己的 人生感愤,以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与李贺相似,李商隐的一生也 坎坷多舛,心怀报国之情,到头来壮志难酬,潦倒 终生。因此对于李 贺的悲剧,李商隐深有同感。他不仅用李贺临终时奇幻的情景来表达悲 情,而且还在结尾处连设六问,为李贺呐喊,一吐自己备受排挤,不得 施展抱负的愤懑,感情浓郁悲壮,喷薄而出。
李贺传
李贺传 旧唐书
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 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 ,贺竟不就试。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 ,当时文士从而效之, 无能仿佛者。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 诵。补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 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 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