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名词解释简答答案2012~2013

合集下载

中音史

中音史
5)李淑同——名文涛,又名岸,字淑同,其人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曾留学日本主修绘画兼习音乐,在日本曾与曾孝谷创办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1906年,他一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为当时美术、音乐、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歌曲创作多见于《李淑同歌曲集》,其中《祖国歌》、《送别》、《做早秋》三首比较有名,其中又以《春游》一曲最为突出。他的大部分歌曲反映了青少年学校生活,有些作品是他个人的触景生情之作,其歌曲大多选自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填写歌词,曲调优美、流畅,文辞生动秀丽又富有意境和韵味,无论在艺术形象或声韵上,词曲都结合的很好,他编写的歌曲在艺术水准上明显地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
2 在和声方面,他大胆摸索“中国化”的和声,其中有运用平行四度、无度的进行等。
3 在音乐形象方面,他是扥注意形象刻画的独特意义,特别是对钢琴伴奏的运用上,注意对表达主人公或外界诗意形象的刻画。
4 他在创作上无论是题材的选择、音乐民族风格的探索以及对西洋创作技法的借鉴上,都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精神,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创作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7)赵元任——著名的语言学家,对音乐有相当突出的专业修养和创作才能,创作100多首歌曲,一首大型合唱歌曲《海韵》和一些器乐小品等,努力创作具有民族风味的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中国派”曲调,按中国语言的声韵特斯按来纯利词于曲调的关系,其中有的是用接近吟诗的音调来写,有的吸取吸取或民族小调的音调加以发展,在和声方面大胆摸索“中国化”的和声,其中有运用平行四度、五度的进行等。出版的歌集有《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赵元任歌曲集》,198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的提议并推动下,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五线谱版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他是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家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与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分享]1中音史简答题

[分享]1中音史简答题

1.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对近代京剧音乐的贡献?梅兰芳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其演唱凝重而流畅,对旦角音乐艺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京剧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在京剧伴奏中加用可二胡、月琴,在一些新戏中采用了新的配乐手法。

程砚秋,他对声腔和演唱有许多钻研和独到的见解,如“以腔就字”的创腔原则和“声、情、美、永”的演唱要求等。

他广泛地向其他戏曲、说唱学习,也向西洋音乐学习,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周信芳,其发扬“海派京剧”锐意改革的精神,不守成规,他的唱腔接近口语,酣畅朴直;念白饱满有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化短为长”形成了麒派唱腔的独特风格;注重做功,表演从人物内心出发调动唱、念、做、打全部予以充分展示,因内外和谐而真实生动。

善用髯口、服饰及道具等来塑造人物;在音乐作曲、锣鼓、服装、化妆等方面作了革新和创作。

2.萧友梅,赵元任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贡献?萧友梅,艺术特色:他的音乐创作在多种音乐体裁(尤其是西洋乐器音乐)的运用上富于开创性,室内乐作品完全仿作了西洋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管弦乐曲进行了民族风格的尝试与探索。

历史贡献:①推广音乐;②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赵元任,艺术特色:他的歌曲创作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

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历史贡献: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

3.冼星海对近代合唱音乐创作的贡献?冼星海的《黄河》、《生产》、《九一八》、《牺盟》、四部大合唱之外还有《黄河大合唱》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他在《黄河大合唱》中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新的合唱形式,对其后中国大型歌唱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合唱,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大合唱作品。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一.名词解释新音乐运动:是将其作为倡导学堂乐歌的终极目标1919年“五四”运动后,萧友梅曾将新音乐(他谓之“新乐”或“今乐”)用作“旧乐”(指中国传统音乐)的对称。

学堂乐歌:1概念: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2意义: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萌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我国群众歌曲的基本定位。

3 内容:宣扬富国强兵、抵制外辱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对象为中小学生的军歌呼吁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宣传新文化,去除旧习俗陆华柏: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在过华中师范大学担任过教员和音乐系主任。

作有歌曲、管弦乐、歌剧等作品。

特别是歌曲《故乡》和管弦乐康藏组曲》最为出名。

大同乐会: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一个国乐社团。

由古琴家郑觐文创办、主持,聘请汪昱庭、苏少卿、陈道安、程午加、柳尧章等为教师,向入会的会员传授中西音乐的知识和技艺,并进行有关中国古乐的仿制和民乐的改革。

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也是他们作了最初的试探,并创编了著名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

郑觐文逝世后该社的工作由卫仲乐等继任,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活动实际告终。

和平进行曲:赵元任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是公认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该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心声,是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完成的。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

1938年夏作于延安。

1940年曾易名《古城颂》登在国民党统治区《新音乐》第二卷第3期。

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原名“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于1927年11月27日。

中外音史名词解释

中外音史名词解释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一)1、贾湖骨笛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

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

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

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

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律吕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

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又称阴吕。

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

六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六吕或六同4、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

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之为八音。

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音史音乐考研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音史音乐考研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自由受到音乐熏陶,1927年创作《暴动歌》,1931年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先生,学习理论作曲与钢琴。

1934年以《牧童短笛》一曲获得了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一等奖,开中国风格钢琴曲之先河,同年开始为影片配乐。

创作了《天涯歌女》《四季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抗战爆发后,作为抗战一线的文艺工作者,先后创作了《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抗日题材的歌曲,并广为流传。

建国后,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总结:在贺绿汀近百年的人生中,无论是在作品创作、理论研究还是教育事业方面,都为中国音乐近现代史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

《牧童短笛》:钢琴曲。

贺绿汀创作于1934年。

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首尾两段以优美质朴的民歌式主题旋律,通过复调手法,营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

中段则采用主调织体,活泼欢快的情绪与前后两段抒情主题形成对比。

该曲虽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但在复调、和声手法的民族化上具有创新意义,并在1934年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获得头奖。

《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堪称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冼星海近现代音乐家,曾先后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并从30年代开始赴法留学。

回国后,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任鲁艺音乐系主任,他的大量的代表作都是在延安时期创作。

他的一生作品题材多样,并且数量众多。

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富于号召性的,雄伟的进行曲,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另一类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如《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

除此之外,合唱作品创作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最著名的有《黄河大合唱》,他的作品多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深刻的反应了中国人民当时的抗日斗争生活。

《黄河大合唱》:是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填词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

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战斗意志,痛诉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

中音史(师范类归纳)

中音史(师范类归纳)

1.“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远古人们敲击着石头化装成各种野兽歌舞祭祀的生动写照。

2.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5000年前)彩陶盆。

3.八阕(que):跳两手各持一根牛尾舞蹈是所唱的歌。

4.《大夏》(颂神):人们为了欢庆治水胜利,歌颂禹的功绩,举行盛大的歌舞祭祀活动,人们表演的乐舞。

右手持羽毛,左手持乐器‘籥’(yue)。

籥排箫的前身。

《大夏》又称“夏籥九成”。

5.最早的南方民歌:“候人兮猗”是首情歌《候人歌》,等候禹的到来。

6.最古老的埙:构成两种三音列,大约六千年前浙江杭州湾河姆渡遗址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

7.“七音”最早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年(前632),新音阶(清音阶)(清角4)、旧音阶(雅音阶)(变徵#4)、清商音阶(清角、清羽b6)。

8.商代音乐属于巫文明:祭祀传统乐舞《桑林》,赞颂汤代夏立商武功的乐舞《濩》(huo)。

9.《大武》(颂人):西周初年创作的大型乐舞,描写周武王伐纣。

10.“国风”:收集在第一部诗词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总称。

影响较大:郑声(或郑风、郑音)(旋律美),卫音(擅长“趋数”)(节奏颇快),齐音(擅长“熬辟”)(旋律跳动大)。

11.“楚声”:战国时代兴起的楚国民歌和一部分利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总称。

著作:《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阳河》、《激楚》等。

12.屈原:名平,楚国贵族,曾任“左徒”。

作品:《九歌》(伴奏乐队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并附以竽、箎、瑟等管弦乐器,这种乐队就是所谓“钟鼓之乐”)、《离骚》大型乐曲。

13.编钟:整套共六十五枚。

曾侯乙钟继承了西周以来编钟的传统音列而又有所发展,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几乎十二个半音俱全,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14.十二个半音:我国传统音乐术语称“十二律”,最早记载于《国语》。

15.韩娥:战国时代民间女歌唱家(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同时代或稍晚:秦青、薛谭(“揭云”典故)。

中音史--古代音乐部分

中音史--古代音乐部分

第一讲名词解释、简答题与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

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

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2、韶:传说中舜时的乐舞,又有《韶箾》、《箫韶》、《九辩》、《九招》、《九歌》、《九韶》等名。

据史籍记载,《韶》乐规模宏大,代表了原始乐舞的最高水平,它的演出可达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效果。

《韶》乐一直被视为古代音乐的最高典范,在中国音乐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受到无数文人名士的赞叹。

季札称其“德至矣哉”,孔子赞其“尽善尽美”。

3、大夏:大禹时的乐舞称作《大夏》或《夏籥》,以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

《大夏》共有九段,以编管乐器籥为伴奏乐器。

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穿白裙,赤裸着上身表演。

4、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原始时期葛天氏族部落的乐舞表演:三个人手执牛尾巴,踏足而歌,边舞边唱。

全曲共有八段,一曰《载民》,即歌颂负载着人民的大地;二曰《玄鸟》,是歌颂他们的图腾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是祝愿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是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六曰《达帝功》,是表达对老天爷恩惠的拜谢;七曰《依地德》,是对大地厚德的歌颂;八曰《总禽兽之极》,是对各类鸟兽多多繁殖的祈求,以提供人们源源不断的食物。

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有关古乐舞的记载,它完整地描写了先民的生活,歌词中既有对天地、图腾的歌颂,又有对种植、养殖丰产的期望,可说是一首表现原始人们生活的组歌。

简答题:简述贾湖骨笛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参考答案:我国见诸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种类很多,有箫、苇籥、笙、骨笛、土鼓、埙、陶钟、铃、磬等乐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叫“昆腔”“昆曲”“昆剧”等,是明代产生的四大声腔之一。

最初是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后经魏良辅吸收诸多腔调音乐和“北曲”唱法,并同云适等人研究,改创成了婉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的“昆腔”。

=======================================================
*是在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对乐律学所提出的理论,这也是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是指把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产生十二律。

=======================================================
*由于乐器种类增多。

八音即是一个对乐器分类的方法,也叫“八音分类法”。

它按照乐器制作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后来“八音”成为中国古代各朝代对各类乐器的总称。

=======================================================
*十二律吕是指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的总称。

=======================================================
*是我国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它源于北宋永嘉一带以民歌、曲子为基础的“永嘉杂剧”。

后又吸收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各种戏曲形式,最终形成了南戏。

=======================================================
*答:定义:说唱音乐是我国的一种以讲唱故事为主的音乐形式,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1)说唱音乐最早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撰写的《成相篇》
(2)说唱音乐成熟于隋唐时期。

在隋唐时期兴起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称之为“变文”。

它实质上是通俗的叙事文学。

“变文”是中国说唱艺术正式形成的标志。

(3)宋、元时期是说唱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随着发展,也有了说唱音乐活动的固定场所——瓦肆、勾栏。

宋元时期的说唱音乐有以技巧和艺术性为主的唱赚;有因歌唱时用渔鼓伴奏而得名的鼓子词;有起源于民间小贩叫卖声的货郎儿;也有综合了唐宋词调和大曲等其他俗曲曲调的诸宫调。

(4)明清时期是说唱发展的最高峰。

明清的“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

而明清的“鼓词”是流行于北方的说唱形式。

影响:说唱音乐的发展不仅使民间艺术走向职业化,也从很大的方面影响了文人的创作。

对后来说唱音乐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答:1、戏曲音乐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秦汉和隋唐时代的“角抵”和“参军”戏。

2、北宋时期的“杂剧”是我国戏曲艺术最早的种类。

3、南戏是中国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4、元杂剧是戏曲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随着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在明代产生了传奇式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其中“昆山腔”的盛行大大推进了戏曲的发展。

同时在明清时期,梆子腔和皮黄腔也相当有地位。

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因梆子腔和皮黄腔的结合最终产生了我国的国粹“京剧”
影响:我国的戏曲音乐虽然比民族音乐出现的晚,但发展还是非常迅速而广泛的。

同时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被摒弃。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戏曲音乐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

=======================================================
*答:大曲是宫廷歌舞音乐的代表,是包含器乐、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大型艺术形式。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从唐初至开元、天宝,经济繁荣,唐朝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同时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也因为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三教并重”的方针,以佛、道为主的统治方式,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

在社会安定的条件下,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也提供了条件。

=======================================================
*答:先秦乐律学包含了五声、七声音阶,十二律吕,旋宫和管仲提出的“三分损益”法。

在中国,五声音阶从古至今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三分损益法”是在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对乐律学所提出的理论,这也是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是指把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就产生了十二律。

十二律吕是指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的总称。

“旋宫”是指十二律中的每一律轮流作为宫音。

=======================================================
*答:中国古代音乐史主要分为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时期。

其中上古音乐是从远古时期到战国时期,以原始乐舞和编钟乐舞为主流;中古音乐是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以歌舞伎乐为主流;近古音乐是从宋元到明清时期,以剧曲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