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乳化液分离技术
双液相(油-水)相分离工艺及设备综述

双液相(油-水)相分离工艺及设备综述1 油水两相分离方法概述油类物质在水中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受水体的性质、水中所含的表面活性剂和电解质等物质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含油污水中的油主要以上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固体附着油五种状态存在[1][2]。
(1)上浮油:以连续相的油膜飘浮在水面,油珠颗粒较大,一般大于l00μm,进入水体的油份大部分以上浮油形式存在;(2)分散油:粒径为10-100μm的微小油珠悬浮在水相中。
分散油不稳定会聚并形成较大的油珠,往往变成上浮油,也可能进一步转化成乳化油;(3)乳化油:粒径小于10μm的极微细的油珠,往往因水中含有表面活性剂使油珠形成稳定的乳化液,因而较难处理。
油水乳化液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以油为分散相,水作为连续相,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以O/W型表示;另一种是以水为分散相,油作为连续相,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以W/O型表示[3]。
乳液中分散相的液滴大小通常在10-7~10-5m;(4)溶解油:以分子状态或化学方式分散于水中,油滴直径比乳化油粒径还要细,有时可小到几纳米。
油份和水形成均相体系,非常稳定,很难用普通的方法去除;(5)固体附着油:吸附于污水中固体颗粒表面的油。
浮油状态的油滴易形成油膜浮在污水表面,在工业上往往采用集油管和刮油器能够方便地除去。
分散油在水中的含量也不可忽视,因为其粒径较大,可以采用一些方法使其聚结并加以去除。
乳化油和溶解油粒径很小且存在形式较为稳定,通过常规的分离方法很难将其聚结分离,因此开发处理乳化油和溶解油的工艺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所在。
不同的油水混合液需要不同的分离方法,常见的有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及生物法四类[4]。
1.1 物理法(1)重力沉降分离法重力沉降技术主要利用油水两相的密度差异使混合液中的油与水分离,用于去除粒径大于60μm的较大油滴和废水中的大部分固体颗粒。
常用设备包括重力沉降罐、隔油池、压力斜板沉降罐等。
该类方法设备结构简单,易操作,除油效果稳定,但对溶解性油类或乳化油是不适用的。
油水分离技术

油水分离技术油水分离技术引言:油水分离技术是一种相对常见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油田开采、石油化工、环境保护以及海上事故应急处理等领域。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石油及其衍生产物的使用和排放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油水分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油水分离技术的原理、分类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油水分离技术的原理油水分离技术是将混合的含油水体分离为油相和水相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油和水的密度差异以及油水界面张力的不同来实现油水分离。
当混合液中油滴的尺寸大于一定范围时,由于油滴自身的浮力作用,可以使油滴浮起并聚集在液面上,从而实现油水分离。
二、油水分离技术的分类根据油水分离过程中所利用的力学原理和分离设备的不同,油水分离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重力分离法:利用油水密度差异和地球引力,通过设置分离器或沉淀器使油水分离。
重力分离法通常适用于油滴尺寸较大、油水含量较高的情况。
2. 离心分离法:通过高速旋转设备产生的离心力使油水分离。
离心分离法适用于油滴尺寸较小、油水含量较低的情况,其分离效率较高。
3. 膜分离法:利用具有特殊孔径和表面性质的薄膜,通过渗透和阻挡等作用实现油水的分离。
膜分离法具有分离效率高、设备体积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
4. 溶剂萃取法:通过适当的溶剂与混合液进行接触,使油相和水相分别通过溶剂相沉淀,从而实现油水分离。
溶剂萃取法对油滴尺寸和油水含量的要求较高,但分离效果较好。
5. 超声波分离法:利用超声波的机械能将混合液中的油滴震散并使其浮起,从而实现油水分离。
超声波分离法对于处理小尺寸油滴和高浓度油水混合液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
三、油水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的要求不断提高,油水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以下列举了最新的研究进展:1. 纳米材料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和阻挡作用,研究者们通过制备纳米材料膜或纳米复合材料,提高了油水分离的效率和稳定性。
海上油气开采设备的油水分离技术及处理方法

海上油气开采设备的油水分离技术及处理方法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海上油气开采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开发方式。
然而,在海上进行油气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水混合物,这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油水分离技术及处理方法的研发与应用成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油水分离技术的原理油水分离技术旨在有效分离油水混合物,保护海洋环境免受污染。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原理来实现油水的分离。
1.1 物理分离技术物理分离技术主要包括重力分离、浮力分离和离心分离。
重力分离利用油水混合物的密度差异,通过物体的沉降速度来实现分离;浮力分离则利用气泡或浮球将油水混合物分隔开;离心分离则是通过离心力将油水混合物分离成不同层次的液体。
1.2 化学分离技术化学分离技术主要包括溶剂溶解、氧化还原和凝聚等方法。
溶剂溶解是利用具有选择性溶解性的有机溶剂将油水混合物分离;氧化还原则通过氧化剂与油水混合物中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来实现分离;凝聚则是利用表面活性物质改变油水界面张力,使油水分离。
1.3 生物分离技术生物分离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处理油污染的一种方法。
通过选择适应油污染环境的微生物株,使其利用油污染物作为能量和碳源,将油水混合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
2. 油水分离设备及处理方法2.1 油水分离设备在海上油气开采过程中,常用的油水分离设备包括油水分离器、旋流器和浮式收集设备。
油水分离器是用来分离油水混合物的重要设备。
它通常由沉淀池、分离罐和倾斜板等部分组成。
油水混合物进入沉淀池后,通过重力分离,油浮于水上方形成一层。
然后,油水混合物流入分离罐,经过分离板的作用,油水再次被分离。
最后,油水分离后的水被排放或进一步处理,而油则被收集。
旋流器是一种利用旋流效应进行分离的设备。
通过旋流器的旋转运动,油水混合物中的油被带入旋流器的内部,形成涡旋效应,油浮在中心并被收集,而水则从外圈流出。
浮式收集设备通常用于海上漏油事故应急处理。
双液相(油-水)相分离工艺及设备综述

双液相(油-水)相分离工艺及设备综述1 油水两相分离方法概述油类物质在水中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受水体的性质、水中所含的表面活性剂和电解质等物质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含油污水中的油主要以上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固体附着油五种状态存在[1][2]。
(1)上浮油:以连续相的油膜飘浮在水面,油珠颗粒较大,一般大于l00μm,进入水体的油份大部分以上浮油形式存在;(2)分散油:粒径为10-100μm的微小油珠悬浮在水相中。
分散油不稳定会聚并形成较大的油珠,往往变成上浮油,也可能进一步转化成乳化油;(3)乳化油:粒径小于10μm的极微细的油珠,往往因水中含有表面活性剂使油珠形成稳定的乳化液,因而较难处理。
油水乳化液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以油为分散相,水作为连续相,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以O/W型表示;另一种是以水为分散相,油作为连续相,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以W/O型表示[3]。
乳液中分散相的液滴大小通常在10-7~10-5m;(4)溶解油:以分子状态或化学方式分散于水中,油滴直径比乳化油粒径还要细,有时可小到几纳米。
油份和水形成均相体系,非常稳定,很难用普通的方法去除;(5)固体附着油:吸附于污水中固体颗粒表面的油。
浮油状态的油滴易形成油膜浮在污水表面,在工业上往往采用集油管和刮油器能够方便地除去。
分散油在水中的含量也不可忽视,因为其粒径较大,可以采用一些方法使其聚结并加以去除。
乳化油和溶解油粒径很小且存在形式较为稳定,通过常规的分离方法很难将其聚结分离,因此开发处理乳化油和溶解油的工艺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所在。
不同的油水混合液需要不同的分离方法,常见的有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及生物法四类[4]。
1.1物理法(1)重力沉降分离法重力沉降技术主要利用油水两相的密度差异使混合液中的油与水分离,用于去除粒径大于60μm的较大油滴和废水中的大部分固体颗粒。
常用设备包括重力沉降罐、隔油池、压力斜板沉降罐等。
该类方法设备结构简单,易操作,除油效果稳定,但对溶解性油类或乳化油是不适用的。
油水分离方法及原理汇总

油水分离方法及原理汇总对于油水分离处理,常用到的有油水分离机。
油水分离机也叫油水分离器,其主要原理是采用油水的比重不同,运用过滤、沉淀、浮升等方法汇集一体进行油水分离的。
1、气浮分离气浮法是依靠水中形成微小气泡,携带絮粒上浮至液面使水净化的一种方法。
条件是附在油滴上的气泡可形成油-气颗粒。
由于气泡的出现使水和颗粒之间密度差加大,且颗粒直径比原油油滴大,所以用颗粒之间密度代替油密度可使上升速度明显提高。
即当1个气泡(或多个气泡)附在1个油滴上可增加垂直上升速度,从而可脱除直径比50μm小得多的油滴。
2、重力式分离由于油、气、水的相对密度不同,组分一定得油水混合物在一定得压力和温度下,当系统处于平衡时就会形成一定比例的油、气、水相。
当相对较轻的组分处于层流状态时,较重组分液滴根据斯托克斯公式的运动规律沉降,重力式沉降分离设备即根据这一基本原理进行设计。
有斯托克斯公式可知,沉降速度与油中水分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与水油的密度差成正比,与油的粘度成反比。
通过增大水分密度,扩大油水密度差,减小油液粘度可以提高沉降分离速度,从而提高分离效率。
经过进一步的探索,1904年Hazen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浅池理论”,即在重力沉降过程中,分散而非结绒颗粒的沉降效果以颗粒的沉降速度与池面积为函数衡量,与池深、沉降时间无关,也即提高沉降池的处理能力有两个途径:一是扩大沉降面积,二是提高水分沉降速度。
提高水分沉降速度的措施可以通过斯托克斯公式得出,扩大沉降面积的措施是在容器内设置多层水平隔板。
以这一理论为基础,1950年美国壳牌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台平行板捕集器,其可去除水中最小为60μm的油滴。
上世纪70年代Fram公司开发了V 型板分离器,上世纪80年代CE-NATCO公司开发了板式聚结器,这是一种错流式组合波纹板,经过不断改进,这种设备在油气分离、油水分离和含油污水净化方面都得到了应用。
在较为深入研究油水分离机理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理论研制出了高效蒸发设备,其按分离过程大体分为预分离室、沉降分离室以及油室和水室3部分。
油水分离技术和原理

油水分离技术和原理油水分别技术和原理,新型油水分别滤材,采纳美国生产的PTFE 高分子溶液,并加入亲油添加剂,混合后匀称的烧结在不锈钢网板上,使滤材表面具有憎水亲油,但不粘油的效果(表面张力18.5mN/m)。
当油与滤材接触后能将微小颗粒的油滴聚合成大颗粒,随着水流的运行,渐渐上升到液体表面形成油层。
过滤器的介质面积,形状尺寸大小,可依据实际使用状况进行设计安装,一般每小时处理500~1000吨含90%浮油的产品,一. 关于油水分别的论述油与水都是液体,因此把两种液体的混合物分别称为液、液分别技术。
两者混合后变成真溶液,由于油水比重的差异,从表面上看油是浮在水上面,但由于氧化作用,油水混合液中会生成一部分羧基(-COOH)的有机酸物质,与水中的羟(-OH)有亲和作用,呈球状,俗称油包水或水包油,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油中的水颗粒直径0.4~0.7m时呈透亮状,也叫真溶液。
而将真溶液中的溶解水分别出来的难度较大,过去一般多采纳静置沉淀法、真空法、离心机加工法、加温蒸馏法等,但均不能达到工况要求。
其主要缘由是受油表面张力的阻碍影响,油包水即使加温到100~115℃也不会气化,很难将微小油水颗粒中的水分别出来。
最新讨论证明,采纳破乳工艺法可将油包水颗粒破开,使0.4~0.7m 颗粒中的水分别出来聚结成大颗粒后,进行5m颗粒的油水分别。
二. 最新油水分别的方法我公司科研人员与国内多位长期从事油水分别技术及高分子材料讨论的专家共同讨论开发油水分别新技术。
经多次试验论证,并借鉴美国道格拉斯公司、威恩公司、海得流公司及奥地利弗雷公司的先进技术设计理念,同时结合国内原材料的性能与价格比。
目前已加工成产品在市场应用,已获得良好的使用效果。
我公司讨论开发的新型油水分别滤材,采纳美国生产的PTFE高分子溶液,并加入亲油添加剂,混合后匀称的烧结在不锈钢网板上,使滤材表面具有憎水亲油,但不粘油的效果(表面张力18.5mN/m)。
目前油水分离技术类型及其优缺点

目前油水分离技术类型及其优缺点
油水分离技术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类技术的常见类型及其优缺点。
一、物理方法:
1.重力分离:通过物料比重差异,利用重力将油和水迅速分离。
优点:设备简单,操作易于掌握,不需使用化学药剂。
缺点:分离效率有限,处理大量油水固体混合物效果不佳。
2.静态沉降:将油水混合物静置于封闭容器内,通过重力作用促使油水分层。
优点:处理流程简单,成本较低。
缺点:分离周期长,设备占地较大。
3.动态分离:通过调节流速、泡沫结构等参数,利用含油水体的流动特性进行分离。
优点:处理效率高,设备占地面积小。
缺点: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运行维护成本较高。
二、化学方法:
1.溶剂萃取:利用溶剂的亲溶性来分离油水混合物。
优点:适用于低浓度油水体系,分离效果好。
缺点:需使用大量溶剂,成本较高。
2.膜分离:利用特定膜的渗透性将油和水分离。
优点:操作简便,对环境影响小,分离效率高。
缺点:不适用于高浓度油水体系,容易受膜污染。
3.吸附剂吸附:通过吸附剂选择性吸附油分离油水混合物。
优点:分离效果好,对环境污染小。
缺点:吸附剂需要定期更换,投资与运行费用较高。
以上列举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往往会相互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不同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油水混合物的性质、处理需求和实际操作条件。
乳化液油水分离净化设备技术方案

3m3/h乳化液油水分离净化装置技术方案1 工作原理概述本设备利用液-液聚结分离技术。
根据水和油不同的物理学原理,及粘性流体运动的规律,利用特殊材料并结合内部巧妙的结构设计,将水中乳化液的水包油进行破乳——聚结——分离——吸附等过程,将水中的乳化油分离出来,再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及分离技术将分离的油自动排出,达到油与水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效果,完全符合GB/T4795-1999和国际海事组织(IMO)MEPC.107(49) 规定。
以纯物理方式和绿色环保理念设计生产,处理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试剂、添加剂,不会构成过滤中的二次污染。
2技术参数要求2.1 工作介质:切削冷却乳化液2.2 流量:3m3/h2.3 入口油含量:<1%2.4 出口油含量:20mg/L2.5 进口COD:10000ppm2.6 出口COD:80mg/L(根据对原乳化液成分化验分析后确定)3技术方案油水分离净化装置由粗滤器总成、预过滤器总成、聚结过滤器总成、分离过滤器总成、吸附过滤器总成、超精密过滤器总成、水泵机组、自动排油装置、污油回收罐、乳化液储存罐、操作控制箱和框架等组成。
以下是过滤器部分元件暂定明细:3.1 粗滤器总成:3.1.1 不锈钢粗滤,100μm,1件/套;3.1.2 不锈钢罐体,SUS3043.1.3 压力式发讯器3.2 预过滤器总成:3.2.1 线绕式滤芯,Φ65×1000,30μm,19只/套;3.2.2 不锈钢罐体,SUS3043.3.3 压差发讯器3.3 聚结过滤器总成3.3.1 聚结式滤芯, 7只/套;3.3.2 不锈钢罐体,SUS3043.3.3 双针压力表3.4 分离过滤器总成:3.4.1 分离式滤芯, 7只/套;3.4.2 不锈钢罐体,SUS3043.4.3 双针压力表3.5 吸附过滤器总成3.5.1 吸附式滤芯,19只/套;3.5.2 不锈钢罐体,SUS3043.5.3 双针压力表3.6 超精密过滤器总成:3.6.1 超精密式滤芯,Φ65×1000,0.2μm,19只/套;3.6.2 不锈钢罐体,SUS3043.6.3 压差发讯器运行流程图:4 操作流程打开进水阀,关闭出水阀,接通电源,启动开关,依次打开各级过滤器上的排气阀,待排气阀上有水溢出时,表明各腔体内已充满水,此时关闭排气阀,打开出水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水乳化液分离技术
电絮凝处理含油废水:
在外电压作用下,利用可溶性阳极(铁或铝)产生大量阳离子,对胶体废水进行凝聚,同时在阴极上析出大量氢气微气泡,与絮粒粘附在一起上浮。
这种方法称为电凝聚电气浮。
它是基于下面的基本电化学反应。
当电极上通直流电时,电极反应如下。
阳极:
阴极:
在阳极产生的氧气泡和在阴极产生的氢气泡能吸附废水中的絮凝物,发生上浮现象,以除去废水中的油。
而且阳极产生初生态的[o]非常活泼,可氧化水中的污染物,处理效果比较好。
也就是说这种电解除油法是气浮法。
离心法:
该法是指借助离心机械所产生的离心力,将油水分离。
离心机有卧式和立式两种。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相从离心机的外层排出,油相从离心机的中部排出。
膜分离:
含油污水是一种较常见的污染源,其中的乳化油污水是最难分离的一类,常规的分离方法不能有效地将其处理以达到环保排放要求或处理时的能耗较大。
膜分离方法能克服常规分离方法的不足,可有效地处理乳化油污水。
乳化油的膜法分离属于超滤、微滤范围,膜的抗污染和渗透性能的高低是制约其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常规的乳化油污水为水包油型乳化液,所以亲水性膜对乳化油污水处理时具有抗污染能力更强、分离效果更佳的特点。
动态膜技术作为一种膜改性手段,可利用在非亲水的载体上形成的亲水性动态膜作为液体分离
层,其在液体分离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动态膜在油水乳化液分离方面研究的最早报道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研究者用 Union Carbide 开发的 ZrO2 动态膜(UCARSEP)超滤含油废水,发现透过液中含极少量的油,可以直接排放或再利用,浓缩的油可以循环或作燃料。
Cai 等用制备的 MnO2 动态膜处理硅藻土矿石废水和油精炼厂废水,发现动态膜性能稳定、浊度去除率高达 98%。
Zhao 等用三种材料 Mg(OH)2,
Fe(OH)3, MnO2•2H2O 形成的动态膜来考察了操作参数等对动态膜制备的影响,实验表明油的去除率高达 98%,且达到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