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积极探索和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具有独创性和指导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几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
最后,要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路径的主要特点是以创新为核心。
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理念创新以及文化产品和内容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创造和推动文化发展的突破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和推广、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
这些任务的完成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效与展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任务,需要继续努力。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西方马克思主义”康德⏹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0)《判断力批判》(1790)⏹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卢卡契⏹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现实主义论文集》《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葛兰西⏹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狱中书简》(1947)⏹“文化霸权”理论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文化能力的较量。
无产阶级通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艺术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启蒙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阿多诺否定性文论: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①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②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③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④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⑤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第二三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文学的性质

第二三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文学的性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一、形成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集中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
1、首先,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1)五四运动前: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
(2)五四运动时:选择马克思主义。
2、其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结晶(1)毛泽东以前的思考者:李大钊、瞿秋白、矛盾、鲁迅等。
(2)毛泽东3、再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与新文艺经验的科学总结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毛泽东文艺思想建立在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其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
1、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确立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
(2)文艺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服务:关键在于解决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问题。
2、全面阐明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革命和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指明了道路。
(1)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2)关于文艺的源与流的关系(3)文艺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社会生活是文艺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3、深刻揭示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回答了文艺与社会、文艺与政治、文艺与革命事业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1)文艺与社会:文艺有社会性,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文艺是不存在的。
(2)文与政: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3)文与革命: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4、深入阐释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的基本艺术规律。
(1)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
(2)文艺批评应坚持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统一的原则,文艺作品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体。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二.本章精讲l.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直接、主要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
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1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
文学理论教程 考点

三、文学作为活动
1.文学活动:A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B 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读者、作家、作品。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形式不是表现内容,而是决定和创造内容。由此,俄国形式主义还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语言使现实生活陌生化的过程。
3文学发生的几种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劳动说: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劳动的过程。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原因是:首先,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3.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的基础上。
4.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作用,文学的通行含义形成了: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或者就成为非文学了、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和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3.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交往行为是为了造
成个人独有的特征和本质。
三.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文学理论的指导思 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为指导,去考察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 题,作出新的结论。同时,对马克思主义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 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 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 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 义者主要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 《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 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 《黑格尔哲学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 《未来哲学原理》
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
点。
(三)应该具有当代性
所谓当代性指建设文学理论新形态应体现时代
精神。具体说,当代性应概括社会主义文学实
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
的新问题,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敢于吸收新的方法。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 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 方面的问题?
4. 审美意识形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布洛夫和斯托洛 维奇等人,以“审美”取代“形象”,
提出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他们
看来,审美就是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
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所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是审美
的意识形态的提法在我国文艺学界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并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1971)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1923年,他以 著名的《历史和阶级 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和奠基人。
20世纪30—60年代末,西 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现了 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 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 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 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 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 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 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 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古代文论传统被打 断;学习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获得独尊 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涌入中国;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人的精神 特性:自由的意识活动。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四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反思
1、传统的缺失,血脉的断裂,精神世界的迷惘。 2、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3、原创性思想的匮乏。 4、个性自由:精神的特点。
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以及 文学理论
冰心
老舍
沈从文
钱钟书与杨绛
熊十力
梁漱溟
任继愚
思考题
1、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新见迭出,流派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 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 人性解放的活动中,用新 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 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 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 双向度的批判形式。其主 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爱欲与文明》 (1955)《单向度的人》 (1964);《论解放》 (1969);《艺术和永恒 性》(1976);《审美之 维》(1978)等。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构建论文摘要:本文从历史回顾、“特色”内涵、理论框架及总体现状诸方面作了综述研究,从宏观上见出其概貌特点和时其加以总体评价,为今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向前进莫定了新的基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是当前理论界的重大历史课题。
近几年来对此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进展。
近年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研究在学术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发表了一系列卓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为建设特色理论打下了一定基础,值得总结。
本文特对此作一综述。
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当时应杰、安伦针对当时的文学理论状况指出:“近几年来,有许多人用教条主义的方式去学习苏联的文学理论,而不顾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实际”,因此不能成为“中国的花朵”。
在此基础上,周扬于1958年在一次讲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命题。
这对于克服当时来自于前苏联的教条主义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但在此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时代的原因,没有取得应有的积极成果。
进人80年代以后虽然掀起了文学理论研究热潮,但对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只是进人重新探路阶段,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只是初步的。
到90年代尤其是最近几年在此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有的从宏观上进行研究,有的则从微观方面展开研究。
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董学文的《谈谈“中国特色”x(1991),《关于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1996)、蒋孔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1995)、曾宪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1996)、杜书浪、毛锋《东方诗学与东方批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对话》(1996)、钱中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1997),董馨的《概念与范畴:建设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大厦的理论基石》(1997)、张海明的《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思考》(1998)、萧君和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1999)、李金松《文学理论要中国化》(1999)、傅腾霄的《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2000)、顾凤威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考》(2000)、周忠厚的《关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体系》等等。
其中周忠厚一文提出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体系的中心范畴问题,认为不应以“形象”为中心范畴,而应以“审美情感”为中心范畴。
并从文艺理论史和理论本身作了考察,他认为,第一,审美情感是文艺作品的本质特征所在;第二,作为特殊生产的艺术生产,要“使情成体”,是一种为审美情感建造物质外壳的实践活动;第三,文艺作品的分类原则也主要是以审美情感的状态来确定的;第四,文艺作品传达的是文艺家的审美情感,文艺欣赏者接受的也是文艺家的审美情感。
这为建构体系找到了坚实有力的出发点。
萧君和一文,则从宏观上进行了系统深人地研究,把命题分成:(一)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基础,其中包括理论指导、价值取向、理论特点和哲学基础四方面;(二)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支柱,其中包括主体理论、学科特质、建构原则、逻辑起点和学科形态五方面;(三)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绪论和十二章五十三节的具体内容。
可看出它在体系上的丰富性、严谨性和开创性,值得我们深人学习和发展。
从总的研究路径来看,陈骏涛认为共形成了三个分支: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寻求“当代形态”;二是中国古代文论实行“现代转换”;三是西方现代文论“中国化”。
从时间上说,对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研究,从提出至今已有50年多年的历史了。
而今天我们之所以对之投以钟情的一瞥,倾大力加以研究,实在是由于我们的文学理论在世界文学理论舞台上没有多少自己的声音这一尴尬境地逼迫所致,实在是我们的文学理论需要重新整合和发展所致,实在是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的深切召唤而情不能已所致。
二、那么,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呢?我们说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呢?目前学界仍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强调“民族性”,有的强调“社会主义”性、“马克思主义”性,也有的强调两者的结合。
汤学智认为,所谓中国特色,归根到底,就是指由中国学者所创建的具有独立品格的理论系统,关键是要有属于自己的声音。
这种理论应该具有原创性、体系性和普适性。
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董馨在《概念与范畴:建设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大厦的基石》一文中则认为:对中国特色要有高瞻远瞩的理解,应该把中国特色理解为历时态的概念,蒋孔阳先生曾说“对‘中国特色’不要作狭隘的理解,也不要作固定的理解,而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就是说,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行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同的时期应给中国特色添换增改不同的发展了的内容。
董学文指出:“文艺理论的‘中国特色’不等于文艺理论的‘民族化’概念。
‘中国特色’应该包括比‘民族化’更深广的内涵。
把‘中国特色’仅仅归结为‘民族化’,这种理解是偏狭的。
”周可认为,中国特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这种理论的民族特色,二是作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的文艺的根本属性与基本精神,而且后者更为重要。
因此,“所谓有‘中国特色’主要应指那种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符合亿万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心愿和共同理想,并符合社会主义文学根本审美要求的理论品质。
”总的来说,所谓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该是“一种有很高理论科学规范、标准、品格的,既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在文艺理论建设上的民族特色、民族独创性、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又融会了我们乃至全人类文艺论最新科学成果和水平的成熟的文艺理论形态或体系”。
傅腾霄在《面向廿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认为,对于中国特色须着重考虑如下三个问题:首先,应扎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中。
其次,要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深人剖析,对其精髓部分,不仅需要理解,而且应当活用。
再次,要具有民族特色。
童庆炳对此进一步认为: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
离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特点和实际来谈文学理论建设,必然会使国际性的内容和-民族性的形式相割裂,经验证明,这是无法完成真正的理论建设的。
……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应该看到,中国不仅有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而且,中国古典文论、诗论、词论、小说论、戏剧论等也是世界文学理论史上的瑰宝,其中有许多观念、范畴都达到对文学普遍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很有价值的”如此等等,所有这些认识,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价值。
三、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情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内涵认识主要包括:(1)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又是贯穿马列文论精髓的;(2)必须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也即是把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有机地与中国文学实际相结合,能够深刻体现民族精神的,同时,又能融合西方文论精华,并使之中国化的;(3)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当代性的。
对于具有以上三方面内容并使之有机统一而形成的文学理论,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下面我们就按照以上三方面进行逐一分述,以见出研究面貌。
(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萧君和在他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一文中说,之所以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是因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才能更好地解决种种问题,完成种种研究任务。
具体说就是:第一,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作指导,才能解决文学本源到底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只有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才能科学地有效地解决文学研究、文学创作中各种令人困惑的问题;第三,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作指导,才能看到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文学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国家民族中的职责。
在此方面,童庆炳也认为,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他们所确立的世界观和所使用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经过科学检验的,这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考察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作出新结论。
其次,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坚持那些已被长期的文学实践所检验过的基本原理、原则,毫不动摇地贯彻到对各种文学问题的考察研究中去。
当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一个辩证与开放的体系,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如何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呢?许明在他的《美的认识结构》中说,首先要“重读马克思”。
所谓重读,就是要恢复过去长期被误读和“弱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性”,“价值立场”,“人的解放”等重要内容,重新以“人.”为核心,张扬那些与人道主义等相联系的价值资源,以回应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和危机。
其次,要关注现实。
因为理论发展的契机,最终是要到现实中去寻找的,它的独特内涵,应该来自时代的深处,来自文化传统的深处,来自人性的深处,研究者只有融进这个现实之中去方能真实有效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第三,要有明确的理论目标。
在环视世界理论思潮走向的基础上,中国文论建设要“重返意识形态”(当然是开放的意识形态),要“建设新的人文精神”,即“以发展的开放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方法论、社会观所构成的新的意识形态建构”,从而使文学更好地担负起帮助民族实现“人格重建”这个时代主题。
这样的思考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应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针对我们的文艺学始终没有走出“西学为体”的误区,张少康在《走历史发展必由之路—以古代文论为母体建设当代文艺学》一文中说:“吸取西方文论和美学的科学内容,不是用它来代替我们的文论和美学,而是为了丰富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论和传统,建设适合于我们时代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文论和美学。
这种认识是深刻的,它道出了我们时下文学理论在根本实质上的歪斜,那就是用西方文论代替了我们的文论,使我们自己丢失了。
在此方面,萧君和认为,民族特点是中国特色的核心,如果缺少民族特点这个核心,中国特色就不成其为中国特色。
那么,什么是文艺学领域的中华民族特点?承传了几千年的写意传统、意境理论就是文艺学领域中的主要的中华民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