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三节 课时1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内力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内力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内力作用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阐述了内力作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综合思维:理解三大类内力作用的速度区别,理解在特定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三种内力作用间不一定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和实景照片,分析形成某种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及内力作用间的发生过程。

人地协调观: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3.教学设计①课前引入:由问题引入——飞驰于江湖环绕的平原之上的庐山是如何形成的。

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新课。

②知识讲解: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岩层受到挤压岩层被拉伸岩层受到挤压,形成褶皱山脉;岩层被拉伸,形成裂谷。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变质作用发生在地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③迁移应用: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提出三个问题——这些地貌形态的形成有哪些内力作用参与;推测特定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谈谈对内力作用速度有快有慢的理解。

通过这三个问题,锻炼学生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内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内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实例,认识内力、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树立热爱自然的意识;【重难点突破】内力、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不同,但对造成不同地表形态的力量还有待深入认识,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结合视频,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师】: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牯岭)。

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生】:内力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内力作用这一主题。

二、新课讲授—内力作用【师】:自主阅读课本P18-19,并思考: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哪里?②内力作用的表现包括哪些?【生】: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包括岩浆活动等多种。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

【师】:展示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的图片。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的是哪一种内力作用?【生】:岩浆活动。

【师】:岩浆活动是怎么发生的呢?【生】: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岩浆活动这一内力作用方式。

【师】: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

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内力作用学案

内力作用学案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编写人:姜楠审核人:金雪莲审批人:刘志国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类型和分类依据2. 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各种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理解内力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以及形成的有关构造地貌。

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2.学习难点:各种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地质作用1.概念:引起地表及其表面形成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按照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3.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地质作用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______、地震等使地表变的_______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____能风化、______、搬运和_____作用使地表趋于_______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 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1)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运动和运动。

(2)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3)地质构造的类型:和断层。

形式岩层形态示意图地貌原因褶皱背斜一般成___ 中间岩层向上隆起有时成____背斜顶部受到___,____发育,易被侵蚀向斜一般成____中间岩层向下凹陷有时成____向斜槽部受____,岩石____,不易被侵蚀断层形成___或___岩层发生断裂,断裂面易受侵蚀(4)研究意义: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指导意义。

石油、天然气多储于构造中;地下水多在盆地中,隧道、水库建设应避开。

(5)地震概念;地球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引起的地壳运动。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作用1.定义: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2.分类。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岩浆活动:形成各种岩浆岩、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

2.地壳运动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石的永久变形⎪⎪⎪→褶皱→高山和谷底等地貌形态→断裂结构→断层—⎣⎢⎡地垒→块状山地地堑→凹陷地带3.变质作用:原有岩石受内动力的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概念:引起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重力决定物质迁移的方向。

2.主要类型。

(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破坏作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分类:岩浆岩(A侵入型岩浆岩、B喷出型岩浆岩)、C沉积岩、D变质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教材P53学习指南提示:1.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如下表所示。

教材P58案例研究提示: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把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使地表出现峡谷。

教材P59复习题提示:1.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是判断地壳运动的主要依据。

褶皱通常是地壳水平挤压变形的结果,而断层则是地壳受到挤压或拉张后断裂并发生位移。

2.地震主要有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主要有两种成因: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其中构造地震为主。

震级是表示地震时释放能量大小的,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也越大,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2·3·1内力作用

2·3·1内力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明内力作用。
基础梳理
一、地质作用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类别
示意图
运动方向
岩层变化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球表面
受力变形,岩层发生褶皱
巨大的褶皱山脉、绵长的断裂带
探究点一内力作用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km。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m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
(1)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
(2)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何种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1)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背离的水平运动形成的。
(2)岩浆活动。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比较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运动
方向
水平挤压
水平张裂
(高一年级地理)教案
课题:2·3·1内力作用
主备:史鑫时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基本知识;理解褶皱和断层的形成。
能力目标:通过结合现实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培养学生从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内力作用,开拓学生的思维,明白地质历史是一个大尺度的概念,研究地质问题需要一个较大的时空思维。

高三地理复习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学案(共69张PPT)

高三地理复习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学案(共69张PPT)
岩石圈物质组成
玄武岩:多呈黑、黑灰等色,主要矿物有辉石和长石,矿物结晶颗粒较细,需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见,岩石中常见气孔。
安山岩:多呈灰、灰绿、紫红等色,主要矿物有角闪石和斜长石,岩石中常见气孔。“安山岩”一词来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岩石圈物质组成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后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
岩石圈
岩石圈物质组成
岩浆岩:由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
侵入岩
花岗岩
玄武岩
安山岩
岩石圈物质组成
花岗岩:花岗岩多呈肉红色或灰白色,略具黑色斑点,主要矿物有石英、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等,矿物结晶颗粒较粗,肉眼明显可见。
花岗岩地貌:因坚硬致密,抗蚀力强,常形成陡峭高峻的山地,节理密集区,重力崩塌显著,出现垂直崖壁; 而球状风化与剥蚀,使坡面浑圆化。沿节理进行的风化作用,可深入岩体内部,形成很厚的红色风化壳。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浆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互换
如果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一定是变质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浆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喷出岩
侵入岩
沉积岩
变质岩
类型
特点
岩浆岩
侵入岩
冷却慢,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结构致密坚硬。如:花岗岩
【构造应用】
哪个位置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
断层的找水应用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课堂设计】高中地理 2.3.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转变的内力作用学案 中图版必修1(1)

【课堂设计】高中地理 2.3.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转变的内力作用学案 中图版必修1(1)

第1课时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转变的内力作用[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能量来源。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转变的内力因素,提高观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新知梳理 一、地质作用1.概念:由①__________引发的地壳的②____________、内部结构和③______________发生转变的各类作用。

2.分类⎩⎪⎨⎪⎧内力作用:由④ 引起外力作用:地球以外的⑤ 和⑥ 等引起二、造成地表形态转变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1)概念:上地幔上部⑦________状态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

(2)活动方式:一种是岩浆上升到必然位置,在地壳中冷凝结晶;另一种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⑧________。

2.地壳运动(1)分类—⎣⎢⎢⎡⎦⎥⎥⎤⑨ 运动⑩运动岩石的永久变形⎪⎪⎪⎪→⑪ →高山和谷地等地貌形态→断裂构造→断层—⎣⎢⎢⎡地垒→⑫ 山地⑬ →凹陷地带(2)地震概念:是地球⑭______________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⑮________________引发的地壳震动。

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特别是⑯ 所产生⑰ 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冲击地震:因山崩、滑坡、地面塌陷、陨石坠落等原因引起诱发地震:由人类活动所导致震级和烈度: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⑱________表示;地表面受地震阻碍破坏的程度用⑲________表示。

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⑳____________、○21____________或地壳内的热流转变等内动力的阻碍,使其○22____________、○23________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

思维激活1.黄河每一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形态并无太大转变,什么缘故?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水平运动仍是垂直运动的结果?探讨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探讨活动】实验探讨·内力作用进程和地质构造1.实验目的:探讨地质构造的形成进程与内力作用的关系2.实验用品:竹片3.设计实验进程及预测的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用意)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分析:内力作用进程,是一个受力的进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进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进程比较相近。

导学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之内力作用

导学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之内力作用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导学案提纲(共3课时)班级:小组:姓名:评价第1课时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和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念;【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难点:板块构造理论。

【课前预习】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课本P: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53-56一、导:导入新课,讲明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思:自主学习。

问题一:地质作用1 地质作用的概念:(在课本上划出,记忆)2 地质作用的分类问题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 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岩浆经过________作用形成_______岩。

岩浆岩按成因分为_______和________。

2 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的类型(2) 地质构造(3)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按成因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诱发地震,冲击地震。

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________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______表示。

3 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指: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__________作用形成变质岩。

★拓展延伸三、议:合作探究。

要求:各小组针对上述问题,动笔答题,同桌互查。

组内展示、矫正。

在组长带领下,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组长简单记出要点,寻找正确答案并质疑(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展:展示反馈。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

五、评:补充、点评、精讲。

六、助:组内帮助还没有理解或掌握的难点。

七、测:巩固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1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及类型。

2.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3.理解火山、褶皱山、块状山地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地质作用阅读教材P53“地质作用”,填写下列知识。

1.定义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按能量来源分类(1)内力作用:由地球内能引起的。

(2)外力作用:由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等引起的。

教材梳理2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阅读教材P53~P56“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填写下列知识。

1.岩浆活动【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3-1岩浆活动示意,据图分析:(1)岩浆活动的方式有哪两种?所形成的岩石中常见的各是什么?(2)火山喷发也会带来好处,请加以说明。

提示(1)岩浆活动分为侵入地层和喷出地表两种形式。

侵入地层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常见的是花岗岩;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常见的是玄武岩。

二者都属于岩浆岩。

(2)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资源,许多火山喷发地区也可成为旅游胜地和疗养胜地。

2.地壳运动(1)分类:按照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

(3)褶皱:如图中A、B处,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形成褶曲,一系列褶曲称为褶皱。

岩层发生褶皱,就会出现高山和谷地等地貌形态。

(4)断层⎩⎪⎨⎪⎧如图中D处,断裂面两侧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地垒:如图中E处,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如图中D处,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5)地震⎩⎪⎨⎪⎧主要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由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引起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烈度:地表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3-5断层形成示意和图2-3-6地垒、地堑形成示意,据图分析:(1)断层形成需具备什么条件?(2)地垒、地堑形成怎样的地貌?提示(1)①岩层断裂;②断裂两侧岩块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2)地垒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3.变质作用(1)概念: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

(2)结果:形成变质岩。

[预习效果自测]1.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图。

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由图可知,①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形成;②为内力作用下岩石发生变形、变位形成的地貌;③为风蚀蘑菇;④为火山喷发。

答案 D读图,完成2~3题。

2.四幅地质构造图中,属于褶皱的是( )A.①② .②③C.③④ .①③3.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断层、向斜山景观的分别是( )A.①② .②③C.③④ .①④解析第2题,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弯曲)为褶皱,图中①为褶皱,③为向斜山(或背斜谷)。

第3题,岩层的变位(错动)为断层,图中②为相对下降的岩块,④为相对上升的岩块。

由向斜形成的山为图③。

答案 2.D 3.B4.读某大板块边界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

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A.甲、乙之间——裂谷、海洋B.甲、丙之间——海沟、海岭C.甲、丁之间——海沟、岛弧D.甲、戊之间——褶皱山脉、高原解析从图中板块的形状可知其为太平洋板块,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的消亡边界多形成海岭、海沟、岛弧等地貌。

答案 C探究点一内力作用【案例探究】长江三峡地跨重庆、湖北两省市,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长江三峡也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另外还有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它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诗句犹然在耳。

结合材料探究:(1)长江三峡的形成包括哪些地质作用?(2)简要分析长江三峡的形成过程。

提示(1)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2)先是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后是经过流水侵蚀形成峡谷。

【反思归纳】1.地质作用的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注意地质作用必须是自然力的作用。

人类活动也能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但它不是自然力,也就不属于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注意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外力同时反向起作用,它们作用的结果往往交织在一起。

只不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而已。

3.内力作用及其对地形的影响(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分类⎩⎪⎨⎪⎧⎭⎪⎬⎪⎫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岩石永久变形⎩⎪⎨⎪⎧褶皱⎩⎪⎨⎪⎧背斜→背斜山――→侵蚀背斜谷向斜→向斜谷―――――――→周围被侵蚀向斜山断层⎩⎪⎨⎪⎧地垒→块状山地地堑→狭长的凹陷地带(3)变质作用【即时巩固】关于地质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B.地壳始终在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C.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和变化起着主导作用D.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解析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地壳自形成以来,一直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造成这种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地质作用。

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变化。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 A探究点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案例探究】材料一褶皱示意图。

材料二断层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1)材料一中的图1中A、B分别属于褶皱的哪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别它们?(2)材料一中的图2中甲、乙从地貌形态上分别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3)材料二中的①②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各自形成怎样的地貌类型?提示(1)A是背斜,B是向斜。

一般情况下,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

也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为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

(2)甲为谷地,成因是背斜的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乙为山岭,成因是向斜的槽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形成山岭。

(3)①为地垒、②为地堑。

地垒往往发育为山岭或高地;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

【反思归纳】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2.地质剖面图中地质构造的判断思路(1)看是否弯曲→褶皱(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2)看是否有断层线且岩层错位→断层(地垒或地堑)地质构造。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成泉的地方。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气较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油较重,分布于背斜中部;水最重,分布在下部。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即时巩固】某校高一(2)班同学在野外考察时,发现了某山地地貌的地质构造,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形成该处地质构造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B.流水侵蚀C.风力沉积D.海浪冲击(2)关于图示地貌正确的描述是( )A.①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谷”B.②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C.③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谷”D.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3)图示地质构造中可能储存有丰富地下水资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⑤解析第(1)题,该地区为褶皱山系,其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第(2)题,读图可知,①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谷”,②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山”,③处地貌反映的是“断层和向斜共同作用形成山谷”,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

第(3)题,向斜是良好的地下水储藏构造,图中①是向斜构造,②是背斜构造,③是断层构造,⑤是背斜构造。

答案(1)A (2)D (3)A探究点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案例探究】北京时间2016年9月17日早上6:54,智利中部沿海发生里氏8.2级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为里氏8.3级,大地震后发生了里氏6.8级、里氏6.0级、里氏6.1级和里氏6.6级余震,智利是世界上地震最频繁、震级最强的国家之一,世界全部地震能量的四分之一在智利释放。

结合材料探究:智利为什么经常发生地震?提示智利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因此智利地震频发。

【反思归纳】1.板块的划分六大板块示意图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特别提醒1.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2.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上,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