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

合集下载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如感恩、尊重、孝顺、互助等。

•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意培养和践行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规范。

教学内容序号教学内容学习时长 (分钟)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102 传统文化中的基本道德观念203 传统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念204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30教学步骤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1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流传和发展教学流程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2.讲授传统文化的流传和发展过程,解释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变迁以及文化的多元化。

讲授结束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测验,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2. 传统文化中的基本道德观念 (2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法•感恩•尊重•孝顺•互助教学流程1.讲解每种道德观念的内涵和意义。

2.切实地引导学生树立感恩之心,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遵循道德规范,以实际行动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

3. 传统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念 (2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诚信•忠诚•和谐•自由教学流程1.讲解每种价值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鼓励学生们理解、体验和实践这些价值观念。

同时,在讲解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学习案例、小组讨论等方法,在实际案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价值观念的理解和体验。

4.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 (30分钟)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尊老爱幼•讲究礼仪•爱护动植物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每种道德规范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互相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整合小组讨论内容,进行全班回顾,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践行道德规范并提高自我修养。

教学反思如何在初等教育阶段向学生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价值观念,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的难题。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汉字、成语、古诗词、传统节日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讲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基本笔画。

学习一些常见的汉字,如“人、山、水、日、月”等。

2. 第二课: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由来和含义,如“滥竽充数、掩耳盗铃”等。

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成语。

3. 第三课:古诗词欣赏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词、赋等。

学习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

4. 第四课:传统节日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让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5. 第五课:民间故事讲解民间故事的起源和特点,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 采用阅读法,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高文化素养。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教材《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3. 故事音频:或录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音频,方便学生听故事。

4. 图片素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素材,如节日图片、汉字演变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课时)2. 第二课:成语故事(2课时)3. 第三课:古诗词欣赏(2课时)4. 第四课:传统节日(2课时)5. 第五课:民间故事(2课时)七、教学活动设计1. 汉字起源与发展:通过展示汉字演变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传承和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庆祝方式。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3. 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节日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3. 常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发展及其影响。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哲学等2. 各个领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古诗词、故事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教学内容:成语“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掩耳盗铃”等。

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内容:古诗“静夜思”、“春晓”、“小池”等。

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培养学生对节日的热爱。

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故事、古诗词、民间故事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演示法:展示传统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语、古诗词、民间故事等的学习情况。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泥塑等。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传统文化的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时间安排: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4课时)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4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4课时)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4课时)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4课时)注意事项: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故事、历史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游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中国传统文化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讲解、互动讨论。

2. 第二课:诗词鉴赏教学内容:鉴赏古代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教学方法:讲解、诗词朗诵、互动讨论。

3. 第三课:成语故事教学内容:讲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分享、互动讨论。

4. 第四课:中国历史人物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分享、互动讨论。

5. 第五课:中国传统艺术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教学方法:讲解、艺术欣赏、互动讨论。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具:如成语卡片、历史人物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安排1. 每周一节课程,每节课程时长为40分钟。

2. 课程安排在每周一下午的第二节课。

3.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适时进行课堂互动和作业布置,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六课: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及相关的习俗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节日故事分享、互动讨论、节日文化游戏。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春节:春节的来历、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

2. 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3. 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

4. 中秋节:中秋节的来历、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让学生分享自己过节的经历。

3. 组织学生进行节日活动,如猜灯谜、赛龙舟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2. 学生能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3. 学生能参与节日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书法:书法的历史、基本笔画、字体等。

2. 绘画:中国画的分类、画法、名作等。

3. 剪纸:剪纸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

4. 陶瓷:陶瓷的历史、分类、制作工艺等。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2. 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写书法、画中国画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学生能参与艺术创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 婚嫁习俗:六礼、迎亲、婚礼仪式等。

2. 丧葬习俗:丧礼、出殡、下葬等。

3. 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重要性。

2.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元素。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画作。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各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制作一份关于传统节日的手抄报。

第三章:传统习俗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习俗的认同和尊重。

3.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生日庆祝等。

2. 各个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传统习俗的画作。

第四章:传统艺术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笠翁对韵》(节选一)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2、《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节选二)。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节选二)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1)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河、汉:奇:偶:吹竹:弹丝:(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3、小儿语(节选)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2、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译文: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6.检查背诵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4《治家格言》(节选一)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一、简介《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5《治家格言》(节选二)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人有喜庆……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一、背诵《治家格言》(节选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节选二)。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人有喜庆……便是大恶。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6《名贤集》(节选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过程设计: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一、背景介绍:《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1、课文引入: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翻译: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1、有关隐语的介绍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

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

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1)谜面:呀(打一成语)(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谜底:1)唇齿相依2)幼儿园3)西施7《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过程设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1、课文引入: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翻译:三、知识的扩展1、有关隐语的介绍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8《逢老人》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逢老人》,作者是唐代诗人隐峦。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出示古诗: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4、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出示古诗《龟虽寿》(节选)2、读一读,背一背3、比较一下两首诗中的老人有什么不同?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收集描写老人的古诗。

9 《幼女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幼女词》,作者是唐代诗人施肩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