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粒子和宇宙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 第4章 从原子核到夸克 4.4 粒子物理与宇宙的

高中物理 第4章 从原子核到夸克 4.4 粒子物理与宇宙的

4.4 粒子物理与宇宙的起源[先填空]1.对粒子的认识过程(1)“基本粒子”:知道原子核的组成之后,人们以为电子、质子、中子等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粒子.(2)新粒子的发现①1912年,赫斯证实有射线从宇宙空间射来,之后,许多物理学家对宇宙射线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粒子.②人们用高能加速器实验,发现了更多的新粒子,如1937年发现μ子,1947年发现了k介子和π介子,此后又发现了子,现在已发现的粒子总数达400多种.2.夸克模型(1)夸克: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了强子的夸克模型,认为强子是由夸克构成的.(2)分类: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顶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带的电荷量分别为元电荷的+23e或-13e.(3)意义: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元,即存在分数电荷,但人们还无法获得自由的夸克.3.粒子的类型(1)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包括质子、中子、介子和超子.(2)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包括电子、μ子、τ子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中微子.(3)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包括传递电磁作用的光子、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玻色子W±、Z 0,以及传递强相互作用的胶子.4.加速器和粒子物理:粒子物理学研究的工具是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测器.高能加速器是指能使粒子能量达到3×109_eV 以上的加速器.[再判断]1.质子、中子、电子都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2.质子和反质子的电量相同,电性相反.(√)3.按照夸克模型,电子所带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元.(√) [后思考]1.为什么说基本粒子不基本?【提示】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原来被认为不可再分的粒子还有自己的复杂结构,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发现的很多种新粒子都不是由原来认为的那些基本粒子组成的.2.什么是反粒子?所有的粒子都存在反粒子吗?【提示】 实验发现,许多粒子都有和它质量相同而电荷及其他一些物理量相反的粒子,叫反粒子.按照粒子的对称性,有一个粒子,就应该有一个反粒子.[核心点击]1.新粒子的发现及特点(1)质子是最早发现的强子,电子是最早发现的轻子,τ子的质量比核子的质量大,但力的性质决定了它属于轻子.(2)粒子具有对称性,有一个粒子,必存在一个反粒子,它们相遇时会发生“湮灭”,即同时消失而转化成其他的粒子.4.加速器的种类有:(1)回旋加速器,(2)直线加速器,(3)对撞机.1.关于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质子和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粒子B.强子中也有不带电的粒子C.夸克模型是探究三大类粒子结构的理论D.夸克模型说明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位E.超子的质量比质子的质量还大【解析】 由于质子、中子是由不同夸克组成的,它们不是最基本的粒子,不同夸克构成强子,有的强子带电,有的强子不带电,故A 错误,B 正确;夸克模型是研究强子结构的理论,不同夸克带电不同,分别为+23e 和-e3,说明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位,C 错误,D 正确;超子属于强子,其质量比质子质量还大些,E 正确.【答案】 BDE2.在β衰变中常伴有一种称为“中微子”的粒子放出.中微子的性质十分特别,因此在实验中很难探测.1953年,莱尼斯和柯文建造了一个由大水槽和探测器组成的实验系统,利用中微子与水中11H 的核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1)中微子与水中的11H 发生核反应,产生中子(10n)和正电子( 0+1e),即中微子+11H ―→10n + 0+1e.可以判定,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分别是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A.0和0 B.0和1 C.1和0D.1和1(2)上述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与水中的电子相遇,与电子形成几乎静止的整体后,可以转变为两个光子(γ),即 0+1e + 0-1e ―→2γ.已知正电子和电子的质量都为9.1×10-31kg ,反应中产生的每个光子的能量约为________J.正电子与电子相遇不可能只转变为一个光子,原因是________.(3)试通过分析比较,具有相同动能的中子和电子的物质波波长的大小.【解析】 (1)发生核反应前后,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均不变,据此可知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都是0,A 正确.(2)产生的能量是由于质量亏损.两个电子转变为两个光子之后,质量变为零,则E =Δmc 2,故一个光子的能量为E 2,代入数据得E2=8.2×10-14J.正电子与水中的电子相遇,与电子形成几乎静止的整体,故系统总动量为零,故如果只产生一个光子是不可能的,因为此过程遵循动量守恒定律.(3)物质波的波长为λ=h p,要比较波长需要将中子和电子的动量用动能表示出来即p =2mE k ,因为m n >m e ,所以p n >p e ,故λn <λe .【答案】 见解析处理新粒子问题的方法核反应过程中新生成的粒子和实物粒子一样,也能产生物质波,它们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同样遵循动量守恒定律等力学规律,所以应熟练地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灵活应用.[先填空] 1.宇宙的演化宇宙是由一个超高温、超高密度的“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而开始形成的.大爆炸之后随温度的降低,宇宙物质从密到疏,逐渐形成气态物质、气云、恒星体系,成为今天的宇宙天体.2.恒星的演化(1)形成:大量星际物质逐渐凝聚成星云,大块星云在引力作用下逐渐凝成原恒星. (2)演化①原恒星收缩,温度升高达7×106_K 时,开始氢聚变成氦的热核反应,产生的斥力与引力达到平衡,恒星进入相对稳定阶段,迄今90%的恒星处在该阶段,时间持续约100亿年左右.②随着氢的减少,核反应的能量不足,星体又开始收缩、温度随之上升,温度达到1×108K 时,发生“氦燃烧”形成碳,恒星演化为红巨星.③恒星核能耗尽就进入末期,其形态有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再判断]1.目前,太阳内的热核反应主要是氢核聚变为氦核的反应.(√)2.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彼此孤立的,没有任何相互联系.(×)3.宇宙将一直会膨胀下去.(×)[后思考]物理学家把自然界的力归结为哪几种相互作用?【提示】物理学家已经把自然界多得数不胜数的力,归结为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这四种作用.物理学家的进一步追求,就是把这四种各有特色的相互作用再综合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核心点击]1.恒星的诞生2.恒星的稳定期当温度超过107K时,氢通过热核反应成为氦,释放的核能主要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辐射产生的向外的压力与引力产生的收缩压力平衡,这时星核稳定下来.恒星在这一阶段已停留了50亿年.太阳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的中期,要再过50亿年才会转到另一个演化阶段.3.恒星的衰老当恒星核心部分的氢大部分聚变为氦以后,核反应变弱,辐射压力下降,星核在引力作用下再次收缩.这时引力势能产生的热将使温度升得更高,于是发生了氦核聚合成碳核的聚变反应.类似的过程一波接一波地继续下去,出现了氧、硅,直到铁等更重的元素.恒星在这个阶段要经历多次膨胀与收缩,光度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当各种热核反应都不再发生时,由热核反应维持的辐射压力也消失了.星体在引力作用下进一步收缩,中心密度达到极大.4.恒星的归宿恒星最终归宿与恒星的质量大小有关:当恒星的质量小于1.4倍太阳质量时,演变为白矮星;当恒星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倍~2倍时,演变为中子星;当恒星的质量更大时,演变为黑洞.3.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在宇宙形成之初是“粒子家族”尽显风采的时期,那么在大爆炸之后最早产生的粒子是( )A.夸克B.质子C.轻子D.中子E.胶子【解析】 宇宙形成之初产生了夸克、轻子和胶子等粒子,之后又经历了质子和中子等强子时代,再之后是自由光子、中微子、电子大量存在的轻子时代,再之后是中子和质子组合成氘核,并形成氦核的核合成时代,之后电子和质子复合成氢原子,最后形成恒星和星系,因此A 、C 、E 正确,B 、D 错误.【答案】 ACE4.关于宇宙和恒星的演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宇宙已经停止演化B.恒星在主序星阶段时停留时间最长、最稳定C.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恒星内发生氦聚变,亮度增强D.恒星最终都会演化为黑洞E.恒星最终可能演化为中子星【解析】 目前宇宙的演化仍在进行,A 错.恒星在主序星阶段时停留时间最长、最稳定,B 对.恒星内由氢聚变转变为氦聚变时,亮度增加,C 对.根据最终质量的不同恒星最终演化为白矮星或中子星或黑洞,D 错,E 对.【答案】 BCE5.已知从地球上的逃逸速度v =2GMR,其中G 、M 、R 分别为万有引力常量、地球的质量和半径 .已知G =6.67×10-11N·m 2/kg 2,光速c =2.99×108m/s ,逃逸速度大于真空中的光速的天体叫黑洞,设黑洞的质量等于太阳的质量M =1.98×1030kg ,求它可能的最大半径.【导学号:67080040】【解析】 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可知,任何天体均存在其所对应的逃逸速度v 2,对于黑洞来说,其逃逸速度大于真空中的光速,即v 2>c ,所以R <2GMc2=2.95 km ,即太阳成为黑洞时的最大半径为2.95 km.【答案】 2.95 km根据大爆炸理论,在宇宙形成之初是“粒子家族”尽显风采的时期.在大爆炸之后逐渐形成了夸克、轻子和胶子等粒子,随后经过强子时代、轻子时代、核合成时代.继续冷却,质子、电子、原子等与光子分离而逐步组成恒星和星系.恒星最后的归宿有三种,它们是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高中物理第十九章原子核核聚变粒子和宇宙教材梳理素材

高中物理第十九章原子核核聚变粒子和宇宙教材梳理素材

7 核聚变8 粒子和宇宙疱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核聚变1.定义: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的反应叫聚变。

例如H21+H31→He42+n12。

聚变发生的条件(1)要使轻核聚变,就必须使轻核接近核力发生作用的距离10—15m,但是原子核是带正电的,要使它们接近10-15m就必须克服电荷间很大的斥力作用,这就要求原子核具有足够的动能.要使原子核具有足够大的动能,就要给核加热,使物质达到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2)在高温下,原子已完全电离,形成物质第四态——等离子态,等离子体的密度及维持时间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实现聚变.3。

轻核必须在很高的温度下相遇才能发生聚合放出更大的能量,由于温度较高,所以聚变也称为热核反应.联想发散原子弹爆炸时,能产生这样的高温,然后引起轻核的聚变,氢弹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太阳等许多恒星内部都进行着剧烈的核聚变,温度高达107K以上,向外释放大量的能量,地球只接收了其中的二十亿分之一左右。

4。

聚变与裂变的比较(1)能用于热核反应的原料极其丰富,裂变的原料比较稀缺.(2)同样情况下聚变放出的能量比裂变大.(3)热核反应后的遗留物对环境污染小,这一点裂变无法相比。

二、受控热核反应1.热核反应的优点(与裂变相比)(1)产生的能量大;(2)反应后生成的放射性物质易处理;(3)热核反应的燃料在地球上储量丰富.2。

实现核聚变的难点地球上没有任何容器能够经受如此高的温度,为解决这个难题,目前有3种方法对等离子体进行约束,即引力约束、磁约束和惯性约束。

3。

热核反应的两种方式爆炸式热核反应;受控式热核反应,目前正处于探索、试验阶段。

三、“基本粒子”不基本1。

19世纪末,许多人认为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粒子.2.从20世纪起科学家陆续发现了400多种同种类的新粒子,它们不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

3。

科学家进一步发现质子、中子等本身也是复合粒子,且还有着复杂的结构。

第五章 5 “基本”粒子(习题)—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五章 5 “基本”粒子(习题)—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五章原子核5 “基本”粒子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关于恒星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量越大的恒星,寿命越短B.质量越大的恒星,寿命越长C.表面温度比太阳高的恒星呈现出比太阳稍红的颜色D.表面温度比太阳低的恒星呈现出比太阳稍蓝的颜色2.下列关于太阳及太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太阳向外辐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B.太阳系中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绕太阳公转速度越大C.太阳系中内行星都没有坚硬的外壳,外行星都有坚硬的外壳D.太阳系虽然是银河系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它位于银河系的中心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A.太阳的运动B.太阳黑子爆发C.氢气的燃烧D.内部热核反应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B.质子是比原子更小的微粒C.目前我们可以断定夸克已不能再分D.粒子的带电荷量不可能比元电荷再小5.以下关于恒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恒星的质量越大,寿命越长B.白矮星一定会演变为红巨星C.白矮星要比红巨星亮D.地球不是恒星6.晴朗的夜空繁星闪烁,有的恒星颜色偏红,有的恒星颜色偏蓝。

对于“红星”和“蓝星”表面的温度,你的判断是()A.“红星”高B.“蓝星”高C.一样高D.无法判断7.K-介子衰变的方程为其中K-介子和π-介子带负的基本电荷,π0介子不带电。

一个K-介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匀强磁场中,其轨迹为圆弧AP,衰变后产生的π-介子的轨迹为圆弧PB,两轨迹在P点相切,它们的半径R K-与Rπ-之比为2:1,π0介子的轨迹未画出。

由此可知π-的动量大小与π0的动量大小之比为()A.1:1B.1:2C.1:3D.1:6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第一次实现原子核的人工核转变是查德威克用 粒子轰击铍原子核,产生了碳原子核和一个中子B.患癌症的病人可以接受钴60的放射治疗,这是利用了细胞分裂越快的组织对射线的耐受力越强的特点C.强子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质子是最早发现的强子D.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质量也越大9.关于宇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银河系是一种旋涡星系,太阳处在其中的一个旋臂上B.恒星的寿命取决于亮度C.太阳能够发光、放热,主要是因为太阳内部不断发生化学反应D.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卫星的星球二、多选题10.如图是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也称比结合能)与质量数的关系图像,通过该图像可以得出一些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如168O的核子平均结合能约为8Mev,42He的核子平均结合能约为7Mev,根据该图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原子质量数的增加,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增大B.5626Fe核最稳定C.由图像可知,两个21H核结合成42He核会释放出能量D.把168O分成8个质子和8个中子比把168O分成4个42He要多提供约112Mev的能量11.2017年10月16日,全球多国科学家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人类第一次利用激光干涉法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距地球约1.3亿光年)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此后2秒,美国费米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同一来源发出的伽马射线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引力波天文台和电磁波望远镜同时观测到同一个天体物理事件,标志着以多种观测方式为特点的“多信使”天文学进入一个新时代,也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多年前在广义相对论中有关引力波的预言,引力波是由黑洞、中子星等碰撞产生的一种时空涟漪,宛如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根据以上信息判断正确的是A.引力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束B.具有质量的物体能产生引力波C.干涉是波具有的性质,所以激光也是一种波D.引力波的传播需要空气作为介质12.下列所述正确的是()A.强子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B.轻子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C.目前发现的轻子只有4种D.夸克有6种,它们带的电荷量分别为元电荷的+23或-13三、填空题13.图示为恒星的寿命与其质量的关系图。

高中物理第十九章原子核第7、8节核聚变粒子和宇宙解析版新人教版选修3_5

高中物理第十九章原子核第7、8节核聚变粒子和宇宙解析版新人教版选修3_5

核聚变粒子和宇宙1.核聚变(1)定义: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核反应叫做聚变。

聚变后比结合能增加,因此反应中会释放能量。

(2)发生条件:轻核聚变必须在温度达到几百万开尔文时,才可以发生,因此又叫热核反应。

聚变一旦发生,就不再需要外界给它能量,靠自身产生的热就会使反应继续下去。

(3)实例:①热核反应主要应用在核武器上,如氢弹;②热核反应在宇宙中时时刻刻地进行着,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热核反射堆;③典型的核聚变: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的聚变,21H+31H→42He+10n+17.6 MeV,该反应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比裂变反应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大3~4倍。

2.受控热核反应(1)聚变与裂变相比有很多优点:①轻核聚变产能效率高;②地球上聚变燃料的储量丰富;③轻核聚变更为安全、清洁。

(2)实现核聚变的方法:①难点:地球上没有任何容器能够经受几百万开尔文的高温;②方案:科学家设想了两种方案,即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环流器是目前性能最好的一种磁约束装置。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1.我国一些核电站已经开始大规模利用轻核聚变发电。

(×)2.轻核聚变须达到几百万开尔文以上的高温,自然界不存在轻核聚变。

(×)[释疑难·对点练]1.从比结合能的图线看,轻核聚变后比结合能增加,因此聚变反应是一个放能反应。

例如:21H+31H→10n+42He+17.6 MeV。

2.聚变发生的条件:要使轻核聚变,必须使轻核间距达到核力发生作用的距离10-15 m,这要克服电荷间强大的斥力作用,要求使轻核具有足够大的动能。

要使原子核具有足够大的动能,就要给它们加热,使物质达到几百万开尔文的高温。

3.特点(1)在消耗相同质量的核燃料时,轻核聚变比重核裂变释放更多的能量。

(2)热核反应一旦发生,就不再需要外界给它能量,靠自身产生的热就可以使反应进行下去。

4.应用(1)核武器——氢弹。

人教版 高中物理 选修3-5 19.8 同步练习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 高中物理 选修3-5 19.8 同步练习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 高中物理 选修3-5 19.8 同步练习习题(含答案解析)粒子和宇宙1.关于粒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粒子B .质量比核子大的粒子都参与强相互作用C .强子、轻子、媒介子都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D .许多粒子都存在反粒子解析:质子、中子本身有复杂结构,A 错误,τ子的质量比核子的质量大,但它属于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B 错误;现代实验还没有发现轻子的内部结构,C 错误。

答案:D2.已知π+介子、π-介子都是由一个夸克(夸克u 或夸克d)和一个反夸克(反夸克u 或反夸克d)组成的,它们的带电量如下表所示,表中e 为元电荷。

!A .π+由u 和d 组成 B .π+由d 和u 组成C .π-由u 和d 组成D .π-由d 和u 组成解析:根据电荷量关系可知,由于π+介子带有+e 的电量,又由于π+介子是由u 夸克和d 夸克组成,根据题意可知π+介子(+e)应由一个u 夸克⎝⎛⎭⎫+23e 和反d 夸克⎝⎛⎭⎫+13e 合成,同理π-介子由d 夸克和反u 夸克构成。

答案:A 、D3.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在宇宙形成之初是“粒子家族”尽显风采的时期,那么在大爆炸之后最早产生的粒子是( )A .夸克、轻子、胶子等粒子B .质子和中子等强子C .光子、中微子和电子等轻子D .氦核、氚核、氦子等轻核 答案:A4.正电子是电子的反粒子,它跟普通电子的电荷量相等,而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的某些部分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

1997年,欧洲和美国的科学研究机构先后宣布:他们分别制造出9个和7个反氢原子。

这是人类探索反物质的一大进步,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是() A.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B.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中子构成C.由一个不带电荷的中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解析:氢原子由质子和电子组成,它们的反粒子分别是反质子和正电子,D正确。

高中物理必修二必刷题答案2022版快对作业

高中物理必修二必刷题答案2022版快对作业

高中物理必修二必刷题答案2022版快对作业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单选题]A. 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B.光在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D.一束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分解为不同的色光(正确答案)2、36.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m﹣V的关系图像,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题] *A.b物质的密度为2g/cm3B.a、b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8:1C.用a、b物质分别做成质量相同的实心物体,其体积之比为1:8D.用a、b物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其质量之比为1:8(正确答案)3、下列情形中,矿泉水瓶中水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是()[单选题] *A. 打开瓶盖,喝掉几口(正确答案)B. 将这瓶水放入冰箱,水温度变低C. 水结成冰,体积变大D. 宇航员将这瓶水带到太空4、考虑空气阻力,在空气中竖直向上抛出的小球,上升时受到的合力大于下降时受到的合力[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上升时合力等于重力加上空气阻力,下降时合力等于重力减去空气阻力5、小林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骑自行车,自行车受到的重力跟地面对自行车的支持力二力平衡[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以自行车与小林整体为研究对象,他们的总重力跟地面对自行车的支持力二力平衡6、2.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1、F2,则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相同.[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52.下列关于粒子、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正确答案)B.原子核占据了原子内大部分空间C.“日心说”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D.河外星系谱线红移可以推断星系之间正在相互靠近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放热的同时外界对其做功,其内能可能减少(正确答案)B.单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多晶体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C.热量能够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但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正确答案)D.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均同时减小,而分子势能一定增大9、62.小华学习了《宇宙探秘》后,有下列认识,其中错误的是()[单选题] *A.恒星看上去似乎不动,其实时刻在运动B.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C.根据银河系的直径大约为8万光年,可知光年是时间单位(正确答案)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它是有起源的、膨胀的和演化的10、86.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一罐氧气用掉部分后,罐内氧气的质量变小密度不变B.铜的密度是9×103kg/m3,表示1m3铜的质量为9×103kg(正确答案)C.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D.密度不同的两个实心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单选题]A.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机械能不变B. 排球运动员扣球改变了排球的运动状态(正确答案)C. 向上抛出的篮球在空中上升过程中,篮球受到的合力一直向上D. 跳高运动员起跳蹬地时,运动员对地的压力小于地对运动员的支持力12、53.下列实例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单选题] *A.水中倒影(正确答案)B.手影的形成C.日食和月食D.小孔成像13、图60表示甲、乙两人看物体时的光路图,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则()[单选题]A.甲需配戴的眼镜是凸透镜B.乙需配戴的眼镜是凹透镜C.甲需配戴的眼镜是近视镜(正确答案)D.乙需配戴的眼镜是近视镜14、16.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是什么,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单选题]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B.把正在发声的防水音乐盒放入水中,我们仍能听见音乐盒发出的声音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正确答案)15、4.如图所示,打开水龙头,放出细细的水流。

(必考题)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检测卷(包含答案解析)(6)

(必考题)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检测卷(包含答案解析)(6)

一、选择题1.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飞行约2200s后,顺利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如图所示为“嫦娥五号”运行的示意图,“嫦娥五号”首先进入近地圆轨道I,在P点进入椭圆轨道Ⅱ,到达远地点Q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附近后,经过一系列变轨进入环月轨道。

近地圆轨道I的半径为r1,“嫦娥五号”在该轨道上的运行周期为T1;椭圆轨道Ⅱ的半长轴为a,“嫦娥五号”在该轨道上的运行周期为T2;环月轨道Ⅲ的半径为r3,“嫦娥五号”在该轨道上的运行周期为T3。

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嫦娥五号”在轨道I、Ⅱ上运行时月球引力的影响不计,忽略地球自转,忽略太阳引力的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 333 1222 123r r aT T T==B.“嫦娥五号”在轨道I1grC.“嫦娥五号”在轨道Ⅱ上运行时,在Q点的速度小于在P点的速度D.“嫦娥五号”在轨道I上P点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Ⅱ上P点的加速度2.已知地球质量为M,半径为R,自转周期为T,地球同步卫星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有关同步卫星,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卫星的运行速度可能等于第一宇宙速度B2 324 GMTπC.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D.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等于地球赤道表面物体的向心加速度3.2013年6月20日,我国首次实现太空授课,航天员王亚平在飞船舱内与地面学生实时交流了51分钟。

设飞船舱内王亚平的质量为m,用R表示地球的半径,r表示飞船的轨道半径,g表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飞船所在轨道重力加速度为零B.飞船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51 分钟C.王亚平受到地球的引力大小为22mgRrD.王亚平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大于 7.9km/h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率运动B.匀变速曲线运动在任意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都相同C.匀速圆周运动在相等时间的位移相同D.若地球自转角速度增大,则静止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的支持力将减小5.天文单位是天文学中计量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单位,其数值取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

高中物理 第十九章 原子核 第7节第8节 核聚变 粒子和宇宙课后作业高二物理试题

高中物理 第十九章 原子核 第7节第8节 核聚变 粒子和宇宙课后作业高二物理试题

积盾市安家阳光实验学校第7节、第8节核聚变粒子和宇宙A组:合格性水平训练1.(核聚变)发生轻核聚变的方法是( )A.用中子轰击B.保持室温环境,增大压强C.用γ光子照射D.把参与反的物质加热到几百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答案D解析用中子轰击是核裂变反发生的条件,故A项错误。

根据轻核聚变发生的条件可知,发生轻核聚变的方法是把参与反的物质加热到几百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

2.(核聚变)家发现在月球上含有丰富的32He(氦3),它是一种高效、清洁、安全的核聚变燃料,其参与的一种核聚变反的方程式为32He+32He→211H+42He。

下列关于32He聚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A.聚变反不会释放能量B.聚变反产生了的原子核C.聚变反没有质量亏损D.目前核电站都采用32He聚变反发电答案B解析聚变反是轻核变为较大质量核的反,发生质量亏损,释放能量;目前核电站采用重核裂变反,D错误;选项B正确,A、C错误。

3.(受控热核反)我国自行研制了可控热核反装置“超导托卡马克”。

设可控热核反前氘核(21H)的质量为m1,氚核(31H)的质量为m2,反后氦核(42He)的质量为m3,中子(10n)的质量为m4。

光速为c。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这种装置中发生的核反方程式是21H+31H→42He+10nB.由核反过程质量守恒可知m1+m2=m3+m4C.核反放出的能量于(m1+m2-m3-m4)c2D.这种装置与我国大亚湾核电站所使用核装置的核反原理不相同答案B解析可控热核反装置属于轻核聚变,所以D正确。

核反方程为21H+31H→42He +10n,A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满足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即核反放出的能量于(m1+m2-m3-m4)c2,所以C正确。

核反过程中,有质量亏损,释放能量质量不守恒,B错误,所以不正确的选项为B。

4.(热核反)(多选)热核反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原因是( )A.平均每个核子,比重核裂变时释放的能量多B .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较裂变轻,且较容易处理C .热核反的原料在地球上储量丰富D .热核反的速度容易控制 答案 ABC解析 热核反速度不易控制,D 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粒子和宇宙练习夯基达标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B.太阳系中只存在太阳和它的八大行星C.太阳系由太阳和若干行星及它们的卫星和彗星组成D.以上说法都正确思路解析:太阳系中以太阳为中心,有八大行星绕太阳运行,有的行星还有卫星,除此外还有2 000多颗比较小的小行星和彗星等,所以叙述较完整的是C 项.通常我们所说的八大行星是指太阳系中较大的几颗行星,太阳系的组成中还有小行星和彗星.答案:C2.关于宇宙的成因,目前比较容易被接受的是宇宙起源于________.思路解析:目前关于宇宙成因有许多说法,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是“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尽管“大爆炸”学说受到很多人支持,但仍有很多不解之谜.答案:大爆炸3.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设法探寻“反物质”.所谓“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和相同的电荷量,但电荷的符号相反.据此,若有反α粒子,它的质量数和电荷数为多少?思路解析:因“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质量、相同的电荷量,但电荷的符号相反,所以,反α粒子质量数为4,电荷数为-2.答案:4 -24.1997年8月26日在日本举行的国际学术会上,德国的研究组宣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银河系的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他们的根据是用口径为3.5 m 的天文望远镜对猎户座中位于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星系进行近六年的观测所得到的数据,他们发现距银河系中心约60亿千米的星系正以2 000千米每秒的速度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根据上面的数据,试在经典力学范围内(见提示),通过计算确认,如果银河系中心确实存在黑洞的话,其最大半径是多少?(最后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 2·k g -2)提示:(1)黑洞是一种密度极大的天体,其表面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致包括光在内的所有物质都逃脱不了其引力的作用;(2)计算中可以采用拉普拉斯黑洞模型,即使墨洞表面的物体初速等于光速也逃脱不了引力的作用.思路解析:设黑洞质量为M ,由题中信息“银河系的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距银河系中心约60亿千米的星体正以2 000 km/s 的速度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理想模型:质量为m 的星体绕银河系中心做圆周运动,则R mv RGMm 22=,得GR v M 2==3.6×1035 kg.由拉普拉斯黑洞模型的信息得到:若质量为m ′的物体能以光速在其表面环绕飞行,而不会离去,则r v m r m GM 22'=',得R c v cGM r ⋅==22)(=3×108m.r 为最大半径.答案:3×108m5.在天体演变的过程中,红色巨星发生“超新星爆炸”后,可以形成中子星(电子被迫同原子核中的质子相结合而形成中子),中子星具有极高的密度.(1)若已知某中子星的密度为107 kg/m 3,该中子星的卫星绕它做圆轨道运动,试求该中子星的卫星运行的最小周期;(2)中子星也在绕自转轴自转,则其密度至少应为多大?(假设中子星是通过中子间的万有引力结合成球状星体,万有引力常量G =6.67×10-11N·m 2·kg -2)思路解析:(1)如右图中所示,设中子星的卫星圆轨道半径为R ,质量为m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得22224TR m R M R GMm πϖ==.又当R =r (中子星的半径)时,卫星的运行周期最小,注意到343ρπr M =,由此可得T min =1.2×10-3 s .(2)设中子星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密度为ρ,自转角速度为ω.今在中子星“赤道”表面处取一质量极小的部分,万有引力恰好提供向心力,可得r M rGMm 22ϖ=.又ρπ343r M =,整理可得G πϖρ432=,代入数据,可得ρmin =1.3×1014 kg/m 3. 答案:(1)1.2×10-3 s (2)1.3×1014 kg/m3 6.已知物体从地球上的逃逸速度R GM v 2=, 其中G 、M 、R 分别是万有引力常量、地球的质量和半径.已知G =6.67×10-11N·m 2·kg -2,光速c =2.99×108 m/s.求下列问题:(1)逃逸速度大于真空中光速的天体叫做黑洞.设某黑洞的质量等于太阳的质量M =1.98×1030kg,求它可能的最大半径;(2)在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内,物质的平均密度为0.4kg/m 3,如果认为我们的宇宙是这样一个均匀大球体,其密度使得它的逃逸速度大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因此任何物体都不能脱离宇宙.问宇宙的半径至少多大?思路解析:(1)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可知,任何天体均存在其所对应的逃逸速度v 2,对于黑洞来说,其逃逸速度大于真空中的光速,即v 2>c,所以22cGM R <=2.93 km,即该黑洞的最大半径为2.93 km. (2)把宇宙视为一普通天体,则质量为343R V M πρρ==,其中R 为宇宙半径,ρ为宇宙密度,则宇宙所对应的逃逸速度为RGM v 2=由于宇宙密度使其逃逸速度大于光速,即v >c ,由以上的三个关系可得Gc R πρ832>=4.2×1010光年. 答案:(1)2.93 km (2)4.2×1010光年7.天文观测表明: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而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背离我们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v 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 成正比,即v =Hr ,式中H 为一常量,称为哈勃常数,已由天文观察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这一结果与上述天文观测一致.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可估算宇宙年龄T =__________.思路解析:题中提供两个信息,一是宇宙在膨胀时,各星体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v 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 成正比,即v =Hr ;二是各星体匀速运动.设想我们位于其中心,取大爆炸后的速度分别为v 1、v 2的两个星体研究(v 1>v 2).设大爆炸开始到现在经过的时间为T ,由于各星体做匀速运动,物理模型如右图所示.则两个星体的位移应满足:r 1=v 1T ,r 2=v 2T ,根据r =vT ,结合题中的v =Hr ,可分析得到: 年年-102810m/s1031m/s 1031=⨯⋅⨯==H T . 答案:1010年8.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时而出现于黎明的东方,时而划破晴夜的长空.对于彗星的观察,我国从殷商时代就有了关于彗星的观察记录,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其中在《春秋》中记载的观察彗星的资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关于彗星的记录早了几百年.在西方研究彗星的众多科学家中,英国物理学家哈雷对彗星的研究最为深入,他不仅对彗星进行天文观察,而且还对彗星的轨道进行了定量的计算,1705年,他在《彗星天文学》一书中计算了彗星的24个轨道.在现在已知的1 600颗彗星中,人们对其中的600颗已确定了它们的轨道.下面是关于彗星的几个问题:(1)经过观察与研究,人们发现彗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一般为椭圆、抛物线或双曲线.彗星轨道的形状是由彗星的能量所决定的.试问著名的哈雷彗星的运行轨道是椭圆,是抛物线,还是双曲线?为什么?(2)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彗星是由稀薄气体、冰冻团块、甲烷、氨、干冰等组成.彗星中还含有钾、钙、锰、钠和铁等物质,试说明人们是运用什么方法知道彗星中含有上述物质的.(3)1994年,曾经发生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天文奇观,一颗命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的彗星断裂成了21块(其中最大的一块线度约4km ),以60km/s 的速度连续地向木星撞去,这就是著名的彗—木相撞现象.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中的第一块碎片于格林尼治时间7月16日20时15分落入木星大气层向木星撞去,撞击后产生的多个火球绵延近1 000 km.设想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分裂时有一块碎块的质量为1012kg,它相对于木星的速度为600 m/s,求它与木星相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为多少.(4)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中的第一个碎块于格林尼治时间7月16日20时15分落入木星大气层向木星撞去,放出了相当于8×1020J 的巨大能量.已知一个铀235裂变时可放出约200MeV 的能量,试估算: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中的第一个碎块与木星相撞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千克的铀235发生了裂变?思路解析:(1)哈雷彗星是一颗周期彗星,人们最近一次观察到它是在1986年,预计在2062年哈雷彗星会再一次光临地球“做客”.哈雷彗星的周期为76年,由此可见哈雷彗星的运行轨道应该是椭圆.(2)当彗星造访地球时,可以对其进行光谱分析,通过对彗星光谱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彗星中含有钾、钙、钠、铁等物质.(3)这个彗星碎块与木星相撞的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等于其与木星相碰前瞬间的动能,则有J J mv E 172122108.12600102⨯=⨯==∆. (4)我们先计算一个铀235裂变放出的核能是多少焦.ΔE =2×108×1.6×10-19J,我们再计算n 个铀235裂变后可放出8×1020 J 的能量, 即1120102.3108-⨯⨯=n =2.5×1031(个), 则约相当于发生裂变的铀的质量310235N n m ⨯⨯=- kg 233111002.6105.21035.2⨯⨯⨯⨯=- =9.8×106kg.答案:(1)椭圆 (2)光谱分析 (3)1.8×1017J (4)9.8×106 kg走近高考9.(2006江苏高考,18)天文学家测得银河系中氦的含量约为25%,有关研究表明,宇宙中氦生成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在宇宙中诞生后3分钟左右生成的,二是在宇宙演化到恒星诞生后,由恒星内部氢核聚变反应生成的.(1)把氢核聚变反应简化为4个氢核(H 11)聚变成氦核(He 42),同时放出2个正电子(e 10)和2个中微子(ν).请写出该氢核聚变反应的方程式,并计算一次反应释放的能量.(2)研究表明,银河系的年龄为t =3.8×1017s,每秒钟银河系产生的能量约为1×1037J (即P =1×1037J/s ),现假定该能量全部来自上述氢核聚变反应,试估算银河系中氦的质量(最后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3)根据你的估算结果,对银河系中氦的主要生成途径作出判断.(可能用到的数据:银河系质量为M =3×1041kg,质量单位1u=1.66×10-27kg,1u 相当于1.5×10-10J 的能量,电子质量M e =0.000 5u,氦核质量M α=4.002 6 u,氢核质量M H =1.007 8 u,中微子(ν)质量为零).思路解析:(1)方程式:γ224012411++→e He H .其质量亏损为Δm =4M p -M α-2M E =0.028 11 u =4.664 6×10-29kg.ΔE =Δm c 2=4.14×10-12J.(2)氦的质量M E Pt m ∆=≈6.0×1039kg.(3)氦的含量%2103100.64139≈⨯⨯=M mk由估算可知,k =2%<25%.故银河系中的氦主要是宇宙诞生后不久产生的.答案:(1)γ224012411++→e He H 4.14×10-12J (2)6.0×1039 kg(3)宇宙诞生后不久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