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

暴力征服论:
暴力论认为,国家是通过暴力 掠夺和征服建立起来的。暴力征服 论者将暴力视为国家产生的决定因 素,较强的原始部落借助暴力对较 弱的原始部落进行掠夺、征服、兼 并,从而形成了国家,国家是对外 战争的结果。
一、国家的起源: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说的要点
1、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决定社 会制度的产生。 2、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制度由 人的生产来决定,即由血缘关系来决定, 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是氏族制度。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系 鞠连和
教学计划
共40学时(讲授9次,讨论4次)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民主与法制理论 第三讲 政治统治体系理论
第四讲 邓小平 “一国两制”理论
教学计划
第五讲 政治发展理论 第六讲 第七讲 政治文化理论 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理论
三、国家的消亡: 无专门从事管理的特殊集团
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理论的要点:
1、国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是从来 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它随着阶级的 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2、国家不同于氏族组织的特征是按地 区划分管辖的居民和设置公共权力。
三、国家的消亡: 无专门从事管理的特殊集团
1、国家的本质是政权的阶级性质,就是 指哪个阶级的统治。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它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政 治权利和地位按财产来划分;‚国家是一个阶 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也有例外时期。 2、国家的本质职能是把阶冲突‚保持 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秩序实际上是 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生产关系,即占统治地位的 阶级的根本利益,是阶级统治的秩序。
君权神授论:
马克思主 义的阶级和国 家理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国家理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政治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阶级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并非简单的社会分层,而是基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群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存在着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剥削无产阶级,从而获取剩余价值。
无产阶级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阶级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社会分工相对简单,阶级分化不明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分化。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无产阶级受到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会起来反抗。
这种反抗从最初的经济斗争,如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逐渐发展到政治斗争,旨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并非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它表面上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利益,但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资产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它通过法律、军队、警察等暴力机构,以及意识形态的宣传,来维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
然而,这种统治并不能消除阶级矛盾,反而会在一定时期内加剧矛盾。
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就必须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以往的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
其任务是消灭剥削、消除阶级,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

浅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国家理论开始萌芽的时期。
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发展是随着思想历程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逐渐形成清晰轮廓,并不断成熟进步到形成完整体系。
马克思曾鲜明地提出国家不是社会,也不是某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政治实体,一种和衷共济的共同体,一种宪法组织。
那么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基本观点具体是什么,他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又有何区别呢,这里谈谈个人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一)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工具论。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
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
(二)在特殊历史阶段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中立论。
在分析现代国家(尤其是法国、德国)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根据阶级冲突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说明了现代国家的相对独立性和中立的仲裁作用,揭示了国家权力是阶级斗争和大众民主斗争复杂矛盾的结果,而国家机器、国家机关和国家制度体系是国家权力斗争的中介和政治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只要阶级统治还没有形成,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国家就保持着它的独立性。
目前的国家的独立性只有在这样的国家里才存在,在那里等级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为阶级,比较先进的国家中已经被消灭了的等级还构成一种不定型的混合体而继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而在那里任何一部分居民也不可能对其他部分的居民进行统治。
(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基础上提出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学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主义对与政权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与政权的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政权的理论分析政权是指掌握国家权力并加以行使的机构或组织。
政权的性质和演变一直是政治理论的重要议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对政权的理论分析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观点。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国家和革命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对政权的理论进行分析。
1. 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权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它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运动。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政权的形成和变迁是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阶段,在这些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政权的性质和特征也有所不同。
由于社会经济基础的演化和阶级矛盾的激化,政权的形成和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2. 马克思主义对政权的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阶级,两者之间的斗争贯穿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政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代表着资本家的利益,通过法律、军队和官僚机构来维护和强化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而无产阶级的政权则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其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
3. 马克思主义对国家与政权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和集中体现。
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都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它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通过法律、行政手段来维护和加强资本主义的统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无产阶级通过政权的掌握来实施对资产阶级的专政,建立起以广大劳动人民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与政权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夺取政权的根本手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理论体系,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被广泛地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和国家建设中。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被与中国人民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独特方法和制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强调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全社会的发展水平。
同时,经济建设的发展也需要有相应的上层建筑作为支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识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有力地推进。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方式和路径。
在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内部的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遵循自己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战争等一系列政治策略和实践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有坚强、有智慧的党领导,同时也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强调了党的建设和党的纪律性,以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同时,也强调了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国家观马克思国家观马克思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国家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国家观的核心思想是“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本目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政治组织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由统治阶级建立起来并为其服务的工具。
资产阶级通过掌握政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通过法律、军队等手段来巩固自己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因此,资产阶级国家实质上是一个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利益的工具。
然而,马克思并不否认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稳定和秩序维护所起到的作用。
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无产阶级国家是为了保护劳动人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而存在的。
它通过国家机器来管理社会生产和分配,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人民的解放。
马克思国家观还强调了国家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阶级斗争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
无产阶级国家必须继续进行阶级斗争,坚决打击资本主义复辟势力,保卫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最终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国家观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我们必须认清这一本质,并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并坚决捍卫无产阶级的利益。
只有坚持马克思国家观,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总之,马克思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国家观,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现实,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
最新 马克思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精品

马克思“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表明我们党执政治国理念的提升创新和方式的转变。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在社会成长与国家治理之间构建良性的和谐互动关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有效适应现代性公共问题的治理要求。
马克思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家与社会关系,找寻国家与社会互动逻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一、马克思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首要阐明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寻找唯物史观这块基石“就是从研究国家社会关系开始的”。
[1]早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就有了国家与社会相分离的理论传统,并由此出现了两种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一是近代自由主义家们的“市民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的研究框架。
该范式以理想化的自然状态为理论出发点,将社会看作是依凭人的天赋权利组织起来并先于或外于国家的共同体,国家仅是社会为实现自然状态所隐含的自由和平等价值的一个“理性产物”。
从而在逻辑上确立了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的理论范式。
运用该范式来论证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边界,就为西方社会制约和控制国家政治权力提供了学理基础,进而为建构“有限政府”和“有限国家”提供了政治框架和理论范型。
二是黑格尔的“国家高于或优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框架。
黑格尔在承认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离的前提下,将市民社会研究的重心转向了经济活动,从而“摆脱了自由主义理论家通过虚构的自然状态来建构国家和社会关系框架的理论模式”。
[2]在黑格尔眼中,市民社会虽是独立存在的,但它是一个“个人私欲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3]309只有外在的最高的公共机构——国家,这个“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才能解决市民社会自身的矛盾冲突。
因而,在黑格尔的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三位一体的中,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利益的代表者和社会的管理者,它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神圣性,国家决定社会,个人和社会只是国家的工具和附庸。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要义

会 关系 , 在 交 换 和 消 费 形 式 产生 并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 “ 就 会 有 相 应 的社 会 制 度 、 相 应 的家 庭 、 等 级 和 阶 级 组织 , 一句话 , 就会有 相应 的市 民社 会 , 有 一 定 的 市 民社会 , 就 会 有 不 过 是 市 民 社 会 的 正 式 表 现 的 相 应 的政治国家 。 ” ① 可见 , 马克思 运用历史 唯物主 义 , 辩 证 地 揭 示 了 国家 的 产 生 、 国家 和社 会 的 关 系 , 堪 称 国 家 与社 会 关 系 理 论 的经 典 。
持其 阶级统 治。同时 , 被压 迫 阶级也会 利用 这一 管
理 社 会 的 机 构 表 达 自 己 的 利 益 诉 求 和 争 取 阶 级 利 益, 此 时 国家 无 形 中 充 当 了 缓 和 阶 级 冲 突 , 维 持 社 会
既 定 运 转 秩 序 的角 色 。
基 于 以上 认 识 , 马克 思 、 恩 格 斯 对 国 家 冠 以 了 “ 虚 幻 的共 同 体 ” 这 一 概 念 。不 得 不 承 认 在 这 里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即 暗含 了 国家 的 阶级 性 又 承 认 国 家 具 有
二、 国家脱离 、 驾 驭 社 会 的理 论
阐释 马 克 思 、 恩 格 斯 国家 脱 离 、 驾 驭 社 会 理 论 的
逻 辑 思 路 不 得 不 从 国家 的起 源 谈 起 。
在 生 产 力 发 展 的一 定 状 况 下 , 私有财产产生 , 导 致原始社会公有财产解体 , 阶级 随之 产 生 , 社 会 内部 由此 形 成 了不 同 的利 益 集 团 。在 不 同利 益集 团 相 互 之 间 的矛 盾 不 断 加 剧 的状 态 下 , 社 会 需 要 并 呼 吁 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包括:①国家的含义、②国家的构成要素、③国家性质、④国家制度、⑤国体与政体的关系、⑥国家职能、⑦国家的管理形式(即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
1、国家的含义
(1)国家的产生: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本质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3)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根本属性)。
(4)国家的属性:主权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
阶级性: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主要是在研究“国家与革命”关系时所强调的。
社会性:主要是在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所注重的。
主权性:是在“国际交往”中被看重的属性。
2、国家的构成要素:
(1)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生命与灵魂。
国家主权有两个特征,表现为: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和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2)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其内涵。
(3)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国家的性质
(1)国家性质的含义: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
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3)国家的历史类型:根据国家性质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的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互相对立的。
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同时两者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与民主的统一体;
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5、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二者的含义: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
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3)影响政体(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因此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6、国家职能
包括:政治统治职能(民主+ 专政)+社会管理职能
(1)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2)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等。
(3)二者关系:社会管理职能从属于、服务于政治统治职能
7、国家的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
(1)国家的管理形式: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国家的结构形式:单一制和复合制(联邦制和邦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