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2)
归园田居词条

归园田居词条1、《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归园田居·其二》魏晋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3、《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归园田居·其四》魏晋陶渊明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5、《归园田居·其五》魏晋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6、《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宋代苏轼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
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
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
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7、《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宋代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8、《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宋代苏轼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
风乎悬瀑下,却行咏而归。
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
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
归园田居的诗词的赏析

归园田居的诗词的赏析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 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 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 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 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 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 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
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 贵族的后代, 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 要完全凭借自己的 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 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 对社会的特 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 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读者应当注意到: 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 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 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 也不能 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 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 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在古代, 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 身上。
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
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 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 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 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1/6首先, 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 那就是汉代杨恽 (司马迁外孙) 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
归园田居教案8篇

归园田居教案8篇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辅助:多媒体、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教学设想: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思考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拟打算透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到达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
)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这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
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
课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2)

课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2) 课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顺序和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
)4.归去如何?(2分钟)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学生找出后齐读,思考作者归隐后心情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归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
三、朗读比赛(5分钟)活动五: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赛读,教师进行评价。
(这一步骤必不可少,既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这也是整合。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应该是先整体感知,然后分析,分析后没有及时整合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2分钟)活动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耕生活那么贫穷落后,可是在作者的眼中却那么的`美好?在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补充,那就是作者心中有诗意。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算是诗意的面对生活?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生活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高中学习生活的诗意,学会诗意的面对自己的生活。
五、作业布置1.背诵全诗2.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描写高中生活的诗意。
下节后进行展示。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诗人在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眼前堆案盈几的文牍案卷不见了,代之以心爱的"清琴""异书".嵇康把"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与山巨源绝交书》)视为不堪为官的理由.诗人在这里,也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地用了"尘杂"这个字眼.他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都没有,也不会再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确有点儿"虚室"之感;但虚中有实,他重新开始了完全由自己来安排,支配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我看这两句都应该倒过来理解:"为了罕见人事,我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我才住进了僻巷".须知,这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主观的选择啊.诗人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对酒绝尘想".层层防范,躲避尘世唯恐不远,屏绝交游唯恐不及,屏弃俗虑唯恐不尽.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不,诗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们这种错觉,而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他虽无"三径"之设,却自有同道频繁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共有一个心爱的话题.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赏析

陶渊明《归园⽥居·五⾸》赏析陶渊明《归园⽥居五⾸其⼀·少⽆适俗韵》赏析少⽆适俗韵①,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②,⼀去三⼗年③。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
开荒南野际⑤,守拙归园⽥⑥。
⽅宅⼗余亩⑦,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⑧,桃李罗堂前⑨。
暧暧远⼈村⑩,依依墟⾥烟⑾。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⑿。
户庭⽆尘杂⒀,虚室有余闲⒁。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⒂。
【注释】①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②尘⽹:指尘世,官府⽣活污浊⽽⼜拘束,犹如⽹罗。
这⾥指仕途。
③三⼗年:吴仁杰认为当作“⼗三年”。
陶渊明⾃太元⼗⼋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恰好是⼗三个年头。
④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怀恋旧居。
⑤南野:⼀本作南亩。
际:间。
⑥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些守正不阿的⼈。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⑦⽅: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地⼗余亩。
⑧荫:荫蔽。
⑨罗:罗列。
⑩暖暧:暗淡的样⼦。
⑾依依:轻柔的样⼦。
墟⾥:村落。
⑿这两句全是化⽤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树颠,⽝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
余闲:闲暇。
⒂樊:栅栏。
樊笼:蓄鸟⼯具,这⾥⽐喻仕途。
返⾃然:指归耕园⽥。
这两句是说⾃⼰象笼中的鸟⼀样,重返⼤⾃然,获得⾃由。
【赏析】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向乡⾥⼩⼉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不由⼰的⽣活,终⽼⽥园。
归来后,作《归园⽥居》诗⼀组,共五⾸,描绘⽥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情。
这是第⼀⾸。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貌,不见组织雕镂之⼯。
然⽽苏东坡说:“其诗质⽽实绮,癯⽽实腴。
”(《与苏辙书》)⼜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7.2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7.2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园田居》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中的一首。
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
并且具有一定的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作用。
这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的田园之美。
2.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教学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
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谈你所了解的陶渊明)1.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2)教案

摊主是一位四十开外的中年人,他黧黑的面孔,两道浓眉, 一对大眼睛凹进眼眶,嘴里一口结实的牙齿,好像能把嘴里的鞋钉 咬断。他身上老是穿着一件很旧的中山装,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上长
满了老茧这。 里勾勒的是一位修鞋匠的肖像,运用的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 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山水田园诗派。宋
诗 颠 歌狗 。 中吠
哪深 些 句 子巷 中 , 鸡 是鸣 描桑 写树 田 园 风 光 的
烟暧 。暧
远 人 村 , 依 依 墟 里
前榆 。柳
荫 后 檐 , 桃 李 罗 堂
间方 。宅
十 余 亩 , 草 屋 八 九
草屋 榆柳 桃李
远人村 墟里烟 狗吠
深巷
鸡鸣
简朴幽 雅 安详悠闲
宁静和平
诗人为什么 会归园田居,找 出相关诗句?
一误性少 去落本无 三尘爱适 十网丘俗 年中山韵 。,。,
艺术风描格情
草屋 榆柳 桃李
日 常 生
景 交 融
村落
活 的
炊烟 狗吠
诗 化
纯 取
鸡鸣
白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 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 古代的“白描”。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 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 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 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就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他把这种手 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 弄”。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 用白描手法。
归园田居(其二)

桑麻日已长, 我土日已
相野见外无罕杂人言事,, 但穷道巷桑寡麻轮长鞅。。 桑白麻日日掩已荆长扉,, 我虚土室日绝已尘广想。。 常时恐复霜墟霰曲至人,, 零披落草同共草来莽往。。
❀ 诗歌翻译
乡相居见少不与谈世俗交之游事, 僻只巷说少田有园车桑马麻来生往长。 白我天田依桑旧麻柴日门渐紧长闭高, 心我地垦纯土净地断日绝渐俗增想广。 经常涉担足心偏霜僻雪村突落降, 拨庄开稼草凋丛零相如互同来草往莽。
““相时见复无杂墟言曲, 但中道,桑披麻草长共。”来诗人也并 非 们往总 共。是 话独 桑”坐 麻““。披虚然草室而”,”在之一诗中人词, 他看浅时来俗常, 与和到纯乡朴邻 的家农,人但披用草于来往此, 处绝不则同极于为官场传应神酬,, 不
中层着是既意他写描所写厌出田恶其园的田生“园活人的事的动”质态;朴,一继起,说又谈与暗论之桑交麻往者 都应是, 充农生 不 “满与人夫是 披长一上钟,他 草的相种所 共层情情谈纯厌 来况“ 于的朴恶往,都的绝轮与的”动是对鞅农“,人桑还不杂”夫麻氛是同言围。相““于”。与但计对披。上较话所照草层官桑以。往的场麻,静不浮长诗态沉管”相是,, 呼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 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 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谢谢欣赏!
音乐——归 园田居(羽 泉)
❀ 写作背景
《接 归下 园来 田, 居让 》我 的们 归一 隐同 之领 意略 趣 !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
“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
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
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
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
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
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拓展延伸阅读《归园田居(其三)》,体会其情感。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隐士情怀:
1、蔑视权贵、鄙视官场
2、淡泊明志、躬耕田园
3、委心乘化、知天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