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伟大诗人韩愈:彰显男子汉魅力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谁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谁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韩愈一起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在反对骄文、提倡古文方面蕴含了大量心血。
他较为注重作家的道德修成养,指出:“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凡此种种,形成古文运动理论的精华。
柳宗元(公元一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而令山西永济)人,故又称柳河东。
他幼承母训,少年为文即有“奇名”;21岁中进土,后又尼里博学鸿词科。
在朝做官时他弁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积极从事朝政革崭新,却受贵族小官僚和宦官的反对。
革新短期内即告失败,柳宗元也被长期贬谪。
他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10年后又改任柳州(今广西)刺史,46岁时病殁。
柳宗元就是晚唐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以政治家的远见,阐发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很多重大问题,对中国思想的发扬并作了巨大贡献,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柳宗元指出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实质都就是自然物质--“元气”。
在原始的浑饨状态中,惟有“元气”在自然运动发展,由此派遣吐出了阴阳二气和天,阴、阳、天三者的结合点,是受“元气”所支配的观点。
“元气”缓慢地吹动,形成炎热及寒冷的天气,冷热交错起到促进万物生长、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同时,柳宗元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斗争。
他论证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否定了关于君主根据天意创立分封制的说法,动摇了分封制的理论基础。
他秉持指出州县制度绝不能被废止,因为正是这一制度保护了国家的统一。
柳宗元以后不再有人猜测郡县制的优越性,这就是柳宗元《封建制度论》的关键促进作用。
柳宗元在散文方面成就很高,在诗歌上也卓然自成一家。
他的`诗大多是贬官永州、柳州时所作。
他的诗歌和散文反映了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内容。
柳宗元诗歌中,山水诗的成就最低,后人把他与陶渊明相提并论,主要就是以他的山水诗为参考。
例如《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整体表现出来打破宦海浮沉、仕途利害的正直风雅;《渔翁》一诗整体表现了渔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江雪》一诗描绘寒江独钓的超然,坎坷地充分反映了作者超然的人格风貌。
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是韩愈从政开始。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
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
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
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
唐代诗人韩愈资料简介

唐代诗人韩愈资料简介韩愈字退之,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韩愈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韩愈生平简介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河阳人,字退之,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思想家以及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愈出身官宦之家,三岁丧父,由长兄韩会抚养成人,自小读书刻苦,七岁能言出成文,十三岁能作文章。
韩会过世后,韩愈随着嫂子郑氏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后避乱于宣城。
韩愈曾参加科举考试,一连三次均以失败告终,直到第四次终于登进士第,但其后三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都惨遭失败。
后韩愈终于得到宣武节度使董晋的推荐,当上了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但韩愈的仕途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董晋死后,韩愈屡遭贬谪,曾参与平定“淮西之乱”,晚年时官至吏部侍郎,故人称“韩吏部”。
公元824年,韩愈在家中病逝,享年五十七岁,死后获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于次年葬于河阳。
公元1078年,宋神宗赵顼追封其为昌黎伯。
韩愈的诗句韩愈,中唐时期的文学巨匠,擅长以文为诗,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唐代诗人韩愈赠与好友张籍的两首七言绝句,被后世广为流传,尤其是第一首,笔法细致入微,情感铺排得当,将挚友情谊融入到长安初春小雨之中,尽显情意绵绵之态。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描写晚春之景无半点百花稀落、暮春凋零的伤感之情,却是一番草木留春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生机画面。
《春雪》,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元和十年,韩愈在朝中担任史馆修撰,知制诰一职,身处北方,思念春雪早至的南方,便将自己的盼春之情付诸笔端。
或许对于北方人来说,正值春节,无处寻花的现象是正常的,但对于游历过岭南春色的韩愈而言,这真是一件憾事,感叹北方春色晚至,直至二月才有草芽拔尖而出,甚为惋惜。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鉴赏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鉴赏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鉴赏原文黔之驴(1)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
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
蔽林间窥之(7)。
稍出近之(8),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
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
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
稍近(18)益(19)(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
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阚(28),断其喉,尽其肉,乃(29)去(30)。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解释1,选自《柳河东集》。
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水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
后来称贵州省为黔。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
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则:却。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以为,以(之)为。
以,把。
为,作为。
神,神奇的东西。
把它当做神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蔽,隐蔽,躲藏。
窥,偷看。
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它。
稍:渐渐。
9,(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莫相知: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
莫,不。
相,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样子。
11,大骇:非常害怕。
12,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走。
13,以为且噬己也。
且:将要。
噬:咬。
14,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
15,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韩愈

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中文名:韩愈外文名:H an yu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出生日期:768逝世日期:824职业:诗人主要成就:提出复兴儒学,反对佛教和道教代表作品:韩昌黎集韩愈: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4岁以前。
3岁丧父。
受兄韩会抚育。
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
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
后迁居宣城。
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
先登进士第。
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
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关于韩愈的简介

关于韩愈的简介关于韩愈的简介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才。
下面是诗人韩愈的简介,欢迎阅读。
韩愈简介一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韩愈简介二韩愈思想较为复杂,思想渊源于儒家,又常有离经叛道之言。
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却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篇]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9a9d86ce2f0066f53322f3.png)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三)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
这个人就是愈。
●作家档案愈:768年—824年字号: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吏部。
谥号“文”,又称文公。
籍贯:河阳(今孟县)人时代:唐代仕途: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昌黎文集》。
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功》、《左迁蓝关示侄湘》、《早春》等。
名望: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后人对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笔”。
其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孟诗派”。
二、成名缘由▲贡献概述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文学上,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
古文家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籍、王建、贾岛、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
其作品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除贯彻其务去言和文从字顺的主外,尤善于锤炼词句,推出新。
唐代诗人韩愈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韩愈生平简介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杰出的诗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韩愈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韩愈生平简介韩愈出生在唐朝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他生在官宦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在朝中或者地方为官的。
所以韩愈自幼就深受家风的熏陶,七岁能言,十二岁能文,少时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天赋。
韩愈字退之,世人称他为韩昌黎,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韩愈早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无奈时运不佳,前后七次都未能成功。
但是韩愈却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他自信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一直坚持不懈。
当时也有人看出了韩愈的才干,董晋就是其中之一。
董晋举荐韩愈为宣武军的观察推官,韩愈在董晋帐下做了三年。
后董晋病逝,韩愈扶着他的灵柩离开宣武军。
没想到四天后军中就发生了变乱,韩愈因为提前离开躲过了一劫。
回到徐州的韩愈终于在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通过了考试,第二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又一年被提升为检查御史。
由于韩愈说话直接,话语直入事情的要害,道理深刻有力,所以时常受到那些小人甚至是皇上的不满,也由此韩愈数次被贬地方。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谏迎佛骨,由于韩愈对唐宪宗说的太直接,令宪宗大发雷霆。
韩愈差点因此丢了性命,辛亏一些明事理的大臣和皇亲们劝解,韩愈才被贬到潮州。
韩愈为人胆大,遇事不退缩,这些也都清楚地反映在他的为官生涯和文学创作当中。
公元821年,镇州兵变,朝廷派韩愈前去安慰。
当时众人都为韩愈可惜,因为此去危险重重,连皇帝也为决定感到后悔。
不过韩愈义不容辞,孤身前往镇州,以自己的凌然正气和有理有据,深刻有力的言语说服了镇州的将士。
韩愈的气魄和远见卓识是古今难得,故而后人对他的推崇是极高的。
韩愈的故事韩愈是唐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朝为官时期,素以敢于直言,说周围官员不敢言之事,仅仅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韩愈不同于常人之处。
韩愈的散文和诗词功底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力求革了当时盛行的却毫无用处的浮华的行文之风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伟大诗人韩
愈:彰显男子汉魅力
都说古代诗人一言不合就作诗,果真如此,不然唐诗三百首怎么来的呢,对吧,今天要给大家说的是唐代诗人韩愈,一位倡导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伟大诗人,彰显了男子汉魅力。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
网络配图
唐代韩愈不仅是诗人,也是官员
韩愈的故事的确离不开他是个官员的身份,作为一个官员,韩愈也是非常尽职的,经常给皇帝提出很好的谏言。
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
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
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
唐代韩愈:才子一枚
网络配图
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
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
《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
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
网络配图
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
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
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
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
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