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人物简介
李贺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李贺简介,名人故事李贺个人资料中文名:李贺别名:字长吉、李昌谷、鬼才、诗鬼信仰:道教阳县)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着名诗人。
代表作品有《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名篇。
李贺的诗词作品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贺生平简介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804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
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
据说,韩愈与皇甫?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
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
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
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
可是“阖扇未开逢?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
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达3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
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
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
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
李贺李双江百科

李贺李双江百科李贺(790年-816年),字乙迟,唐朝诗人,元稹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李杜诗风”之称。
李贺出生于陕西长安(今西安),少年时代随父母迁居凤翔。
他幼才早熟,才情出众,学识渊博,天资聪颖。
在凤翔期间,李贺结识了同乡好友元稹,两人成为了密友。
李贺和元稹一起游历名山大川,阅读经史典籍,饱览人间美景和风土人情。
这段经历对李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李贺的诗风独特,以雄奇草莽、奔放豪放见长,诗句间常有生动的描绘和夸张的夸谎。
他的诗作热情奔放,意象丰富,常用双关语和意象,形象生动而引人入胜。
他的《马诗》以马为题材,描绘了奔驰疾驰的马匹,以及游牧民族的豪情和风采。
这首诗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马的力量和奔腾的激情。
李贺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堪称经典。
他的《梦天》描绘了一个梦幻般的天堂,令人如痴如醉;《西施》描写了西施的美丽与风华,让人为之倾倒;《李凭箜篌引》以箜篌演奏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李贺的诗歌多以抒发自由、奔放的个人情感为主题,展示了他的疯狂和独特的艺术才华。
然而,李贺的生活并不如他的作品那样光辉灿烂。
他的性格古怪,沉迷纸醉金迷之中,放纵酗酒、游荡无度。
他的生活态度自由奔放,不拘俗套,但也因此陷入了贫困和困苦之中。
他的朋友元稹十分关心他,为他提供食宿,但李贺却对此漠不关心,没有珍惜这份友情。
最终,李贺在816年因酒驾出车祸去世,年仅27岁。
尽管如此,李贺却以他豪放的诗歌风格和特殊的艺术才华成为了后世诗人们的楷模。
他的作品影响了杜牧、杨炯等一批后来的文学家,开创了后世以个人情感为主题的诗歌创作风格。
李贺的诗歌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李贺的资料简介

关于李贺的资料简介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宗室王孙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
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
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
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
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
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
李贺简介及人生经历

李贺简介及人生经历简介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诗仙”、“诗佛”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传世作品《》《》《》《》《》《》《》《二十三首》《五首》《并序》《》《》《》《》《》《》《》《》《》《》特点李贺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
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
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
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
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
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
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魔”一样,另有四字真言,鬼、泣、血、死,故被称为"诗鬼"。
晚唐诗人李贺

骑驴觅佳句
李贺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 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 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他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 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 七岁,韩愈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 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 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 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 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 益齐名了。
由于他才华出众,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 京城。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 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 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生活。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 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 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陨落了,年仅27岁。
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这首诗就是用 黑、黄(金)、红、白、紫等浓艳色调描写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色彩 反差较大,对比很鲜明强烈,与诗中激荡着的悲壮情调相得益彰。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黑云压城城欲摧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的简介

关于李贺的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人,后世因称“李昌谷”。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祖籍陇西,故自称“陇西长吉”。
李贺少为诗章,十五六岁时,以工乐府与先辈李益齐名。
后来,李贺入京任从九品的奉礼郎,官微俸薄,因困顿无援多有不平之气。
在京时,李贺住崇义里,与名士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成为密友。
三年后,李贺辞官离开长安回昌谷老家。
然贫无以继,遂赴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好友张彻。
李贺一生体弱多病,27岁英年早逝。
据杜牧《李长吉歌诗叙》,李贺曾将手编诗集四编付于好友沈子明,收诗233首。
稍后,李商隐亦称李贺诗存四卷。
很有意思的是,杜牧与沈子明亦为至友;贺姊嫁给王氏,李商隐亦娶王氏之女。
杜牧、李商隐的生活年代虽略晚于李贺,但由于他们与李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故其说法可信。
据此可知,后世流传的李贺诗集实出自李贺之手,基本上保持了李贺诗集的原貌。
亦可知,李贺诗名实播自唐代,得力于沈子明、杜牧、李商隐等人。
宋代以后,李贺诗名鹊起,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
北宋初传的《李贺集》为四卷,诗为219首,卷数与自编的相同,但篇目、篇数、编次略有不同。
后又有五卷本,在四卷本的基础上加《外集》一卷,收诗22首,与四卷本合计,共241首。
五卷本今有汲古阁校刻的北宋鲍钦止本、董氏诵芬室及蒋氏密韵楼两家影刻的北宋宣城本,集名为《李贺歌诗编》。
又有《续古逸丛书》影印的南宋本,名为《李长吉文集》。
又有铁琴铜剑楼、《四部丛刊》影印的蒙古刊本,集名《李贺歌诗编》。
李贺诗最早的注本为南宋吴正子的笺注本。
以后,不同的注本相继问世,相比较而言,以清人王琦注本较为完备。
王琦视野开阔,其《李长吉歌诗汇解》选录了吴正子、刘辰翁、徐渭、董懋策、曾益、余光、姚佺、姚文燮、钱饮光、吴炎牧等诸家的评注。
王琦本最大的优点有三,一是汇集了前人精彩的点评和注释,为后人深入研究李贺诗免除了多方求索之苦;二是注释精审。
在字句发生歧义时,以求实的态度并存多解。
李贺人物生平简介介绍

李贺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人物生平宗室王孙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
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
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
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
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
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
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
“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
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
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
诗鬼--李贺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鬼”。
他是中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创作了大量独具特色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生平经历:李贺出生于一个较为贫寒的宗室家庭,自幼聪慧好学。
他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考中进士,但后来因种种原因未能长期担任重要官职。
在政治上,他历经坎坷,曾被诽谤、辞去官职,而后长期在昌谷、洛阳两地隐居,过着骑驴觅句的浪漫生活。
尽管如此,他仍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2.成就贡献:李贺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极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将神话、传说、历史等元素融入诗歌创作中,创造出一种奇幻、迷离的境界。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代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性格特点:李贺性格孤傲、狂放不羁,对诗歌有着极度的热情和执着。
他善于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
同时,他也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人,常常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入到诗歌中,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社会影响:李贺的诗歌作品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反思,而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大量读者。
他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当时文化界的焦点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故事传说:有关李贺的传说故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构想“鬼哭”的传说。
传说李贺在某一天夜晚梦见自己到了阴间,听到鬼哭声。
他仔细观察发现,原来这些鬼是因为在人世间的功名不显、留有遗憾而哭泣。
这个梦境给了李贺极大的启发,他从此开始构思并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作品。
6.实用信息: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李贺及其诗歌作品,可以去河南省宜阳县的李贺故里参观游览。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有关李贺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李贺墓园、长吉祠等,可以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到李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李贺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从长安 折翅而归。他好比一只鸟儿,即将 飞上蓝天,却被人用弹弓打了下来。 李贺从此精神郁闷,“我当二十不 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他只能 用诗句表达愤懑。这次考试归来, 李贺须发全白,遭受了沉重打击。 李贺在长安当了个小官,整日郁郁 寡欢
• 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 元和六年(811)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做了 九品小官奉礼郎。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 三年里诗人更加消沉,其间他写的诗,不是荒凉 鬼域,就是飘渺仙境,不是衰败杨柳,就是嘤嘤 鬼哭——可能是接触祭祀鬼神过多的缘故,李贺 诗中对死亡主题的探索,已经全面展开,这似乎 隐含着什么不幸…他的性格更加孤僻,只与少数 朋友往来。他向好朋友张籍、张彻诉苦:“你们 看我这个样子,哪里像奉礼郎?简直是穿官服的 和尚!”本来,还指望权德舆为他换个工作,可 忽然听说权德舆被贬官了,靠山没有了,工作又 无趣,李贺就很苦闷。此间心情“憔悴如刍狗”。 因此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居崇义 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 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 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
公元796(贞元十二年)
7岁
•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 他才思聪颖,7岁能诗,又擅长“疾书”。韩愈、
皇甫湜造访,贺援笔辄就《高轩过》一诗。稍长,
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
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
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日: ‘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唐摭言》载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 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 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新唐书》未考 辨而引之、《太平广记》亦引之有“贺年七岁, 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时韩愈、皇甫湜贤贺所 业……”。
• 奉礼郎的职责,是主持朝会、 祭祀和巡陵活动仪式,在百官 跪拜时充任前导,招呼摆设祭 品,引导大家进入位次并行跪 拜之礼。当公卿巡行皇陵时, 引导仪仗队和吹鼓手,主持祭 祀。这是芝麻绿豆一样的小官,从九品上,
但对于李贺来说,毕竟是入仕了。李贺虽 不兴奋,但要去赴任了,病也就轻了,于 是离开老家,来到长安。
公元805(唐顺宗永贞元年) 16岁
• 是年正月,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 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 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 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 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 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 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 《汉唐姬饮酒歌》刺之。
公元804(贞元二十年) 15岁
• 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 名。 《新唐书》之《李益传》云:“益故 宰相揆族子,于诗尤所长。贞元末,名与 宗人贺相埒。”李益与李贺齐名之说可疑, 李益年长李贺很多很多,成名已久。据闻 一多先生:疑原意或仅谓二子皆以乐府见 称;虽益成名在前,而贺才情匮,亦能比 肩先辈。(朱自清《李贺年谱补记》)
• 这种处境也使他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 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 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 (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 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 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 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 公元810(元和五年) 21岁 这一年,韩 愈为河南令,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 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 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 生。
李贺
李贺生平
• 李贺(790~816),唐代 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 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 吉、鬼才、诗鬼等,与李 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 “三李”。祖籍陇西,生 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 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 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 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 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 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公元813(元和八年) 24岁
• 公元812(元和七年) 23岁 ,春,送落第友人沈 亚之回乡,作《送沈亚之歌》。由于迁调无望, 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 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春,他决然辞去 奉礼郎之职,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 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 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 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 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 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 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
公元807(唐宪宗元和二年)- 810 (元和五年)
• 李贺18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又最先为当时名公巨 卿韩愈、皇甫湜所知。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 “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 全期为限。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 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 有名的《高轩过》诗。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韩愈 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21岁的李贺参 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并一举获隽, 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李贺父名晋肃,“晋”、 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尽管韩愈“质 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贺不 得不愤离试院。
李贺年谱
• 公元790(唐德宗贞元六年) 1岁 • 李贺出生 • 李贺出身于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
父李亮(大郑王)。由于不是嫡系,加之武则天执政时大 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 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 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 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 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 “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 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 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 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 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