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常用专科检查
针灸推拿科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清单

电针
内、妇、儿科相关疾病;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麻痹、中风后的轻度瘫痪、周围性神经疾患等
24
刮痧
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25
(TDP)特定电磁波
挫伤、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拉伤、滑囊、滑膜、肌腱炎、术后伤口恢复、小儿腹泻等。
26
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衰弱、脑损伤性疾病、小儿脑瘫、偏头痛、癫痫、
37
吞咽障碍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假性球麻痹、各种吞咽功能障碍患者
38
脑功能障碍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衰弱、脑损伤性疾病、小儿脑瘫、偏头痛
39
中药离子导入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股性关节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慢性盆腔炎、不孕症、
8
游走罐
颈椎病、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感冒,慢性疲劳综合症及内科适宜症等
9
穴位敷贴
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早期、小儿腹泻、过敏性鼻炎、亚健康等。
10
“三伏”灸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免疫力低下,亚健康等。
肌肉、韧带、肌腱的扭挫伤等慢性疲劳综合征
16
梅花针
落枕、失眠、头痛、痛经、斑秃、带状疱疹及各种痛症等
17
小针刀
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鞘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三横突症、膝关节病变、跟痛症等多种慢性软组织损伤
18
经络通治疗仪
颈椎病、腰椎病、骨性关节病、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腰背肌筋膜炎、术后粘连、瘢痕增生等。
常用推拿检查法课件

PPT学习交流
5
屈颈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做主动或 被动的屈颈1~2分钟。
阳性体征: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提示腰部神经根受压。
PP法: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先嘱患 者屈肘,将手搭于对侧肩上,正常时手能搭 到对侧肩部,且肘部能贴近胸壁。
阳性体征:手能搭到对侧肩部,肘部不能 靠近胸壁;或肘部能靠近胸壁,手不能搭到 对侧肩部。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杜加斯征,出现阳 性多提示有肩关节脱位。
PPT学习交流
7
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患者前方,嘱其屈肘 90°,一手扶住其肘部,一手扶住其腕部,给予阻力并嘱患 者用力屈肘。
展上举上肢,越用力越耸肩,若被动外展患肢越过60°,则患者又能 主动上举上肢,多提示有冈上肌肌腱的断裂或撕裂。 (5)外展过程中疼痛,上举时反而不痛,多提示有三角肌下滑囊炎。 (6)外展开始不痛,在60°~120°范围出现疼痛,越过此范围后,反 而不痛,多提示有冈上肌肌腱炎。 (7)外展动作小心翼翼,并有突然锁骨部位疼痛出现或加重者,多提示 有锁骨骨折。
推拿学
(第3版)
PPT学习交流
1
推拿学
第六章 附 推拿常用临床检查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于雪萍
PPT学习交流
2
压顶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后 方,双手手指互相嵌夹相扣,以手掌面向 下置于患者头顶,两前臂掌侧夹于患者头 两侧加以保护,向各个不同的方向挤压。
阳性体征:当挤压时,颈部或上肢出现 疼痛。
PPT学习交流
《推拿治疗学》考试大纲(专针推)

《推拿治疗学》专升本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推拿治疗学(The tuina acology)适应专业:针灸推拿学专科教材:梅利民推拿治疗学(第4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一、考试目的《推拿治疗学》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在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学等基础知识学习后,对于推拿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概念、推拿治疗操作等的理解与掌握。
本门课程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
其含义为:了解,指学生能懂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例如疾病的病因病理。
熟悉,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并在推拿病案分析中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得出较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掌握,指学生能较为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分析解决较为实际的问题。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量合适、难度适中、范围较广,设有综合题来选拔优秀学生。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1.掌握推拿治疗的发展进程、研究对象与内容;掌握推拿治疗的基本作用、原则;掌握推拿治疗的禁忌。
2.熟悉推拿意外情况、推拿介质的使用。
第三章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1.掌握推拿临床中,关节活动度、脊柱部位、胸部、骨盆部、上肢部、下肢部的检查。
2.熟悉中医四诊在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中的应用、神经功能检查方法。
第四章伤科疾病1.掌握推拿临床常见骨伤科病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落枕、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腕管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退行性膝关节炎等)的定义、诊断、辨证、推拿治疗和预后护理;2.熟悉推拿临床常见骨伤科病症的综合处理方法。
第五章内科病症1.掌握推拿临床常见内科病症(头痛、失眠、胃脘痛、泄泻、便秘等)的定义、诊断、辨证、推拿治疗和预后护理;2.熟悉推拿临床常见内伤科病症的综合处理方法。
三级甲等中医院针灸推拿科病历实用的模板

首次病程记录2012年10月09日09时40分患者罗红霞,女,40岁,因“颈部僵痛伴双上肢窜痛麻木一周,加重一天”入院。
患者于一周前清晨起床时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僵痛伴上肢窜痛麻木,头有沉重感,恶寒畏风,无发热、恶心、呕吐,院外未做任何治疗,自行休息五日,无明显好转,于一天前加重,昼轻夜重,夜间疼痛明显,今日遂来我院门诊求诊,以“项痹病”收入住院。
入院症见:患者颈部僵痛,活动不利,颈脊柱无侧凸,生理曲度变直,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等活动功能部分受限,引出颈部疼痛加重,上肢怕冷,无发热、恶心、呕吐。
舌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起病以来,神清,精神一般,纳差,眠差,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体健,否认有手术、外伤、输血、传染病等病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8℃ P:60次/分 R:20次/分 BP:110/75mmHg 神清,精神一般,急性面容,表情痛苦,步入病房,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及粘膜未见黄染及紫斑。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
伸舌居中,咽部无明显充血,扁桃体不大,颈部压痛明显,活动度减小。
心肺未见明显异常。
腹平软,肝胆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及反跳痛。
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
脊柱及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红肿。
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望诊:神清,精神一般,表情痛苦,急性面容,舌质淡红,苔薄白。
闻诊:无特殊异味。
切诊:脉弦紧。
专科检查:颈部棘突旁压痛明显,颈脊柱无侧凸,生理曲度变直,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等活动功能部分受限,活动度减少,双侧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叩顶试验(-),余病理反射未引出。
门诊资料:暂缺。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1.项痹病(风寒痹阻)西医诊断:1.颈椎病(神经根型)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四诊合参,结合祖国传统中医学之理论,患者以"颈部僵痛伴双上肢窜痛麻木"为主症,故归属祖国传统医学“项痹”范畴。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法

• (三)触诊 三 触诊 • 1.骨性标志:肩部触诊要重点触摸其骨性标志,肩峰、大结节、喙突三 点组成三角形,称肩三角。肩峰在肩外侧最高点骨性突出处;其下方 的骨性高突处为肱骨大结节;肩峰前方为锁骨外侧端;锁骨外、中 1/3交界处的下方一横指、肱骨头内上方为喙突。 • 2.压痛点:上述骨性标志往往是临床疾病的常见压痛点。如肩关节周围 炎,其压痛点多在肱骨大、小结节问沟,喙突和冈上窝部,后期形成 广泛性粘连而功能发生障碍,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压痛点多局限于结 节间沟,且可触及增粗的长头腱;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压痛点多局 限于喙突;三角肌下滑囊炎,则压痛广泛,但主要位于三角肌区;冈 上肌腱炎或冈上肌腱断裂,压痛位于股骨大结节尖顶部。肩背部肌膜 炎,可在背部肩胛骨周围,触及多个压痛点和结节。 • 3.外伤患者检查:触诊尚可用于骨折或脱位的诊断,如锁骨位于皮下, 骨折后容易触知,骨折有移位时尚能触及骨擦音和异常活动。肩关节 脱位时,肩三角关系改变,并可在肩峰下方触到明显凹陷和空虚感, 在腋窝部或肩前方能触到肱骨头。肩锁关节脱位时,在锁骨外端触到 突起的骨端,向下按压时,有琴键样弹跳感,并有明显压痛。
第四节 上肢部检查 一、肩部检查
• 由于神经反射的原因,临床上某些内脏疾病表现为体表某些区域的疼痛,因此遇到肩 部疼痛的病人,首先要排除因内脏疾病而引起的疼痛。如左肩疼痛要排除心脏疾病;右 肩疼痛要排除肝胆疾病。另外有些肩痛是由于颈椎病而引起的,称之为"颈肩综合征"。 所以对肩部疼痛进行整体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一)望诊 一 望诊 肩部望诊时,双肩必须同时裸露,以便对比检查。 1.肿胀:观察肩部肿胀时,要注意其皮肤颜色情况,肩部有无窦道、肿块及静脉怒张, 对比两侧三角肌的形态,判断有无萎缩。任何一种较严重的肩部外伤,均可能引起不 同程度的肩部肿胀,如挫伤、牵拉伤,腱袖破裂等筋腱损伤;肩部骨折脱位时,肿胀 更为严重,如肱骨外科颈骨折、大结节骨折等。急性化脓性肩关节炎,肩部肿胀而且 局部灼热,触痛敏感。肩锁关节脱位,肿胀在肩上部。锁骨骨折肿胀在肩前部,锁骨 上窝饱满。 2.畸形:要观察双肩部是否对称、是否在同一水平,两侧肩胛骨内缘与中线的距离是否 相等。锁骨骨折、肩关节脱位等损伤时,患者为缓解肌肉牵拉性疼痛,肩部往往向患 侧倾斜。此外,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造成的肩部肌肉麻痹,也会出现垂肩畸形。肩关 节脱位时,肩峰异常突出而出现"方肩"畸形。肩部肌肉萎缩和腋神经麻痹,可致肩关节 发生半脱位,而出现"方肩"畸形。"先天性高位肩胛症"出现肩脚高耸,如为双侧则出现 颈部短缩畸形。前锯肌麻痹致肩胛胸壁关节松动,肩胛骨向后凸起,如累及双侧则称 为"翼状肩脾气但要注意与脊柱侧弯而引起的肩胛骨后凸畸形相鉴别。 3.肩部肌肉萎缩:多出现在疾病的晚期,肩部骨折长期固定,肌肉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 如有神经损伤而肌肉麻痹,失去运动功能,则出现神经性肌萎缩。肩关节化脓性炎症、 结核、肩关节周围炎、肩部肿瘤等疾病,肩关节运动受限,也往往出现肌肉萎缩,检 查时要认真进行两侧对比。
推拿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十一章推拿现代研究概况
第一节推拿文献研究 第二节推拿临床研究 第三节推拿生物力学研究 第四节推拿神经生物学研究 第五节推拿分子生物学研究 思考题
第十二章世界主要徒手疗法简介
第一节整骨疗法 第二节整脊疗法 第三节瑞典式按摩 第四节日式指压 第五节泰式按摩 思考题
1
第一章推拿临 床的指导理论
第二章推拿的 2
作用原理和治 疗原则
3
第三章推拿意 外及其处理
4 第四章推拿临
床常用运动解 剖
5 第五章推拿临
床常用检查方 法
第一章推拿临床的指导理论
第一节经络学说 第二节气血理论 第三节脏腑理论 第四节筋骨理论 第五节生物力学理论 第六节神经生物学理论 思考题
第二章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疗原则
二推拿学的发展源流
(一)从甲骨文看推拿起源——推拿源于人的本能 (二)先秦时期——推拿是治疗和养生保健的主要手段 (三)秦汉时期——推拿防治疾病的方法记载比较完整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推拿用于急症抢救 (五)隋唐时期——推拿专业化 (六)宋金元时期——推拿治病理论不断丰富 (七)明代——小儿推拿学术体系形成 (八)清代——小儿推拿继续发展,正骨推拿形成体系 (九)民国时期——推拿学术流派初步形成
本教材系统介绍了推拿学的理论、操作及应用知识。充分吸收以往各版教材优点,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 本科《推拿学》大纲、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住院医师培训大纲的要求开展编写工作。在“坚持传承性”方面,加 大了古代推拿方法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古代推拿的全貌,正本清源,以便更好地在现代 推拿临床实践中体现对古代经典理论的传承。
第九章推拿主要流派 介绍
第十章古代推拿著作 简介及小儿推拿歌赋
推拿学—病历书写,检查

第三章推拿学基本技能第一节推拿病历书写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病历是记载患者疾病发生发展、演变预后、诊断治疗、防护调摄及其结果的原始档案,也是复诊、转诊、会诊及解决医疗纠纷、判定法律责任、医疗保险等事项的重要资料和依据。
病历作为第一手信息资料,对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医院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要的基本功,它反映着临床医务工作者医疗技术、科学作风和文化修养的水平。
一、推拿门诊病历书写要求及格式初诊记录年月日时科别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主诉:患者最痛快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发病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或慢性病的复发、加重时间。
病史:主症发生的时间、病情的发展变化、诊治经过及重要的既往病史、个人史和过敏史等。
体格检查:记录生命体征、中西医检查阳性体征及具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特别要注意舌象、脉象。
实验室检查:记录就诊时已获得的有关检查结果。
诊断:中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与症候诊断西医诊断:包括主要疾病和其他疾病处理:1、中医论治:记录治法、方药、用法等。
2、西医治疗:记录具体用药、剂量、用法等。
3、进一步检查项目。
4、饮食起居宜忌、随诊要求,注意事项。
复诊记录年月日时科别记录以下内容:1、前次诊疗后的病情变化、简要的辩证分析、补充诊断、更正诊断。
2、各种诊疗措施的改变及其原因。
3、同一医生守方超过3次后需要重新眷写处方。
4、3次没有确诊或疗效不佳者必须有上级医师的会诊意见。
上级医师的诊疗意见应详细记录,并经上级医师签字负责。
医师签名:二、推拿住院病历书写要求及格式(一)入院记录入院记录姓名:出生地:性别:职业:年龄:民族:婚况:入院日期:年月日时病史陈述者:记录日期:年月日时发病节气:可靠程度:主诉: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

推拿疗法的适应范围广,涉及伤、外、内、妇、儿各科疾病,临床上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强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四诊及必要的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局部症状,运用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并结合解剖、组胚、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知识,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以辨证施治和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部位和手法进行治疗。
望、闻、问、切的一般内容,可参阅中医诊断学。
望诊和触诊是推拿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本章分头面、胸腹、脊柱、上肢和下肢五个部分叙述。
4·1 头面部4·1·1 望诊头面部望诊主要观察头面部的色泽和形态变化。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中藏脑髓,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因此通过头面部望诊可了解机体内部的变化。
望神,“神藏于心,外候在目”,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患者双目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者,称为“有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
如患者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志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均称为“失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如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突然出现精神转“佳”等虚假现象,称为“假神”,通常比喻为“回光返照”,应予以特别注意。
望色,主要是察面部的气色,即望面部的颜色和光泽。
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色与泽两方面的异常变化,是人体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现。
不同的色反映着不同的病证。
而泽则反映着机体精气盛衰,所以察颜面肤色的润泽与否,对诊断疾病的轻重和推断病情的进退有较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病人气色鲜明、荣润的,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面色晦暗、枯槁的,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欠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脊柱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1.颈部中立位为面向前,眼平视,下颌内收。
颈部正常活动度为:前屈35°~45°,后伸35°~45°左右侧屈各45°,左右旋转各60°~80°。
•2.腰部腰部中立位不易确定,测量数值不易准确,患者直立,向前弯腰,正常时中指指尖可达足面,腰呈弧形,一般称为90°。
其正常活动度为:前屈90°,后伸30°,左右側屈各30°,左右旋转各30°(左右旋转的角度,应固定骨盆依据脊柱旋转后两肩连线与骨盆横径所形成的角度计算)。
•(二)脊柱病症压痛点的检查1.常用检查部位患者取站位或卧位,医者沿棘突、棘间、椎旁寻找压痛点。
肩胛骨内上角相当于第二胸椎平面,肩胛骨下角相当于第七胸椎平面,第十二肋与胸椎交角相当于第十二胸椎,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相当于第四腰椎棘突,髂后上棘连线相当于腰骶关节,而骶髂关节在髂后上棘下方,相当于第二骶椎平面。
•2.常见压痛点诊断意义•2个及2个以上棘突连线上有浅压痛,常见于棘上初带损伤。
2个棘突之间有深压痛,常见于棘间韧带损伤。
单个棘突顶端有浅压痛,常见于棘突骨膜炎。
在腰椎横突旁有压痛和肥厚感,或见肌痉挛,或见条索状结节,常见于腰肌筋膜劳损。
腰背部某肌有痉李,或在该部肌肉的附着处有压痛,常见于该腰背肌劳损。
腰椎棘突间及椎旁有深压痛、叩击痛,并向下肢放射痛,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部酸痛,压痛点不明确,或者根本没有压痛点,用拳叩击腰部反觉舒适,常见于子宫后倾、肾下垂等引起的症状性腰痛。
腰背部的压痛点,应注意区别是否为内脏疾病在背腰部的反射性疼痛点。
如心脏疾患有时可在左侧心俞处有压痛,肝、胆疾患则可表现为右侧肝俞、胆俞处压痛。
•(三)脊柱病症常用专科检查1.压顶、叩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正坐位,医者用双手重叠按压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角度下进行按压,如引起颈项痛和上肢放射痛、麻木者为阳性,说明颈神经根受压。
正坐时,用拳隔手掌叩击患者头部,如引起颈项痛并有上肢放射痛和麻木感,或引起患侧腰腿痛,均属阳性,提示可能有神经根或脊髓受累。
•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患者颈部前屈,医者一手抵住患侧头部,一手握患肢腕部,做相反方向牵拉,患肢有疼痛或麻木感为阳性,提示可能有脊神经根或脊神经干受累。
•3.屈颈试验患者仰卧,主动或被动屈颈1~2分钟,引起腰腿痛或麻木者为阳性,提示可能有腰部神经根受压。
•4.旋颈试验患者正坐,医者立于其身后,将其颈椎向左或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停留一定时间,如诱发头晕、恶心等症状为阳性,提示可能有椎动脉受累。
•5.仰卧挺腹试验患者仰卧,将腹部挺起,腰部及骨盆离开床面,同时咳嗽一声,如引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为阳性,提示可能有腰部神经根受压。
•6.骨盆分离试验患者仰卧,两足心相对屈髖屈膝,医者用两手分别按压膝关节,如双膝不能放平为阳性,提示可能为骶髂关节病变或耻骨联合分离。
•7.“4”字试验患者仰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膝关节屈曲,髖稍外展位,外踝放置在健侧膝上部。
医者一手按其健侧髂嵴部固定骨盆,另一手下压患侧膝部,如不能充分外旋形成“4”字状为阳性,提示可能该侧骶髂关节、髋关节有病变。
•8.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医者一手放于患者一侧踝部的后方,另一手压于同侧前方,在保持膝关节伸直的同时,放于踝后部的手将下肢缓缓抬高,如抬高不足70°,且出现下肢后侧放射性疼痛即为阳性。
在此基础上放低10°做足背屈,再次引起下肢放射痛为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提示脊神经根受压。
•9.床边试验患者仰卧,患侧臀部靠床边,健侧下肢屈膝屈髋,以固定骨盆。
医者将其患肢移至床外并使之尽量后伸,使骶髂关节牵张和移动。
若骶髂部出现疼痛,提示可能骶髂关节病变。
10.跟臂试验患者俯卧,两下肢伸直,肌肉放松。
医者握其足部,使足跟触到臀部。
若引起腰骶部疼痛或骨盆甚至腰部也随之抬起,则提示可能有腰骶关节病变。
二、上肢部病症常用专科检查•(一)上肢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1.肩关节中立位为肩关节上臂下垂。
其正常活动度为:前屈70°~90°,前屈上举150°~170°,后伸45°,外展80°~90°,上举90°,外展上举180°,外旋位外展上举180°,内收20°~40°,屈肘内旋45°~70°,屈肘外旋45°~60°,伸肘内旋70°,伸肘外旋70°,水平位前屈135°,水平位后伸45°~50°。
•2.肘关节肘关节中立位为前臂伸直,其正常活动度为:屈曲135°~150°,过伸0°~10°。
尺桡关节拇指在上为中立位,其活动度为:旋前80°-90°,旋后80°-90°3.腕关节与手腕关节中立位为手与前臂成直线,手掌向下,其正常活动度为:背伸35°~60°,掌屈50°~60°,桡偏25°~30°,尺偏30°~40°。
手指关节中立位为手指伸直,其正常活动度为:掌指关节屈曲60°~90°伸直为0°;近节指间关节屈曲90°,伸直0°;远节指间关节屈曲60°-90°,伸直0°。
掌拇关节中立位为拇指沿食指方向伸直,其正常活动度为:外展70°;对掌,不易量出度数,主要观测拇指横越手掌之程度;屈曲,掌拇关节20°~50°,指间关节90°;内收,伸直位与食指桡侧并拢。
•(二)上肢部病症常用专科检查1.搭肩试验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嘱患者将患侧上肢屈肘,将手搭于对健侧肩上,肘部贴近胸壁。
若不能完成上述动作,提示可能为肩关节脱位或肩关节周围炎。
•2.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患者取坐位,医者嘱患者屈肘90°,医者一手扶住患者肘部,一手扶住腕部,给予阻力,同时嘱患者用力屈肘。
若肱骨结节间沟处产生疼痛,多提示可能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3.肩关节外展活动试验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观察患者肩关节的外展活动。
若开始外展即有剧痛,多提示可能为肩关节的脱位或骨折;若肩关节从外展到上举过程中皆有疼痛,多提示可能为肩关节周围炎;若肩关节外展开始时不痛,越接近水平位时,肩部越痛,多提示可能有肩关节粘连。
若肩关节外展30°-60°时,可以看到患侧三角肌明显收缩,但不能外展上举上肢,越用力越耸肩,若被动外展患肢越过60°,又能主动上举,多提示可能有网上肌肌腱的断裂或撕裂。
若肩关节外展过程中疼痛,上举时反而不痛,多提示可能有三角肌下滑囊炎。
若肩关节外展,在60°-120°范围内出现疼痛,越过此范围后,疼痛消失,提示可能为冈上肌损伤。
•4.网球肘试验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嘱患者前臂稍弯曲,手半握拳,腕关节尽量屈曲,然后将前臂完全旋前,再将肘伸直。
若在肘伸直时,肱桡关节的外侧发生疼痛,提示可能为肱骨外上髁炎,即网球肘。
5.握拳尺偏试验患者取坐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握拳,并将拇指握在掌心中。
医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患者手部使腕关节向尺侧屈曲。
若桡骨茎突部出现剧烈疼痛,提示可能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6.屈腕试验患者取坐位,医者嘱患者将腕关节极度屈曲。
若出现手指部的麻木、疼痛,提示可能为腕管综合征。
三、下肢部病症常用专科检査•(一)下肢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1.髋关节中立位为髖关节伸直,髌骨向上。
其正常关节活动度为:仰卧位,被检查侧下肢屈曲膝关节,关节尽量屈曲,正常可达130°~140°;俯卧位,一侧下肢垂于检查台边,髋关节屈曲90°,被检查侧髋关节后伸,正常可达10°~15°;检査者一手按在髂嵴上,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踝部,在伸膝位下外展下肢,正常可达30°~45°;固定骨盆,被检査侧下肢保持伸直位,向对侧下肢前面交又内收,正常可达20°~30°;仰卧位,将膝关节屈曲90°,正常外旋30°~40°,内旋40°~50°;俯卧位,髋关节、膝关节均屈曲90°,做髋关节旋转运动,正常外旋30°~40°,内旋40°~50°。
•2.膝关节中立位为膝关节伸直。
其正常活动度为:屈曲120°~150°,伸直0°(可过伸5°~10°);屈膝时内旋约10°,外旋约20°。
•3.踝、足部踝关节中立位为足与小腿间呈90°角,而无足内翻或足外翻。
关节正常活动度为:踝关节背伸20°~-30°,跖屈40°~50°;跟距关节内翻30°,外翻30°~35°;跖趾关节之跖屈和背伸活动,尤以蹰趾为重要,正常背伸约45°,跖屈为30°~40°;附骨间关节(足前部外展或内收)之活动度,跟骨保持中立位,采用被动活动,正常各约25°(二)下肢部病症常用专科检查•1.关节承重机能试验•患者取站立位,医者嘱患者单腿站立,并保持身体直立,观察骨盆的升降。
当一腿离开地面时,对侧的骨盆抬起,表明负重侧的臀中肌功能正常。
若对侧的骨盆不抬高,甚至下降,提示可能负重侧臀中肌无力或功能不全。
此试验需两侧对比检查,常用于诊断小儿麻痹后遗症、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陈旧性髋关节脱位、股骨头坏死等疾病。
•2.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医者位于检査床一侧,一手握住患者踝的关节,另一手扶住膝部,嘱患者另一侧屈髖屈膝,使大腿贴近腹壁,腰部贴近床面。
若伸直一侧的下肢自动离开床面,大腿与床面之间形成夹角,提示可能为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多见于髖关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3.髋关节过伸试验•患者俯卧位,屈膝90°,医者一手握踝部,将下肢提起,使患侧髖关节过伸。
若骨盆随之起,提示可能为腰大肌脓肿、髖关节早期结核、髋关节强直等。
•4.掌跟试验•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医者嘱患者将足跟放在医者的掌面上。
若足尖偏向一侧,呈外旋位,提示可能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或截瘫。
5.足跟叩击试验•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医者一手将其患肢稍抬起,另一手以拳叩其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