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之再思考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之再思考

【 收稿 日期 】2 O — 1 — 1 05 2 3
明时代开 始 的标志 之 一 。它是 建立在 丈夫 的统 治之
上 的 … … 子 女 将 来 要 以 亲 生 的继 承 人 的 资 格 继 承 他 们 父 亲 的 财 产 ” ” 因 此 , “ 姻 和 以 前 一 样 仍 然 是 。 婚
权 衡 利 害 的 婚 姻 。 一 夫 一 妻 制 是 不 以 自然 条 件 为 基 础 ,而 以 经 济 条 件 为 基 础 , 即 以 私 有 制 对 原 始 的 自

以 及 向 文 明 时 代 的 过 渡 时 期 。 “ 昧 时 代 是 以 采 集 蒙
现 成 的 天 然 产 物 为 主 的 时 期 ;人 类 的 制 造 品 主 要 是
个 总 体 ” 。恩 格 斯 说 ,家庭
“ 一 用 语 是 罗 马 这
人 所 发 明 ,用 以 表 示 一 种 新 的 社 会 机 体 ,这 种 机 体
会 。 因而 ,马克 思主 义 国家 学说 将 国家视 为能够 更好 地为社 会提 供服 务 的 、具有 某种 工具理 性 的产物 ,其 精神 气质是社 会 本位 主 义精神 ,而非 国家本位 主 义精神 。
[ 关键词 ] 国 家 目的 ; 工 具 理 性 ;社 会 本 位 主 义
[ 中图分类号 ]1 3 [ 3 文献标 识码]A [ 0 文章编号 ]1(- 0 3 20 )O—o 5. 3 0 - 6 3(06 3 o- 0 0
生 产 , “ 方 面 是 生 活 资 料 … … 的 生 产 ; 另 一 方 面 一
是 人 类 自身 的 生 产 , 即 种 的 蕃 衍 ” … 与 之 相 应 , 产 。
生 了 一 定 历 史 时 代 和 一 定 地 区 内 的人 们 生 活 于 其 下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性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的系统阐述。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观点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同时也是对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的主要职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来控制和管理社会的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国家的本质和作用。

国家不是超越社会的、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存在,而是阶级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我们不能把国家视为一个超然的存在,而应当把国家看作是社会矛盾的产物和表现。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醒我们要关注国家的职能和能力。

国家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利益服务的,它应当起到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福祉的作用。

在现实中,国家的职能和能力常常被一些利益集团所瓜分,导致国家失去公正和公正,违背了国家的初衷。

我们要深入研究国家的职能和能力,推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醒我们要关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在社会的基础上的,国家的职能和作用都是为社会服务的。

我们不能把国家与社会割裂开来,也不能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社会的利益之上。

只有保持国家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醒我们要正确对待国家的制度和政策。

国家是通过制度和政策来控制和管理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国家的制度和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善于思考和评估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推动国家的制度和政策的优化和改进。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家的本质和作用,关注国家的职能和能力,研究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国家的制度和政策进行评估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探析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探析

马克思国家观探析摘要: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在全球化交往的普遍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重新理解社会结构和历史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对马克思国家观的重新梳理和认识,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国家,正确认识和领会马克思对国家的深刻阐释,才能更好的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国家观对于国家的起源,一直是政治学家和思想家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此,国家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

亚里士多德坚持社会共同体说,“认为国家是许多家族和村落的联合体,它是为了达到完善的自治生活而组织的”;[1]国家社会契约学说,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鸠鲁,随着资本主义市场交换和契约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政治学家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社会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还有学者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来定义国家,如奥地利政治学家巩普洛维奇认为:“国家是凭藉强制力而组织及统治的社会”。

遗憾的是,这些学说都没有能揭示国家的本质,甚至还对认识国家的问题上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而马克思的国家观,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使其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正如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曾经指出:“在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

”一、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历程马克思继承了上述思想家有关国家的基本观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适应那个时代的国家观。

当然,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是随着思想意识变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日趋丰富完善的。

(一)马克思国家观的萌芽时期《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国家观开始萌芽的时期。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没有在大学做教师而担任了《莱茵报》的主编,在这里他遇到了使自己“苦恼的疑问”。

即物质利益与普鲁士专制制度之间的关系。

这种疑问使马克思重新思考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审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审视批判的眼光使马克思认识到了社会现实与思辨哲学之间的矛盾,“一定的现象必然由当时存在的关系所引起”[2]不能仅仅从理性来解释一切,而应该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旨在阐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组织和管理国家机器方面的原则和方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机器是由统治阶级所操纵的,它的目的是维护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强化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因此,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由工人阶级和劳动者代表组成的政治权力机构对资产阶级及其代表的镇压和专政。

其目的是防止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出现资本主义势力和思想复辟。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发挥国家机器的作用,毕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物。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器应该服务于工农群众,集中体现工农联盟的利益,完全颠覆剥削阶级的统治方式,确保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人民民主制度得以维护。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还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资产阶级法权的消亡、国家机器逐渐瘦身和消失、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联盟等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政治思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当代,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一方面,我们需要在暴力革命和和平变革之间寻求一条适合当前国情和历史背景的道路。

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高无产阶级专政的效率和公信力,完全摒弃腐败和垄断现象。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认真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深刻认识资产阶级的挑战和威胁,进一步加强国际主义精神和无产阶级间的联盟和合作。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作者:张殿军来源:《求知》2019年第07期《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巴黎公社而写的一部光辉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不但深刻总结了这次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且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认真学习《法兰西内战》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写作背景1870年7月19日,普法战争爆发。

面对普鲁士的进攻和资产阶级国防政府出卖巴黎的阴谋,巴黎市民奋起反抗。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在巴黎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在经过72天的艰苦斗争后,公社宣告失败。

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三天,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开始利用报纸等疯狂攻击、诽谤巴黎公社。

为回击资产阶级关于巴黎公社事件的种种胡说八道,1871年6月30日,马克思向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读了自己的战斗檄文——《法兰西内战》的定稿,得到总委员会的一致批准,并以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的名义发表。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不仅热情赞颂巴黎公社革命,愤怒地控诉了梯也尔政府血腥镇压巴黎公社的野蛮罪行,深刻总结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对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作了高度评价。

1891年,为纪念巴黎公社革命20周年,柏林《前进报》出版社决定出版《法兰西内战》德文第3版(纪念版)。

恩格斯为此撰写了导言,对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作了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除这篇导言之外,恩格斯还在这一版中收录了马克思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写的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宣言。

这就是后来用各种文字出版发行的《法兰西内战》通行的版本。

主要内容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作了极其深刻的总结,同时也科学地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劳动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分化和对立。

面对这种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氏族社会原有的公共权力及其组织制度和设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又不能胜任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协调新的利益矛盾的要求,因此已经过时了。

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镇压和控制奴隶阶级的反抗,协调其他利益矛盾,需要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国家即是这种新的公共权力组织。

因此,“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

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其本质是阶级统治。

因此,“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在实行阶级统治的同时,国家也必须承担社会管理职能。

同时,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但是形式上却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

(2)国家是按照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阶级的产生,破坏了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形成了社会流动和不同血缘关系的社会成员交杂居住,为了便于实行对于居民的统治,国家不再按照氏族划分居民,而按照地区实行对于国民的统治。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其特殊性在于:国家具有武装的人和常设的暴力机关;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统治阶级以此为凭借实行对于内外的统治,国家的暴力具有精巧性和系统性。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也不是一簇而就的。

浅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思想

浅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思想

164浅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思想■陶厚兴/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国家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又常新的话题,诸多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倾注了自己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建构了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其中有许多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思想。

主要从国家起源、国家职能和本质、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消亡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论文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献,尝试厘清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思想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进程,解读其基本内容和思想实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国家学说 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有国家思想始终是一个有待澄清的问题。

西方有学者断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国家思想。

我认为,这种观点的理论视角是不够全面和深刻的,也是存有偏颇的。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思考过国家问题,只是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来阐发,而是把对国家问题的思考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有力支撑散布于诸多经典文献中。

法国著名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假如有人想在马克思的作品中找出一种国家理论,也可以说是想寻找一种连贯和全面的国家学说体系,我可以崭定截铁的告诉他们,他们所认为的学说体系是完全不存在的。

相反,如果有人说马克思忽略了国家,我也可以告诉他们,这是没有的,因为国家问题是马克思经常关注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家问题的思考上跃出了前辈的视角,对国家思想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国家起源的思想不是单纯在头脑中建构的,而是建基于历史留存的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基础上——法国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以及阶级斗争思想。

十八世纪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社会契约论,主张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之间订立的契约。

社会契约论有一个经典的理论模型:人类社会最初处于一种战争、野蛮的自然状态,“人对人就像狼一样”。

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人们相互之间让渡权利、订立契约,建立国家。

在这个理论模型中,国家是人民的工具。

马克思批判了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不是人民的工具,而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观---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观---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观---读《国家与革命》有感发表时间:2018-03-19T15:23:55.050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下作者:王慧荣[导读] 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还在充分继承马克思国家思想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列宁关于国家观的论述是对马克思国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王慧荣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任何国家都是一定阶级的专政,这是国家的本质。

而列宁关于国家观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国家和革命》一书中,它是最完整最集中论述国家观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该书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还在充分继承马克思国家思想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列宁关于国家观的论述是对马克思国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国家的本质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摘要: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一些基本观点和重要思想进行探讨分析,并指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史是不断创新发展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观点;创新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
1.国家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恩格斯对国家的起源问题作过清晰的阐述,他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一度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国家按地区划分它管辖的居民和统治范围;二是国家是居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是特殊的权力机关。

第一个基本特征是与氏族组织相比较而言的,而第二个基本特征更是反映国家本质的特征。

2、国家的主要职能
国家职能的内容和界限由国家如何进行统治来决定。

从国家本质和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出发,马克思认为国家作为统治工具和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双重特征,称之为马克思国家职能的二重性理论。

具体来说它包含三层内容:首先,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国家政治职能的实现方式与社会公共事务职能实现方式具有本质区别。

国家政治职能主要是为阶级专政服务的,暴力是它的主要实现方式,而公共事务职能的实现方式,则是服务和管理;再次,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将逐渐缩小,社会公共事务职能则逐步向社会转移。

政治统治职能隶属于国家的阶级性质,因此此职能最终将和国家一起消失,而社会管理职能由于维护社会利益的需要在未来社会中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3.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国家未来发展趋势问题上,马克思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理论,即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要同时为消灭国家和市民社会而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职能也逐渐转移给社会。

无产阶级革命要铲除的,是资产阶级的军事官僚的纯属压迫性质的暴力机关,而不是国家本身。

到那时,在各个领域中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最终成为多余的事情。

随着阶级统治的消失,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也将不会继续存在下去,马克思认为取代国家的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新的真正的而非虚幻的
共同体。

与此同时,在批判吸收乌托邦主义者、尤其是空想社会主
义者思想元素的基础上,马克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国家的理想蓝图,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

但是,马克思对这幅蓝图只是做出了粗线条的勾勒,并没有做细致地刻画。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发展
1.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进一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回答和解决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所面临的新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本身就是一个前无古人的理论创新。

《共产党宣言》在人类的国家学说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国家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近代西方启蒙学者、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国家学说中的优秀成果,继承了人类的政治思想中的优秀遗产,但是,只有通过理论创新,他们才能在人类的国家学说史上,第一次提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的国家
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创新,强调理论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立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总结革命的实践经验而进行的理论创新过程。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立,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史无疑是一部发展史、创新史,发展无止境,创新永远不会停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的内在要求。

2.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新的基本原则
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新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把握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首先必须把握好坚持和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无数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真理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及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另一方面,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坚持只能是发展中的坚持,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必须是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

第二个原则是立足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并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活动的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个原则是关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现实产生的大量的政治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工作者去研究、去解决。

我们必须围绕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来阐发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170、172页.
[3]列宁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