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戊戌变法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2)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2)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篇二《戊戌变法研究述评》摘要: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拯救中华民族命运的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尝试。
近年来,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集中研究了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对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的评价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四个方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将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希望可以和学者继续思考研究。
关键词:戊戌变法;性质;人物;失败1898年,在维新派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后,正式开展了戊戌维新运动,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政治改革,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可以实现资产阶级的专制。
然而这场爱国主义的改革在短短103天后宣布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的性质到底是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这一问题,近年来引起社会学者的热议。
早些年,社会支持赞成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戊戌变法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是被统治阶级为彻底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而进行的对现行社会制度的根本否定和变革”。
蒋达勇指出:“对当时清王朝腐朽制度是承认、维护、改良,还是从根本上否定、改变它,是鉴别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社会改良运动还是一场革命的首要问题。
”从运动主体对现存腐朽制度的态度的角度来讲,戊戌变法运动应是一场社会革命而非社会改良运动。
余明侠提出:“不能将洋务派与顽固派等量齐观。
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之间实存在着密切的递嬗传承的关系。
”因此判定戊戌变法是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要从洋务运动谈起。
余明侠认为:“有些论著往往将洋务运动视为与维新变法运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进程,这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洋务运动毋庸置疑是一场社会改革,而戊戌变法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历史戊戌变法论文

历史戊戌变法论文戊戌变法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当时康有为适在北京参加会试,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
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 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康有为又连续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
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
帝党企图利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通过变法从后党手中夺取实权,富国强兵;资产阶级维新派则希图依靠帝党的支持实现其参政目的。
于是两种政治势力联合起来,推动变法运动。
主要内容有:(一)选拔维新人才。
这是维新派呼吁最强烈、顽固派最敏感、也最忌讳、光绪想做而又最有顾虑的一个问题。
百日维新伊始,光绪帝接连谕令朝廷大臣举贤任能,令各省督抚向朝廷保荐品学端正、通达时务的优秀人才参与变法新政。
光绪本拟重用康有为,因荣禄、刚毅等顽固大臣阻挠,只给了他一个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六品衔小官。
梁启超也被召见,委为六品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这反映了维新派力量弱小、光绪皇帝无权的严酷现实。
按照康有为的规划,大量任用维新人士最根本的办法是开设制度局,但在顽固派坚决抵制下,未能实现。
故百日维新中,只能零零星星地提拔几个维新人士。
(二)文教改革。
1.废除八股取士制度。
百日维新开始以前,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即已多次上折痛陈八股取士制度的严重危害,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科举制度,只是改革了考试的内容和文体。
过去以八股文取士,考试内容均系“四书”、“五经”,改行“策论”取士后,“四书”、“五经”仍旧保留,仅增加了中国历史和西方自然科学及政治法律知识。
在这一点上,维新派与洋务派官僚并无原则差异。
这既是维新派考虑到数百万八股士人的出路而不能不做出的让步。
2.创办学堂,提倡西学。
戊戌变法论文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摘要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北京。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逐步形成变法维新的思潮。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
直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
戊戌维新运动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历史背景(1)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剧,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3)洋务运动的失败和俄国、日本的激励作用。
梁启超对甲午战后中国政治力量的态度做过比较,指出洋务运动亦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问题。
此时酝酿已久的改良思想已趋于成熟,维新派掀起了以救亡为主要目标的变法浪潮。
公车上书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史称“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变法准备(1)向皇帝上书。
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如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把战败国耻归咎于君主专制。
他说:“夫中国大病,首在壅塞,气郁生迹,咽塞致死”,同样一件事,采取同样办法,“外夷行之而致效,中国行之而益弊”,究其原因,“皆上下隔塞,民情不通所致也”。
史纲论文——戊戌变法的内部经济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戊戌变法的内部经济原因摘要: 本文论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场资产阶级运动—戊戌变法发生的国内经济因素,本文主要从传统自然经济、清朝财政、新兴资本主义等方面做了探讨,从经济层面解释了维新运动的起因。
关键词:戊戌变法自然经济财政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发生的,是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为起点的.“维新”之名,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变法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读书人很难忘怀的历史事件。
没有打打杀杀的喧嚣,也没有应者云集的声势,但是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却是居于前列的。
“戊戌维新是一次不成功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它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的惋惜和伤感,由于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自体性变革。
”1引发这场影响着中华民族命运的运动的原因太多太多,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思想的,人民大众的···而我在此想要肤浅阐述的是戊戌变法产生的主要的内部经济因素。
因为政治学的观点,经济是基本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都变革与发展无不与经济密切相关,所以,我在此做一些简单的总结与鄙薄的分析。
戊戌变法的发生自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是在中华历史酝酿了上千年的沉淀爆发。
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已然已经敲响了大清帝国衰微的丧钟。
战败,议和,结果带来的是主权的丧失与民族的沦陷。
赔款,割地,让权···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灾难性条约,将人民群众的意识翻转了几世的轮回。
有些人,醒来,有些人,继续迷惘。
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更大规模的割地与赔款,让大清帝国不堪重负,只好不顾人民的死活,腆着脸去想侵华帝国乞讨,更加深了对社会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
此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增强,但还远远不能达到占据一片历史舞台,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的程度。
中国近代史中的戊戌变法分析

中国近代史中的戊戌变法分析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而戊戌变法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事件。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清朝政府为了挽救国家危机而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戊戌变法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影响和教训。
首先,戊戌变法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
在外部方面,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经济和政治上的落后也使得中国处于被动地位。
在内部方面,清朝政府的腐败和专制统治引起了人民的不满,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因此,戊戌变法可以看作是清朝政府为了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动荡而采取的一种改革手段。
其次,戊戌变法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一方面,戊戌变法的推行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以启动。
变法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包括设立新式学堂、兴办新报刊、推进工商业发展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教育和经济状况,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引发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清廷内部的保守势力和旧有的思想观念对变法派进行了坚决的抵制,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和政权更迭。
因此,戊戌变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此外,戊戌变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教训。
首先,变法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
戊戌变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其改革方案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和政治支持,因此未能获得成功。
其次,变法必须注重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戊戌变法时期,政府的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最终被保守势力所利用,变法失败。
因此,变法必须在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最后,戊戌变法的失败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
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尝试屡屡以失败告终,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
除了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的影响外,个人的能力和决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的努力。
中国近代重大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近代重大改革回眸之戊戌变法日语142 吴焱21214217一、背景1、外因甲午战争之后,战败的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中国不但向日本割地赔款,还不得不让日本势力侵入中国。
甲午战争中,泱泱大国的中国被一个岛国日本打败,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使清政府的软弱腐朽更加暴露无遗。
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内因为了交付对日巨额赔款,财政空虚的清政府先后三次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西方列强还积极争夺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并且开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
同时,列强抢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财政危机,采取一系列节支增收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
许多官吏趁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根本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
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
同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清政府只好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初步发展,但力量薄弱。
一方面,遭帝国主义的排挤,另一方面,遭受政府的苛捐杂税。
新兴的民族资产积极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二、过程1、早期维新运动的兴起早在19世纪70年代,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他们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
近代史纲要2000字论文(2)

近代史纲要2000字论文(2)近代史纲要2000字论文篇二《浅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摘要: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前人对此进行过大量的总结。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大方向上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一次新的探究。
关键词:戊戌变法宏观微观改革原因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对于中国的瓜分已经变得有恃无恐,中国即将陷入亡国灭种的境况。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这场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通过分析戊戌变法过程中,维新派的表现,中国的国情,能构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同时,对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就此改革者开始了他们与各种保守力量的较量。
从微观上看,原因如下:一、康有为本人对于皇权的过度依傍和自我膨胀。
之前的洋务运动,在康有为眼里过于温和,而且这样一点一滴的改良,满足不了当时中国的迫切需要。
所以,他希望进行一次大手笔的改良。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他一直在幻想有一天自己可以出将入相,皇帝能够对他言听计从,使他可以利用手中的君权发动一场变法。
这种思想必然会造成康有为对权力的渴望,对皇权的依傍。
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康有为不管是作为一个学者,还是一个政治家,他都是有很多过人之处的。
但是,他的自我膨胀也是他不能克服的顽疾。
“汪大燮说他听张元济说,康有为和弟子曾在广西刻过“俚言书多册分送,其中说话亦无甚奇!惟每说及己则称康子,而康字必大于余字数倍”。
[1]在1897年,康有为游历桂林时,居然自命不凡的把它看到的山川,洞穴命名为“康岩”“素洞”,[2]康有为犯了一个大忌,那便是他触动了中国士人的伤疤。
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论文

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论⽂ 中国近代法制转型从清末变法改制开始。
清末效法⼤陆法系进⾏法律移植,形成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雏形。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依据近代西⽅资产阶级法律创造了近代民主共和法律模式。
以下是店铺为⼤家精⼼准备的: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相关论⽂。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全⽂如下: 【摘要】:在历史制度主义研究视⾓中,制度替换往往发⽣于旧制度危机⽇益严重并将发⽣崩溃的"临界点"时期,决定政治⾛向的⾏动集团如果把握了⾏动的主导权,就可能在制度变迁中成功实现制度创新。
1898年的戊戌变法试图通过⾃上⽽下的渐进式改⾰,来突破中国封建王朝路径依赖的惰性,把中国带⼊民主宪政的轨道。
从新制度主义视⾓分析,以康有为为⾸的维新集团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势⼒很弱的政治集团,其先天不⾜的因素包括组织涣散、意识形态凝聚⼒与整合⼒不⾜、改⾰所需的资源匮乏以及⾂民⽂化对变法的阻滞等,这些都决定了戊戌变法不可能完成近代中国制度创新这⼀伟⼤历史使命。
【关键词】:戊戌变法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视⾓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学研究领域引⼊了新制度主义,引起了处于政治学研究困境的学者们的极⼤关注,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关键词”之⼀。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三⼤流派之⼀的历史制度主义在继承传统制度对重⼤制度替代和宏⼤政治变⾰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为主义对⾏为主体在制度变迁和政治变⾰中的重要作⽤引⼊了研究视域,它将研究的核⼼放在了制度对于⾏为主体如何产⽣影响,以及由制度、⾏为和观念共同作⽤、相互影响于具体的历史境遇中塑造某种政治后果具有必然缘由。
这⼀研究⽅法的优点是它避免了⾏为主义的太过微观琐碎以及对社会历史背景现存限制性条件的忽视,克服了传统制度分析模式的单⼀边界条件的缺点。
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强调社会因果关系中的“路径依赖”在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路径依赖”意味着系统具有⾃我强化或正反馈作⽤,认为⾏为者⼀旦步⼊某⼀路径,便会沿着此路径演进,系统对这种路径产⽣依赖,原本可能更加优化的政策也可能失去实现可能性或者改变这种路径⽽另辟途径将是难度很⼤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农业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戊戌变法
学生专业班级:食品10级质检3班
学生姓名:QQ582251001
任课教师:林岩
完成时间:2011年11月3日
2011年11月3日
前言:维新变法性质问题,从它的领导者来看,康有为是此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变化,以及反映其思想的言论、奏折成为判断维新变法性质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
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作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载入历史史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昙花一现,但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却十分深远,其思想的先进性与同时代思想相比堪称中国最先进思想。
历史上对此次历史事件在思想界的影响评价也是很高的“是中国知识阶层和少数开明官僚发动的变法动,是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载入史册,它是中国第一次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发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在政治经济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能够称得上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其活动与思想、言论或者举措具有划时代的先进性和重大的影响性。
从今天看来维新思想中的一些观点还十分新颖,对其时代而言其思想的影响更具有重大的启迪性和轰动性。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构建了康有为维新变法完整的理论体系戊戌改革前的教育现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备受世人推崇。
家有塾,党有痒,州有序,国有学,加上与之相适应的科举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维系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繁荣与发展“。
清代初中期教育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标,京师设国学及八旗宗室官学,各省设府、州、县学。
各学学生平时在省学政和教授、学政、教谕等教官的督导下,学习《四书》《、孝经》《、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圣谕广训》等”。
学生可参加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的乡试,然后会试、殿试,取得功名后,可获得翰林院…………修撰、庶吉士、各部院主事、知县、教谕等官职。
除官学外,私人所办的书院教育和私塾教育也是为培养封建官吏服务的,科举入仕是学子唯一的正途。
但到了近代,世事大变,晚清政府遇上了“千年末有之大变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对新型人才的渴求,对旧式教育的改革,引起了有识之士以及清政府的重视与实施。
1860年开始的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实用人才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类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广州同文馆。
维新派的妥协和软弱,从根本上说,不仅是由于封建势力过于顽固,也是基于当时中国资产阶级还处于幼稚的发展阶段。
19世纪7o年代初到甲午战争前的二十多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产生时期。
在此期间所创办的工矿企业共有一百多家,资本总额为二千多万元。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新的发展。
但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微弱的。
整个近代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封建形态的自然经济基础。
而且与明治维新前夕的日本
相比较,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大国,自然经济基础更加根深蒂固、戊戌变法之际,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远不足以动摇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幼稚的民族资产阶级新兴力量,也远不足以与强大的满清封建统治阶级相抗衡,更不可能担负起领导反封建斗争的重任。
总之,维新派鼓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既缺乏近代化社会的维系与支撑,更缺少一个从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同盟阶层来一起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命令遭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顽固派的阻挠,根本不能实行。
当维新派和光绪皇帝意识到需要军队支持的时候,他们竟然寄希望于政治投机分子袁世凯。
而当袁世凯出卖了他们之后,他们还不能醒悟:如此“病急乱投医”,“病根子”到底在哪里?
以往围绕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是否扮演领袖角色的争论存在两个盲点:一是狭隘地把维新变法运动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未予注意这场运动在思想启蒙和社会革新层面上的意义以及康有为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二是局限于从康有为的具体职务和政绩来分析他的影响和角色,未能看到这场运动所处的新的时代背景,康有为已经学会了运用作为"第四种权力"的报刊媒体、建立政党性质的学会以及援引国际外交力量等现代政治斗争工具为自己的政治实践服务.这些新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影响了现实的政治走向,是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能够扮演领袖角色的重要助手.光绪皇帝亲自领导的维新变法昙花一现,一百零三天惨遭失败,这一结局是必然的,其变法措施和变法内容直接导致这一结果.戊戌变法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场变法,它是维新派与守旧派就权力的剧烈较量,是夺权与保权的搏斗,是两大力量的大决战.
能够称得上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其活动与思想、言论或者举措具有划时代的先进性和重大的影响性。
我们可以斗胆说这么一句活: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中国没有哪一位学问家比康有为在学术界的影响更大,也没有哪一位学者的著作在中国的思想界引起过康有为几部著作那样的“实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大地震”,更没有哪一位学人或政治家能像康有为那样从理论上构筑自己完整的体系,在实践中那样热情洋溢地投入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政治革新活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
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