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说课稿

合集下载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前言《望洞庭》,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描写洞庭湖为主题,描绘了一个自然、清新的洞庭湖景色,同时也显示出诗人的豁达和温情。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讲解。

正文诗歌背景杜荀鹤是唐朝以后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出生于陕西省舒县。

他的这首《望洞庭》是唐朝末年作品,创作于杜荀鹤到临湖宿舍时。

这首诗得到了唐朝文学界的好评,成为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分析杜荀鹤的《望洞庭》共有十六句,通过娓娓道来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首先,诗歌以浩渺宏阔的洞庭湖为背景,描绘了洞庭湖的旷远和壮美。

姗姗来迟的秋雨为诗歌笼罩了一层蒙蒙的雾气和异彩,使得洞庭湖的景色更加神秘、悠远。

在这个环境中,端坐看景的诗人,对于洞庭湖展露出自然、清新的景色,表现出了对自然的热爱。

其次,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向读者传达了一种人生哲理,他认为人生如途,应当珍惜时间,而不应该虚度光阴。

他在描绘洞庭湖的同时,又以“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语句,将时光的珍贵性道出,并表现出对时间的惋惜与感慨。

最后,杜诗在结尾处,表达了对于自我境遇的豁达。

他说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示着自己从心态上已经变得“不为四五等,才与群芳媲”,达到了境界的超然和释放。

诗歌价值杜荀鹤的《望洞庭》以其自然、真挚、清新的风格,成为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在诗歌中诗人不但运用了形象新颖的描写手法,生动传情地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而且还运用自己的人生哲学,以深刻、含蓄、豁达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与时间、人生与人心、自然与人文的思考,充分展现了人文情怀和灵韵美感。

总结《望洞庭》是一首充满山水意境的诗歌,充分反映了唐代山水文学的特点。

它不但表现了杜诗的才华和心灵的深度,而且融合了自然摄人的景致与人类精神的寄托,显示了人类智慧与健康的生命象征。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望洞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全景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从月夜遥望角度进行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写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描写山水的诗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体会感情。

四、说学情描写的是洞庭湖美丽的风光,而且之前孩子们学过了很多首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学习这首诗孩子们还是会能够调动出很多首与之相关的诗。

五、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求达到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效果。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节课将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穿插自主合作学习法,力求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学习中掌握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欣赏优美的图片来揭示洞庭湖的美2、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总结出学古诗的四步方法,(1)、学古诗,知作者;(2)、识体裁,会诵读;(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组织教学。

3、了解诗人,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4、识体裁,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每一句有七个字,每句有四句。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月夜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洞庭湖的山水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材的编排上,这首诗位于古诗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但是,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他们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美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3、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二、说教学重点: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赏析。

三、说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超拔高洁的人格。

四、教学课时: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同学们,这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是洞庭湖,那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跟洞庭湖有关的诗句呢学生可能答到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我们就再来接触一首跟洞庭湖词《念奴娇过洞庭》。

看看,作者通过写洞庭,抒发了他怎么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1、准备两分钟,让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配乐为《秋湖月夜》读音三万顷qǐng细斟zhēn扣舷xián扁舟pīan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细节感知,理解课文。

(其景其人其情)1、逐句分析上阕。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要理解全词,得读懂这么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要理解这句,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

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板书:心会)2、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悠然3、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景物特点:开阔静澄澈(板书)朗读上片。

4、逐句分析下阕。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分析: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篇1:望洞庭古诗朝代:唐代刘禹锡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一作:山水翠)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篇2: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诗人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设计篇1教学任务: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三、流汇报自学情况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望洞庭》小学语文说课稿

《望洞庭》小学语文说课稿

《望洞庭》小学语文说课稿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 ___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 ___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设计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挂兰峪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王小燕,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1、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热爱大自然。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材编排本单元文化主题为“热爱大自然、体会大自然”。

通过本单元五篇课文,使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最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而《望洞庭》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进而让学生感悟到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出示PPT4、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5、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6、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说课稿
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镇中心小学兰玲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编排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组第1课《古诗词三首》中,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指点。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说教法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有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法:创设春天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通过诗词比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诵读体会法:在完成扫清文字障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抓字眼体会法:抓“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想象法:通过诵读,来想象诗人所描述的画面。

感受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四、说过程
【教学过程预设】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山青水秀,而且历史悠久,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

今天,我们将借助唐诗《望洞庭》,来领略一代“诗豪”的绝世文采。

2、解题,了解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整体感知美。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目的。

(二)理解读,洞察美。

精读感情:1、抓住字眼“两相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明确诗的意思;
2、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

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

赏析古诗。

3、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诗可言志,亦可传情。

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

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诵读悟情,深化美。

1、投影出示两首诗:
2、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
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四)延伸读,升华美。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

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六)板书设计
尽量做到简明扼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