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 戊戌变法失败新论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之我见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之我见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时尚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维新派挺身而出,这种救国的精神激励了世人!但是最终还是失败的!我认为这次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首先从客观方面来说,国内和国际上的条件对变法都很不利.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余年,在这两千年中,王朝的更替无数次,农民起义更是此起彼伏,但是不管社会怎么动荡,社会性质都没有发生丝毫的变化,仍然是封建社会,仍然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经济制度下,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过着穷困的生活,而这种封建制度守着封建国家的保护.因此,这种封建关系十分的稳定,内部的冲击(如农民起义)是无法打破的!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自然经济受到了挑战,但封建剥削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我想,列强一次次的冲击,他们带来的思想也应该是十分震撼的,中国社会和这些先进的政治思想大概也进行了一次次的正面碰撞,而结果又是什么呢?封建专制更顽固!外国列强尚且如此,一个出国留洋几年的中国有志青年又能做和改变呢?怎能使社会政治制度有所改变?正因为无法改变,因此,维新派触动了一些集团的利益:(1)官僚地主集团.要求学西方开议会,君主立宪,就是要求主权在民,人民做主,那么就是要改变官僚地主剥削老百姓的现状,官僚地主集团必然是不乐意的,肯定会横加阻扰.这一集团基本属于顽固派,有顽固派来阻扰变法,结果可想而知.(2)靠学八股文想考取功名的读书人集团.我国从隋开始的科举选官制,经过几个朝代的延袭,虽然到清朝已经完全没有积极之处,但这么久的制度说废就废,对那些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而后做官的读书人来说,无疑于晴天霹雳.(3)八旗子弟集团.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作为社会基本制度的八旗制在清初尤为重要,但到晚清已变成社会上的蛀虫,去除绿营这一制度必定大快人心,但也触动了八旗子弟的利益.维新派也没有看清国际形势.在当时的国际状况下,列强纷纷入侵中国,掀起瓜分狂潮,在中国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上,大肆掠夺财物,取得了不计其数的利益.这种状况下,怎么能依靠他们呢?第一,他们不愿帮助维新派,他们在中国已经取得了这么多的利益,万一中国像日本一样变法成功,逐渐富强起来,那么势必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第二,即使他们名以上帮助中国变法,他们也只是企图把变法运动引导到对他们有利的方向中去.各国都有自己的打算,都想尽可能多的掠夺中国,他们当然是希望中国能维持现状!然后再来谈谈维新派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力量必然要小于旧事物的力量,因此决定了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性.首先,他们的软弱性表现在了改革的理论依据,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居然捧出了封建时代的圣人孔子,提倡”托古改制”,要改封建之制,却又托封建之古,维新派想从儒家经典中找出变法的依据,想借孔子来帮助他们,因为他们不敢公然的抛出新思想,新理论,所以只好要的是新制,用的是旧经.这样,就注定他们救中国的方法,不是采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办法,而是采取在不根本动摇封建专制制度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的软弱的改良方法.其次,他们的软弱性表现在了他们的活动范围总是局限在上层,远离了民众.局限在上层是必定会失败的,因为上层的官僚地主,甚至光绪皇帝都是想用变法来达到自己的某些利益的.光绪从小就是一个傀儡皇帝,一切事物都有慈禧太后做主.他也是一个有志的青年,自然不愿意被一个老大婆摆布.所以他要变法,因为变法后他会掌握实权,不用再当傀儡.仔细想一想,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再对社会怎么的不满,也不会希望通过变法让议会掌权,把自己架空!而那些参加变法的官僚地主,更是各自有各级的目的,有的想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的想拿变法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有的想为自己的利益取得一把保护伞,这就是上层的想法.而不敢发动群众,甚至脱离群众,鄙视群众,更不可能成功,中国绝大多数都是群众,可以说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把群众丢在一边,失去了坚强的后盾,再怎么变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第三,他们的软弱性还表现在了他们的变法纲领,要求”定立宪,开国会”,要求废除腐朽的东西,改良方案比较全面.但他们只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根本权力的基础上求得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他们所理想的新政,只是建立在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相互妥协之上的君主立宪制度.但是在中国,两者是不会妥协的,英国由于相互妥协革命成功,而中国呢?由于封建制度存在了两千年,拿新兴资产阶级去抵抗,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他们还要求变”农国”为”工国”,要求设”新衙门”,但又对旧人员留有出路,甚至让出自己的权利,这次变法怎么能成功呢?自身原因方面,他们还有一点失误,就是不应该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也不应该相信袁世凯这个叛徒,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皇帝没有实权,就意味着即使变法诏书下发,也不能强迫地方政府去执行.而且他们依靠的这个皇帝,也仅仅是为了自己个人的目的支持变法.但在当时,有皇帝的支持对他们也是一个不小的鼓舞了,于是他们幻想着成功,充满了希望,终于袁世凯告了密!以上就是我认为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变法的意义重大,虽败犹荣!。
论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作文

论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作文戊戌变法,这个话题可是让历史学家们热议了好久。
有人说它是一次成功的改革,有人说它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那么,戊戌变法到底为什么失败了呢?我们得了解一下戊戌变法的背景。
那时候,中国正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时期,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侵略中国,割地赔款,让国家陷入了一片黑暗。
当时的皇帝慈禧太后看到了国家的危难,她想通过变法来振兴中华。
于是,她任命了一个名叫康有为的年轻人担任总理衙门大臣,让他负责变法。
康有为这个人可是有点本事的,他提出了一个叫做“百日维新”的计划,打算在100天内彻底改变国家的现状。
这个计划一出来,可把老百姓给惊呆了。
他们觉得这个改革太快了,怕自己跟不上节奏。
而且,康有为这个人也有点过于自信了,他认为只要按照计划进行,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很多官员和士绅们对这个改革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他们觉得这个改革太过激进,会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
康有为这个人虽然有点本事,但是他并不是万能的。
他在很多问题上都犯了错误,比如他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就让人大跌眼镜。
他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康有为这个人的人际关系也不是很好。
他和慈禧太后的关系紧张,和其他官员和士绅们也矛盾不断。
就这样,戊戌变法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波折之后,最终以失败告终。
康有为被流放到了新疆,而那些支持变法的官员和士绅们也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这场改革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它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激情和斗志的历史。
所以,我觉得戊戌变法并没有失败。
它只是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改革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领导力量。
而且,我们还要学会尊重传统,不能一味地追求新鲜事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让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论文维新变法

中国近代史论文维新变法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摘要: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而19世纪末期,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理想瞬间破灭。
本文主要从清朝的经济、财政、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国际形势等方面探讨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戊戌变法明治维新阶级改良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及起因历史背景工业革命过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军事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贪婪的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发展成果,将侵略的双手伸向了世界,当然也伸向了这样的两个东亚“弱国”——中国和日本。
可悲的是他们都有着一股腐朽的统治势力,可幸的是,他们都有着一群勇于革命的人。
于是两国之内都爆发了一场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
在日本,维新派推翻了守旧派,而在中国,守旧派镇压了维新派。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不能让这些历史随风飘去,而应当正确面对,客观分析,从中得到些东西,不枉前辈们为我们留下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
变法起因 1897年末,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意志帝国传教士被杀。
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
列强意图瓜分刚败于日本的清朝,在朝中再次敲响了警钟。
光绪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
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后同意光绪帝进行朝政的改革。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
之后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京章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
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二、戊戌变法的内容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
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
这令光绪倾向以明治维新为改革的蓝本的。
论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作文

论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作文戊戌变法,那个曾经让中国历史翻天覆地的壮举,如今提起,人们往往摇头叹息。
它失败了,原因何在?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理想化,有人则说是因为时机不对,还有人说是因为改革太过激进,甚至有人认为是因为慈禧太后的反对。
在我看来,失败的原因远不止这些。
我们得承认,戊戌变法的初衷是好的。
它想要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想要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
但是,它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
它没有考虑到广大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没有建立起广泛的社会基础。
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过于激进,甚至可以说是冒进。
它试图在短时间内改变中国的一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这种激进的做法,不仅难以实施,而且很容易引发社会的动荡和不满。
戊戌变法的改革者们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经验。
他们对于如何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等问题,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这使得他们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往往陷入困境,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戊戌变法的改革者们并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他们虽然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但却没有能够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这使得他们的改革行动,最终无法得到持续的支持和推动。
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它的改革措施过于激进、缺乏政治智慧、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等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
它虽然试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功。
浅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浅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摘要:一百多年前,在中国神州这片大地上,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然而这场运动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一百零三天,便以失败而告终,故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维新派在当时掀起的这场思想启蒙风暴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维新派领导人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改革环境,反而采取了一系列不利于改革的做法和措施,不但激化了自己和社会各阶层的矛盾,而且在维新阵营内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因此导致了自身的迅速灭亡。
本文试就从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之间的矛盾入手,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守旧派;洋务派;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戊戌变法概述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1)二、戊戌变法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戊戌变法论文

戊戌变法论文篇一:近代史论文之戊戌变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2021-2021学年第2学期)题目:论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所在院系:交通学院所在班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201 学生学号:0123121611学生姓名:马跃【内容摘要】:19世纪,两场性质相同的变法降临在了日本与中国,然而,它们的结果却恰恰相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渐渐成为了世界强国,而中国的百日维新却仅仅持续了100多天就以失败而告终,下面,我们就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关键词】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政治因素领导力量文化背景国际环境【前言】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先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两国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两国陷入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于是,日本首先走上了变法的道路。
19世纪60年代,日本自上而下展开了一场现代化的革命运动。
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日本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随之便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
这次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并且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士绅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这次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为何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而走上了一条繁荣富强的道路,而中国的变法却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我想是很多原因造成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下面我们就一一分析两国变法成败的原因:①【政治方面】:两国的政治制度不同。
戊戌变法小论文

戊戌变法小论文
戌变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
这次变法是清朝政府为了挽救国家危机而进行的一次尝试,旨在通过改革与开放,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
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仍然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变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改善社会状况,包括加强国防、改革教育、加强法制等。
这些改革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家战斗力,促进国家现代化,同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变革。
其次,戊戌变法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发展。
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改革措施,如提倡民主、尊重人权、强化法制等。
这些改革有助于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建立现代政治制度,同时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赋予中国民族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戊戌变法的失败也带来丰富的经验教训。
变法的失败使得中国政府开始反思其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和方法。
其间,政府开始寻求更多的民间智慧和政策创新,其中包括对外开放和招揽西方国家尤为重要。
这些新的举措和决策,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总之,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将中国现代化进程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促进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的进步。
它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中生动地体现出来,同时也让我们反思今天的中国应如何全面深刻地推进现代化进程。
《戊戌变法的兴起与失败的原因分析》

《戊戌变法的兴起与失败的原因分析》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改革运动。
本文将深入分析戊戌变法的兴起和失败原因,揭示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兴起:改革的契机与动机
戊戌变法的兴起源于清朝日益衰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改革者希望通过变法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加强国家实力,振兴中华民族。
在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动乱的背景下,变法成为当时的必然选择。
失败:内忧外患与改革阻力
戊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多方阻力和困难。
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反对、外国列强的干涉以及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得变法进程屡遭挫折。
改革措施的不完善和执行过程中的失误也加剧了变法失败的局面。
分析: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
戊戌变法之所以最终失败,除了外在环境的复杂因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改革者未能有效应对国内外挑战,未能获得足够的民众支持和建立强大的改革联盟。
缺乏整体有效的改革战略和政治智慧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启示: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重要启示:改革必须谨慎而深入,需充分考虑社会现实和民众意愿,同时要做好应对外部干涉和内部阻力的准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坚定的意志和全面的准备。
戊戌变法的兴起和失败,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政治改革的曲折与艰辛。
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失败新论
戊戌变法作为清末由封建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变革,竟在不到百日的燃放后竟瞬间熄灭了,是什么使戊戌变法如此短命?
这第一点便是民心,古人语“得民心者得天下”,先不提清朝时人民的学识水平,维新思想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而也就是这些知识分子却是最没有力量的,那时的知识分子喊喊口号还是可以的,但真若让他们实际跟政府相抗衡,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底层的人民在历代,都是不要命的象征。
始皇统一全国前后,从燕国的荆轲到韩国的张良都试过刺杀这一种方法,结果都没成功。
“数死竟不死,天意未可知”。
可为什么这个庞大的帝国,眼看已经把所有反动派和潜在的反动派都消灭掉了或控制住了。
却为什么让陈胜,吴广这一帮农民给干下去了呢?不得不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而戊戌变法也犯了这种错误,底层人民眼睛被统治者蒙蔽,而改革者区不能将之打开,结果可想而知。
人民只能认为你是乱臣贼子,就如同明末的袁崇焕,仅仅因为谣言,和皇帝下的圣旨就让人们相信他与满人勾结,最后被百姓分食。
更不用说思想被严格控制的清朝了。
所以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查一下湖南地方志,就可感到边远地区和农村并没有受到维新运动的波及。
如《嘉乐县志》对咸丰年间太平军的活动记录极为详尽,而戊戌年的记载却未提及维新运动一字;《安乡县志》记有该县戊戌年三件大事:“南洲门设站”,“夏五月十三大风雨,屋多倾颓”,“匪寇焚衙署,毁民居,县绅集民兵御杀之”……均无一件与维新运动有关。
——郑焱《湖湘文化背景对湖南维新运动兴衰的制约》.也在维新变法最兴盛的湖南,记载一个土匪和房屋坍塌都比变法重要,可想而知所谓的“兴民权”只是一句空话。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四人。
首先看严复,严复算是戊戌变法中学历最高的一个了,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在他《原强》中关于变法的一句话让人深思。
“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
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
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至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
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这种制度与现在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这是多好的一个建议,却毁在了康有为的急功近利上。
众所周知这种制度是需要一定的运行周期的。
而直到变法结束,并没有培养出一个可以支持变法的人民。
民众还是民智未开。
这也就说明变法是最忌讳急躁的。
剩下的三人都没有留学的经历,都是在国内自学成才的西学家,既然是国内自学的,那么就还是逃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尤以自大的康有为为例。
自12岁看完龙舟写出40句长诗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一些经典的语句不乏于耳“是时,学有所得。
超然物表而游于人中。
倜傥自喜”“天生我聪明才力过于常人,岂天之私我哉?令我为私民计耳”“吾少尝欲自立为教主矣,欲立乎孔子之外矣,日读孔子之遗书,而吹毛求疵,力欲攻之”之中近乎于无知的自大,使他不知道政治究竟是何物,一场变法不是就同写首长诗一样容易。
梁启超是这么评价康有为的“吾以为谓之改革家,不如谓之教育家。
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而恰好就是这么一个人领导了维新运动,而那些想参加维新运动的朝廷大员,不是被拒绝,就
是对其失望,最著名的就是李鸿章和张之洞两个重量级人物。
或许在康有为眼中,只要有自己变法就能成功吧。
谭嗣同,不得不说他是个政治白痴,身怀一把尖刀同袁世凯谈判这种行为我很佩服但又很鄙视,鄙视他的天真。
这也是一个理想者所不能缺少的吧。
最后任公先生不予评价。
在一个说说皇帝,维新变法要说没有依仗那也不对,但偏偏依仗一个没有任何权力的光绪帝。
这个光绪可不是在电视剧里的光绪。
从小到大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想想一个连吃饭都只能偷得皇帝是有多可怜,也就是这么一个生活在慈禧手掌下的皇帝,看到了极度自信的康有为,不由得就想翻开慈禧的手掌,但是他没想到,他所拥有的一点儿权力都是慈禧故意放出的。
而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悲剧从开始就注定了。
维新变法这一场纯以书生为主的变法失败了,但这场变法让我们学会了什么?任何依靠于封建的改革,在这个时期,都是不行的,只有彻底推翻封建,只有彻底使底层人民得到解放,得到意识的升华,中国才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