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考察情感的五种基本题型及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的六种题型和答题方式

诗歌鉴赏的六种题型和答题方式一、常见题型的问答模式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1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太全了!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附例题)

一、方法指导:四看一品,概括感情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一品”,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
(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怜)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看关键词(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题型分析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套路:这首诗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古诗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新)

古诗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新)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解答分析: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必须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应结合诗句,概括出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或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回答要具体,不能空洞。
例如只答出“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XXX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XXX睡鸳鸯。
明确: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XXX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1)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2)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3)军城早秋XXX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明确: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步骤1)昨夜深沉,北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
(步骤2)暗示着边境局势的紧张;也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
(步骤3)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就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主要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方法三大类。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进行赏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 作者:
———————————————————————————————— 日期: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来源于网络 2012-10-08 09:15 【大中小】【我要纠错】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古诗鉴赏答题模式总结

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
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
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
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18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 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 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
19
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
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
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
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
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
6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
效果?
.
9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
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
斗纵横,分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
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步骤三)。
.
10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古诗词鉴赏答题规范
.
1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 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 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 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 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境、 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 缺一不可。
诗歌赏析的五种题型与答题模式

诗歌赏析题型与答题模式一、意境分析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题: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三大类。
附: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最全整理

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最全整理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
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答。
有时还要根据赋分确定答题详略。
答题时一般遵循先点题后分析(翻译+情感)的套路。
下面就常见的六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以及知识点来做详细解说。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品质,或抒发感慨:①菊花:坚强、清高、冰清玉洁、超凡脱俗;、
②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纯净洁白、冰清玉洁;
③松柏:坚贞不屈、孤直坚强;。
诗词鉴赏考查情感的五种设题模式

诗词鉴赏考查情感的五种设题模式诗词鉴赏考查情感的五种设题模式一松柏诗词鉴赏考查情感的五种设题模式及答题要领一、“情感概括”式提问这种题型相对比较传统,设题方式一般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或“抒发了哪些情感”。
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规律是分四步: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
古典诗歌中多有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喜”“悲”“怨”“恨”“愤”“忧”“怅”“思”“想”“独”“忆”“怀”“寂寞”“伤心”“惆怅”,抓住这些词语,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明确诗人“喜什么”“悲什么”或“忆谁”等,就可找到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概括出诗人的情感。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本诗约作于皇祜元年(1049),当时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解题思路:“路暗花迷”一句中“暗”“迷”就极富主观色彩,表露了诗人此时此刻视野暗淡,心绪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种“梦里心情”皆因仕途失意所致,而“无奈”“思家”等词语则直接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思乡念家之情。
参考答案: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高分支招:揣摩核心意向的冷暖色调,结合表露情感的词句进行“定向”概括。
二、情感的“自主探究”式提问随着新课标高考的闪亮登场,“探究能力”也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在文学作品阅读部分中多次出现,就连古典诗歌鉴赏也留下了它的踪迹。
命题者往往选取一些内涵相对蕴藉、情感较为丰富、主旨较为多元的诗歌来设题考查。
做好这种类型的试题,除了情感归纳概括所需的四个步骤以外,还需要考生结合情景关系(如借景抒情等)、情理关系(如托物言志等),再围绕诗歌的“意象选用”、“遣词造句”、“典故寓意”以及“形象”、“意象”、“意境”等进行深入探究,来发掘作品中相对蕴藉婉曲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2010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共有16套试题将“诗歌鉴赏”考查焦点对准了“情感”。
这种不约而同的变化似乎显示了命题者已从浅表的技巧鉴赏又回归到内在的品质鉴赏;当然,也暗合了高中生的学习和阅读规律,毕竟诗歌鉴赏重在理解感悟。
这16套试题中诗歌的情感,既有壮志难酬的愤激悲伤,也有羁旅漂泊的愁思孤独;既有空闺寂寞的相思之苦,也有好友惜别的难舍难分;既有玩赏山林的游览之乐,也有归隐田园的随遣而安,真可谓“人生百味皆入诗, 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细斟慢品的同时,这16套试题考查情感的五种设题模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下面就结合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来谈谈考查情感的设题模式及答题要领。
一、“情感概括”式提问这种题型相对比较传统,设题方式一般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或“抒发了哪些情感”。
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规律是分四步: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
古典诗歌中多有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喜”“悲”“怨”“恨”“愤”“忧”“怅”“思”“想”“独”“忆”“怀”“寂寞”“伤心”“惆怅”,抓住这些词语,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明确诗人“喜什么”“悲什么”或“忆谁”等,就可找到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概括出诗人的情感。
例1、2010年全国Ⅱ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祜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解题思路:“路暗花迷”一句中“暗”“迷”就极富主观色彩,表露了诗人此时此刻视野暗淡,心绪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种“梦里心情”皆因仕途失意所致,而“无奈”“思家”等词语则直接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思乡念家之情。
参考答案: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高分支招:揣摩核心意向的冷暖色调,结合表露情感的词句进行“定向”概括。
二、情感的“自主探究”式提问随着新课标高考的闪亮登场,“探究能力”也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在文学作品阅读部分中多次出现,就连古典诗歌鉴赏也留下了它的踪迹。
命题者往往选取一些内涵相对蕴藉、情感较为丰富、主旨较为多元的诗歌来设题考查。
做好这种类型的试题,除了情感归纳概括所需的四个步骤以外,还需要考生结合情景关系(如借景抒情等)、情理关系(如托物言志等),再围绕诗歌的“意象选用”、“遣词造句”、“典故寓意”以及“形象”、“意象”、“意境”等进行深入探究,来发掘作品中相对蕴藉婉曲的情感。
例2、2010年北京卷第13题: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考生在初中时都已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对李白那种壮志难酬的苦闷、怀才不遇的愤激都有较深刻的体会,而这首诗恰是和《行路难》同一时期的作品。
再结合本诗,无论是“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还是”荣华东流水”,都很容易看出诗人前途茫茫、人生短暂的感慨,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一句正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参考答案: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高分支招:知人论世,合理假设,围绕“意”“境”小心论证。
三、情感的“溯因推理”式提问此种类型的题目一般都会在题干部分直接明确诗歌承载了怎样的感情,然后让考生从诗歌中找到相应的根据来进行说明。
常见提问方式如“某诗(句)表达了某种情感,请作简要说明”,或者“为什么说某诗(句)表达了某种感情?”。
答好这类试题,要在细读全诗的前提下,着重体会命题者明确的诗歌情感,将此种情感带入原诗,仔细对照诗歌当中与该情感相关的字、词、句、意境、注释,然后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归类,再确定答题重点。
如果有些感情比较婉曲,命题者一般会特别交代。
例3、2010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由诗题中的“送”字可知,这是一首朋友惜别的诗歌。
宾主双方自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那些原本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仿佛也为他们二人的惜别而伤感,凄风又引冷雨,难舍更添悲凉,此情无法释怀,自然会把酒浇愁,岂知把酒浇愁愁更愁:此愁无计可消,只能在梦里遥忆。
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此外,今年采用这种考查模式的还有安徽卷第8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四川卷第12题第(2)小题“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高分支招:将明示情感带入,回溯情感载体,梳理情感层次,答出“抒情”依据。
四、情感的“异同比较”式提问这种比较鉴赏题型,信息容量较大,考查角度灵活,近年来颇受命题者青睐。
命题方式一般为采用两首或两首以上诗歌进行比较鉴赏。
今年有五个省市的试题都将考查方向聚焦在情感比较上,不过各家的设题方式却都各具特色。
(一)诗句比较这种题型一般为将考生曾经学过的一句诗(多为名句)和试题中的某句诗进行比较。
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调用知识储备,正确把握所学诗句的思想情感,再细读所给诗歌,确定感情基调,然后重点比较分析二者的情感异同,特别是要找出二者是完全相反还是各有侧重,然后根据诗歌内容来补充理由。
例4、2010年湖北卷第14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
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
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题思路:两首《鹊桥仙》都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来比拟人间的男女情思,故事虽然相同,但情感却各有侧重。
“两情”一句乃秦观《鹊桥仙》的点睛之笔,该句一反长相厮守的婉约情思,于婉约中见豪迈,体现了作者的爱情观:如果双方的感情是坚贞不渝的,又何必执著于朝夕相守,只要两人心心相印,爱情便天长地久。
范词上阕重点描写牛郎织女迫切相见的心情以及众仙女的羡慕,突出二人爱情的坚贞,下阕却写这种相思之苦并未因短暂的相聚而有所缓解,反而“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旧愁加新愁,更显愁肠百结、相思难解。
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另外,江西卷第14题第(2)小题也采用了这种考查方式:“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福建卷采取了客观选择题的方式,让考生从四个曾经学过的诗句中选择一个与试题中诗歌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
高分支招:明确原诗情感基调和主旨,比较诗句承载情感的异同和侧重。
(二)篇章比较做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即了解两诗作者身世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因为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寄寓的情感也会不同:其次要观察两诗的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意图等细节,然后再重点斟酌点明题旨的诗句,最后要结合题干决定是同中取异,还是异中求同。
例5、2010年天津卷第13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乌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解题思路: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司诗“天涯”二字已暗寓漂泊之苦,而“来时万里同为客”一句则表现了诗人浪迹天涯,不胜思乡之情:雍诗“自缘身是忆归人”则直接表露了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高分支招:根据题干要求的比较重点,结合诗歌的创作意图背景,斟酌比较情感的异同。
(三)字词比较这种题型主要是比较同一作品(或不同作品)中同一字词(或不同字词)所承载思想情感的异同,所以考生要首先关注该组字词原本的词义、词性,接着再看该组字词在诗歌中的词义、词性、位置以及表达效果,然后再来品析二者的异同。
鉴赏的关键环节是看该字词有没有构成文言语法现象,有没有使用特殊手法。
例6、2010年重庆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辟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
“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解题思路:这是一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词作。
上阕因诗人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所以为之“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无法阻挡舟船的前行,自信而“笑”。
诗人的情感因山势水形的变化,从最初的担忧的“愁”过渡到释然后的“笑”,表现了作者直面困难、豁达自信的胸襟。
参考答案: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
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
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
高分支招:多角度观察所比字词,可用“替”“删”“移”等方式比较抒情效果的异同。
五、表达情感的手法分析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诗人往往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一般来说,古典诗歌的情感表现手法大致分为表达方式类(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修辞手法类(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等)、表现手法类(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想象等)。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般先要指出某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接着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指明这种手法对抒发作者情感起到了何种特殊作用。
例7、2010年浙江卷第22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_23题。
定林① (王安石)漱甘凉病齿。
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