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空城计中的博弈论思想

合集下载

空城计背后的玄机

空城计背后的玄机

空城计背后的玄机三国故事中,说的最多的其中一个故事,应该就是空城计,包括戏曲舞台,历代传唱着。

而更多的表现形式,是突出诸葛亮的超人智谋和胆量,在这一出中,司马懿被后人大大的贬低,给人的感觉是司马懿惧怕诸葛亮,而后人乐于接受的,是司马懿被诸葛亮吓退了。

也有一部分人讨论的,是历史上有没空城计这一出,有的话,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唱的,这个问题就不在这讨论了,我们说的,只是三国的故事。

要分析这个事件,我们先看司马懿的当时情况,司马懿是曹操时期的谋士之一,曹操识其才能,也防其才能,所以曹操死的时候,交代曹丕,这人可以用,也一定要提防,就当时的曹操来说,司马懿这个人也是深不可测的,但又爱其才华,所以重用。

曹丕称帝后,曹操手下的许多旧臣老将都还在,这个时候的司马懿也很难有大的作为,对于司马懿来说,留给他的一条路,就是一个字:等。

所以当曹操手下的旧臣老将一个个死去的时候,国所倚重的,无疑就只能是司马懿了。

但司马懿一直被曹氏家族所猜忌,怕拥兵自重,在三国相对平安时期,司马懿又没有可以作为的地方,曹氏家族也不肯轻易给予兵权。

司马懿的多次被启用重用,都是因为曹氏江山受到威胁的时候,就像一只家犬,只有小偷横行的时候,主人才想到养狗,小偷都没有了,主人就不想要狗了,当时的司马懿就是这样的一个处境。

诸葛亮唱空城计前,就是因为街亭失守,诸葛亮手下的将领,都被诸葛亮安排出去准备后路了,这个时候,诸葛亮手下士兵才几千人,手下无一个战将,而司马懿此时统兵有大军十五万,诸葛亮所在的这个小城,不管有没有伏兵,有多少伏兵,对于司马懿来说,不存在威胁,更没有什么惧怕的理由。

司马懿可以围而不打,也可以排阵观望,然而司马懿没有这样做,而是听了一会诸葛亮的琴声后,就下令让大军退去了,不围不打。

而司马懿对手下的退兵的理由是,城中必有伏兵!问题是,城中有伏兵,在城外的大军跑啥?这留给我们的就只有一个解释,司马懿不想这个时候就捉住诸葛亮!也就是,司马懿有意放跑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思想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思想
一 、三个枪手决斗与 “孙刘联盟 ”
假设三个枪 手相 约决 斗 , 谁能 生存 下来 谁就 是最 终 的赢 家 。 甲 的命 中率 为 80%, 乙的 命中 率为 60%, 丙的 命中 率为 40%。 你认为谁生存下来的几率最大呢 ?
如果你认为是甲 , 那么 答案一定 会让你 大吃一 惊 , 因 为生 还几率最大的是丙 , 那个 枪法最 差的家 伙 。 在枪手 博弈中 , 乙 是甲的头号敌人 , 因此甲 一定会 首先攻 击乙 。 而对 于乙来 讲 , 甲同样是他的头号敌人 , 他 不可能 首先去 对付丙 , 所以 不会有 子弹射向 丙 , 他 生 存下 来 的 概 率 为 100%, 甲 的 生 存概 率 是 40%* 60% =24%, 乙生 存的概 率是 100% -80% =20%。 乙 与丙有一个共 同的 目标 甲 , 在表 面上 双方 达成 了一 种同 盟的 关系 。 但这种同盟是 极不稳固 的 , 由于甲 一定会攻 击乙 , 所以 乙是这个同盟 的忠 实执 行者 , 而 丙没 有来 自甲 和乙 两方 面的 压力 , 只要有利可图他便随时可能退出同盟 。
而从博弈分 析的角度来看 , 并 非司马懿 不敢攻 城 , 而 是司 马懿并不想过早 除掉诸葛 亮 。 为什 么呢 ? 因为 司马懿 一直受 曹真等人的 排挤 , 曾 经被 贬为 平民 。 只因 诸葛 亮伐 魏无 人可 挡 , 最后曹操又不得不 请司马懿 出山 。 可 以说 , 正因为 诸葛亮 的存在 , 才使得 曹魏 对司 马懿 有所 依赖 。 司马 懿自 己也 很清 楚 , 在自己未能掌握军国大权的时候 , 一旦诸葛亮倒下 , 也就是 自己被逐出朝廷 甚至遭迫害的日子 。 于是 , 司马懿在空城计面 前退却了 。 后来 , 司马懿 不断扩 充军权 , 大 权独揽 ——— 那 是为 了自己和家族不 至于在诸葛亮死后被曹魏挟制和迫害 。

浅谈空城计中的博弈论思想课件

浅谈空城计中的博弈论思想课件

05
总结与展望
空城计与博弈论的结合点
01 心理战术与博弈论
空城计作为一种心理战术,通过虚张声势、制造 假象等手段来影响敌方的判断和决策,这与博弈 论中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思想相契合。
02 纳什均衡与空城计
空城计中,双方都会根据对方的行为和自己的利 益做出最优决策,这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动 态过程,正是纳什均衡所描述的博弈模型。
浅谈空城计中的博弈 论思想
目录
• 空城计概述 • 博弈论基本概念 • 空城计中的博弈论思想 • 空城计博弈论思想的应用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01Fra bibliotek空城计概述
空城计的起源和演变
空城计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经过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军事思想 。
在古代的战争中,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弱势的一方常常采用虚张声势的方法来迷惑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空城计就是这种方法的具体体现之一。
在商业策略中的应用
总结词
心理定价,虚张声势
详细描述
在商业策略中,空城计的博弈论思想可以用于心理定价 和虚张声势。例如,商家可以通过虚设价格、促销手段 等手段,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和紧迫感,从而促进 销售。此外,商家还可以通过制造假象来隐藏真实意图 ,例如在市场竞争中制造虚假广告、夸大宣传等手段, 使竞争对手产生疑虑和恐惧,从而获得市场优势。
囚徒困境
在空城计中,如果双方都选择进攻,那么可能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这就是囚徒困境。通过合作避免这种结果 ,是空城计中的静态博弈思想的核心。
空城计中的动态博弈思想
先行者优势
在空城计中,先行采取行动的一方往往会获得更多的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来自于对方的不知情,也可 能来自于对方的误判。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问题探讨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问题探讨

摘要:《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喜欢。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国那个时期想必也是人们最熟悉的。

人们熟悉这一段历史,不仅是通过《三国演义》这本书了解的,还可能是结合《三国演义》改变的戏剧或者影视等作品了解的。

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大量有趣的博弈案例,比如孙刘联盟、曹操败走华容道以及空城计等等。

本文从孙刘联盟、曹操败走华容道和诸葛亮的空城计三个方面简要探讨了《三国演义》中的博弈问题,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三国演义;博弈问题;分析研究《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已经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肯定,同时,在文学价值的基础上,《三国演义》还是一本有趣的博弈论教材,书中的很多故事都可以作为案例来探讨博弈问题,它将博弈对局中的策略互动与相互依存等思想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笔者试图以博弈分析的角度来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著名事情和人物进行分析,基于忠实原著的精神,不对它的历史真实性进行考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对这些事件背后的策略思想进行诠释。

1、孙刘联盟中的博弈问题第一个案例是孙刘联盟,但是笔者首先介绍一个问题,如果有三个枪手决斗,最后的赢家是那个最终生存下来的枪手。

三个枪手甲的命中率最高,丙最低,乙处于中间。

那么哪一个枪手有着较大的生存机会呢。

很多的朋友会认为甲有着最大的生存机会,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正确的答案是丙,对的,就是这个枪法最烂的枪手。

为什么呢?在三个枪手的决斗中,甲的最大敌人是乙,那么乙就会被甲所首先攻击,而对于乙来讲,丙的命中率那么低,他也不会首先去攻击丙,那么他的头号敌人自然是甲,这样丙就不会受到子弹的损害,有百分之百的概率可以活下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甲是乙和丙的共同敌人,那么两者就形成了同盟。

这种同盟关系只是表面的,没有稳固性,如果乙遭到了甲的供给,那么乙就会坚实的执行这个同盟契约,但是丙却没有压力,不管是甲还是乙对其都无暇顾及,这样就可以随时从同盟中退出来。

空城计赏析

空城计赏析

空城计赏析
《空城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法之一,被认为是一种狡猾、巧
妙的战术策略。

它是指在战争中,将敌方引诱至一座城池,但城内并
无明显的抵抗力量,敌人不得不放弃攻城而退。

这一计策被称为“空
城计”。

《空城计》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书《史记》中的《韩非子虚名》一篇中。

这篇文章描述了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为了保住自己的都城
赵国(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而使用的一种计策。

敌国齐国的大军逼
近赵国都城,韩非子没有兵力抵挡,于是他下令全城门户敞开,城内
无人,只有一个市井巷口上放着一座大鼓,灯火辉煌。

当齐军到达时,他们看到这幅景象,深感害怕。

他们认为赵军必定埋伏在城内,可能
将他们全歼。

最终,齐军失去了攻击的信心,只得重新撤退。

通过《空城计》,韩非子利用了敌人的心理因素。

他知道齐军会
因为城门大开,但城内却毫无动静而感到恐惧。

这种心理上的震慑让
齐军却步,韩非子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类心理的一种普遍规律——人们害怕未知和不
确定的事物。

当面对空城时,齐军感到不安和恐惧,害怕城内隐藏着
一种无法预测的危险。

而这种恐惧被韩非子有效地利用,从而使敌人
失去了进攻的勇气。

《空城计》不仅仅是一种战术策略,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它告
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应该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

有时候,不用费尽
力气去对抗,而是可以通过巧妙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展示了
中国古代智慧的一面,也启示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
启示:“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或者敌人”
历史回顾(二)
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 来。当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军士,已 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士在城中。众官听得这 个消息,尽皆失色。诸葛亮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 两路杀来。诸葛亮传令众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军各收城铺。打 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诸葛亮 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 坐,焚香操琴。司马懿自飞马上远远望之,见诸葛亮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司马懿顿然怀疑其中有诈,立即叫后军作前军,前 军作后军,急速退去。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 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 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诸葛亮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诸葛亮说,司 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 以退去。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管院
吴新勇
例是眼的历数的古《 的一光,史读研典三 著部看如的者究著国 作记《果角都价作演 。载三我度是值之义
着国们来从。一》 许演用阅文之,是 多义博读学前具我 博》弈和或的有国 弈,论研者大很四 案它的究是多高大
三国中的 博弈论
华案 容例 道一
空案 城例 计二
2
历史回顾(一)
一、曹操败走华容道的博弈分析
PK
24
诸葛在大路还是埋伏在通 往华容道的小路之间进行选 择)
诸葛亮的最优策略
埋伏在曹操要走的路上
(曹操的策略是在走华容道 还是走大路之间进行选择)
曹操的最优策略 选择没有蜀军的路
诸葛亮明知道关羽很讲义气会放走曹操为什么还要让关羽 镇守华容道,而不是张飞呢?

“空城计”双赢博弈分析

“空城计”双赢博弈分析

“空城计”双赢博弈分析_____古典博弈分析对当代企业管理者的启示杨攀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在简要阐述《三国演义》中人们熟知的“空城计”后,对“空城计”进行探究,认为司马懿是识破“空城计”后主动撤兵而非吓退,并运用博弈思想对“空城计”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索诸葛亮在遭到司马懿攻下街亭后追击时候的复杂心理和司马懿识破“空城计”的原因,并且通过双方的博弈分析,得出“空城计”是双赢的对局的结论:提出现代企业要正确运用“空城计”策略,在非合作博弈中寻求最佳的对局的建议。

[关键词]:三国演义空城计博弈论企业竞争一、引言《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作为经典计谋被广为流传,“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士人指点到今疑。

”此诗所说正是名副其实的“空城计”,赞诸葛孔明用智巧设空城之计,惊退老谋深算、智勇双全的司马懿。

对此很多的学者进行了系列相关的研究,如谢镤(2010)对此计进行分析,并提出“空城计”是一种诈术、一种心理战术;朱朱(2007)认为司马懿失败的原因在于对诸葛亮的误读;褚殷超(2009)提出据历史资料记载诸葛亮并没有设过“空城计”,此计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过,并且在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李国妤、李磊和肖玲(2008)从信号博弈的角度对“空城计”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但是从博弈双赢的角度来研究“空城计”的少之又少。

本文从博弈双赢的角度来对“空城计”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在非合作博弈中可以探寻合作的可能性,达到对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并结合企业竞争的实例来进行说明,希望本文能够给现代企业竞争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空城计”概述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罗贯中写道: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杀来,此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当时众官尽皆失色。

此时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

博弈论分析

博弈论分析

中美军备竞赛的博弈分析1.理论介绍1.1博弈论的概念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

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1.2博弈论的主要特点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表面上不同的相互作用可能表现出相似的激励结构(incentive structure),所以他们是同一个游戏的特例。

其中一个有名有趣的应用例子是囚徒困境悖论(Prisoner's dilemma)。

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成为博弈行为。

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

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

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

博弈论就是研究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1.3博弈的分类博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基准也有不同的分类。

一般认为,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就是非合作博弈。

从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博弈论进一步分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两类: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通俗的理解:"囚徒困境"就是同时决策的,属于静态博弈;而棋牌类游戏等决策或行动有先后次序的,属于动态博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司马懿博弈
在孔明-司马懿 的博弈中,孔明了解 双方的局势,制造空 城假象的目的就是让 司马懿感到进攻有较 大的失败的可能。如 果我们用概率论的术 语来说,诸葛亮的做 法是加大司马懿对进 攻失败的主观概率。
诸葛亮——司马懿博弈
此时,在司马懿看来,进攻失败的可能 性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于进攻的期望 效用。即:司马懿认为进攻的期望效用低于 退兵的效用。诸葛亮惟有通过这个办法,才 能让司马懿退兵。 司马懿想,诸葛亮一生 谨慎,不做险事,只有设定埋伏才可能如此 镇定自若,焚香操琴。此时,司马懿觉得 “退”比“进攻”更合理,或者说期望效用 更大。于是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后退 而去。结果是诸葛亮得以逃脱。
什么是博弈论?
有三个枪手A、B、C,A的枪法 最好,B次之,C最差,如果三人决 斗,因为A的枪法最好,所以B和C就 会联合起来先对付他 ,所以最先死 的往往是A 。
《三国演义》与现代博弈论
如果我们用博弈论的眼光看《三 国演义》, 就会发现三国演义完全是 一部记载着许多博弈案例的著作,就 会发现原来在战争背后,还有更多的 奥秘。 当然,罗贯中不可能用“博弈” 一词。如果我们用一词来概括《三国 演义》,这个词就是“计”。
诸葛亮无奈中的占优均衡
对于诸葛亮而言,显然局面是比较被动的,当 时有三个选择:逃跑、坚守与虚张声势。当时司马 的大军已经很近,诸葛亮兵力远远小于司马,而且 诸葛不能骑马,只能坐车推着走,速度慢,逃跑与 坚守的结果被擒的概率很高,九死一生,然而虚张 声势的策略不管是否能成功,司马是否上当,所导 致的最差结果——被擒的结果并不比逃跑与坚守失 败的结果更差,然而,虚张声势如果成功,则可能 令司马退兵,而且成功的概率比逃跑或坚守成功的 概率相对更高,八死二生。显然,虚张声势是诸葛 亮的上策(占优均衡)。
中国——日本博弈
诸葛亮——司马懿博弈
孔明\司马懿
守城 弃城
进攻
后退
(被擒,大胜) ( 逃脱,不胜不败) (被擒,大胜) (逃脱,不胜不败)
诸葛亮VS司马懿
•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 •火烧博望坡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三期周公瑾 •七擒孟获
•诸葛亮六出祁山皆未获全胜 •借吴刀杀关羽 •马谡失街亭 •神速擒孟达 •百日平辽东 •韬晦诛曹爽
美国——基地组织博弈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 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 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 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 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 大楼的历史事件。包括美国 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 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 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 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 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空城计
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 “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 父亲何故便退兵?”司马懿说: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 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 进,中其计也。”孔明见魏军 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 然。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 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 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 之”,我兵只有二千五百,若 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空城计
诸葛亮误用 马谡,致使街亭 失守。司马懿引 大军十五万蜂拥 而来。当时孔明 身边别无大将, 只有一班文官, 五千军士,已分 一半先运粮草去 了,只剩二千五 百军士在城中。
空城计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 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孔明 传令众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军 各收城铺。打开城门,每一门 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 街道。而孔明乃披鹤氅,戴纶 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 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自飞马上远远望之, 见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司马懿顿然怀疑其中有诈,立 即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 急在于: 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 人为地猜测对手的情况。 其实当诸葛亮城门大开 的时候,司马昭就曾经 质疑是否为空城(虚张 声势),然而司马懿依 据“诸葛亮一生一向谨 慎,从不弄险”回绝了, 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遗 憾。
美国——日本博弈
1941年12月7日清晨, 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 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 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 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 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 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 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 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 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 美国领土的攻击。
空城计中的逻辑问题
易中天先生对空城计下过这样的评论:“这 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 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 可不可以?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 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 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 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 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 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 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 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以是不合逻辑 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浅谈空城计中的博弈论思想
汇报人:樊志领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 水,浪花淘尽英 雄,是非成败转 头空,青山依旧 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 渚上,惯看秋月 春风。一壶浊酒 喜相逢,古今多 少事,都付笑谈 中。
《三国演义》与现代博弈论
有人说,《三国演 义》是一部小说版的 “孙子兵法”。许多经 典的军事战略思想,都 可以在《三国演义》中 找到实例。不过,在我 看来,《三国演义》中 不仅有军事斗争,更是 充满了政治博弈。可以 说,《三国演义》算得 上是一部古典小说版的 博弈论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